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YC173554759


中国在周期行将消亡时,各地诸候四起,强占领土,而且基本都采用入侵的战争手段吞并邻国领土,史称战国。实际上中国已进入了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转折期。人们对周礼的一整套观念已产生了质疑。不奇怪,那肯定已是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食用有余的状况之下,劳动分工上的脑力劳动者增加,但又僧多粥少,上层人士内部严重分化引起的观念多元和混乱,任何战争,也包括竞争,本质上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狗咬狗引起的,将固有的生产秩序自我打乱,文化上需要重构新的生产关系,人生而平等,阶级斗争皆由阶级分化引起。而争取平等话语,平等待遇的始终是脑力劳动者。战国有诸子百家,可见中国已四分五裂到了什么程度了。最后点题,诸候发动侵略战争,选择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打仗。故有“春秋战国”之一说。世事沧桑话“春秋”,讲得都是战争事。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内战史,战争史,英雄史,吃人史,春秋史。中国战争,换了一种方式,仍在与时俱进,人并无和平的安全之感。私有观念根牢固实,雷打不动,毫发无损,须根未缺。正全力实现产权革命,此力天大。


李198588733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

这个历史年代歌大家都很熟悉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周是分为两个时期的。

这两个时期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呢,简称为春秋,它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但是还有一个说法,是指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这段时间。

这个时期是周王的势力减弱,而诸侯群雄纷争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他们史称“春秋五霸”。

那诸位看官可能要问了,战国好说,因为正是战争混乱的时候,所以起名战国。那春秋之名又何来呢?

一、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叫“春秋”的来源

在这里,有书君告诉大家,春秋之名是因为一本书而得名的。这本书就是孔子修订的《春秋》。

在这里一定要敲黑板注意一下,《春秋》这本书不是孔子写的,而是是孔子修订的。这本书是鲁国的史官们记录自己国家,也就是鲁国的历史的。

它并没有记载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历史内容。

有人可能会问了,春秋时期别的国家都不记载自己本国的历史吗?有书君在这里回答大家,各个诸侯国其实也都记载本国历史,而且记录本国历史的书名也叫《春秋》。

可惜的是别的诸侯国写的《春秋》都丢失找不到了,而只有鲁国记录的《春秋》幸运地留传了下来。

孔子本身就是鲁国人,对本国也算是了解,所以他便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写的《春秋》加以整理和修订,也就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这本《春秋》记录着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总共十二代君主242年的历史。它把这段时期所发生的大事都记录了下来,以供后人们参照,让人们从历史中借鉴以及吸取教训。正是由于它所记载的这段时期,与东周历史的时间分段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我们才把这段历史以《春秋》命名,称为春秋时期。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段历史以《春秋》这本书命名,称为春秋时期的。

那话又说回来了,这本书为什么叫春秋,它没有记录鲁国夏冬的历史吗?

二、《春秋》这本书,为什么会起名为春秋

《春秋》这本书当然记录了鲁国夏冬的历史了,它之所以起名为《春秋》而不是《夏冬》也是有原因的。

1.春秋两季是诸侯朝觐和会盟的 时节,发生的事比较多

因为在周朝,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

这两个季节没有严寒,没有酷暑,天气不冷不热,也正适合诸侯驱车去朝觐周天子。

这样的天气,他们在路上也不会太受罪。

春季去朝觐,各诸候国可以把过去一年,自己国土所发生的事做一个总结,也算是我们现在的一个述职报告了。

而在秋季,丰收时节,各诸侯国也可以备些礼物,带上自己国土的特产为周天子献礼。

周天子呢,在这个时期就会听一听各诸侯国在自己国土职守的情况,也会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

或者是再分配一些任务,交待给各诸侯去做。当然在这个时期,周天子也能顺便了解了各诸侯国的衷心程度,让自己心里有数。

而且在这段时间呢,各诸侯国之间的使者也会相互往来,趁着好时节,去拜访拜访邻国,交流交流情感。

有时候几个诸侯国还要时不时地搞个会盟什么的,一起交流交流政治走向,治国之方什么的。

这样看来,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和秋这两个季节的。

所以春季和秋季在书中着笔就会占很大的比重,所以会以《春秋》命名。

2.农耕为主的古代,春种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都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了,春种与秋收。

春天正是农忙的时候,各国呢也都不会想着去发动什么战争,先把农耕搞好,这才是首要的。

地都种不好,而去想别的,那这个国家就麻烦大了。

所以呢,在这时候国家的君王为了保证本国今年有个好收成,保证百姓们都能丰衣足食,他也要很忙。

他们忙什么?当然是要把他们治理国家的能力发挥出来呀。

他需要协调国内的资源,处理好农业与各方面的关系,以确保国家有个好收成。

所以呢,许多和农业有关的具有影响的政令都会在这一时期发布。

许多有效的农业方面的改革,也会在这一时期进行。所以呢,春季发生的大事就会比较多,当然记录的也就多了。

3、秋季是粮食丰收和各国酝酿战争的最佳时期,所以记录的事情比较多

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算是一个重要的事件,所以也要记录下来。

而有的国家呢,总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总想骚扰或侵占别的诸侯国。

这个时期由于可以保证粮食的供应,也就具备了发动战争的条件。

而农民在这个时候秋收完毕,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农活了,所以也具备了征调入伍的条件。

因而在这个时期发生战争的事件特别多,因为季节刚好,不冷不热。粮食也备足,不担心后方无粮草供给。那在这一时期记载的战争事件也会比较多。

所以《春秋》主要记载的都是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季节的事件。

一年中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个最重要的交替,也就把春秋也做为一年的代称了。

因此《春秋》就取名为春秋了,从字面上来看也就是指代历史,指代光阴。

一段时期,一部书,这也就是春秋名字的来由。

从《春秋》这部书中,我们窥视到了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们所经历的事情。这是一个最坏的时期,但是在这样的时期内,又诞生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诸子百家就像百花齐放一样,在这样一个时期把文明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直到现代也仍然是我们的文化之宝,值得我们一直学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封神演义》小说中曾经提到姜子牙面对周文王姬昌所询问的周朝存活多少年时回答道:“周王拉辇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



当然,《封神演义》毕竟是明代人写出来的小说而已,自然是当不得真。周朝天下800年的历史,和周文王为姜子牙拉辇800步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周朝800年的历史,够长的。

但是实际上,周天子能够真正统治天下的时间,也就275年。

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姬发,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始建。东周从此一分为二,先春秋,后战国。从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5年这段历史时期成为春秋,而后公元前475年——221年,史称战国。那么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为什么被称作“春秋”呢?

看到“春秋”二字,有人会不经意想到,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的《春秋》,也就是经过孔子整理之后的《春秋》,那么“春秋”的由来,与《春秋》不无关系,但是关系还是稍微差了点儿。

所谓春秋战国之一的“春秋”他仅仅单纯来源于未经孔圣人整理之前的《春秋》,它由鲁国史官所编写,主要记载当时各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此书目录部分按年、季、月、日所编写,又将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所以简单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体书籍定名为“春秋”。而后孔子将《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所以说“春秋”之名直接来源于《春秋》。

春秋时期历经大约三百年,这个时期的周天子一度被放置于名存实亡的位子上,在春秋时期,早就丧失了西周当时那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霸气。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这时期也是诸侯分裂割据的的一个时期,社会大动乱,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也出现在这个时期。提到春秋,最之名的外乎为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了。

在这一时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当然,宋襄公有点水,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比宋襄公更适合待在五霸里面),周天子基本沦为一个吉祥物,各位霸主动不动就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去攻打他国。但好得在春秋时期,周天子还能吉祥物的地位,到了战国连吉祥物都不如了。

“春秋”包含“春”“秋”两种概念,在西周时期,被作为周朝象征性的代表物时什么呢?那就是红极一时,名声大噪的青铜器了。当时在礼乐制度的指导下,周朝十分重视祭祀礼仪,尤其重视对天地、山川和社稷的祭祀。而祭祀的时间就选在了一年之中的春季四月“春耕播种”和秋季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时候。与此同时,周朝有严格关于分封制的要求规定:要求各路诸侯定时朝觐周天子那么这个定时,就定于一年的春季和秋季。

那么为什么要选在春季和秋季朝觐呢?夏季、冬季不可以吗?首先,春季是一年的开始,各路诸侯可以完整地向周天子陈述过去一年发生的弊病并且针对问题提出改善的方法;再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也象征着一年全新的开始。秋季是硕果累累,五谷丰登的季节,秋季诸侯朝觐可以有充足的食物向天子朝贡。

另外的说法是春秋历时約三百年,从公元前771年——475年;而恰恰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所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两者时间基本符合。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吧。


小镇月明


所谓春秋和战国,实际上就是东周的两个时期。

周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关系就像东汉和西汉,北宋和南宋一样,当年西周覆灭,众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平王东迁,定都洛阳,这就是东周了。

先了解一下东周

东周的前半段为春秋时期,时间是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始,到公元前476年,共历时295年。当然了,这个说法是比较有争议的,也有说是止于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还有说是止于前403年,三家分晋。

这个问题我们不用深究,几十年的差距在历史长河中算不了什么。

春秋名称起源

春秋时期一开始并不叫春秋,当年,鲁国史官致力于收集发生在各诸侯国的重大事件和娱乐八卦,并把这些事情按照年、季、月、日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一部“编年史”,又因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所以就把这部书起了个名字叫《春秋》。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大事。

前面我们说了东周的前半段这一时期是从前770-前476年,你再看《春秋》这部书记录的起始时间,是不是大体上与这个时期的发展相符?

所以,后代史学家为了方便叙事,就根据《春秋》这部书,把那段时期也命名叫“春秋”了。

后来,孔子将《春秋》整理修订,成为了儒家经典,就是我们现在能读到的《春秋》版本。

顺带说下战国

战国时期,一般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就是从春秋末到秦灭六国,但是我们前面说过,春秋时期的时间是有争议的,所以春秋到战国,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还是那句话,前后不过几十年的差距,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不算什么。

春秋虽然是一个战乱纷争的时期,但相对战国来说,还是“和平”多了。春秋中期,诸侯国之间一直在打,终于有一天大家都累了,于是14个相对较强的国家就坐在一起开了个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我们要和平”,会议后大家签订了停战条约,史称“弭兵之会”。

老实人当然就停了,有野心的那几位,内部悄悄发展实力,先后称霸,把老实人吊起来打,成为天下共主,周王室名存实亡。

这几个霸主里面,有个叫晋国的同学,后院起火,于是韩赵魏三家贵族联合起来反了,并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这样一来,原本的五个霸主,灭了一个,新崛起了三个,成了七个国家,分别是“齐秦喊赵薇演出”,不对不对,是“齐秦韩赵魏燕楚”。

关于名称,值得注意的一点

春秋,原本是一部书的名字,后世为了便与研究,才把这个时期称为“春秋”。

战国一开始也不是一个时期的称谓,《战国策》中说:

“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有7个战国,其中燕国最弱。

所以你看,战国一开始的含义是对这7个强大诸侯国的称呼,大家都可以叫做战国,直到西汉末年,刘向编写《战国策》一书的时候,才把“战国”作为了一个时期的名称。



也可自话


春秋时期以“春秋”命名的原因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而玄乎。

在中国古代,春秋两季是诸侯朝见王室、参拜周天子修其职贡、履行义务的时节。“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春秋两季也是春耕和秋收的季节,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时候,代表祭祀的“清明”和代表收获的“中秋”全都在这两个季节中。

此外,春秋的叫法本身就代表着一年四季的节气时令。而诸侯史记包括周王室的史书记载的又都是一年四季发生的大事,所以很多诸侯国就直接以《春秋》二字来指代一年四季。而其中就鲁国的史记恰好也称为“春秋”。

孔子是周公的忠实追随者,璀璨绚烂的周文化深深吸引着孔子,在周游列国而不得要领之后,深感时势颓败,天下沦陷而无可挽回的孔子终于下定决心,在鲁国史记《春秋》的基础之上,以《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为依据,着手删定《春秋》。由于他“述而不作”的创作原则,成书之后的史记依然以《春秋》相称。

话说孔子虽然始终没有实践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架不住他有大量的优秀弟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终于和汉武帝达成政治协议,在汉武帝的推动下,儒家学派成为国家主流学派,经孔子删定的作品《春秋》《诗经》等也被尊为经典。

而因为史记《春秋》这本书所记载的时间跨度内的历史事件基本与春秋时代大致吻合,后人就将这段时间的历史以《春秋》相称。自此,儒家经典《春秋经》也就成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代名词。

同样的,由于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基本上承春秋时期,所以人们也就以“战国”来称呼“春秋”到秦统一时期的这段历史。

最后,如果讨论“春秋”的内在含义的话,那无非是,“春秋”时期天下虽然动荡不安,但周礼还起着微妙的制约作用,所谓“《春秋》成而乱臣贼子具”就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约束诸侯列国。换言之,“春秋”时期,天下诸侯或多或少的还给周王室一点面子。当时的诸侯多少都还有些仁义道德、礼义廉耻的德性。

但到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天下几乎没有安宁的日子,以战立国,以战求存,那么“战国”相称,自然再合适不过了。


狐笔春秋


🌹为什么叫“春秋”时期呢?我是中学历史教师,借此机会与热爱历史科学的朋友们交流,相信你能认为正确!

📰朋友,咱们必须先从东周说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镐”(今西安西,又称“镐京”),搬迁到洛(今河南洛阳市)。洛阳在西安的大东边,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东周”。

📔东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属于奴隶社会。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存续了294年。

📒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地诸侯不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较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为扩大地盘、强化自己势力、占据人口和财富,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其他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由于不断地战争,春秋时期充满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故事”,人们爱听爱看。加上后来的“战国故事”,统称为“东周故事”或“东周列国传”,更具吸引力。后来孟子评价说:“春秋无义战”,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内战!

📒春秋时期,是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开始逐渐瓦解的时期。

📔这个294年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叫做“春秋时期”呢?当时没有这个叫法,是后来的史学家为了便于研究历史,才把这个阶段称为一个时期。

📒叫什么名称好呢?这个时期有一部重要的史书——《春秋》(孔子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书),因此把这294年的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笑看东篱


中国历史习惯将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70)到秦灭六国(公元前221)之间的时期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大变革时期。

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是后世史学家对这段时间的再次划分。自“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和纲常礼教已经彻底分崩瓦解。诸侯间征战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断升级,战争多以吞并消灭对方为目的。史学界对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划分一般采用《史记·六国年表》中的划分,将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

“春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得名于《春秋》这本书。《春秋》是鲁国史官所著的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春秋》相传是孔子编纂的,被列为“六经”之一。之所以将用“春秋”命名,一个原因是《春秋》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与客观的历史时期相当。另外也有孔子的因素在里面。春秋时期各国都写有史书,只是鲁国更勤于修史。《春秋》记载的史实更为全面,不仅记载本国历史,还包括其他国家发生的大事。经过孔子的编纂,《春秋》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能够代代流传。用“春秋”命名最有威信。

《春秋》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其中的史实记载按年、季、月、日记录,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中国以农业立国,春秋两季是播种丰收祭祀的季节,相对于夏秋两季更为重要,发生的事件也更多。将史书命名为《春秋》,就是用春秋两季代表一年发生的大事。


职场火锅


中国人称谓“事物”又叫“东西”,鲁国的儒家史官写《春秋》就是要记录前770至前476这段时期发生的重大事物,顺理成章这期间史称“春秋时期”。那么为啥这史书叫春秋?其与“东西”又有什么联系?若春秋与东西有相连那这段时间叫春秋就正解了,因为此书就是记载这段时间的事物的书了。好,首先听我讲个发生于大儒朱熹的故事,就知息之所以谓春秋是大有文章的。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 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於巷子内,盛君手中拿著一个竹篮子 ,朱熹问他:“你去那里?”盛回答 说:“我要去买点东西。”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他听盛的话,很好奇,随即 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吗?”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 ,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 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更不会盛土,只能装木和金,所 以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就是这个道理”朱熹听后概叹说:“原来是这样!”


说到这里,有点儒家另一本较《春秋》更知名的儒典——《易经》知识者就豁然知达:为何此史书叫《春秋》而不叫《夏冬》了。

易学的两大范畴之一的象数派,有个学问叫:万象归类,又谓万象归数。上面盛君所说的五行的木…其本源为3,其之于时令为春季,之于方位是东方!又有五行的金…其本源为4,其之于时令为秋季,之于方位是西方!


好,说明于此,大家就明白了,春、秋于易的万象归类便是东、西,然东西也就是指事物,盛君带竹蓝买东西就是买物件,所以记载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段时期发生的事物的史书,儒家史官就称谓《春秋》,然后世史家也顺理成章把这《春秋》史书所写的这段时间称谓“春秋时期”了。好,问题解答到这里。


洪范国学堂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的前半段,后半段被称作“战国”。

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周王朝的势力越来越孱弱,王室统治下的那些诸侯和贵族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他们不再听从周王朝的命令,纷纷另起灶炉,自立为王,建立了一个个诸侯国,总共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比较强大的有齐国,鲁国,晋国,宋国,楚国等。

这些诸侯国之间常年争战,大鱼吃小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搞得各地鸡犬不宁。同时,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对内各自为政,对外不断削弱周王朝的实权,不但拒绝向天子纳税,还向周朝国君谋取更多利益,不断破坏着周王朝建立的各种制度,周王朝在多重打击下,迅速走向了衰败。

鲁国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一直设有“史官”的职位,本职工作是记录华夏大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博学多才的孔子在任职期间,整理和编撰了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春秋》,他采用年,季,月,日的时间形式,把国家重大事件记录下来。而一年又被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来记录事件,因此,这部书被冠以《春秋》之名。

为什么叫做《春秋》,流传最广的说法有两个。一种说法是根据当时的农历节气而来。在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彻底,历法上采取“两季”历法,把一年只划分为两季,前半年为春季,后半年为秋季。在后来历法逐渐完善后,才分别加入了夏季和冬季,就有了“四季”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当时的战事情况来划分,那是历法变为四季时的说辞。

古代战争频繁,人们行军打仗时多选择在春季和秋季,一是这两个季节气候适宜,不热不冷。春季人们播种完后,一直到夏收前,至少有两个月的空余时间,在这两个月可以选择征战。而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多,空气潮湿,行军打仗容易患病,古代医术比较落后,若军中出现传染病,难以第一时间救治成功,会极大影响全军士气,因此不适于出战。

秋天是打仗的好日子,经过夏收、秋收后,粮草很充足,后勤物资有保障,在打仗过程中,不担心受到忍饥挨饿的影响。

而冬天是一年四季中天气最恶劣的时候,尤其在北方地区,在天寒地冻的日子行军打仗,从身体到精神,都要受到很大考验,许多战争还没大起来,首先被恶劣天气折磨得够呛。因此在冬季,士兵大多选择修生养息。


鸿鹄迎罡


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八百年的周朝,而周朝又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部份,周平王东迁,周平王元年做为分界点,而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其中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

从此,世人都称之为春秋战国时期,而很少称之为东周时期,原因也很简单,西周被灭之后,周天子的威信扫地,周王室衰弱,这个就像东汉末年那样,群雄逐鹿,什么事情都是那几个大的诸侯王说了算。

战国之所以叫战国,这个很好理解,战国七雄嘛,互相打来打去的,最后由最强者秦国胜出,但其实秦秋打仗也不少,毕竟西周初期几百个诸侯国,打到战国的时候,就剩下了战国那几个,看来也十分激烈。

好像,春秋也可以称之为战国,但是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跟一部史书和一个人有关,这部史书就是叫《春秋》,《春秋》讲的就是鲁国史官所写,而且是一部编年史,而这个人就是孔子,而孔子就是鲁国人。

《春秋》的作者不是孔子,而是鲁国史官,孔子是整理修订的,也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五经就包括了《春秋》。《春秋》虽然是鲁国史官所写,但并非只写鲁国的事情,而是按着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写了当时各国的大事情。

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但是史学家们,为了方便,就以周天子的年号做了调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做为春秋时期。

当然有些人是把“三家分晋”做为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划分,不过,这个不影响对这个时期概念的理解。那为什么这部史书会叫《春秋》呢?原因是,这个是按某年某季来写的,就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那有些人会问为什么叫《春秋》而不是《夏冬》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春天播种,秋天收获,而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春秋各国之间的大事,就是发生在春秋两季,毕竟春天的时候可以破坏别国的农业,而秋天的时候,可以抢别国的粮食,夏冬两季都不合适出兵,或者会盟,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多事之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