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住情緒。

你要告訴孩子錯在哪裡,要告訴孩子為什麼,也別忘告訴孩子“我愛你”。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對待孩子時,父母控制不住的衝動有多可怕?

前幾天,閨蜜切切實實經歷了:她為此差點弄丟4歲的兒子亮亮!至今回想都膽戰心驚,後怕不已。

在小區,她叫亮亮回家,亮亮不願意,一屁股坐地上,怎麼都不起來。

一隻手提著菜、另一隻手去拉亮亮的她,忍不住生氣。最後鬆開手,說了句:“走了!”轉身獨自進了單元大門。

按往常,孩子很快會跟進來。可這次他竟一會後又爬起來玩,根本無視媽媽。

她火冒三丈:你真以為我不走嗎?看我治不了你!

一衝動,上樓了。

10多分鐘後,她下樓,天已經暗了。她以為亮亮會在原地哭著等她。

沒想到:樓下竟然空無一人。

她懵了,大聲喊亮亮,卻沒人回答。

她沿著小區的每條路找,內心充滿了恐懼,恨不得扇自己的耳光:“孩子才4歲啊,我怎麼會那麼衝動?那麼心大真把他丟下?”

萬幸的是,在一個轉彎處,她遇見了亮亮,被一位婆婆牽著。

婆婆說看見亮亮一個人在小區,問了他家在哪裡,送上去,家裡卻沒人。她正準備先把孩子帶回自己家。

婆婆十分不解:“你們怎麼會在小區走丟?要是孩子自己跑去其它地方了咋辦?要是被壞人帶走咋辦?”

閨蜜摟著亮亮,不停流淚。

她說:“那一刻,是我這輩子最後悔的時候。”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中,包寶寶不聽媽媽的話,執意搬出去住,媽媽突然憤怒地抓住他,一把吃進了肚子裡。

流淚的神情、躺床上幾天不吃飯,表明了媽媽有多後悔。

她多疼他啊,意外看見包子變成了小寶寶,她愛得不得了。

她從沒想過他也會長大,會離開她,更沒想到有一天,她會因為衝動吃了他。

儘管現實沒有這麼誇張,但父母衝動對待孩子的事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急著帶孩子出門,孩子偏不起床,我生氣地使勁一拉,孩子手脫臼了。”

“晚上叫孩子洗漱,他怎麼都不動,我的火一上來,把牙刷摔成了兩半。”

“孩子讀初中,有一天說我不會當父親,我平生第一次甩了他的臉一巴掌。”

“陪孩子做作業,她不專心,氣得我把她作業本給撕了。”

......

大多數父母都小心呵護著孩子,可免不了的是,在愛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因為發怒,衝動對待孩子。

孩子被打過的身體會復原,而孩子心靈所受的傷害,卻是難以想象的巨大。

一位知乎網友說:小時候,媽媽哄她睡覺時,如果時間稍久,她還沒睡著,媽媽就會突然暴怒,對她吼:“這麼久了還不睡?那你自己睡!”然後衝出房門。

她總是充滿恐懼,害怕媽媽真的不要她了,撕心裂肺大哭著找媽媽。

從小她就非常易怒暴躁,一點小事都會讓她大聲尖叫,跑得很遠。在學校,她也是最受不了批評,最令老師頭疼的學生。

長大後,她在睡覺時也時常容易感到焦慮,長期失眠。

心理學者MatthewMcKay博士說:

“家長經常忍不住在孩子面前發火的家庭,相比安靜的家庭,孩子往往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得更強勢和容易情緒低落,學校表現也更差。

憤怒,會毀壞小孩子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我們常低估了衝動行為背後,孩子內心會刻下多深的烙印,性格會受多大的影響。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一位媽媽說:“有無數次就因為孩子某個小小的舉動,心中那團火苗‘蹭’地就躥起來。”

很多父母覺得,這時只要控制住不在行為上傷害孩子,就沒事,言語上吼罵幾句不要緊,畢竟只是一次情緒發洩。

而孩子的真實感受,卻令人心痛。

繪本《媽媽發火了》中,小山午飯時動作慢了、洗臉時玩起了水花、把畫畫到了牆上,媽媽爆發地大吼:“我要被你氣死了!”

小山手腳不停發抖,突然消失不見。

媽媽翻山越嶺,終於在一個城堡看到孩子的影子:“小山!”

對方卻說:“我不是小山,我是小鬧鬧。”“我不是小山,我是小泡泡。”

“我不是小山,我是小塗塗。”這些都是她在發火時對小山的定義啊!

“媽媽每次生氣,我都會好害怕。但我真的好愛好愛媽媽。”影子瑟瑟發抖地說。

媽媽哭著說:“對不起,小山。”消失的小山終於回來了。

當父母發火衝動時,孩子不僅想要消失,五臟六腑也如同被震碎了。

《託兒所》節目中,兒童心理學博士託德說,此時孩子的身體部位好像分裂成了6份,它們也代表著孩子的6種心理:

腦袋代表著注意力:如同飛到宇宙,因為被媽媽憤怒衝動對待的孩子,會變得不知所措,一點也記不住你說的內容,只記得你兇過他。

身體代表軀體感覺:如同掉進大海,象徵著孩子的腸胃翻江倒海,身體很難受。

雙臂代表安全感:如同飛到老虎身上,意味著孩子的安全感已經被破壞,家裡如果沒有另一個人保護他,他會感到絕望,只想逃跑。

嘴巴代表語言:如同落到山頂上,孩子雖然有好多話想說,可是他的語言被禁錮,只能沉默。

屁股代表自我評價

:如同被扔在嘈雜的大街上,很多人指指點點,意味著孩子不斷被否定,最終變得懦弱和不自信。

雙腳代表情緒:孩子只想逃走,可是他只有腳,沒有方向,迷失在沙漠。

父母只是衝動一時,孩子卻內傷一生。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1. 放下控制之心,接納孩子的特性。

尹建莉的女兒初中時,迷上了《還珠格格》。

許多父母會想:這還了得?萬一影響成績怎麼辦?萬一學電視談戀愛怎麼辦?許多衝動因此產生。

尹建莉卻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喜歡看這些啊!

她沒有控制女兒,反而尊重和信任她,讓她自己安排時間。

女兒居然巧妙地做到了三不誤:放學先練琴,吃完飯,邊看電視,邊在廣告時間裡,快速寫作業。不僅沒有影響孩子成績,反而提高了學習的高效性和專注力。

父母記得自己曾經是孩子,理解孩子的成長之路,會避免許多衝動。

2. 懂得“冰山理論”,瞭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心理學有個“冰山理論”:我們往往因看到孩子表面的問題而衝動,但那只是冰山的表層。

有一次,我帶孩子們逛街,4歲多的果果挑選了兩張貼紙,其中一張給我,依依伸手要,我順手給了。

沒想到,果果生氣地大喊:“不許給妹妹!還給我!”

我心煩:“你有一個貼紙了,再給妹妹一個怎麼了?而且你給媽媽了,就是媽媽的!妹妹要,媽媽可以給她!”

果果捂著耳朵,大哭大鬧跑到一邊。我當時特別衝動地想對她大吼一通,說她太不懂事。

在這瞬間,我突然嘗試去理解果果的感受,才意識到:她的哭鬧有理由啊。

她精心挑選了兩張貼貼,一張給自己,一張給媽媽,希望媽媽能夠喜歡。

可媽媽卻毫不在意地直接給了妹妹,還是經常會和她爭寵的“情敵”!

換了誰都會難過憤怒。

我一點氣都沒了,取而代之的是心疼和歉意。

走到果果的面前,我蹲下來,對她說:“對不起,媽媽沒有考慮你的感受。你送給媽媽這個貼貼,媽媽好喜歡啊,謝謝你!”

果果不再哭,安靜了下來。

後來,她沒有再要回貼貼,而是願意和妹妹一人一個,其餘的依然送給媽媽,還主動牽著妹妹的手回家。

當我們專注於孩子的內心,看到底下真正的冰山時,面對孩子會平和許多,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3. 父母的焦慮,別讓孩子買單

有網友說:“我每次控制不住對孩子衝動時,都是因為自己壓力很大,心裡很煩躁、焦慮,不自覺就發洩在了孩子身上。”可孩子不該為父母的焦慮買單啊!

遇到事情,努力尋找辦法解決,使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洩憤、不衝動,不讓孩子承受不該有的委屈和傷害,是為人父母該有的擔當和責任。

如果,我們沒有控制住情緒,一時衝動對待孩子,一定要跟孩子道歉。

每一次父母的道歉,都是對孩子傷口的包紮。也時刻記住,孩子柔軟的內心,需要我們小心呵護。

網上一位媽媽為女兒讀《大嗓門的媽媽》繪本時,讀到結尾處企鵝媽媽說:“對不起。”她問女兒:“小企鵝會原諒媽媽嗎?”

女兒回答:

會呀,因為她愛媽媽。

可是,小企鵝還是很痛很痛啊!因為她的身體是縫起來的。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媽媽我好痛!”:孩子被吼後的6個變化令人心疼

看過一句扎心的話:

“孩子小的時候,別把他的稚嫩和軟弱當做軟肋,用自己的愚昧和無知透支孩子成長的歲月。

孩子長大了,內心的陰影面積和那些回不去的彎路,就是還不起的代價。”

一次次震碎孩子的心,讓孩子消失不見,最開始還能不斷縫起來,找回孩子,有一天就會真正支離破碎,孩子的心也再難挽回。

放下對孩子的控制之心,別再輕易衝動。多接納他,理解他,抱抱他,愛他。

你會更平和,更篤定,育兒生活會更快樂,更享受,孩子也會更快樂健康地成長。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道理我也懂,但真的做不到呀~我們不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但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

為人父母,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所作所為,我們也是從這個時期走過來的,以最適合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教育不是征服,不是狂風暴雨般的吼罵,需要的是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作者:羔小羊,來源:親寶寶育兒(ID: qbaobao6):分享最新鮮的權威育兒知識、婚姻家庭感悟,科學育兒路上,陪千萬父母一起成長。(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