別讓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兒焦慮症”中被扼殺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

”“特後悔有孩子前沒通讀一遍《十萬個為什麼》,無知限制了我對孩子問問題的想象力。現在面對孩子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還得上網現搜,太沒面子了,經常被問到煩躁。

——Mao拉拉

“別人生的是孩子,我生的是“第三者”,孩子和脾氣更好的爸爸親,哎!”

——熙熙媽

“那天婆婆哄孩子午睡,寶寶問為什麼外面會下雨,婆婆說因為妖怪要來了,你要不睡覺一會就把你抓走了。孩子睡醒之後,問我世界上真的有妖怪嗎……”

——大頭西

是的,對於父母而言,面對孩子肆意冒出來的好奇心和家庭教育環境的現狀,當初黑白顛倒的疲倦、怕寶貝打疫苗會有不良反應的忐忑、進不了“好一點的”幼兒園的擔憂,都已經不算什麼了。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

我們明白自己回答孩子問題時顯現出來的一點點厭煩、敷衍、恐嚇,都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別讓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兒焦慮症”中被扼殺再有靈性的寶貝,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全球中產都有育兒焦慮症》,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與他們做有效溝通,其實是每個家庭都繞不過去的坎。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

育兒焦慮是父母自我成長、

情緒管理不到位與愛的混合體

育兒焦慮是父母對孩子大寫的愛,是父母在給孩子提供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一切,也是父母自身不安全感的真實反映,是對自己不夠好的擔心,是對未來可能失控的恐懼。

孩子隨口提出的一個問題,就能讓我們這些每天在職場努力打拼的人啞口無言,一個隨意想到的回答,引來的是孩子越來越多的疑問,當我們試圖去控制自己情緒時,厭煩感已經撲來。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

接納自己的焦慮,不做一百分父母

大多數父母都有一個執念,就是深信自己所示範的,將影響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影響孩子未來的審美、認知與情緒,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父母。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完美父母,父母的“不完美”恰恰是留出空間允許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長。只有這樣,一個孩子的成長才能真正屬於他自己,一個家庭的成長也才能夠得以完整。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

保持鬆弛的心態,做到“高質量陪伴”

在媽媽群裡,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每天叫醒我和孩子他爸的是房款、車款、孩子英語班、跆拳道班、美術班、夏令營……的費用,比鬧鐘好用100倍。家庭、工作雙重壓力下的父母,該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與孩子做更好溝通,為寶貝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呢?

這應該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嘗試一種新的溝通方式,或者藉助一個新的載體,建立自己與孩子的共情聯繫,多創造歡樂的相處氛圍,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别让孩子的好奇心,在“育儿焦虑症”中被扼杀

教育是件大事,所以讓我們要放下焦慮的心,與孩子一起用鬆弛的心態面對問題,讓寶貝釋放自己的好奇心,積極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慢慢培養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真正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吧!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