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整個商業數字化後 未來雙11一定到1萬億

張勇:整個商業數字化後 未來雙11一定到1萬億

(左,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中,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右,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

11月16日,由阿里巴巴集團、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主辦的“2018看中國”論壇晚上的夜談活動中,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成為最受關注的主角。

數字化改變了什麼?如何看待中國機會和中國未來?技術和商業如何融合?張勇分享了對於這些關乎未來的命題的最新思考。

整場對話中,第十個天貓雙11展現的消費升級和商業升級,始終是嘉賓關注的焦點。它創下了當日2135億的交易新紀錄,突破了2000億的里程碑。可參照的一個數字是,在40年前的1978年,中國一年的GDP不過是2400億。參加論壇的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生動地說道:“相當於這一天,(消費者)把1978年全中國的貨物都買光了”。

“數字只是最後的結果,它展現了數字經濟時代社會化大協作共振的能量。”張勇說。“這個過程帶來很多變化,背後是多種經濟現象的反映。”

“如果十年之後雙11還是這樣,雙11一定錯了”

在張勇看來,天貓雙11十年數字激增的背後,也是社會人口結構、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激變的十年。“今年雙11的購物者46%是90後。如今90%的交易如今在手機上。他們半夜躺在床上,看著雙11晚會,刷著手機就完成了購物。”吳曉求評價,“創造這樣一種消費模式,我認為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它洞察了未來,因為它符合年輕人的消費需求。”

隨著90後成為天貓雙11的主力購物者,阿里巴巴經濟體內的商業行為也在顯著改變。張勇留意到了年輕人感興趣的直播,“電子商務第一階段是把實體貨架變成虛擬貨架,現在直播讓貨架變成了自己。網紅店們不再靠貨架來賣東西,而是靠表演以及和觀眾的互動。

雙11當天結束的時候,張勇也曾和媒體分享了2018年天貓雙11的新現象。“有些品類成長很快,有些品類受到挑戰,背後本質上和整個中國時代脈搏非常吻和。”

十年來,天貓雙11更成為了影響世界的社會現象,它對消費者是節日,對阿里是一年成果的大考和檢閱,對商家是商業的奧林匹克。張勇同時認為,雙11每一年也都在重新自我定義。“如果十年之後雙11還是這樣,雙11一定錯了。就像未來十年,互聯網也會發生很多變化。”

1萬億是未來整個商業充分數字化的結果

寶潔大中華區董事長Matthew Price也分享了寶潔的“中國故事”。2017年天貓雙11,寶潔達到1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花了19個小時,而今年只用了70分鐘。

寶潔進入中國已30年,從最初也只是把阿里巴巴平臺作為新的銷售通路,到如今從營銷、產品到供應鏈期待更深入的數字化轉型。這樣的變化讓Price驚歎,“在中國想做成事情不容易,但一切皆有可能。在歐洲做事倒很容易,但什麼都不可能發生。”

寶潔的“中國故事”也在很多進入中國的外資公司身上發生。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為品牌和商家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陣地。如今阿里巴巴活躍在很多大公司的財報和分析師會議上,包括星巴克、雅詩蘭黛、耐克、H&M、梅西百貨和歐舒丹等都在財報上多次提及和天貓的合作,它們在中國因阿里巴巴實現爆發並在阿里生態上進行數字化轉型,這成為它們展望自身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探索的最佳範例。

正因源源不斷的商業力量和消費動力的大爆發,張勇預言,天貓雙11終有一天會突破一萬億,但他也認為,狹義去看數字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用互聯網的力量創造新的消費和供給。

“一萬億將是整個產業充分數字化的結果,由此產生了巨大增量。目前社會零售總額大致是36萬億,未來一定會變成63萬億。社會進步不僅是滿足需求,更是創造需求。要用超越用戶期望的供給去創造新的用戶需求。”張勇說。

這也是張勇所認同的商業本質。阿里巴巴一直在通過創造新的需求實現自身的突破和跨越。“就像我們創造的盒馬就是要把冰箱幹掉。它重新定義了‘鮮’。每個人都對‘鮮’有嚮往。盒馬讓原來菜肉放冰箱放一個禮拜的消費者今天都向往‘盒區房’的生活。”張勇說。

創造螃蟹,並敢於把它吃下去

創造需求的過程會誕生新的動能和可能。張勇認為,今天我們面臨的時代,和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時代同樣重要。工業時代和數字經濟時代均創造了大量機會,未來會出現更多平臺型企業。阿里巴巴作為典型的平臺型企業,要學習和把握這樣的機會。

張勇同時認為,平臺型企業具有社會屬性,擔當著強大的社會責任,“這是中國企業的未來。你最終要回到為客戶創造價值,才有立身之本,這亙古不變。”

“未來永遠不確定,但天下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吃螃蟹是為了掌握更多方法,這是阿里巴巴作為平臺企業去思考的DNA。創造螃蟹,並敢於把它吃下去,才能讓企業和人生變得不一樣,”張勇說。

張勇也回憶說,曾幾何時,人們憧憬移動時代的來臨,又因移動時代來得太快而焦慮,到現在已經心安理地享用曾經以為的“未來”。張勇判斷說,如今世界已經進入了“後移動時代”,一定要面向未來,暢想未來,去暢想下一代互聯網,才能孕育和誕生相應的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

“就像十年前的阿里巴巴和五年前,乃至今天的阿里巴巴完全不同,我相信五年後,十年後的阿里巴巴也跟今天完全不一樣。阿里巴巴是一個天馬行空和腳踏實地同等重要、同時發生的企業,由此才能走向今天和未來。”張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