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晚,你會緊張嗎?

來源:星陪伴(xinghuivip)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孩子說話晚,你會緊張嗎?

歡迎來到《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我是靳濰,一起探討怎樣培養出優秀孩子。我不敢說自己是super mommy,但是能自豪的誇耀,我的兩個孩子都非常優秀,他們都在8歲時選入加拿大天才培養計劃。很多父母都向我請教育兒經,因為我有作為媽媽最接地氣的,直接來源於生活的教育經驗。我的分享內容比較豐富,涉及到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比如學業、性格、品德、課外活動還有親子關係等等。只要是我深有感觸的,我都會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探討。畢竟養兒育女就是點點滴滴日常生活的積累。

接下來的分享我會從真實故事出發,這些切身經歷寫成了我和孩子的成長日記。我會寫成心得,一些心得是我很得意的,可以作為參考;一些是我錯失過非常後悔的,可以作為提醒。通過這種方式,我會毫無保留的跟你分享、交流、進步。此外我也會談到跨國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教育經驗,如果你打算送孩子出國留學,我想你也能有所收穫,讓我和你一起為我們孩子的成長加油!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孩子說話晚,你會緊張嗎?

今天呢,我想把故事的時間線往回多拉一點,來到我兒子“小麥粒”出生時。從護士手裡第一次接過兒子,我老公趕快看,嗯,五官周正又紅又胖,又趕緊數了數,十個手指頭十個腳趾頭,然後跟我說:“放心吧,我們兒子好得很!”

的確,“麥粒”出生後沒讓我們太操心。而第一次開始感到憂慮,是發現他“沉默是金”,遲遲不開口說話。可以說“麥粒”是個典型的說話晚的孩子,也就是Late talker。

孩子的發展有特定的baby milestone,就是里程碑,這是結合大眾育兒經驗和專業的研究知識總結的。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孩子說話晚,你會緊張嗎?

在語言能力方面,一般孩子從兩個月起就會有意識地發出只有他們自己能明白啥意思的聲音,coo-coo,yi-a, ba-la等等。從六個月到一歲左右,他們試著發出有意義的詞彙了,通常是從第一次喊“媽媽”,“爸爸”開始,那個瞬間帶來了無限驚喜和巨大的成就感。

從18個月到兩歲左右,孩子會使用三到四個詞彙組成句子,比如說“我要吃吃”,“不要書書,要馬馬”。這時候孩子的詞彙量有50個左右了,而且有了自我意識,會說“我”,不再是寶寶了。

3歲之前,孩子會說出主謂賓齊全的句子,這時他們有很多創造性的表達會讓爸爸媽媽哈哈大笑,銘記為金句 ,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主要樂趣之一。

以上是普遍經驗,每個孩子的發展步伐是不一樣的,早點晚點都正常。可如果對照時間表晚得太多,那家長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回想起來我真是那種心大的媽媽,也可能是第一個孩子經驗不足吧。在“麥粒”一歲半前,我們都沒意識到他過於安靜。從小baby開始,他就很少yiyi-ohoh,絕對是個很安靜的寶貝。他表達極端情緒時只會大聲哭或者笑,卻不說話。

我們把“麥粒”的安靜誤認為是乖 ,還慶幸撈著個乖寶寶,直到發現同齡孩子早就伶牙俐齒了,才著急去諮詢長輩,從外婆那裡得到的意見是:“瞎擔心什麼啊,男孩兒說話就是晚的。貴人語遲嘛。”

靠著“貴人語遲”這心理安慰,我們又等了半年。“麥粒”兩歲時還是沒有任何動靜,他甚至可以自顧自地玩好幾個小時不發出任何聲音。我們去諮詢兒科醫生。這位兒科醫生從“麥粒”出生就為孩子建立檔案,年近70非常有經驗。可能是因為見了太多late talker,他讓我們再觀察看看。

話說在兒子兩歲到兩歲半期間,我們的擔心漸漸變成了憂慮,因為這個時段很多媽媽都把孩子送到了託兒所,華裔媽媽想讓孩子打點英語基礎,應付四歲時開始上學。我們很猶豫,怕兒子“隻字不提”,不能適應?最後決定還是我自己全職在家陪他。

當然可能有聽眾朋友會問,嘿,你著急歸著急,有沒有采取行動呢?我肯定是有努力嘗試開發“麥粒”的語言,但這一點呢不能太早劇透,我想做為心得體會稍後再跟大家分享。

在我們的焦慮中“麥粒”無憂無慮地長大,很快到了兩歲半,他依舊固執地沉默著。兒科醫生終於說,好吧,送孩子去“早期語言介入中心”試試。

領到了靈丹妙藥,我們馬不停蹄帶孩子去了這個介入中心。通常在加拿大很多事需要排隊,不知道是不是兒子的情況比較嚴重,“麥粒”居然馬上就被安排進入課程,每週一次跟兒童語言專家一對一相處一個小時。家長可以在旁邊觀察,但專家呢不建議,可能是怕影響孩子。因為我比較焦慮,當然是要在現場督戰的。

總結“麥粒”和老師上課的情景,那就是:你說你的,我玩我的!老師不停跟他對話,試圖誘導他開口。“麥粒”我行我素,玩他想玩的玩具、看他想看的書,只有有需求時才會跟老師互動,但全都是用肢體語言來完成。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孩子說話晚,你會緊張嗎?

八週課程結束了,老師費勁口舌,“麥粒”沒有變化。我們被遣返了,語言專家的總結是,再觀察到三歲,如果還沒有改進再開始新一輪課程。

三歲就成了我的一個心病,而這折磨人的焦慮遭遇到了最後一根稻草,幾乎讓我崩潰。怎麼回事呢?原來有一天又沒忍住,去跟一個媽媽請教孩子說話晚的事。這個媽媽說:“哦,我知道有一家人,兒子也是不說話,四歲了,家裡去申請政府評估,評估結果說這孩子可能有語言殘疾,然後每年政府會發放殘疾補助呢!”

這悶棍把我打得!你這什麼意思啊,難道我希望孩子不說話,然後去賺補助嗎?“殘疾”這兩個字真的很刺耳,真想把這個媽媽就此拉黑。

但“麥粒”不愧是我的好兒子,他用自己的方式安慰了我。就快到三歲了,一天下午他站在床邊向我伸出雙手,然後清脆、乾脆、嘎巴兒脆地叫了一聲“媽媽”。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我有多震撼,這個“媽媽”來得太晚了,也太珍貴了。“麥粒”終於開口了,用這聲“媽媽”掃掉了殘疾這兩個字留在我心上的陰影。

從“媽媽”開始“麥粒”還會說爸爸和妹妹,但是除了稱謂之外,他又停頓了。直到三歲半左右,那天我開車他坐在後座,我自顧自地跟他聊天,已經不記得當時說了什麼,但“麥粒”突然很冷靜、沉著地問了一句:“媽媽會有地震嗎?會有火山爆發嗎?”

是的,這就是“麥粒”在生命中說的第一句話,居然是14個字組成的話,還是帶著問號的——在他三歲半的時候。

媽媽,會有地震嗎?會有火山爆發嗎?

親愛的朋友們,你一定跟我一樣吃驚吧,這句話太成熟,太理智,太複雜、太科學了,是出於什麼語境、又是怎樣的心理活動?從此,他的小宇宙爆發了,一句一句冒出來,語言組織能力、成熟度和邏輯性都高於同齡孩子。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說的就是這個吧。關於“麥粒”說話晚的憂慮徹底掃光了,我開始總結為什麼他能後發制人?如果你對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感興趣,希望這些心得能幫到你。

我長期寫作,喜歡看書,雖然對胎教不是特別迷信,但“麥粒”出生後我每天會把他抱在膝蓋上,把我看的書念給他聽,每天半個小時,一直堅持。時政新聞、育兒知識、哲學歷史、甚至是時尚評論等,當然也會有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或者民間故事傳說,反正雜七雜八的內容都被“麥粒”的小耳朵被動吸收了。

有多雜呢?我想起一件好玩的事,記得有一次從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中國民間故事選粹》,那是我小時候喜歡的書,翻開一頁念給他聽,是這樣的: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孩子說話晚,你會緊張嗎?

張大郎,張大郎,你娶郭丁香幾年了?

三年了?

三年生了幾個娃?

一個也沒生。

哈,三年了,要是我:走的走來爬的爬,肚裡又發芽,門口還蹲著一個嚼鍋巴。

讀到這裡我停住了,好像內容有點汙,兒童不宜。誰想到,才一歲的“麥粒”被押韻的方言逗得哈哈大笑,以後只要我念起《郭丁香和張大郎》這故事,他就特別愛笑。

我也試著把故事錄音播放給他聽,或者打開廣播、電腦,但對那些聲音他很快會失去注意力,接收顯得很被動。媽媽親近地跟他念書、交流的時候,不管內容多深奧、嚴肅甚至滑稽,他都主動聆聽、不會無聊。

另外,我讀書的方式更接近朗讀而不是對話,句子較長、結構複雜、完全是書面語。不知道“麥粒一開口就說長句子,是不是跟這個有關?

除了朗讀時間外,我還和“麥粒”單向對話。家裡只有我們倆 ,誰都不說話就太安靜了,所以我會不停地跟他聊天、瞎扯 ,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他的笑容、手舞足蹈都是回應,鼓勵著我繼續跟他對話。帶他去戶外,這種對話也繼續著,我會描述天氣,環境,甚至跟他商量今天去超市買什麼?還好我住的附近地廣人稀,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

發現他說話晚,我也很注意觀察他其他智力表徵,首先聽覺障礙在出生時就被排除了,別人說的話他都能聽懂而且能作出回應。

然後他的表達也沒有問題,雖然不說話,但他利用眼神、肢體動作、笑聲和哭聲準確表達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或者排斥的。

“麥粒”是安靜的,但他和外界的互動是繁忙的,除了睡覺外,他忙著看書、玩玩具、搞破壞、追著貓跑,在戶外他喜歡遊戲、會格外仔細地觀察環境。我記得帶他去動物園,很多小孩在一種動物面前站不到一分鐘就跑了,他呢在每個籠子前都能看很久,以至於要催著他走。

安靜令他顯得特別專注、認真,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世界裡。也是從孩子的身上,我體會到沉默的力量,沉默的時候,你會有更多思考、構建和內省。對孩子是這樣,對大人何其不是呢?

其實孩子一落地就像海綿一樣,拼命接收信息,吸納資源。就算他們不說話,我們仍有很多機會跟他們進行持續的交流,此時的努力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對孩子的促進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

每個孩子的發展步伐都不一樣,就算分享著最接近的DNA的兩個孩子。

“麥粒”的妹妹“小咕哩”在語言發展上跟哥哥截然不同。半歲左右她會喊媽媽爸爸,一歲時已經能造句,在“麥粒”剛剛說出地震火山這種嚇人言論時,她掐準了時間開始能跟哥哥你來我往地對話了。如果家庭裡有兩個孩子,那麼第二個孩子的語言能力一定會受到促進,因為有哥哥姐姐每天在他耳朵邊嘮叨呢?

好了,配合今天的主題,就用孩子之間的一段對話結束我們的分享,朋友們我們下次再見!

兩個天才寶貝的養成日記 | 孩子說話晚,你會緊張嗎?

小麥粒說:“Mandarin is wrong, sometimes。”

小咕哩問:“why?”

小麥粒說:“becasue shark is not kind of fish。”

小咕哩說:“shark is not fish, dolphin and whale are not fish。”

小麥粒說:“adults are silly, they eat fish, how can they eat shark?”

小咕哩說:“yeah, shark eats people, people cannot eat shark.”

我翻譯一下啊

小麥粒說:“中文是錯的。”

小咕哩問:“為什麼?”

小麥粒說:“因為鯊魚不是魚。”

小咕哩說:“鯊魚不是魚,海豚、鯨魚也不是魚。”

小麥粒說:“那些大人好傻啊,他們說吃魚,難道連鯊魚也吃嗎?”

小咕哩說:“沒錯,是鯊魚吃人,不是人吃鯊魚。”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