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有些藥物用不好,可能引起電解質紊亂

病例

患者,男,49 歲,因“疲倦、噁心、頭暈半個月”入院。

既往有糖尿病腎病3年;高血壓10餘年,最高達200/70mmHg,長期服用纈沙坦膠囊80mg qd po治療。半年前雙下肢輕度浮腫,加用螺內酯20mg qd po消腫治療,用藥期間未進行電解質檢查。

半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疲倦,伴納差、噁心、頭暈,未做特殊處理,上述症狀逐步加重,於我院就診。

電解質示血鉀7.2mmol/L,血氣分析示二氧化碳分壓25.5mmHg,pH7.14,心電圖示竇性心律,部分導聯T波改變,伴有Q-T延長。

患者的高鉀血癥考慮纈沙坦+螺內酯所致可能性大,停用兩藥,給予呋塞米、碳酸氫鈉、葡萄糖酸鈣等對症治療。第2天電解質示血鉀6.5mmol/L,繼續上述治療,第3天血鉀5.8mmol/L,血鉀逐步下降,第5天血鉀降至4.1mmol/L,同時血氣恢復正常,患者不適減輕。

此例患者所用藥物纈沙坦與螺內酷均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引起血鉀升高。除了上述兩藥,還有哪些藥物會引起電解質紊亂,該如何治療?我們在此作一小結。

1. 高鈉

1) 引起的藥物:高滲糖、甘露醇等藥物,可導致溶質性利尿;碳酸氫鈉、氯化鈉,鈉輸入過多;甘草類藥物如複方甘草酸苷排鉀保鈉;

2) 治療的藥物:抑制近曲小管、遠曲小管和髓袢對鈉離子的吸收,如呋塞米;抑制遠曲小管前段和近曲小管對氯化鈉的重吸收,如氫氯噻嗪。

2. 低鈉

1) 引起的藥物:利尿劑如氫氯噻嗪,通過阻斷鈉的重吸收,增加腎鈉丟失;ACEI類如依那普利,與電解質平衡相關調節系統過度受影響;抗腫瘤藥如順鉑,引起腎小管病變直接丟失腎鈉;抗抑鬱藥如度洛西汀有相關報道;

2) 治療的藥物:直接補充鈉離子,如氯化鈉。

3. 高鉀

1) 引起的藥物:ACEI/ARB類如纈沙坦,醛固酮分泌減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如螺內酯,拮抗醛固酮排鉀;非甾體抗炎藥如吲哚美辛,醛固酮分泌減少;免疫抑制劑如他克莫司,致集合管排泌鉀離子減少;保鉀利尿劑如氨苯蝶啶,抑制腎臟遠端小管Na+-K+交換;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減少醛固酮合成,減少鉀被細胞的攝取;地高辛降低轉運鉀離子進入細胞內的Na+-K+-ATP酶泵活性;補充鉀劑如氯化鉀、枸櫞酸鉀,抗生素如青黴素鉀,補充過量所致;

2) 治療的藥物:促鉀離向細胞內轉移,如胰島素、β2受體激動劑、碳酸氫鈉;促進鉀排洩,如呋塞米;結腸部結合鉀,吸收後隨糞便排出,如帕替柔莫。

4. 低鉀

1) 引起的藥物:胰島素可活化Na+-K+-ATP酶,與葡萄糖液同時使用可使細胞內鉀量增加;大量高滲糖可致血糖升高而刺激胰島素分泌;β2-受體激動劑(沙丁胺醇)、碳酸氫鈉、維生素B12,均可使血鉀從細胞外向細胞內轉移;利尿藥如呋塞米、脫水藥如甘露醇,促進血鉀排出引;甘草製劑如複方甘草酸單銨,鹽皮質類固醇樣作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保鈉排鉀;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作用於腎小管使鉀排洩增多;青黴素直接作用於遠端腎小管導致鉀排出增多;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使腎小管重吸收障礙致鉀排出增多;鈉型交換樹脂如帕替柔莫,與胃腸中的鉀結合而增加糞便鉀排洩量;

2) 治療的藥物:直接補充鉀離子,如氯化鉀;抑制醛固酮保鈉排鉀作用,如螺內酯;阻斷鈉-鉀離子交換,促使鈉離子、氯離子排洩而減少鉀離子分泌,如阿米洛利。

5. 高鈣

1) 引起的藥物:大劑量使用鈣劑;維生素A、維生素D補充過量;噻嗪類利尿藥如氫氯噻嗪,血鈣濃度升高,減少尿鈣的排洩;碳酸鋰抑制神經末梢Ca2+依賴性的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釋放;雌二醇、氨茶鹼有相關報道;

2) 治療的藥物:擴容降鈣,同時降低鈣在腎臟重吸收,增加尿鈣,如生理鹽水、抑制破骨細胞,降低血鈣,如抗骨質疏鬆藥帕米膦酸;抑制腸道吸收、增加尿鈣排洩,如糖皮質激素;抑制腎小管重吸收鈣,促進尿鈣排洩,如呋塞米。

6. 低鈣

1) 引起的藥物:維生素D攝入不足或者吸收不良;雙磷酸鹽如唑來磷酸,抑制骨吸收,降低成骨細胞活性;慶大黴素可結合鈣離子;膦甲酸鈉可引起電解質紊亂;磷黴素與磷酸根與鈣形成絡合物;苯巴比妥增加25-OH-D的肝臟代謝;呋塞米降低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西那卡塞可能因PTH釋放抑制;順鉑、地諾單抗等抗腫瘤藥物有相關報道。

2) 治療的藥物:鈣補充藥,如葡萄糖酸鈣、鈣劑;促鈣吸收藥,如維生素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