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朱棣和藹地看著站在大殿裡有些拘謹的小女孩,一副老懷安慰的樣子。女孩有些拘謹,小手有些不知所措,偷偷地揉捏著衣角。太子妃張氏淡淡地瞥了她一眼,若有所思。站在一側的皇太孫朱瞻基卻滿臉的興奮和好奇。彭城夫人(朱瞻基外婆)告訴他,這個小姑娘也許會成為自己兒伴。小女孩叫孫氏,這一年,朱棣特旨讓孫氏入宮,由太子妃張氏代為管教。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故宮 雪景

永樂十五年,皇太孫朱瞻基正式選妃。自幼美貌的孫氏,卻無緣正位,只得偏居次妃。孫氏看著正妃胡氏跟在朱瞻基身後,先行向朱棣,朱高熾(明仁宗)等人行禮,一股怒火在胸腔裡熊熊燃燒。忽然,孫氏感受到了一道凌厲的目光向自己射來,趕忙收斂心神,壓抑怒氣,老實地侯在一側,不敢再抬頭。孫氏不用看也知道,太子妃張氏,也就是自己的婆婆,正冷冷地看著自己。

宣德三年,孫氏抱著剛剛出生尚在襁褓裡的朱祁鎮,趾高氣揚地走進了坤寧宮。她已經成為了這裡的新主人,統領六宮,母儀天下。廢后胡氏,已於昨日搬離,住進了長樂宮。她終於還是夙願得嘗,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皇后,打敗了自己的宿敵胡氏,一掃心中多年怨氣。這個時候,宮監緩步走來,傳達明宣宗朱瞻基的口諭,一會要向太后張氏請安。孫氏不由地眼神一黯,可旋即看到懷裡的朱瞻基,嘴角再次上揚,重新抬起頭時,眼神中多了幾分堅定和自信。

幼年入宮,錯失正位,源於婆媳不和

孝恭皇后孫氏,明宣宗朱瞻基之後,明英宗朱祁鎮之母,誠孝皇后張氏之兒媳。孫氏出生年月無考,具體姓名亦不知,永城縣主薄孫忠之女。因為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夫人)也是永城縣人氏,故而與孫忠一家頗有淵源,於永樂年間舉薦孫氏入宮。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孝恭皇后孫氏 像

我們沒有在史料裡找到孫氏的確切出生時間,但這不影響我們的自行推算。按照明代后妃成婚的年紀,大概在十五歲左右,永樂十五年(1417),孫氏成為皇太孫側妃,這一年的她,年紀不會超過16歲。

宣德三年(1428),孫氏成為皇后,應該在二十六七歲的年紀。那麼明英宗朱祁鎮繼位改年正統的時候,孫氏年紀大概在三十中旬。最後於天順六年(1462)離世,孫氏享年應該六十有餘

十歲出頭的孫氏入宮,被明成祖朱棣看中,令誠孝皇后張氏代為管教撫養,實際上多少有點成為皇太孫朱瞻基“童養媳”的意味在。劇本也的確按照朱棣的意願在發展,朱祁鎮和孫氏算得上青梅竹馬,二人感情也一直非常好。可宣德三年,在為朱瞻基選妃的時候,半路殺出了一個胡氏,成為了朱瞻基的正妃,而孫氏只是側妃。

不要覺得朝史暮想很無聊,在窺探宮闈秘事,事實上,孫氏最後沒有成為正妃,應該和朱瞻基的母親,誠孝皇后張氏有關。

朝史暮想之前和大家聊過張氏,這位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的女人,幫助過丈夫奪嫡,保護過兒子繼位,扶持過孫子接權,是明初一位舉足輕重的傳奇女子。而在自己兒子未來媳婦的人選上,張氏顯然對這個孫氏並不感冒。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誠孝皇后張氏 像

至是詔選妃,以司天奏故,竟冊立胡氏,而以孫氏為之嬪。彭城夫人每為張皇后唧唧,而張皇后賢,不言也。——《勝朝彤史拾遺記》

當初為朱瞻基選妃的時候,居然冊立了胡氏,而孫氏只能為嬪,張氏的母親彭城夫人就經常和張氏抱怨這件事情。史書給的說法是,張氏賢惠,不和母親計較,每每此時都保持了沉默。

但朝史暮想讀出來的味道不一樣。彭城夫人屢次在張氏耳邊嘮叨,說明在那次選妃時,張氏對於朱瞻基正妃人選的決定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而從張氏每次在母親嘮叨前的沉默,朝史暮想可以推測張氏在孫氏身上,很可能當時投了否決權,以致於彭城夫人“每為張皇后唧唧”。

如果說這件事情按照朝史暮想的邏輯來推測,有些朋友會覺得稍顯牽強,那我們再看另一件事情。

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後上。孫後常怏怏。——《明史》

這裡張太后“憫後賢”的“後”指的是廢后胡皇后。張太后可憐心疼廢后胡氏,經常讓胡氏來自己宮裡聊天居住。每每到宴會,都要把胡氏的座次安排在孫氏之上。此舉常常惹得孫氏不快。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故宮

史家意在說明張太后的仁善,卻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人之常情。如果說張太后為了照顧廢后胡氏情緒,完全可以讓胡氏和孫氏平起平坐。而刻意讓胡氏的座次高於孫氏,明顯有政治打壓的含義在裡面。張太后的話很明顯:你孫氏雖然今天是皇后了,但是這個後宮只有我說了才算。我能讓你做皇后,自然也能廢了你。

於是,撥開史料的雲霧,我們驚奇地發現,張太后和孫氏之間存在著一個流傳千年的老結:

婆媳不和

其實這種問題,要是放在普通的人家,根本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但一旦發生在大明的第一家庭裡,事情往往就變得非常微妙了。

我們知道,誠孝皇后張氏是一個非常有手腕的政治家。在其丈夫朱高熾時代,張氏已經表現出了對朝局的興趣。到了兒子朱瞻基繼位後,在宣德朝初年,朝中大事朱瞻基幾乎都會去請示張氏的意見。而毫無疑問地,從張氏第一眼看到自己這個未來的兒媳孫氏時,心裡已經埋下了防備的種子。

儘管孫氏和朱瞻基的感情非常好,孫氏的容貌也要遠遠優於胡氏,但張氏仍然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冊立了胡氏為兒子的正妃。而我們通過整理史料,不難發現這背後的原因。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代皇后 劇照

其一,對於誠孝皇后張氏而言,胡氏比孫氏易於掌控。原因很簡單,孫氏受到了朱棣的青睞,幼年進宮。相對於心理年齡來說,孫氏要比胡氏更加成熟。見慣了宮廷的權鬥,孫氏的手腕必定比胡氏更加老練狠辣,其野心也更大。

其二,明代后妃裡,正宮位置很少出現"極端“美貌的女子。與普通嬪妃不同,皇后的人選,往往更注重其品性。而明代正宮女子,在其稱號裡,大多數都是用”賢“,而很少注重美麗程度。在這方面來說,美麗的容顏反而給孫氏帶來了劣勢。

其三,胡氏帶有祥瑞屬性

至永樂十五年,有詔選皇太子妃。司天奏星氣見奎婁,當在濟河間求之。使者下濟寧,因以榮第三女進。——《勝朝彤史拾遺記》

永樂十五年,濟寧天空出現祥瑞之跡。皇家派人查訪,恰好這個時候,胡氏進攻宮選妃。雖然這種說法,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非常匪夷所思,但是在講究天人感應的古代,這點足以改變了胡氏後來的命運。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代宮廷人物 劇照

我們不知道,誠孝皇后張氏在見到孫氏的眼睛時候,是否看到了曾經的自己,或預判到了這個女孩未來的野心,但不可否認的是,張氏的確不喜歡孫氏這個兒媳。而在張氏在世的時間裡,孫氏始終被張氏死死地壓制住。

心思縝密,精於算計,謀來中宮之位

孫氏,是明代歷史上第一位繼後。能慫恿皇帝把之前的皇后廢了,冊立自己,這絕對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情。你就看後來的萬曆朝“國本之爭”,要是萬曆皇帝直接廢了自己的王皇后,立鄭貴妃為後,也許就不會圍繞太子人選,折騰了近三十年,搞得國家疲敝,朝局混亂,晚明的歷史也或將改寫。

為什麼說孫氏不簡單?因為婆婆張氏之前,對於皇后的人選,已經向朱瞻基明確表態過。

宣德改元,尊張皇后為皇太后。皇太后有旨,謂兩家定位久,無可議,仍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勝朝彤史拾遺記》

朱瞻基做太子時,胡氏為太子妃,孫氏為側妃。而到了朱瞻基繼位,明顯是一個新的契機。但張氏明確表態,一切如故,不得改動。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宣宗朱瞻基 像

面對婆婆的堅持,孫氏並未放棄。

第一步,孫氏開始逐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明代后妃裡,原先只有皇后擁有金寶金冊,而貴妃以下,只有金冊而無金寶。孫氏成功慫恿了明宣宗朱瞻基,說服了太后張氏,給自己製作了金寶,如同後製。

第二步,孫氏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始離間朱瞻基和胡氏。相對於胡氏的穩重,孫氏更加懂得迎合朱瞻基。比如朱瞻基喜歡遊樂,胡氏就經常規勸他,但孫氏都是由著朱瞻基的性子。漸漸地,朱瞻基開始厭惡胡氏,而更加寵幸孫氏。

第三步,母憑子貴。這件事情是被完整地記錄在《明史》以及其他野史古籍上的,堪稱大明官方承認版的“狸貓換太子”。其實過程也老套,在朱瞻基的默許甚至鼓勵下,孫氏把一個宮人的孩子據為己有,即後來的朱祁鎮。當然,這個孩子是朱瞻基的。

這是一套環環相扣的組合拳。孫氏非常懂得利用人心。

通過把自己政治待遇無限地向皇后靠近,給所有人造成自己與胡氏平起平坐的假象。通過挑撥胡氏和朱瞻基的關係, 成功地營造出是朱瞻基自己厭惡胡氏的表象,而把自己摘出來。而最後一步,則是一招釜底抽薪,直接命中皇后無子的軟肋,提供廢后的最佳藉口。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代宮廷生活 圖卷

時宣宗初嗣位,意亦稍稍向孫氏,特為孫氏請寶於太后。......既而上頗事遊幸,且好弄。後數數規諷,上稍厭後。適後疾無子,而貴妃,宮人有身者,貴妃隱之為已有。——《勝朝彤史拾遺記》

心思縝密,邏輯清晰,膽大老練,說真的,孫氏配得上婆婆張氏的“防備”。

宣德三年,胡氏正式被廢,孫氏如願登上皇后寶座。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孫氏也只能到此為止了,畢竟在她的前面,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誠孝皇后張氏。

定朝穩政,奪門復辟,換得愛子善終

時間來到了正統七年。孫氏跪在誠孝皇后張氏的靈柩前,滿臉悽色,身邊同樣跪著自己的兒子,大明第六任皇帝——朱祁鎮。對於自己婆婆的離世,我們不知道孫氏心中到底有沒有悲苦之情,但可以確認的是,孫氏的內心是複雜的。

因為張氏的保護和扶持,自己的兒子朱祁鎮才能在主少國疑的時候,順利平穩地接過帝國的權柄;可因為張氏的存在,這麼些年來,孫氏和孫家始終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而隨著太皇太后張氏的撒手人寰,亦代表著身為太后的孫氏,終於可以在後宮開啟了自己的時代,甚至去影響朝局的走向。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英宗朱祁鎮 像

從正統七年,到正統十四年,孫氏的日子應該過的很順心。正統七年,誠孝皇后張氏離世,次年,廢后胡氏也隨張氏而去。這幾年時間,孫氏和朱祁鎮一派母慈子孝的景象。

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發生。大明幾十萬精銳之師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剌部俘虜。消息傳回京師,舉朝譁然。

身為太后的孫氏,現在面臨兩個迫切的問題。一,朱祁鎮能否安然回朝;二,如若不然,新皇人選是誰。

雖然朱祁鎮並非孫氏的親生骨肉,但是從史料裡我們看得出,孫氏把朱祁鎮視如己出,疼愛有加。當瓦剌部少帥也先派人來勒索財物,所有朝臣都無動於衷的時候,孫氏和朱祁鎮的皇后錢氏,卻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積蓄,送到也先那,試圖換回朱祁鎮。

結果肯定沒有意外,蒙古人想把朱祁鎮當成長期飯票,怎麼可能放回來。

孫氏只能面臨第二個選擇,另立新皇。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代表皇權的龍椅

當時有三個人選。第一個,朱祁鎮的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第二個,朱祁鎮年幼的兒子,孫氏的孫子,朱見深;第三個,孫氏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朱祁鈺臨危受命,登上了皇位。很多人都喜歡把這件事情和誠孝皇后張氏在朱瞻基駕崩後扶持孫子朱祁鎮上位來做比較,意在說明孫氏對比自己婆婆張氏,在政治眼光和手腕上的差距。

而朝史暮想則認為事情並不存在可比性,相反,在當時的情況下,孫氏已經做的很好了。

張氏扶持了自己孫子朱祁鎮繼位,國家當時並沒有面臨大的危機,還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子在運轉,年幼的朱祁鎮上位,是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和成長的;而孫氏面臨的,則是國家精銳部隊的損失殆盡,文官集團和宦官勢力(王振集團)的勢成水火,還有蒙古人隨時可能南下長驅直奔京師的憂慮。

在當時看來,一個成熟有擔當的皇帝,遠比一個血統親近卻無力理政的小皇帝,更加合適。而因為襄王是誠孝皇后的親兒子,僅僅這點,孫氏就絕對不會接受。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代宗朱祁鈺 劇照

孫氏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正式任命郕王朱祁鈺攝政。其實就是變相承認了朱祁鈺的帝位。一來,形勢所迫,當時朱祁鈺通過清算王振一派,已經和文官集團達成了交易;二來,一旦蒙古兵南下,真的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這個鍋可以讓朱祁鈺來背。

第二,馬上冊立皇長孫朱見深為太子。此舉明確地向所有人表態,朱祁鈺的上位是不得已的妥協,但這個江山仍然屬於朱祁鎮一脈,朱祁鈺只能做一屆,這是孫氏最後的底線。

第三,孫氏頒佈太后懿旨,給包括當時的胡濙,王直等文官集團的大佬加官進爵。孫氏在收買人心,試圖鞏固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不愧是誠孝皇后張氏的兒媳,其手腕絕不可小噓。只此三步,馬上便穩定了人心,順應了時局,爭取了自身基本利益的保障,於捨得之間,安定朝局。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代官員

後來的事情,的確按照了孫氏的預想發展了。但孫氏卻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就是——文官集團的無恥

當景泰皇帝朱祁鈺即位後,打敗了也先,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出賣皇權取得了文官集團的支持後,就開始謀求自己一脈的江山萬年。文官集團一看朱祁鎮復辟無望,而朱祁鈺的皇位越來越穩,也馬上轉了風向,支持廢除朱見深的儲君之位,改立朱祁鈺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

望著朝臣們的見風使舵,孫氏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無力。兒子朱祁鎮雖然後來回朝,卻被朱祁鈺軟禁在南宮,嚴加看管,自己都見不上一面;孫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被廢,同樣被嚴密監視,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連自己都開始慢慢被邊緣化,漸漸失去了對朝局的影響力。深夜裡的孫氏,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也許她經不住會想,如果自己的婆婆張氏在,她又會如何處理這種死局呢?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代宮廷人物 劇照

事情最後的翻轉,其實很詭異。朱祁鈺廢了自己原先無子的皇后,立了朱見濟生母為後,朱見濟也成為了新的儲君。一個新的皇權和外戚聯盟也開始顯露,並逐步滲透朝權。但很快,朱見濟就夭折了。這是朱祁鈺唯一在世的孩子。隨著朱見濟的夭折,朱祁鈺一脈子嗣已斷,外戚聯盟也被瓦解。

這個時候,軟禁在南宮的朱祁鎮開始著手復辟工作。景泰八年,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不久後朱祁鈺便“因病駕崩”。

史料裡對奪門之變的描寫,很少提到孫氏,《明史》裡,只有區區幾個字:石亨等人謀奪門,先密白太后。從這幾個字來看,似乎朱祁鈺奪權之後,孫氏已經完全被邊緣化了。但就是這幾個字,讓朝史暮想後背發涼。

與婆婆張氏幾次力挽狂瀾的大手筆不同,孫氏很多的動作,其實更偏向隱性和陰暗。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明代太監 劇照

你知不知道王振原來是在孫氏的授意下才成為了朱祁鎮的大伴?你知不知道在朱祁鈺清算王振一黨的時候,諸多宦官是在孫氏的保護下才得以身免?你知不知道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京師鎮守太監曹吉祥,是孫氏的人?你知不知道朱祁鈺在執政後期,整日躲在後宮沉迷酒色,很多美女就是由太監為朱祁鈺物色送入的?你是否又知道,在“奪門之變”發生前的“金刀案”,那個替朱祁鎮從南宮帶出金刀作為信物的老太監,和孫氏關係匪淺?

朝史暮想從史料裡,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孫氏和朱祁鎮的“奪門之變”有直接的關聯,但恰恰因為撇得太乾淨了,朝史暮想不得不懷疑裡面的貓膩。而《明史》裡的記載,明顯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味在。

但不論如何,兒子朱祁鎮總算是回來了,且重新復辟登基,孫子朱見深也再次成為了皇太子。如此一個輪迴,又是一個小十年的時間。而人生又能有幾個十年呢?

閒話明史,大明孝恭皇后——孫氏

故宮 雪景

年難留,時易損。人壽幾何?逝如朝霞。時無重至,華不在陽。

孝恭皇后孫氏,自幼入宮,初為太子側妃,後繼胡氏為後。 歷宣德,正統,景泰,天順等數朝。善迎上,而好權勢。觀其前半生,至始至終被誠孝皇后張氏所制,而至後亦為時局所限。土木之變中,愛子被俘,傾私財而救,無所獲;國事危卵之際,扶異子而保皇孫,戡定亂局;奪門之變時,坐鎮後宮,盡陰力而引全局,助子復辟。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卻也是一個平凡的女人。

和朝史暮想寫過的很多後宮女性一樣,不論是光鮮志得的,還是委屈悲苦的,在封建歷史的皇家大苑內,她們終究只是時代的附庸。幼年隨父,成年隨夫,老來隨子,所有的愛恨與榮辱,終逃不掉一個“隨”字。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總有些乾貨可以在歷史中挖掘。

參考資料:《明史》,《勝朝彤史拾遺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