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的始末是怎样的?

卢广奎


你知道吗?其实“杯酒释兵权”分为两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堂而皇之的登上皇帝宝座。

当上了皇帝,理应后宫三千,山珍海味享之不尽,然而赵匡胤却非常的愁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宋朝建立是建立了,但是“五代十国”军阀众多的遗毒还没有解决,老赵同志的心难安啊。要知道这可是一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雄主。


那到底咋办,才能消除这个忧患呢?

就在他殚精竭虑还没理清思路的时候,智囊团首席顾问——赵普给他想了个极为大胆和冒险的方法:果断解除一些军阀的军权。

就这样,961年七月,第一次“杯酒释兵权”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某一日晚朝过后,赵匡胤以叙叙旧的名头,邀请一帮昔日好兄弟聚一聚。要注意这些都是手握禁军主要兵权的将领。

待到酒酣面红之际,老赵突然说:“兄弟们,你们知道吗,这皇帝不好当啊,其实当初不做也罢。”他这一说可把下面的小兄弟都吓坏了,个个立马扑倒在地表忠心,满脸急切的问其中原由。

这个时候赵匡胤才情真意切的到来:“你们说你们一心向朕,朕知道。但是当初我不也是你们推举出来的吗,万一你们手下的人希望得到更多的富贵,也如你们当初一般,那该如何是好。”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愚笨的人都懂老赵要干啥了。将领们又表了一遍忠心,第二天就上书称病,希望陛下安排轻松一点的职位。


赵匡胤倒是还算厚道,将一帮哥们儿都安排了节度使之类的官职,并赏赐了很多的财帛和土地。

第一次的“杯酒释兵权”非常成功,各个将领都能有不错的归宿。 不知道你注意了没,第一次都是皇帝身边将帅被释兵权。

那么第二次就要拿各地军阀开刀了。

969年十月王彦超、武行德、郭从义等十几个节度使,统统被免去军职。赵匡胤再一次完美的完成了“杯酒释兵权”的壮举。



两次“杯酒释兵权”将军权高度君权化,将前朝的遗毒几乎清理干净,为国家内部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家人JAY


这件事跟历史上很多大事件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底下波谲云诡,

比如禅让,看起来君臣和谐,相安无事,实际上呢?君臣斗争了十几年,最终皇帝臣服了,但是看起来那是尧舜禅让一样。

杯酒释兵权也是一样,看起来君臣和谐,一起吃了一餐饭,将领们就乖乖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去了,没有闹到刘邦、朱元璋那样兵戎相见。

很多人一看,看到没,这才是君臣楷模,赵匡胤多聪明,多仁慈啊,这么简单就解决了难题,手下将领不愧是跟他是兄弟,忠心耿耿,让他们回家养老马上就都回去了。

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赵匡胤运气太好了,他手下将领都是忠臣,

问题是,可能吗?

安史之乱后的武将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下克上,手下将领灭了自己老大,然后取代他,这样的事件一直没有消停过,

五代十国,五十四年,八姓十四帝,几乎每一个都是武将造反推翻他,然后建立的,比如郭威,后汉将领,黄袍加身,灭了后汉建立的后周,

能在那种乱世活下来的武将,哪一个是安善良民?像周勃这样的“忠诚”,尚且敢血洗皇宫杀皇帝,何况赵匡胤的那些兄弟?

赵匡胤是什么人?自己学习郭威,搞黄袍加身篡位的,他就相信他的兄弟不会学着他,一样黄袍加身取代他?

他为什么能做到“杯酒释兵权”?很简单,在这场政治表演之前,将领们的兵权就已经稀释得差不多了,任何一个人拥有的权力不足以威胁皇权了,而赵匡胤突然袭击,一场酒宴,不给他们串联的机会,谁也不敢保证,他当出头鸟,别人会站在他这边,所以都沉默了,接着表忠心,第二天,就都交出兵权回家去了。

而从安史之乱开始,到赵匡胤建立大宋,每一代皇帝都在不停的削蕃,虽然都失败了,但一次次的削蕃,武将的权力就会削减一层,

五代十国的皇帝也都在不断的削蕃,结果都是失败,所以她们也成了猜忌功臣的人,就变成了因为他们的猜忌,功臣们才不得已造反的,实际上呢?就是武将权力太大,威胁皇权了,

到了赵匡胤,武将的权力已经被分割得很小了,他是殿前都点检上位的,所以将这个职业取消,兵权三分,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

中央禁军没有一个固定的指挥,分给三个人,三人级别相同,互不统属,相互制约,

然后地方将领剥夺他的人事权、财权,不干涉地方政治,将领隔几年调一个地方,不让他长期在一个地方培养嫡系,

失去这样的背景,赵匡胤哪敢跟那些将领谈解甲归田的事?


南朝四百八十寺


北宋初期,仍延续后周的军制,分禁军和节度使,禁军又分为殿前司和侍卫司。节度使属于地方藩镇虽有兵权,但不足以对中央政府造成颠覆性的威胁。禁军的力量才是对中央政府真正的威胁,赵匡胤就是依靠禁军的力量兵变的。但禁军的将领都是和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如何解除他们的兵权成了赵匡胤做了皇帝,平定了以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建隆二年,赵匡胤做皇帝一年半以后,有一次退朝后,赵匡胤将兵变时的老朋友,四个禁军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叫到一起喝酒。赵匡胤突然说:我能有今天,全靠你们这些禁军将领,当天子的日子不好过。又说:“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众将失色皆下跪说不敢。赵匡胤:“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不欲为,其可得乎。”其实赵匡胤早想好了下一步的策略,接着又说:你们去做地方节度使吧,一生享荣华富贵。

第二天,四个人交了辞呈。赵匡胤解除了他们禁军的职务,给了他们节度使,承诺了荣华富贵,并与他们联姻,以安抚人心。

赵匡胤为什么一顿酒就能解决问题?

其杯酒释兵权之所以能成功是有原因的:

一,赵匡胤的能力远在这些人之上,其有把握这事情做成功,或者说这些人有自知之明,不敢不答应。

二,这些将领已适应了君臣之份。

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杯酒释兵权不是一天完成的。前后四个多月,赵匡胤首先将禁军殿前司的一把手慕容燕钊与禁军侍卫司的一把手韩令坤身兼两职,保留禁军首领的位置同时又兼地方节度使,让他们不在京城办事,然后再罢其免禁军职务。殿前司与侍卫司首领的权力都没了,余下的禁军将领也就不的不服从。

杯酒释兵权解决的三大问题:

一,彻底杜绝了禁军将领发动政变的可能,赵匡胤就是以禁军首领的身份陈桥兵变的,所以他深知禁军对皇位的威胁。

二,成功解决了开国将领居功自傲的问题。

三,用高官和财富换功臣手中的兵权,成功解决了开国君王与开国功臣的矛盾,对开国功臣也是保护。



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把所有身负军权的大将找来饮酒作乐,在谈笑间,他把自己所担心将军叛乱的事说了出来

各个大将都是聪明人,在第二天朝堂之上,主动要求退去兵权,告老还乡。

这就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


璺——雲


宋太祖赵匡胤,因为通过发动兵变取得政权,当上了皇帝,他也担心他的武将仿效他,特别是像石守信等人,他又不想杀功臣,所以喝酒的方式暗示部下交出兵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