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慢一點,孩子才出色

身邊有一位媽媽朋友,在聊起她女兒時,恨鐵不成鋼的控訴正在讀小學的女兒成績差、放學回家不做作業等問題。這位媽媽認為自己每天下班到家的比較晚,如果孩子等父母回來吃完晚飯,再做作業就到晚上七點多了,感覺浪費了二三個小時,所以希望孩子能一放學回來,在家長到家前把作業能做完。可實際上,她女兒每天放學都不寫作業,一定要等他們夫妻倆都回來後再做作業。這一點讓這位媽媽很是苦惱。

我和這位朋友仔細聊了下他們母女倆日常溝通,結果發現這位媽媽朋友,每天回家後和孩子的聊天很少,日常的問話內容是:今天的作業是什麼?作業做完了沒?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課外班的作業做了沒?等等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除了作業,跟女兒就沒聊什麼了,女兒有時和媽媽想說一下今天看到的故事的內容,媽媽都沒有太靜心的在聽,覺得這種聊天是浪費時間,還不如把這個時間拿過來做做題,彈彈琴。

家長慢一點,孩子才出色

只聊作業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孩子見家長如此的重視作業和學習,孩子也會認真對待作業嗎,可真不一定。如果家長更多的把關注點放在學習,放在彈琴上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只對這部分學習感興趣,她也只能通過這個方式和媽媽有聯接。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她的重要的社會關係,在和媽媽的聯接中,她不能走大路,她只能抄小路,那她也只能通過這種方式跟媽媽來連接。而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家長慢一點,孩子才出色

比如說,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小朋友是需要做口算練習時,而做口算這件事,本來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假如做口算時,不是做在本子上,而是父母跟孩子,二個人在口頭上做互動,你出題,她回答,然後父母再來帶著一些開玩笑來解讀,那麼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互動,孩子就會覺得是好玩的事。但是假如父母每天見到孩子都問,你的口算做了沒,那孩子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差事,是外部需要他完成的差事,而且父母還會盯住說,這有四道都錯了。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孩子,她就會硬著頭皮去完成這個苦差事,她會覺得這件事情沒有什麼意思,沒有樂趣。

而孩子的感覺好,她當然就願意做這件事情,她感覺越不好,那她主觀上越想逃避。我們的心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當我們感到快樂時,我們的思維也是積極的,我們看見和回憶的都是一個美好的世界。當我們的情緒跌入低谷時,我們的思維就會進入另外一種模式。玫瑰色的眼鏡被摘去了,我們換上了黑色的眼鏡。惡劣的心境將惡化我們對事件的感受。

家長慢一點,孩子才出色

那麼孩子的感覺好是哪來的感受咧,小學低年級階段父母要培養的是她對這些事情的興趣,我們先不要去注重孩子比別人怎麼樣,孩子比別人喜歡,這是最重要的,不在於結果她比別人好。

我們說的家長慢一點,除了家長對於功利和要求要慢一點,維護孩子對於學習好的感覺之外,還需要在行動上也慢一點,給孩子和自己的感受一點時間和空間。

比如前面提到的這位媽媽本身就是很能幹的一位職場媽媽。每天上班再累再辛苦,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上班的手提包,準備幹家務活;打掃房間、收拾亂扔的書、玩具,洗一堆的髒衣服等等,媽媽都不給自己一點點休息和轉換的時間。

家長慢一點,孩子才出色

這種迅速切換,無縫對接的這個好處是,確實我們可以非常快的很容易的適應一個新環境,把事情快速完成。但壞處是,環境的變化,是需要有一個銜接,而不是把它割斷,所以這種快速的適應,太容易去適應,有一種把自己的各種感覺當各個抽屜,到了某一個點,就把一個抽屜關上,打開另一個抽屜,其實有一點點非人類的感覺。

這位媽媽這麼多年已經形成這種感覺,這需要媽媽自己去看見,不過如果媽媽也這樣要求孩子,其實就意味著在忽視孩子的情感,而只要求孩子的行為。

我們的思維有一個重大的事實:我們的先入之見會引導我們對信息的知覺和解釋。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來觀察和解釋世界的。

上面說的媽媽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就做作業,而且是在媽媽到家前就做完作業,媽媽這的態度好像是說,她下班前回來不要看到我做這些作業,要跟這些作業保持距離,感覺這些作業令她討厭。

家長慢一點,孩子才出色

孩子如果覺得作業是一件連媽媽都討厭的事情,她就有可能會無意識的去認同媽媽的情感,媽媽都要把作業推到門外,回家都不要看到它,孩子想要去跟作業有一個好的情感,怎麼可能。

所以說,家長需要慢一點,放下焦慮,放下作業,給自己和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來體會自己的感受,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慢慢形成孩子對接受信息的正面加工。因為我們的信念塑造了我們對其他任何事物的解釋,而想建立起一個正面的信念,需要家長們的引導和家長自己的學習和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