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財之道」銀行熱銷的結構性存款是存款嗎?

「森財之道」銀行熱銷的結構性存款是存款嗎?

在去剛兌監管主旋律下,保本依然是不少投資人理財的金科玉律,結構性存款被視為是保本理財的替代產品,成為銀行攬儲的明星產品。

根據央行發佈數據測算,結構性存款規模在今年2月達到峰值11.23萬億元,隨後逐漸下滑;到今年8月,結構性存款規模下降為10.46萬億元。

「森財之道」銀行熱銷的結構性存款是存款嗎?

在結構性存款快速擴張下,一些運作管理不規範、誤導銷售、違規展業等問題也開始出現,10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嚴格區分結構性存款與其他存款,在准入門檻、產品銷售、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做了規定。

「森財之道」銀行熱銷的結構性存款是存款嗎?

No.1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假設100萬買結構性存款,正常情況下銀行利率4.5%。結構性存款會將其中97萬存為存款,一年後這部分的本金和收益為97*(1+0.045)=101.3萬元

而另外的3萬元本金在股票市場上購買看漲期權:

①如果1年後執行價低於市價,不執行期權,3萬元期權費打水漂,那麼100萬結構性存款最終的收益就是101.3萬元;

②如果1年後股票漲了一倍,收益為6萬元,最終收益就是107.3萬元(101.3萬元+6萬元),收益率是7.3%,高於存款或者普通理財的收益。

所以,對於投資者來說,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存款所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則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因此才能獲得了較高投資回報率。

結構性存款=“存款+期權”

而銀保監會嚴打的“假”結構性存款,就是將嵌入結構性存款的衍生品工具設置不可能執行的條件,導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被觸發,或是在將嵌入衍生品的觀察區間或者情景條件設置得較為寬鬆,從而使得最高收益很容易達到,使得原本“浮動收益”變成了“固定收益”。

No.2 結構性存款≠存款

從銀行內部核算來看,以存款為主體。但是從營銷過程來看,結構性存款和理財類似,必須披露風險,目前部分銀行要求結構性存款購買前需要做風險評估,首次購買還必須在櫃檯購買,屬於購買理財的流程。

但是因為結構性存款納入銀行表內核算,按照存款管理,必須繳納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費,其性質其實也不屬於理財。

嚴格來講,結構性存款既不算存款也不屬於理財,相對於普通存款具有更高的風險,《通知》提高了銀行發行結構性存款的准入門檻,許多中小銀行,尤其是農商行,不具備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今後將不能直接發行結構性存款。

No.3 互聯網代銷模式將受影響

結構性存款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代銷的模式已是常態,目前支付寶、理財通、京東金融等均涉及此類產品

以支付寶為例,在其財富頻道中,就有與江蘇某銀行合作的結構性存款。通過線上測評後即可在線購買,而線上測評的幾個問題也僅侷限於職業、年收入、家庭成員情況等基本信息。

互金平臺的測評與銀行自身的測評體系不同,萬一出現用戶風險與產品不相符的問題,互金平臺也許承擔不了這樣的風險。

半個月前,銀保監辦印發《關於開展銀行保險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就指出,理財新規規定,只能通過本行渠道銷售理財產品,或通過其他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代理銷售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應參考相關規定,不得通過第三方非銀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等渠道銷售結構性存款

No.4 監管整治結構性存款的原因

結構性存款市場目前主要存在三大問題:一是銀行“無牌”經營,根據《通知》,銀行需要具備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二是假結構性存款佔比太高,銀行高息攬儲目的顯露無疑;三是銀行銷售不規範,向投資者傳遞出結構性存款“保本保息高利率”的錯誤觀念。

很簡單,變相高息攬儲,等於無形中抬高資金成本,企業的融資成本也被抬高,在國家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同時,銀行卻在變相提高企業融資成本,與國家政策導向相悖,與目前經濟形勢不符,整治勢在必行。


一方面,結構性存款是通過合理配置低風險的存款和高收益其他投資產品,來實現兼顧低風險和高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其安全性有一定程度的保證,收益比銀行固定存款要高。

另一方面,投資者也應該認識到投資就存在投資風險,將結構性存款與一般存款區分開來,只有評估自身風險偏好,藉助專業的力量進行合理投資,才是理性投資者的生財之道。

「森財之道」銀行熱銷的結構性存款是存款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