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用户3708573195


春秋战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乱世,也是最尚武、最进取、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年代。在春秋初期,诸夏受到外夷的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在此后数百年里,华夏诸侯不断发动攘夷战争,把夷狄都基本打残了。以下我来说说几场重要的攘夷之战:

第一,秦与西戎的战争

西周末期,秦君秦仲讨伐西戎败亡。其子秦庄公向周宣王借七千兵力,打败西戎,收复国土。秦庄公在位四十四年,一生只为一个使命:荡灭西戎。此后,秦与西戎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从秦庄公到秦襄公到秦文公,历经七十余年,秦国击败西戎,收复被戎人占领的周王室的土地。

随着秦国的强大,西戎蛮族已经无法抵挡秦国人凶狠的进攻了。公元前714年,秦军大举进攻西戎蛮族大首领亳王的所在地荡社,并于次年铲平荡社。公元前704年,秦军进攻荡氏,消灭这支西戎部落;公元前697年,秦武公讨伐彭戏氏(西戎的一支),一直追击到华山之下;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再度出击,击破邽戎、冀戎。

秦国在西方的战斗,对捍卫中原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骊山之变后,西戎崛起,形成对中原华夏族的严重威胁,如果不是秦国人无畏的战斗精神遏制并削弱西戎,西戎蛮族的势力说不定已经渗透到中原地带了。

第二,尊王攘夷,诸夏结盟共同对抗戎狄

除了西戎外,在春秋初期,北方的山戎、赤狄成为中原华夏国家的严重威胁。

公元前664年,山戎军队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援。齐桓公毅然承担起救援燕国的使命,齐军在管仲、隰朋的率领下,进入燕国境内,打退山戎进攻。为了进一步打击山戎的势力,齐桓公向山戎盘踞的腹地挺进,以扩大攘夷成果。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攘夷军事行动,在齐军的凌厉攻势下,山戎屡战屡败,向北逃窜。管仲、隰朋率领齐军一路追击,一直打到令支(今河北迁安)、孤竹(今河北卢龙)一带。北方的山戎经此役重创后,在之后一段时间内无力发动对中原的进攻。

这是齐国“攘夷”战略的一次巨大的胜利,但华夏诸国的夷族之患远远未结束。另一支蛮族部落赤狄比山戎更为凶悍、更为野蛮,对中原的危害也更大。

公元前662年,赤狄军队进攻邢国,邢国向齐国告急求援。管仲力主支援,认为:“戎狄象豺狼一样贪得无厌,中原各诸侯国则是我们的同族,相互亲近,是不能见死不救的,要忧患与共,同仇敌忾,请对邢国进行军事支援。”齐桓公遂于公元前661年率领大军前往邢国,击败了赤狄的入侵,捍卫华夏的尊严。

两年后(公元前559年),赤狄又一次入侵邢国,齐国仍然无私出兵援助。公元前660年,赤狄侵卫国,杀卫懿公。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名战士赶赴战场,帮助卫人戍守。

春秋初期,华夏族遭遇到外夷严重的挑战。齐桓公与管仲能在这种时候将民族矛盾置于诸矛盾之上,这正是时代进步的代表人物,这时候再回顾孔老夫子的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没有齐桓公,华夏诸国就不能团结一致,击败戎狄的入侵。

第三,秦穆公称霸西戎

在春秋时代,秦穆公是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秦军在崤山之战中被晋国全歼后,秦穆公深知不是晋国的对手,遂转向西方,开疆拓土,把打击目标对准西戎。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三十六年)始,秦国开始对西戎各部落发动进攻。秦军总司令孟明视将军并非军事天才,但绝对是苦干类型的人物。对西戎的武力征服,似乎这种类型的人就非常用得上场了。

秦国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取得巨大的战果,吞并了西戎十二国(部落),拓地千里,成为西部名符其实的霸主。长期威胁华夏诸国的西戎被彻底打趴下了,要么屈服于秦国,要么逃得远远的。这也是春秋时代华夏攘夷战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秦穆公虽然没有称雄中原,却也被戴上“五霸”的帽子。

西戎衰弱后,分布在北部及中原地区的戎人势力也同样凋零。伊洛之戎、陆浑之戎等部落多依附于晋国,戎人基本上对诸夏没有任何威胁了。

第四,晋国消灭赤狄

“攘夷”的口号是齐国最早提出的,但说来攘夷的成果,则首推秦国与晋国。秦穆公基本摆平了西戎,而晋国则消灭了华夏最凶猛的敌人赤狄。

赤狄主要有四个部落:潞氏、甲氏、留吁、铎辰。

公元前594年,赤狄的潞氏部落发生了一起政变。晋国乘机讨伐潞氏赤狄,总司令由中军元帅荀林父担任。荀林父率领晋军主力深入狄境,一路势如破竹,与潞氏赤狄的主力在曲梁(山西省潞城县西)展开决战,晋军勇不可挡,潞氏赤狄的军队被围歼。这一战决定了潞氏的命运,八天以后,在荀林父的猛攻下,潞氏赤狄全境都落入晋军之手。至此,潞氏赤狄部落灭亡。

晋景公决心彻底铲除赤狄其他部落势力。

灭潞之战次年(公元前593年),晋景公以名将士会为统帅,率领大军进击赤狄其他三个部落,分别是甲氏、留呈、铎辰。这些部落实力原本就不如潞氏部落,况且士会擅于用兵,进军十分顺利。这次扫灭赤狄余部的战争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甲氏、留呈、铎辰三个部落全部被晋军攻破,土地并入晋国的地盘。

自从齐桓公、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战略以来,晋国发动的这两次扫灭赤狄所取得的“攘夷”战果最为显著。赤狄四大部落被扫灭后,一部分逃出的赤狄人聚集到了廧咎如(河北安阳西),为了防止赤狄的重新崛起,晋国政府发动最后一役。公元前588年,晋国中军元帅郤克会同卫国将领孙良夫,共同发动对赤狄的最后一战。赤狄余部无法抵挡晋、卫联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至此,晋国对赤狄的扫荡大功告成,华夏之声威遂震动四夷。

第五,赵国消灭白狄、重创匈奴

在秦国、晋国的猛烈打击下,春秋初期最强大的两股外夷(西戎与赤狄)都被打趴下。在春秋后期,戎狄残余势力对华夏已经构不成大的威胁。

进入战国以后,北方先后有两大外夷势力兴起,一个是白狄组建的中山国,另一个就是后来称雄北方草原的匈奴。然而,这两大势力,又遭到赵国的迎头痛击。

中山国是战国时代的第八强国,除了战国七雄之外,就属它最强。其实中山国虽然是白狄国家,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实际上是一个完全华夏化的狄人国家。大家熟悉的战国名将乐毅,其先祖乐羊就是中山国的狄人。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变革后,一跃成为军事强国,遂全力征伐中山,最终灭掉这个白狄国家。

到了战国后期,北方匈奴崛起。然而,此时的华夏七雄,实力真是太强大了。赵国在长平之战被坑杀四十余万后,实力已是大衰,远不如从前。然而名将李牧仍然创造神话般的战绩,他一战消灭十余万匈奴骑兵,把新兴的匈奴给打残了。李牧这一战绩,超过后世汉匈三百年战争中的任何一场战役。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武力最强大的时代,不是汉唐,而是春秋战国。


君山话史


春秋战国时期抵御外族入侵的主要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

华夏族自从出现的那天起,就成同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流量大、流域广、水害频繁却又被称作“母亲河”的黄河,第二就是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黄河泛滥和游牧入侵都是对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人民都是一个全流域性的问题,任何一个单独的组织都无法完成。在治水方面只能是把流域各段的治理权和抵御外族入侵的领导权分别统一起来。这就逐渐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化的社会组织体制,具体来说就是兵民合一的体制,农忙时在田间劳作,灾年或战乱时则集中救灾御敌。

所以,在这双重压力的作用下,黄河流域自远古时期实际上就在追求类似统一专制的格局,逐渐形成了专制主义下的大一统文化。商周王朝时期搞天下共主,秦汉王朝时期追求大一统,这并不仅仅只是统治者的野心,更重要的是整个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共同的利益所在。实际上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至后来四千多年里,治理黄河和抵御异族入侵就成为历代大一统王朝最基本的职能。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下外族入侵为什么难以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虽然由若干个独立的政治、经济体的诸侯国统治,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虽然名存实亡,但是自三皇五帝时期自周王朝两千余年来形成文化圈仍然影响着所有诸侯国。换句话说,各诸侯国实际上是处在一个完整独立的文明圈内的若干个体。这就是为什么诸侯国虽然在政治上无视周王室,但是作为文化象征的周天子,依然让天下人在心理上存在归属感。春秋五霸之所以能称霸诸侯,其中最为重要一点就是在政治上维护周天子的形象。对敢于单独侵犯周王室尊严的诸侯国,霸主们都会联络其他诸侯国予以讨伐。

对于入侵共同文明圈的异族,更是毫不手软!

以齐国为例,因为坚决贯彻落实“尊王攘夷”的既定国策,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对于打击入侵的戎狄部族没有丝毫的犹豫,而且是以霸主的身份组织各个诸侯国共同打击入侵者。齐桓公一生一共召开过九次诸侯国联盟(九合诸侯),其中有两次就是为了打击入侵中原诸侯国的戎狄部族。先后对进攻燕国的山戎和入侵卫国、邢国的白狄予以毁灭性打击。对于南方那个同样想获取中原霸权、半开化半文明的楚国,齐桓公以及后来的晋国也是同样的策略。经过一次次碰壁后,楚国才清醒的意识到要夺得中原霸权首先不能公开反对代表华夏文化的周王室而成为天下公敌。

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各国虽然彼此杀伐较春秋时期更重,但是对待外敌仍然还能保持相应的一致,比如合纵攻秦。另外频繁的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各国军队的战斗力较春秋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相比之下生产力落后的游牧民族与先前相比就没有多大改善,更难以同凶悍善战的中原诸侯国交手。


大将军威武K


诚邀,如题。但凡中原战乱虚弱,周围外族八成都会乘火打劫,那么东周这个大乱世为何没有外族入侵呢?小编认为理由有两个。



首先,中原虽战乱,实力仍犹存

战乱不仅会削弱中原的力量,同时也能磨炼中原汉人的军事实力。战国时期,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随便哪个国家都有带甲精兵数十万,武器先进,是时,中原七国已经开始装备铁制武器,以秦国为例,他们制造的青铜剑,竟可以达到100厘米左右。秦的弩,射程比手枪有效射程还远,这样的武器简直是草原骑兵的噩梦。所以中原有能力压制住外族!
装备精良的秦军

其次,外族还未统一

其实历朝历代能与中原王朝匹敌的外族都是已经成建制的国家,比如匈奴,辽,金。它们有组织有纪律,故而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东周之时北方匈奴还没有统一,楼烦力量太小被赵国死压,西方的月氏,羌更是散落的部落,自然不是中原各国的对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乱世时,北方外族对中原的入侵,已经到了无比剧烈的地步。

春秋年间时,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戎”和“狄”,西周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戎族的入侵,在春秋乱世开始后,戎族的侵扰也一度变本加厉,西北的秦晋等国也深受其害。更凶的却是狄族,他们的活动,已经深入到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燕国等国都深受其苦,著名的“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里,灭亡卫国的,正是当时在中原烧杀的狄族。

所谓春秋争霸,不止是春秋列国之间的斗法,更有北方异族的趁火打劫。一盘散沙的春秋列国,面对这场浩劫,一度只能各自为战,好些小国更无还手之力。但为什么这场入侵,最终会销声匿迹呢?儒家圣人孔子一句话,恰揭开真相: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大英雄管仲的挺身而出,春秋时代的华夏民族,恐怕都要做亡国奴了。

确切说,是管仲,还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发起的那场“尊王攘夷”大业,成为了一面烈烈的旗帜,把春秋列强团结在旗帜下,捐弃前嫌,共御外辱。

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终于雄霸诸侯的奋斗历程。但是对于当时的春秋列国来说,“尊王攘夷”更有着救命的意义:以尊奉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力量抗击各路游牧民族的入侵。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春秋争霸”本身。

于是,在管仲的奔走下,扛起“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一次次举行会盟。以盟主的身份,集合列国的力量,勇敢面对异族的刀兵。首先震撼天下的一战,就是救援燕国。在燕国惨遭狄人入侵,山河几乎沦陷的危局里,齐桓公亲自带领齐军北上,不但杀退了狄人的入侵,更一路乘胜追击,深入到辽东大地,一度还遭遇断粮迷路的困局,靠着军中几匹老马识路,才艰难杀出道路。“老马识途”的典故背后,是一场抗击外辱的艰难一战。

也正是这历经艰险的一战,彻底解除了狄人对燕国一带的侵扰。激动不已的燕庄公,临走时依依不舍相送,一直把齐桓公送进齐国境内,不小心连周王朝“诸侯不能送诸侯出境”的规矩都破了。齐桓公却坚持:不能坏规矩,你“越境”的这块国土,全都送你了。只要你能镇守北方,把蛮族敌人挡住,这点国土算什么?

经过这震撼一战后,往日争斗不休的春秋诸侯们,终于猛醒了。绝大多数的诸侯,都团结在了“君王攘夷”旗帜下。跟随着霸主齐桓公,向横冲直撞的异族敌人亮起复仇刀锋。齐桓公率领的中原联军,随后又拯救了被异族践踏的卫国,帮助一度被灭国的刑国复国,还不惜人力物力,为刑国重建了新国都。终齐桓公一生,他终于陆续肃清了各路侵扰中原的游牧强敌,建立霸主事业的同时,更让残破的中原大地,重归和平安宁。

虽然王侯霸业,多是风光一时。但从春秋年间起,中华民族捐弃前嫌,共抗外敌的画面,却一次次热血重现。见证的,正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历史风云录


开门见山吧。

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一直困扰我国,但是为什么春秋时期不入侵?

第一点:当时的外族还无力入侵中原。



当时中原文化在整个东亚大陆都是最先进的,北方的游牧民族此时还处在四分五裂的原始部落状态,无力对中原构成威胁。

第二点:此时的中原各国因为常年征战,都是打架专业户!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哪个不是在和周围各国的弱肉强食的厮杀下活下来的精英,连年征战,各国的军队战斗力都非常强悍,都急需扩张自己的势力,这个时候入侵,这外族怕是疯了吧。

不信我们可以看看那些周边的外族都怎样了:

晋国:灭戎狄,凡灭同姓异姓国二十余

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和百濮的小国

秦国: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灭西戎义渠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向北方的匈奴侵略者出击

齐国:消灭莱夷,齐桓公对抗北狄存邢救卫,尊王攘夷



各国正愁对内打不过,想往外扩张呢,不是有句玩笑话说,只要给秦始皇一个地球仪,他能统一全球。


团长体育


该问题还是存在局限,因为有大量外族已经入侵,以往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四大板块外族。但随着国家不断形成,兼并战争不断持续,华夏族的版图也越来越大。最终,南蛮的楚国、东夷的齐国、西戎的秦国成长为华夏重要的组成部分,外族已经大量被同化中,但仍然有外族入侵华夏,以下有几个经典案例。



北狄:陕北、河北、山西

西戎:陕西、甘肃

一、犬戎灭西周(西方)

西周王朝在早期时,也是混居于戎狄之间。在商王朝的统治者看来,也不过是外族。到了西周最后一任君主周幽王时,国家走了下坡路,废掉 太子与王后,引起了申侯的不满,遂联合犬戎进攻西周。而之前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直接导致君王的信用在诸侯的眼里破灭,所以才会造成救驾的姗姗来迟。



犬戎是一个灭掉中原王朝的外族,以狼为图腾,是戎人里的部落。丘戎攻破镐京后,大肆破坏国都,掠夺了周王朝的财富,并长期占据丰稿西北。后来,诸侯联军合力驱逐犬戎,最终被秦国所灭。

这场战争,将中国的历史推到了东周时代。从此,周天子再也无力控制诸侯,渐渐成为了王朝的傀儡。

二、山戎侵燕国(北方)

燕国是西周的老牌姬姓诸侯国,存在了800余年。但其地处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所以也是边疆之地,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外族入侵的对象。

燕国的主要外族对手是山戎,山戎生活在燕山一带,以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燕国的老邻居。公元前7世纪,山戎先后南下进军郑、燕、齐等国,燕桓侯时为躲避山戎,迁都到了临易。



公元前664年,山戎正式发动对燕国大规模地进攻,燕国大片土地迅速沦陷,燕庄公向齐桓公紧急求援。齐桓公带领联军反击山戎,灭掉了孤竹部、令支部,最终保全了燕国。这场战争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随后,燕国相继兼并蓟国、无终等部落,国力强大。春秋晚期,山戎族死灰复燃,燕国依旧被拖在战争的泥潭里。战国时期的燕国,东部、北部都是外族。

这是华夏对山戎族正面反击战,并给予了山戎沉重的打击。

三、北戎侵郑齐(北方)

北戎族活跃在山西、河北、陕北一带,对中原各国有着直接威胁,常常侵犯中原。

公元前714年,北戎入侵郑国。当时郑国国君是著名的小霸主郑庄公。正面战场上,郑国难敌北戎,庄公组织军队设下埋伏,重创北戎。



公元前706年,北戎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救,郑太子忽率领郑军大败北戎,俘虏了2位山戎首脑。

公元前650年,齐国、许国联军讨伐山戎

四、北狄称霸中原百年(北方)

北狄与北戎据说是同一个部落,都是以南下入侵中原诸侯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公元前662年到公元前658年这五年间,北狄一直与中原诸国打仗,废掉了邢国、卫国两个中等国家,齐国等联军也无可奈何。同时,北狄部落人口纷纷迁入邢卫故地。


公元前662年,北狄入侵邢国。邢国不能抵挡,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在次年率领齐、宋、曹等多国联军,打退了北狄。



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邢国。齐桓公再次组织了齐、郑、宋等多国联军对抗北狄。在这场战争中,养鹤的卫懿公不得人心,国力废弛。卫国军队全军覆没,卫国都城被攻破,卫懿公被杀,卫国遭遇第一次灭亡。

公元前659年,北狄攻破邢国国都,邢国灭亡。随后,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邢人异地复国。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又帮助卫国异地复国。


北狄联盟在南下邢卫战场上春风得意,在晋国战场上受挫。但随后,北狄建立了以皋落氏、潞氏两代为共主的联盟,狄人的实力达到了顶峰,一度反击晋、郑、周、卫等国,并打到该国都城之下,在中原争霸的舞台上占据重要地位。北狄联盟以赤狄部落最为强盛,白狄、长狄等都是其中的部落。北狄在公元前7世纪这百年里,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之一,可以和齐国、晋国并驾齐驱。




从公元前650年到公元前637年,北狄联盟向晋国进行大反攻,一度威胁晋国的都城。

公元前650年,北狄取晋国的骊戎地区和苏氏温邑,与周王朝隔河相望,可谓是风光一时。

公元前644年,北狄再攻晋国,从晋国北部一直打到晋国都城外50里地。



公元前636年,北狄联盟中的赤狄部落进攻郑国,横扫郑军,攻取栎邑,一度打到郑国都城不足百里。

公元前635年,赤狄部落插手周王室内政,俘虏了王子带及一大批重臣。

公元前627年,北狄进攻晋国,攻占箕邑,一度威胁晋国都城。后晋襄公回师大败北狄。

公元前598年,晋国大败北狄联军,北狄联盟彻底土崩瓦解,这也标志着北狄霸业衰落。

公元前594年,晋国俘虏北狄联军第二代共主潞氏,长狄部落被灭。公元前588年,赤狄部落灭亡,此后北狄各部落并入晋国,在此后百年被同化。




五、白狄建立中山国(北方)

公元前627年,白狄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此后一直跟随北狄联盟进范中原。白狄主要活跃在晋、秦两国的北部。公元前601年,白狄脱离了北狄联盟,与晋国结盟,从而避免了后百年成为晋国奴隶的悲剧。但由于秦晋两国或拉或打,白狄被迫迁往太行山以东。白狄中的肥、鼓两部先后被晋灭亡,鲜虞部被迫反击。于公元前507年,发动对晋国进攻,俘虏了晋国大夫。公元前506年,鲜虞部迁到今天河北唐县,建立了中山国。



从公元前457年到公元前414年间,晋国赵氏家族不断进攻中山国,中山国一度被打散。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重建中山国。随后与魏国进行三年战争,中山国被灭。公元前381年,中山桓公复国,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成为了当时九千乘之国,仅次于战国七雄。中山国在魏、赵、燕三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与赵魏进行70余年,最终在公元前296年被赵武灵王灭亡。

四、秦国与西戎的百年战争(西方)

我们再把视野放到西面的秦国。秦国从公元前821年立国开始,就开始与西戎进行战争。西戎灭西周后,西周的故土全部落入西戎的手里,从襄公开始着力收复这些故土。经过百年的努力,关中平原绝大部分的领土归秦,西戎被驱逐到西部。秦穆公时期,与西戎部落进行大战,灭掉12个部落,开辟国土千里。



然而,秦国最强的对手还是来自西戎部落的义渠国。西周灭亡后,义渠建国,兼并部落,建立城池,拥有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直接参与了战国时代连横合纵之事。义渠与秦国先后较量了400余年。公元前272年,义渠王被杀,义渠灭亡,随后被同化成华族。

六、赵国与东胡、匈奴的战争(北方)

东胡、匈奴是赵国立国以来的边境之患,赵国在代地布置了重兵防御,名将李牧就是从这里出道,成就一代名将威名。赵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部落威胁。

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灵武铁骑,大大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对周边游牧部落进行肃清行动。首先开刀的是中山国,然后是林胡,从河北打到内蒙榆中,林胡王称臣。在西部战场上,打废掉林林胡、楼烦,占领云中、九原等地。在北部战场,频繁打击匈奴侵略者。



东胡部落在战国时期十分强大,有控弦之士二十万,多次南下入侵燕赵。燕国曾经组织反击战,大败东胡,使东胡退却一千里。随后,燕国在边地置五郡,修建长城,防御东胡。赵国大将李牧在围歼匈奴后,再次大败东胡。秦汉时,被匈奴所灭。



匈奴是赵国后期边境最强大的部落,双方战争不断,互有胜负。战国末期,名将李牧率领1万余名骑兵、5万人步兵进行对匈奴大规模打击,此战歼灭匈奴十万大军,使匈奴再也不敢南下。公元前215年,秦朝名将蒙恬将匈奴逐出河套草原。


慵懒国王



回答这问题必须得提到齐桓公“北击山戎,南伐楚国”

齐桓公称霸讲的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展开对外活动,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当时周朝威望衰落,西戎、东夷、南蛮、北狄都有侵扰华夏传统区域。有以下原因没有入侵成功:

虽然周室孱弱,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部分诸侯国都是百战精兵,武备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诸侯国对外族战争,并不势弱。

在这个时期,华夏虽然诸侯纷争,但是所以诸侯早已形成华夏的种族认同和种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没辙,但齐国喊出“尊王攘夷”口号以后,主要诸侯国们都纷纷响应,对待外边侵略做到了共同进退。



周王室虽然不给力,但是有天子的名义在手,把好多外族占领区域,直接当封地封给大臣们。本来地位不足以分封诸侯的人,得到天子赏赐,肯定乐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占了就退了,有人则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们,硬生生灭了西戎12国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盘夺回来。这个策略是发动诸侯们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外族削弱不少。


Mr杜雷斯基


先定义一个概念,什么叫“入侵成功”?1、文化上的?戎、蛮、夷、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低不言而喻,想不被同化都得离远点,稍近点就像雪狮子向火,不知不觉都化了,还怎么入侵?2、军事上的?灭周(西周)灭卫灭燕,长期威慑、侵扰秦赵燕边境,楚国的崛起和北侵(楚早期以蛮夷自居),还是有一定武功的,但华夏文明也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诸国为追求统一内战不断,也正是军事全盛时期,故军事上也不能“入侵成功”。且华夏诸国在对外上常能团结一致,各霸主会盟最政治正确的大旗就是

“尊王攘夷”,故蛮夷不但不能“入侵成功”,还常常被入侵。3、民族融合。春秋战国争霸统一,时间极长(770多年),地域极广(北至后来的长城,南至南岭,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东缘,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极辽阔的地域了),在这块土地上,华夏各国最终完成了国家和民族认同(秦始皇“”书同文、行同伦”功莫大焉),且在此范围门人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狄基本华夏化了(即汉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等“入侵成功”了。最后说一句,也有远遁后,北遁的成为了匈奴,西遁的成为了西羌,南遁的成为了百越,东遁的……嗯,没有,因为那边是大海。


pingwen789


外族没有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齐恒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带领天下诸侯与四夷血战。最终华夏诸侯不仅打败了外族,还扩张了领土。

1、周天子式微,蛮夷入侵

西周东迁洛阳后,关中本土被西戎人占据,大部分诸侯都向东迁移以避戎人之灾。王室为坚定秦人抗戎之心,也会为报答秦人勤王之意,故将关中被戎人占领的土地全部封给秦人,并赐封秦为诸侯国。从此秦人走向了驱逐戎人,血战立国的过程,最终秦人打败了戎人,稳定了秦国。

当是周王室东迁后,实力大损,对内无法约束各诸侯国,对外更无法抗击外族入侵。戎人入关后,虽然主体退回了西境,但是仍有不少戎人留在了中原。当此之时,南部的南蛮,东部的东夷,北部的狄人纷纷进入中原,因各国单独作战,故小的诸侯被灭,大的诸侯向更中原地带退后,华夏文明被极大的压缩了。

当时的卫国与刑国都被外族攻灭了,燕国更是受到山戎的侵扰,无力抵抗。华夏文明岌岌可危。狄人的一支,甚至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自已的国家——中山国。

2、齐恒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大战外族

当此之时,齐恒公打出尊天子的旗号,提出攻伐蛮夷,扩大领土的旗号。当时齐国有名相管仲,该相经天纬地,胸有乾坤,是一个治国大才,他把齐国治理得强盛无比,是当时唯一一个可以代天子征伐的大国。

在齐国的帮助下,卫国与刑国得以复国成功。山戎攻击燕国,燕国不敌,齐国救之,山戎败退。在齐国提议下,华夏诸国共同协作,讨伐蛮夷。当时的晋国与燕国主要抗击北边的狄人;秦国主要抗击西边的戎人;楚国、吴国、越国则对抗南部的蛮人;齐鲁二国则讨伐东部的东夷。经过九次大的战争,最终华夏诸国打退了蛮夷,并进一步扩张了华夏的生存空间,同化了不少蛮夷。后世的孔子说,如果没有齐桓公与管仲,那么他也得像野人一样生活,就是说明了齐国这场尊王攘夷战争的重要性。


大秦铁鹰剑士


当时周朝威望衰落,西戎、东夷、南蛮、北狄都有侵扰华夏传统区域。有以下原因没有入侵成功:

1、虽然周室衰微,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部分诸侯国都是百战精兵,武备得到空前提高,所以有些诸侯国对外族战争,并不弱势。

2、这个时期,华夏虽然诸侯纷争,但是所以诸侯早已形成华夏的种族认同和种族凝聚力。即使周室没辙,但齐国喊出“尊王攘夷”口号以后,主要诸侯国们都纷纷响应,对待外边侵略做到了共同进退。咱华夏的兄弟们争家产,外人想过来捞一把就不行,哥几个先合起来灭了外人,就这个意思。

3、周王室虽然不行,但是有天子的名义在手,把好多外族占领区域,直接当封地封给大臣们。本来地位不足以分封诸侯的人,得到天子赏赐,肯定乐呵呵去接收封地。有人一看外族占了就退了,有人则非要死磕拿到手,比如像秦始皇的先祖们,硬生生灭了西戎12国把周天子分封的地盘夺回来。这个策略是发动诸侯们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外族削弱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