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到底是不是汉族人?有哪些历史依据?

中国秦始皇


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起源于南北朝《乐府歌词•木兰辞》,花木兰到底是汉族还是游牧民族,其实《木兰辞》开篇就已经讲的很清楚,花木兰是汉族不是游牧民族,“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花木兰在家里织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织布是汉族农耕文明的传统,游牧民族是不会纺织的。

但是,有人考证说,花木兰是汉化的鲜卑人,那我们就必须搞清楚鲜卑人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开始汉化的。秦汉时期鲜卑人居住在大兴安岭一带,最早被称为东胡或者林胡,从属于匈奴治下。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的儿子刘辅的孙子刘进伯官居“度辽将军”,在征讨匈奴时失败被浮,囚禁在独山(今辽宁海城),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

鲜卑人从两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汉族文化,汉族和鲜卑族是相互影响的。但是,鲜卑人大规模汉化,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71年即位,从475年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本质上来讲,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汉化改革”,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同汉俗。拓拔(皇族)→元姓、独孤→刘姓、丘穆棱→穆姓、步六孤→陆姓、贺赖→贺姓、贺楼→楼姓。

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汉化?西晋“八王之乱”,严重的消耗了汉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游牧联盟为首,诸多的游牧民族乘机涌入中原,对中原的主体汉族实行大规模的骚扰和屠杀,历史上将这一时期叫做“永嘉之乱”。从公元306年起,随后的百余年间,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历史上也把这一时期称作“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时期,对汉族人的经济文化破坏相当惨重,汉族人遭受到游牧民族大规模的屠杀,导致汉族大规模的南迁(衣冠南渡),中原的汉族从“永嘉之乱”前的2000万人,下降到北魏初期的400多万。承受不了迫害的汉人,为了保护自己也不得不进行自卫和反杀。冉闵发布的“杀胡令”,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把羯族(白种人)给灭绝了。在这种没有节制的民族大屠杀中,汉族人口太多是杀不完的,但是人口较少、长相、语言不同的一些游牧民族,就永远的灭绝消失了。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一个目光远大的鲜卑族领袖,他看到民族仇杀的结果,短期内游牧民族可以取得优势,但是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可能“万世永存”,一旦鲜卑人失去政权后,汉族人对鲜卑人积累的民族仇恨,可能会导致鲜卑人的灭族,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民族大融合,提前布局把鲜卑人融合到汉族人中去。融合的方式就是说汉话、用汉字、穿汉服、改汉姓,最后迁都中原,完全融合到农耕文化中去。

公元493年,拓跋宏借口要南征南齐,率领30多万步骑军队,从平城(山西大同)出发,到了洛阳。恰逢大雨连绵,大家都不想再往南走了,孝文帝一身戎装骑马站立在大雨之中,大家又出来阻拦。孝文帝说:“南征计划不能取消,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如果不能南进,就把都城迁到这里,以图长久之计。”其实,迁都洛阳之事,孝文帝和心腹们早就安排好了,就等大家的一句话。诸多大臣一想“只要不再南进,迁都洛阳就迁都吧!”

据某些历史学家的考证,花木兰(412-502)是北魏宋州(今河南商丘虞城县)人。花木兰替父从军时,正值北魏太武皇帝时期(424——452年),距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还有50多年时间,鲜卑人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花木兰已经老了,所以说花木兰肯定不是汉化的鲜卑人。北魏政权建立后,改变了对汉族人的歧视和屠杀,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也有人考证说花木兰是陕北延安人,但是,根据木兰辞的原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延安不符合木兰辞的地理概念,花木兰作为骑兵一天走二三百里路,晚上到达黄河边,河南商丘这个地方,就比较符合地理概念。

花木兰是北魏宋州,河南省《商丘县志》说她是商丘花宋村人,比较合理。《河南通志》:“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附录《木兰辞》及段落点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花木兰在织布,这是明确的农耕文明特征,男耕女织。)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花木兰生活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当时的鲜卑人还没有汉化,将皇帝称可汗,并不能说明花木兰是游牧民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东西南北市,是定居的城市化的农耕民族的特征。)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天子是汉人对皇帝的称谓,可汗是鲜卑人对皇帝的称谓,正好说明北魏汉化的过程。)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花木兰的家乡是一个大城郭。花木兰的家是定居的农耕家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证明花木兰家的房子有好几间,家庭很富足。花木兰一家定居而没有住在帐篷里,从何而游牧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已经有了小资的情调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冷清先生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我们学习《木兰辞》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认为花木兰理所应当的是一个汉人女子。事实上,这个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并不是汉人女子,而是一个鲜卑女子。这也许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但是这恰恰也是事实。

传奇的鲜卑女战士

在《木兰辞》里面有这么一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汗”是古代游牧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在《木兰辞》里面出现这样的称号,足以证明当时花木兰所效命的朝廷并非汉人建立的政权。但是也正是《木兰辞》里面同样出现了“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样的句子。我们都知道只有汉人政权才会将最高统治者称呼为“天子”。

在《木兰辞》里面同时将最高统治者称之为“可汗”、“天子”的,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恰恰正是《木兰辞》出现的南北朝时期。根据现在的文献资料研究,《木兰辞》通常被认为创作于北魏时期。

结合史实推测,花木兰生活的时间大概是在北魏初年。她参与的这场战争,应该是北魏与柔然的战争。公元5、6世纪的北魏正集中力量在完成对中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时候,远在蒙古高原的柔然部落也趁机崛起,成为了北魏政权的威胁。

随着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继位,一改往日被动防御的姿态。面对柔然的入侵,拓跋焘亲率六军大举北伐柔然。从始光元年至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先后8次亲率大军深入漠北,讨伐柔然。神麚二年的战役中,太武帝西追柔然至兔园水。“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太武帝的这次征伐,虽然未能灭柔然,但柔然遭到了沉重打击,在之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与北魏相互同好。

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四年、五年、十年连续三次大举亲征, 其中最后一次对柔然的打击最大,“尽收其人户畜产百余万”,柔然可汗“吐贺真遂单弱,远窜,边疆息警矣”。这次对柔然的沉重打击之后,“蠕蠕亦怖威北窜,不敢复南”。

虽然花木兰极参加了北魏与柔然的战争,但是这并不足以证明花木兰就是鲜卑人。事实上,从北魏早期的征兵体制当中,只有鲜卑人才有资格加入军队。早期的北魏实行的是八部军制,类似于后来同出东北的满洲八旗,牧民上马为兵下马为民,父亲退伍后,由儿子世袭军籍。这种鲜卑人特有的军队编制可以使慢慢开始汉化的鲜卑人全民皆兵,有充足的兵员,又保证了拓拔八部的完整。从《木兰辞》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花木兰一家正是鲜卑的世袭军人,由于父亲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所以她代父,也可以说是代弟从军。自此开启了她女扮男装的传奇军旅生涯。


血统上的鲜卑人,文化上的汉人

从血统上来看,花木兰无疑是鲜卑人。但是经过民族的融合,花木兰屹然成为了一个文化上的汉人。在《木兰辞》开头便提到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以及后文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从这两句诗句不难发现一个标准的汉族女子的日常生活。

在花木兰身上看到的汉族女子的形象恰恰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在五胡乱华的那几个民族当中,要论汉化程度最高的当属鲜卑族。经过了几代鲜卑人的汉化,到了花木兰的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鲜卑女子都已经懂得了汉人女子的这些礼仪。所以这个时期的花木兰事实上也可以称之为汉人女子。


煮酒君


我们是通过《木兰辞》得知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的动人故事,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身年代,仍然传说纷纷,莫衷一是,花木兰到底是不是汉族人呢?今天就来谈谈。


关于花木兰的故事有两个流传最广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北方柔然国南侵,北魏进行全民总动员,连老人和小孩都不能幸免,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花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发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拒绝。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清朝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年,屡建功勋,后与窦线娘交战被擒,线娘验明她女性身份,与之结为姐妹,窦建德兵败,线娘请花木兰将书信交给罗成,木兰途中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木兰为女儿身,要招其入宫,花木兰将书信交给妹妹花又兰,托她代为送信后自刎身亡。

《木兰辞》是乐府诗,作于南北朝时期,所以故事应该发生在南北朝或者南北朝之前。

关于出身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风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说她是唐初人。

综合比较起来,花木兰是北魏时人的说法要靠谱些。


关于她的姓氏,在《木兰辞》里她不叫花木兰,就是叫木兰,木兰的姓氏是有争议的,有的说是姓朱,有的人说是复姓木兰,还有人说她姓魏。

花这个姓是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弟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认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的《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他是颖州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黄州人,河南省的《商丘县志》则说木兰是商丘花宋村人,花木兰也是分身乏术,这么多地方在争。
众所周知花木兰是北魏末年的巾帼英雄,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人拓跋珪建立是国家,而花木兰打仗的柔然也都在蒙古一带,显然是北方游牧民族间的战争,虽然花木兰的家乡可能在河南或河北,但是他们是北魏的子民,一般来说应该是鲜卑人,而不是汉人。

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定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雄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花木兰就是出生于黄河流域某村的女子,她属于哪个民族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时候古中国北方胡汉已融合了、已经汉化了,按照现在的话说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遗产君


说说我的看法。

历史研究有个最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要学会分析和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如果只是记忆,那只能是硬盘而已。

无数的知识分子一口咬定花木兰是鲜卑人,就如同他们咬定汉族血统不纯一样,最基本的分析都没有做,起码的逻辑都没有。更别提研究了。花木兰是鲜卑人还是汉人,其实我并不感兴趣,因为课题太小了,可参考的资料很有限。这个问题很难得出结论。因为证据不够嘛。《木兰辞》里的确提到了可汗点兵。但这又怎样呢?

如果认定花木兰是北魏人,那北魏只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并不是说北魏百姓都是鲜卑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鲜卑族一个从山洞里走出来的民族,它能有多少人?清兵入关时也就十万,还不全是满族。北魏里的老百姓绝大多数肯定是汉族。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这一点看,加上《木兰辞》里的汉文化描述。花木兰是汉族的可能性还要大一些。

北魏时期的鲜卑似乎是白种的可能性更大,历史记录是有描述的。从锡伯族是鲜卑后裔看也是如此。真正的鲜卑是白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是日耳曼基因R1b。这个基因在汉族里并没有,汉族里只有一点点白匈奴的R1a。这样的话,一是说明鲜卑人口非常有限,二是损耗掉了。尤其冉闵杀胡令专杀带有外族特点的人。三是逃走了。否则就没有锡伯族了。

今天的锡伯族基因里黄匈奴的O3最多,北方各族里都是这样。连满族都是O3占了2/5的比例。这说明后来被称为鲜卑的其实是匈奴里的北三苗羌人,与汉族是同源的,是被汉朝打败被迫加入鲜卑的。锡伯族文化与西南的佤族、彝族有类似之处,比如抹你黑文化。其实这是因为佤族是西南百濮支系里的矮黑后裔,彝族文化则是羌系融合了百濮文化的结果。百濮是大禹族留在四川的民系,东胡则是大鲧族被发配东北的遗留。所以文化很明显就反应了鲜卑是大鲧族的联姻对象日耳曼基因。这也是北魏存在白种记录的原因。

汉朝打击匈奴导致匈奴分支乌拉尔N系远走,O3系分两个方向分离,一是继续藏系、彝系、克钦,二是与东胡鲜卑联合。而日耳曼主体则被迫去了欧洲。白匈奴主体则在秦国崛起过程中已经进入印度、波斯、古罗马了,留下的一点不多。西突厥就是日耳曼留在草原的高加索奴隶军团,羯人应该就是这一支。所以从山洞里出来的这些鲜卑必然不会有多少人。今天北方民族里几乎都没有R1b,维吾尔里有一定比例,锡伯族里就更少。所以这么看,花木兰是鲜卑的可能性非常小,最多是匈奴北三苗。但是汉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后来隋唐的那些被称作与鲜卑有点关系的人,可以大概率确定是北三苗。从姓氏和文化都能看出来,独孤一词,你去苗族看看有没有?实际就是蛊毒、鼓犊的意思,彝族干杯都读督,出自牛犊。蒙古多数姓氏都能破解,道尔吉就是道济、济公。因为济公是苗蛮祖先的形象。腾格尔就是白匈奴古罗马的探戈、堂吉诃德,就是唐哥陶唐氏帝尧的意思。汉族等苗蛮后代都笃信十三这个数字,明朝一朝笃信十三,蒙古和苗族也是重3、9、13。隋文帝时期营建的当时全世界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帝都有十三道城门;隋炀帝陵中出土隋炀帝佩戴的腰带是一条十三环蹀躞带,代表了古代蹀躞带环数的最高等级,还有十三太保;唐代皇帝上朝的时候所穿的服饰与大臣不同,皇帝的金带上加有13个环,以示尊贵。汉族古筝是十三弦,还有汉族彝族共有的三弦。

真要研究,你会吓一跳,你会发现那些书本学者不负责任的说辞完全没有价值。且不说游牧人口历来面对中原人口都是面对汪洋大海,撼动不了。何况游牧里大多数还是自己人。


國病


花木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一首《木兰辞》使其替父从军的美名广为流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至于花木兰究竟是否为汉人,历史上,关于她的姓名,籍贯等并无记载,因此,不得而知!

只是在后世的一些文章及石碑碑文等蛛丝马迹中,人们推测其为今河南商丘市人!

而关于花木兰的姓氏,有《雌木兰替父从军》中的花姓说,《黄陂县志》中的朱姓说,《新唐书》中的任姓说,同时,还有魏姓说,韩姓说等!

关于花木兰的族属问题,同样难以求证,据《木兰辞》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及“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见,花木兰所在国家为胡人所建立的政权,而花木兰要抵抗的则是北方游牧民族!


根据历史来看,花木兰应当是北魏人,而他们要抵御的则是北方草原柔然人的入侵!

很多影视剧也是以此历史背景作为创作背景,如赵薇与陈坤的电影《花木兰》。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原连年战乱,大部分汉人及世家大族都跟随司马睿南渡,留在北方的汉人则与各少数民族融合通婚!

所以,那时候,各民族间的情形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此,由于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很难考证花木兰的族属问题,个人认为,关于花木兰族属的问题,也没有必须要考证的明明白白的需要!


不论怎样说,她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世人的榜样,关于花木兰,我们只要知道,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值得世人所尊重的女子,是中华民族,这就行了!

最后,对于花木兰是否为汉人,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汶与川


如果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花木兰就是北魏的鲜卑人,她抗击的是北魏最大的敌人“柔然",功成名就回去后,面临的还是北魏大地。

据南北朝中北朝民歌《木兰辞》中记载,花木兰本是一个北魏五凤谷一个普通织女,因为柔然大举侵袭了北魏疆土,北魏皇帝命令起兵。当时是府兵制,花木兰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又年幼,于是自己就女扮男装,骑上父亲的马匹,带上了父亲的刀与弓箭,加入了北魏的军队里去了。

花木兰替父从军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她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与伙伴们一起英勇杀敌,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大,知道她的身份以后,就赦免了她欺君之罪。花木兰回去以后,发现家里人都没有了,她本来是想报家卫国的,现在发现自己家里人一个都不存在了,她认为自己活着也没有意义,痛哭一场以后就拿剑自刎了。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建了一座“木兰祠"


西晋惠帝时,八王之乱,以后又有“五胡乱华",就是由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大游牧民族大肆屠杀中原的汉族,中国人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大量的汉族背井离乡逃到南方(江南),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由于,三国以后,被杀的汉族已经很少了,再加上在中原又被胡人乱杀,所以逃到南方去的汉人所剩不多了。

西晋灭亡以后,司马家族在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16个游牧民族的政权,没有看到汉人出现。北方前秦强大时,苻坚组织了80万游牧民族的军队想一举拿下东晋的汉族王朝。东晋在谢晋和谢安的领导下,用8万军队,通过“淝水之战"一举打垮了苻坚的联军。苻坚回去后救被杀,由于东晋(汉族)人太少,没有办法去统一北方(中原)。

苻坚被杀第二年,鲜卑拓跋珪建立北魏,没有看到有汉人来阻止,也没有看到汉人出现,整个中原地区都是各个游牧民族,他们互相争斗,直到鲜卑孝文帝拓跋宏汉化,也没有看到半个汉族来干涉,怎么花木兰会变成了汉族?

花木兰从军是府兵制,就是战前在家放牧或种田,战时骑马打仗;汉人是募兵制,当兵打仗都是国家募养,军队与老百姓分开的。所以说,花木兰是鲜卑游牧民族的人。再则,中国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史、祝、卜"分化出来的,只有汉族喜欢记“史",就是将历史记录下来,游牧民族没有记史的习惯。所以,花木兰除了有《木兰辞》以外,没有历史的记载,这也是一个游牧民族“鲜卑族"的明证!


张律明


花木兰是胡人还是汉人?

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汉人和胡人。汉人和胡人本质的区别不是血脉,而是文化传承。花木兰这一形象出自《木兰辞》,只要上过学的都能随口来几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所以花木兰毫无疑问属于汉文化中的金典女性形象。从这一点来看妥妥的汉族小姐姐好吗!

但是,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花木兰属于北魏政权,这个王朝的统治民族是鲜卑族拓拔部,被统治民族有汉,匈奴,羌,氐等民族。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这一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基本都汉化了,到隋唐统一的时候也分不清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鲜卑族建立的国家的人。在北魏国家里,作战的一般是鲜卑人,耕种的一般是汉族。从这个角度看,花木兰基本属于鲜卑族。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故里之争历代有之。据了解,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江苏人说她是泰州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头人,河北人说她是完县人。关于花木兰故里的传说就众说纷纭。

花木兰的故乡到底在哪里?历史上曾经争论不休。徐鹏在1962年出版的第97期《中华活页文选》中的文章《木兰诗》里指出:“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有人说她是谯郡人,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她是商丘人。”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

因此,我个人认为花木兰是汉人,因为血脉并不是唯一决定条件,况且中华文明自炎黄时期就开始融合各民族文化了。再过了几千年,我还是骄傲的说我是炎黄子孙,这其实不是对血脉的骄傲,其本质是对中华文化从骨子里的认同感!另外说花木兰不是汉人的,你又怎么证明她就一定是外族人呢?毕竟几千年了,单轮血脉传承的话,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哦,毕竟隔壁老王可是改变历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哟(๑•̀.̫•́๑)!

创建于2018.6.15




汝闻之人话否


花木兰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提到巾帼英雄必然想到花木兰。那么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民族的呢?今天就和尼采君来探索下这个人物吧。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当时战争多发,征兵比较勤,百姓苦不堪言,男丁都不够用了,那只能老的上了。

花木兰真姓花么?花姓很少见,但是在百家姓中的确有姓花的。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后代,属于音讹改姓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花氏“系出华氏,古无花字,

从这里看出,花实际上是华衍生过来的。而关于她的民族,正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南北朝时期其实天下还没有大一统,各路军队长期对峙。

南朝(420年—589年)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直到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速了民族汉化,毕竟天下以汉人为多,如果想要统一,有些习俗汉字方面都得汉化。服饰方面可以加入少数民族的特色,但是文化已经固定了。你想让天下都学习你这个民族文化是不太现实的。就像民国时期日本人侵略我国都是以华治华。


对于花姓还有一种说法源于夷族,出自唐朝时期婆利婆利国与诃陵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花氏的起源,在历代典姓氏籍中记载皆。


那个特殊的时期,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导致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民族与汉族通婚,逐渐的生活习惯也接近汉族了。这个时期已经分不清他们的后代是哪个族,都被汉族慢慢同化。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由此可得,当时就算是少数民族也被汉化了,有些祖上是鲜卑族后期就变成汉族了,那个时候可没现在这样的按民族划分的那么细的。都是大杂居,小聚居。

所以我的观点,还是被汉化了。所以不管花木兰祖上是哪个民族的,到她这代已经被汉化了。那她就是汉族了。


尼采讲历史


花木兰,不管是电视电影,还是一些小说,评书等等相信大家都是看过一些的。以前读书的时候相信《木兰辞》也是不陌生的,很多人都能够背诵,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历史上花木兰究竟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在历史上关于花木兰的记载是没有的,不管是一些正史还是一些野史上面对于花木兰基本上是没有记载的,最早的就是在南北朝的一首诗里面,也就是木兰辞,在北魏的时候收录在《古今乐录》,但是作者还有年代都已经是不可考了。在隋唐的时候又经过一些人润色,在明代的时候又经过了一些改编,把花木兰的家庭背景都写了进去。

所以说花木兰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都是不知道的,所以他到底是汉人还是别的民族也根本不可考了。

当然根据后世的一些记载小说来看的话,花木兰是北魏时期的人,抗击的是柔然,所以说花木兰最大的可能是北魏,北魏我们都知道最主要的还是鲜卑人,所以说花木兰是汉人的可能性很小。

历史本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还有待考察。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厉害了,这可说不好,谁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

如果处于孝文帝之前,文中有可汗大点兵,绝不可能是北魏晚期。处在孝文帝前那肯定是汉人,府军军户,自耕农,良家子,兵册,基本都可以证明了。鲜卑士兵,人家不用点的,也不会像花木兰一样自己带把剑买屁马一个人去。

如果处在孝文帝之后,呵呵,那也是汉人,为啥,皇帝都是炎黄子孙了,贵族不是姓李就是姓刘姓陈了,连自己造个姓都没有,你一个小兵,还坚持做鲜卑人?

我瞎几把扯的,不要相信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