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艾滋病治療絕境中的光芒

本文來源:中國腫瘤時訊,ID:oncology_doconline

微信公眾號後臺回覆:“入群”,進入中國腫瘤時訊粉絲群或醫務群,還有福利紅包~

( )

1981年,美國報道了全球首例艾滋病。6年後,原本想讀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研究生的李太生,“服從安排”師從著名感染病學專家、中國第一例艾滋病發現者王愛霞教授。令他沒想到的是,這次被動的選擇,冥冥中註定了他畢生事業的主旋律。

30多年來,李太生致力於感染性疾病的臨床和轉化研究,尤其是在艾滋病的臨床診療及免疫學調控機制方面,開展了系統性、創新性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也因此獲評2018年吳階平醫藥創新獎。對於這份沉甸甸的榮譽,他坦言是人生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也希望這個獎項,能激勵更多奮鬥在抗擊艾滋病一線的醫務人員。”

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艾滋病治療絕境中的光芒

打開抗“艾”希望之門

雖然坐落於北京繁華市區,但北京協和醫院老樓的綠瓦飛簷、彩梁畫棟,卻顯得格外從容與莊重——出則浮華,入則靜謐。在這種氛圍中的李太生,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謙虛而嚴謹。

身為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他每週出3個半天的門診,2個半天病房查房,“病人診治重於一切”。同時,作為中國著名艾滋病臨床專家,李太生帶領團隊,在中國抗“艾”事業中不斷衝刺,力圖超越國際水平。

而這一切的起點,是7174公里之外的法國。

1993年,李太生受教育部公派,赴法國巴黎第六大學附屬居里醫學院進修。彼時,中國艾滋病病情並不嚴重,僅累計病例1300多例,同11億人口相比,簡直微乎其微。“當時我有種預感,認為中國艾滋病肯定會多起來,因為任何一種疾病從開始到迅猛增長,至少需要5-8年時間,選擇艾滋病作為研究專業,回國肯定會有用武之地。”李太生回憶道。

事實證明,這一選擇讓李太生有機會站在了世界艾滋病研究的最前沿。他的臨床導師和博士生導師,都是艾滋病研究領域的奠基式人物。

1996年初,艾滋病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俗稱“雞尾酒療法”問世。但當時國際艾滋病界公認,該療法對早中期的患者有效,對CD4細胞數目小於50/mm3的晚期患者無效。

基於北京協和醫院近10年的內科臨床基本功訓練,李太生善於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他發現,臨床中部分患者,在服藥半年後,自我感覺病情有所好轉,CD4數目開始出現恢復和反彈。

李太生和導師奧特朗通過對20名艾滋病患者,進行蛋白酶抑制劑新型治療方案,隨後又採用了3種藥物進行聯合用藥,向“晚期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可逆轉”這一論點發出挑戰。實驗證實了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損傷後可以重建。這一發現為艾滋病治療打開了希望之門,在艾滋病的研究歷史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如今,回憶這5年半的法國留學經歷,李太生認為,“最重要的是接受了最嚴謹的科學訓練、學會了獨立思考。以前老把課本上的經典理論奉為金科玉律,留學中才意識到,要勇於獨立思考,去解決前人不能解決的問題。”

解危濟困 為國分憂

正如李太生所預判,2000年以後中國艾滋病感染的報告數量快速上升。雲南、新疆、廣西、四川等地,在吸毒人群中發生局部爆發流行的情況,河南、安徽等地在職業獻血員中,發現一定數量的HIV感染者,同時,性傳播成為艾滋病病毒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母嬰傳播開始出現。

此時,剛歸國1年的李太生苦於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甚至沒有患者。奉行“不具備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李太生,與時任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艾滋病預防和控制中心病毒室副主任的曹韻貞教授,舉辦了至少100場艾滋病基層技術骨幹培訓班,巡迴宣講艾滋病的治療與預防,逐步建立起全國防治艾滋病的技術網絡。

“在2002年前,我國還未生產出仿製的抗HIV藥物,而是用進口藥物治療,每月至少需要1萬元人民幣,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艾滋病患者沒藥可吃的困境,在2004年迎來轉機。

國家一方面加快審批流程,國外藥物專利保護期一過,國內藥企紛紛生產出仿製藥,同時,政府對艾滋病患者實行“四免一關懷”政策,全國統一免費發放藥物、免費檢測等,開啟了中國艾滋病患者免費治療的新階段。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河南地區3000多名率先接受免費治療的艾滋病患者中,四成患者出現噁心、嘔吐、肝功能損傷等副作用或耐藥情況。一時間,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為搞清楚中國仿製藥究竟效果如何,藥物劑量是否合適,3種配伍方案哪個更好等問題,急需臨床試驗證明。

受中國科技部委託,李太生領銜開展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之一的“中國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療研究”項目,在河南、北京、雲南、廣東等全國13家單位中組建國內首個研究團隊,開展了中國第一個前瞻性、多中心的艾滋病臨床試驗。

從362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篩選出處在不同疾病進展階段的198個病例,隨機編入中國仿製藥的3個配伍組,嚴格實行質量監督和控制,進行了為期1年的治療和隨訪。

2006年,李太生團隊用科學數據,證實了國產仿製藥與進口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全一致。結果一出,不僅消除了公眾質疑,還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國產仿製藥價格僅為進口藥物的1/6,每月500元,為國家節約了大筆開銷。

不僅如此,國際研究機構和世界衛生組織認為,3個配伍方案並沒有好壞之分,但李太生團隊通過研究證實,2號方案和3號方案在中國艾滋病患者中,病毒抑制程度明顯優於1號方案,應作為中國的首選治療方案。

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艾滋病治療絕境中的光芒

“質優、價廉、效優”的中國艾滋病抗病毒治療方案,令各界備受鼓舞。但李太生又將目光轉向如何優化方案,降低藥物副作用。“當時,我國抗HIV仿製藥比較便宜,但副作用明顯,比如司他夫定引起脂肪轉移,齊多夫定導致貧血等問題,令患者難以長期服用,加大了艾滋病的死亡率,而國家上副作用較小的藥物價格昂貴。”李太生說。

臨床問題是繫鈴人,臨床發現是解鈴人。李太生根據臨床經驗大膽假設,“通過排兵佈陣,對使用2號方案還未到出現副作用時限的患者,更換為3號方案,從而躲過骨髓抑制的高峰時段。”

2010~2013年的3年間,參加推廣方案的4萬名艾滋病人給了李太生一個“感恩的回饋”,2號方案治療6個月後更換為3號方案後長期服用,骨髓抑制的發生率下降了5倍,脂肪異常分佈幾乎看不到了。

從成本-效益角度看,患者採用艾滋病國產藥物的優選配伍方案,每年花費1437元,而用進口藥的費用為每年3719元,年均降低了61.4%;患者HIV病毒完全抑制率達70%以上,同國際水平比肩,年病死率顯著下降。

“你怎麼想到去‘倒騰’這些仿製藥呢?”“沒有新藥,就得把老藥用合理,取得和新藥一樣的效果。”李太生算了一筆賬:如果簡單放棄2、3方案中的“固定搭檔”奈韋拉平,就會使中國每年的投入從20億元直升至80億元;如果不採用優化方案,按照比例將會有好幾萬人發生嚴重的骨髓抑制,每年給國家增加負擔上億元。

在李太生看來,科學研究要追求原創,“做老外沒做過的、指南上沒寫過的東西,才叫原創。”他將敏銳的觀察力定義為科學研究者的第一素養,“要從看似雜亂無章的東西里,察覺出異常,按照一定的規律‘串’起來。”

同時,李太生強調“質疑權威”,是科學研究者的第二素養。“再權威的學者,哪怕是諾貝爾獎得主,也會有錯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通過研究回答質疑。”

現實中,李太生也是這樣做的。例如,首次提出胸腺功能衰竭是抗病毒治療後免疫重建不佳的關鍵原因,豐富和完善了免疫重建理論;首次提出我國HIV感染者進展至艾滋病期的時間為4.8年,遠快於國際上8年的報道,為開展早期治療提供科學依據;規範我國艾滋病合併乙型肝炎等特殊感染人群診療方案;主持制定並頒佈中國首部《艾滋病診療指南》及後續系列更新,搭建全國臨床研究及培訓網絡……

上述工作不僅推動了艾滋病由“不治之症”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疾病,也為最終攻克艾滋病提供了新思路。李太生團隊的系列研究入選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週年“十大科技成就”,Science雜誌也在特刊中稱讚“他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艾滋病抗病毒治療進程”。

步履不停,創新不止。

談及未來十年的目標,李太生將人類的抗艾歷程比喻為馬拉松長跑,“前三分之一,中國落後很多;中間三分之一,已經趕得差不多了;後三分之一是衝刺階段,我們有希望在某些方面做出世界領先水平,超過歐美。最後衝刺階段要看誰能發力,這是我未來十年最大的目標。”

如今,李太生和團隊仍在尋求突破口,以期超越。他帶領團隊從中醫藥理論中汲取靈感,對中藥材雷公藤進行開發與研究,期望雷公藤能夠有效降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激活能力,有望達到功能性治癒。

同時,基於北京協和醫院完善的患者管理數據庫,以高水平的專科為診療後盾,李太生帶領團隊開展高效有序的協作診療和轉化醫學研究,實現了艾滋病患者從就診、會診、隨診到風險評估及綜合干預等全流程、示蹤化、個案化的綜合管理與診治研究新模式。

在李太生看來,艾滋病綜合診療“協和模式”的核心在於可複製,“我們建立了國內多中心、院內多學科的綜合診療體系,為患者開闢多資源的就診路徑。”

每每談及自己學術領域的話題,李太生的那股自信,都會令人印象深刻。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主任遊蘇寧曾這樣評價李太生,“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協和‘憤青’,是對艾滋病研究情有獨鍾的專家,協和人嚴謹的治學精神和遺世獨立的學者風範,在其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北京協和醫院李太生:艾滋病治療絕境中的光芒

2019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推薦評選工作啟動

旨在鼓勵廣大中青年醫藥工作者勇於創新、不斷進取,努力攀登醫藥科技高峰,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弘揚吳階平院士的高尚醫德和治學精神,吳階平醫學基金會於2012年,在吳階平醫學獎下設立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吳階平醫藥創新獎主要獎勵年齡在59週歲以下,在醫學、藥學研究和應用領域,取得重要創新性成就的優秀中青年醫藥工作者。該獎項每年評選1次,每次評選出4-6位獲獎者。自設獎以來,先後有30位中青年專家獲得吳階平醫藥創新獎。

2019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的推薦評選工作已按計劃啟動。請登陸吳階平醫學基金會的網站(www.wjpmf.org),點擊“醫學獎項”界面下的“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欄目,下載2019年度吳階平醫藥創新獎推薦書,並瞭解《吳階平醫藥創新獎獎勵條例》等相關信息。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