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智慧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成為附庸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智慧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成為附庸

在筱妞即將離開我的身體,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時,我把紀伯倫的這首詩《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兒女》發在我的朋友圈,作為對自己的提醒:即將到來的這個生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我和丈夫締造了她,我十月懷胎孕育了她,我一朝辛苦生下了她,卻並不意味著她是我或者任何人的附屬,她從誕生那天開始,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小生命,她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依附於我們,卻終將在適當的時候離開,因為她本身就是隻屬於自己的獨立的生命。

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兒女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尹建莉老師在其另一本家庭教育經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的序言中指出:

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

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

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

促進孩子獨立。

不論是紀伯倫的詩歌,還是尹建莉老師的文字,都在告訴為人父母的我們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孩子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獨立的生命。如果真的能理解孩子作為獨立生命的意義,父母就應該敬畏生命的獨立性,與孩子“劃清界限”,時時刻刻尊重他們作為一個生命的獨立,而不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附庸來要求、苛責。

一定要意識到你和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人,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下屬,你必須尊重她的自主選擇,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對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錯的;我是為你好,不按我的來就是錯的”這樣單邊主義的思維模式,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這與他們是否在生活中需要依賴成人的照料無關,如果父母能夠像尊重另一個成人一樣地尊重孩子,就會在家庭教育中選擇正確的路徑。然而大多數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會在關愛孩子的同時,又加入很多的限制,希望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甚至不惜為孩子操辦一起。

兒童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父母的精細調控,正因為信任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所以才可以放手。同時,正因為信任人天生的向上向善本能,才可以原諒我們自己或孩子的過失。同時,人還有另一種本能,就是自我修繕。為人父母只要不是錯得出格,孩子一般情況下都是會發展得不錯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智慧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成為附庸

父母如何看待自己和孩子的關係,是做好家庭教育,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 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父母就會控制孩子,限制自由;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就會尊重孩子的意願,給予充分的自由;
  • 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父母就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用自己的權威打壓孩子;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就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欣賞孩子的奇思妙想;
  • 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父母就會懷疑孩子的天性和能力,認為離開自己的管教孩子就會“變壞”;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母就會信任孩子天性中的“善”,充分相信他們自己會成長為善良而健康的人;
  • 認為孩子是自己附屬父母就像馴獸師,企圖用刻板的管教,把孩子“訓練”成自己心中認可的樣子;認為孩子是獨立個體的父母就像園丁,只需要給小花苗澆水呵護,無需太多的干涉,因為他們明白“春來花自開”。

就像尹建莉老師對自己的女兒圓圓:

自己再操心也無力做到讓她更努力一些或更成功一些。而恰是我的無為,使得她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我能夠對她提供的最大幫助,就是讓她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她知道自己怎樣都是被父母接納的,所以她的心思和能量不被分散,全部放在自我成長上。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智慧的父母不會讓孩子成為附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