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赊刀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密探零零发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赊刀人是一个神秘的群体。

在传统时期,也就是农业社会时期,小村庄还是岁月静好。

经常会有贩夫货郎,挑担推车地到村里做点小生意,引得村子里的一群娃娃跟在后面。

而赊刀人,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一类。

这些人消息灵通,能够知晓村子里的很多事情,往往会在说的大家感兴趣的时候,拿出带的物品,多数是菜刀之类的,神秘兮兮地告诉人们,这刀你们拿回去用,不要钱,等到麦子涨价到多少钱,或者苞谷掉价到多少钱的时候,我再来收钱。

一般这样说的时候,人们总是很惊奇,因为在当时,说的那些条件很难实现的。

但是世事变迁,没过几年,这个当初的诺言真的实现了。

就有赊刀人过来收取刀钱了。

当然了,这时候收的,就不是市场价了,比市场价贵不少。

这也是赊刀人赚钱的一个门路。

人们在付了钱之后,觉得这赊刀人还挺神奇的,来去匆匆,好像什么事情都知道一样。然后这个赊刀人又说了,如果家里有什么古物之类的,可以换钱呢。于是人们就把一些祖上传了几辈人的瓷器,或者小孩们数着玩儿的铜钱,甚至有红布包着的袁大头等,都拿出来,还了钱,双方都挺开心的。其实赊刀人是利用人们对他的信任,低价买这些古董,转手就能卖个很好的价钱。

由此可知,赊刀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卖刀,而是利用自己消息的灵通,以及见多识广,做一些不为人知的贱买贵卖,以此谋生。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那个农民拿工分的年代,一个赊刀人到村赊菜刀、剪刀,及长头发换菜刀、剪刀,赊刀者说好价格,说等大米长到一元一斤过来收钱!大家甭提多高兴了,纷纷赊刀,认为一元一斤大米简直是天方夜谭!那天赊刀者又到离我村很近的孝感市肖港镇杨桥村胡家港湾赊卖,由于天色已晚,大家赊刀后又上夜工了,这可恶的赊刀人竟然强奸少女然后逃走,害得少女最后忍受不了闲言碎语自杀!听说最后到别处作恶被抓了,这也是现在没人收赊刀款的原因吧!


大浪淘沙8422


关于赊刀人的故事,我是从邻居家张奶奶处听来的,那时候我才十一二岁,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纪。

在张奶奶的故事里,赊刀人是“预言家”“慈善家”“手艺人”,这些看起来就很有趣的称号激起了我的兴趣,便缠着张奶奶给我多讲一些关于赊刀人的故事。

听到我的这个要求,张奶奶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她小心翼翼的瞅了瞅周围,然后起身拉上了窗帘。我眼见她这模样,越发好奇起来,这赊刀人究竟是什么啊?

张奶奶回身望着我,轻声在我耳边说道:“我给你说的,你别往外说,是要泄露天机的!

我疑惑道:“张奶奶,他们不都是挑货卖的叔叔吗?”

张奶奶做了个嘘的手势,打断道:“娃啊,这话乱说不得!赊刀人他们都是鬼谷门人,能预言天机,他们表面上是货郎,实际上是在悬壶济世修仙呢!”

时至今日,我都记得这番话。

年岁大了,我又见到了另一则关于赊刀人的记录,那是1878年7月的《申报》里发出的一则通告:

浙之奉化县境,当咸丰辛西年间,忽有外路人以舟载厨刀求售。每逢热闹之处,舟则维岸,刀则摆列岸上,如遇买主,但计价目而不收钱文,并云今日米贵,每升已粜至八十文,待日后贱至十八文再来收钱,众皆笑其痴。迨光绪初年,宁波米价果粜至十八文一升,于是人皆信其言之有据,唯其人则已不可知矣。乃本月初奉化萧庙前又来一外路人,船装厨刀求售,其言与昔无异,并谓将来米价有贵无贱云云。人尽惑之,幸为奉邑尊风闻,立即饬差往拿,然已杳无踪迹矣,惜哉!

这里面说了赊刀人的三个特征:

1、商品质量好,而且通常是剪刀、菜刀之类常用品;

2、东西一般只赊不卖,而且赊之前,他会记上价格,然后告诉你等某某东西涨价或者跌价到一定程度之后,他再来收钱

3、如果非要提前买赊刀人免费赊价的商品,他会给出一个高于市价的价格。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了解赊刀人就类似于货郎,只是他们在经营模式上添加了赊和预言两种噱头。

赊刀人的记账赊的模式,类似于借助经验,预测市场某种商品价值波动,然后以租借的形式,约定年份,到时候来回收本金和利息

赊的第二种形式,便是借助年限给出的高价,让人因为产品质量好,产生直接购买的念头,毕竟以前农民都比较淳朴,不太喜欢欠钱。一旦大家想购买了,赊刀人真正的生意就来了,他会给你略高于市价的价格卖给你。

至于预言这方面,实现了,也只能说明他们经验丰富,若是不能实现,也无伤大雅,因为很多赊刀人都是走南闯北,很少固定一个地方,这也就导致了大家认为赊刀人是个庞大神秘的组织的原因。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传说赊刀人是鬼谷子的门徒,走乡串户,能预言人世间祸福吉凶,赊刀并不是他的职业,而是他给百姓预警的一个手段,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村里面的五奶奶现在80多岁了,很喜欢我,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去看她,她会拉着我讲很多以前的事,其中就有赊刀人的事。她说,赊刀人来过我们村里2次,最近一次是2012年。

第一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男人挑着担子到村里来,说可以赊菜刀,不用付现钱,邻居们觉得稀奇,就围上去。赊刀人说,这刀你们先拿着用,等你家里买自行车了,我再来收钱。


开始邻居们都不信,害怕遇到骗子,后来有人说反正又不用给钱,我这辈子也买不起自行车,于是就赊了,签了协议,于是大家跟着赊了。八十年代中期,邻居们早忘掉这事了,很多人家里都买起了自行车,赊刀人就来收钱了。


2012年时,这个男人又来村子里面了,30多年过去了,男人头上已经长出了很多白发,可担子里面的东西,还是菜刀。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村里留守的老人都对这个男人印象深刻,也算是老熟人了。五奶奶好奇的走过去,去打听赊刀人这一次有什么新鲜的赊刀约定。

只见赊刀人说,这一次赊刀给老乡,下次等老乡可以拿一袋大米到城里换一套房子,我再来收钱。五奶奶很不可置信,她说自己在大城市工作的儿子买房,一套100多万,一袋大米怎么能换到一套房子呢?不过有了上一次买赊刀的经验,她对这个人说的话还是不敢轻易否定的。


于是,他赶紧打电话给外地的儿子,把赊刀人的话给儿子重复说了一遍,问他儿子要不要把房子卖掉,他儿子不耐烦说你看这大好形势,这话鬼才信呢。


现在过去7年了,七年中间房价又来了几波上涨的小高峰,一袋大米到城里能换一套房子,这个预言不知何年能实现呢?


岭南人文历史


江湖上关于赊刀人的传说以由来已久,传说中赊刀人挑着一扁担走街串巷,售卖着他们的菜刀,但他们却和其他人不同,他的菜刀要比普通的要贵上十倍之多,而且从来都不现在收钱,总会做一些预言待预言实现后才会过来收钱,煞是奇怪,就像入俗修炼的长门僧,从不在一处地方停留,但却什么都记得



小编今年三十四岁了,六七岁的时候在外婆家曾有幸看到过一位赊刀人,那是在云南老家,正值夏季,云南那边比较温热,所以中午都喜欢在河里冲个凉水澡,那时下午十分吧,小编跟着母亲去山上刚下来,看到当街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冲着凑热闹的心态便过去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为手艺人。


那个师傅正在磨着剪刀、菜刀,一边磨着一边个村里人聊着天,他左边的筐子里放的是磨剪刀的工具,右边则放到是崭新的菜刀,一位阿婆为师傅说这菜刀怎么卖,师傅说是四十,阿婆一听可不愿意了,说平常的菜刀才卖三块,你的怎么这么贵啊。师傅说这样阿婆,我现在先不收你钱,等什么时候都能开上汽车的时候我再来收钱。

我们要知道那时候汽车可是奢侈品,是专属于“万元户”的,对于都开上汽车无异于天方夜谈,阿婆说行啊,师傅随即从里面哪了一把菜刀给她,旁边的村民看到了,也纷纷为师傅自己可以“开汽车”的时候再付钱吗?师傅说可以,结果人手一把菜刀就带回家了,直到今天,那把菜刀还在家里放着,但已经不能用作切菜了。

13年过年回家的时候家里人说那个师傅回来收钱了,但已经很老了,家里还把他留在家里吃了顿饭,说实话,越研究历史越发现这个世界上用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越来越多了,很多很多


历史伶俜者


赊刀人到底是什么个行业?有人说赊刀人是赌鬼,有人说赊刀人是神算子。甚至还有人说赊刀人就是鬼谷子的徒弟。给大家讲个明末清初的小故事,差不多就了解这个行当了。
话说明朝末年,在潼关外的潼河下游有一处蔡家堡。这天一大早,蔡家堡的村东头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年轻人。

年轻人赶着一辆马车出现了村头,停在了村头的大槐树下。然后在大槐树下摆了一个地摊,地摊上面是一排排雪亮的菜刀。

随后只见这年轻人扯开嗓子喊了一声——赊菜刀喽。没过多久之后,村头的大槐树下就围满了蔡家堡的村民。

原来这个年轻人叫齐鸣,他卖的菜刀虽然和一般的菜刀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价格要比平常高了很多,要价20铜钱一把。

围在旁边的村民纷纷说到:“二十铜钱一把,实在是太贵了。”

正当蔡家堡的村民要散去的时候,齐鸣突然说道:“我是赊刀人,要这个价格不贵。”

这个时候蔡家堡的地保出面了,他从摊子上拿起一把菜刀,摸了摸说道:“刀确实是好刀,但是有点贵,年轻人你什么时候来收刀款?”

齐鸣抱了一个拳,指着村子外面的潼河说道:“什么时候等到这条河的河水变红了,我就过来收刀款了。”

而此时在地摊旁边,还有一群看热闹的村民,听到齐鸣的话后轰然大笑了起来。村外的这条潼河流了几千年,从来没有变红过,这不是说胡话吗?

既然外面的河变不红,那么地摊上的菜刀不拿白不拿,因为肯定不能来收刀款。于是周围的村民纷纷围上前来,你三把我四把的,把齐鸣带来的上千把菜刀全部拿走了。

蔡家堡的地保看着齐鸣手中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的记满了名字。他叹了一口气说:

“年轻人,现在兵荒马乱的,估计你赊出去的这些刀,一辈子都收不回来了。”

齐鸣从马车上拿出来了最后一把菜刀,交给了地保,并且告诉他:

“这把刀就相当于是一个见证,相信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再见面。”
一眨眼的功夫,三年过去了,李闯王带着大兵打到了潼关。经过一番打斗,潼关被闯王攻破。而在潼关外的护城河上,漂满了双方战死的将士。

而蔡家堡在哪个位置?蔡家堡距离潼关有几十上百里的路程。虽然潼关战得正酣,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蔡家堡的生活。

而这天早上,当蔡家堡的地保还在家里面睡大觉的时候,突然有人在敲门。地保不情愿的打开门之后,看到门口有几个面色紧张的本村渔民。

“地保,出大事了。赶紧出去看看吧,我们村子外面的潼关河的河水变红了。”听到这些话之后,地保就跟着跑出蔡家堡,发现潼河的河水果然变红了。

不过河里的河水变红,并不是普通的颜色染红,而是说被死人的鲜血染红的。蔡家堡的村民看到上游不断飘来的尸体,纷纷害怕了起来。

直到有胆子大的人上前用竹竿把尸体挑到河岸上的时候,才发现这些尸体上面都插满了大大小小的刀枪斧戟。

随后在蔡地保的带领下,村里面的人拿出各种工具,把河上游漂下来的尸体全部捞上了岸。

他们发现这些尸体上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些金银细软,于是蔡家堡的人把这些金银细软全部取下来后,就把这些尸体,就近找了一处山,给挖坑埋了。

就在蔡家堡的村民把这些尸体处理完之后的第2天,三年前那个赊刀的齐鸣,拿着账本出现了蔡地保的家门口。

蔡地保看到齐鸣来了之后,立刻迎上去说:“齐老板,你真是厉害,现在潼河的水果然被染红了,你的话也应验了。”

齐鸣看着蔡地保说道:“地保,你们之前欠我的赊刀钱我就不要了,能不能把你们从尸体上取下来的腰刀全部送给我,就当是抵账了。”

蔡家堡的人都是本分人家,要这些腰刀也没有用,于是纷纷把腰刀拿来交给了齐铭。

齐鸣看了看,点头说道:“蔡家堡的山后面还有一座神庙,劳烦哥几个帮我把这些刀全部送到神庙后面。”

蔡地保领着村民把腰刀送到神庙之后,齐鸣又问了蔡地保说道:“地保老爷子,这前面再翻过几座山,是不是有一座乌云山煤矿?”蔡地保一听说乌云山煤矿,脸色突然变了一下,又恢复正常后说道:“有是有这么个地方,不过这里面的矿工全部都是朝廷要犯,要是过去可就回不来了。”

齐鸣笑着说道:“地宝说有没有就行了,去不去是我的事情。”随后齐鸣告别了地保,翻山越岭直奔乌云山煤矿而去。

乌云山煤矿属于潼关福王的资产,不过现如今福王已经被闯王杀掉。因此之前守卫煤矿的士兵早就作鸟兽散。

可惜的是那些服劳逸的矿工,正被关在矿井当中,矿井外面早就被铁门和石块堵死了。因为平时做工的时候,为了防止逃跑,要全部堵死,结束后才挖开。

齐鸣来到之后,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矿井外的石块搬走,里面1000多名等死的矿工终于得救。这些矿工当中有一个头头,名字叫做李震。

他之前是个小将军,并没有犯什么大罪,只是因为得罪了朝廷当中的一位权贵,因此被发配到矿上做工。得救之后,他扑通一声跪在齐鸣的脚下说道:

“齐小哥,我们这些人都是你救的,只要一句话,上刀山下火海再所不辞。”

齐鸣赶紧把他扶了起来,说道:“李将军千万不要这样,我救大家出来,也是为了和你们做生意,毕竟我是赊刀人。”

随后齐鸣带着这些人来到了蔡家堡山后的那座山神庙,指着神庙里面的腰刀说道:“这里面的腰刀都是我的,十两银子一把赊给你们。”

李震看到这些腰刀,先是一通兴奋,因为他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有武器能够保护自己。但是听说十两银子一把,他们这些做矿工的哪能这么多钱。

不过齐鸣后半句让他喜笑颜开,是十两银子赊给他。只要有了这些武器,早晚都能把钱赚回来。因此这些矿工,一人拿了一把,然后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齐鸣账本上。

齐鸣又说道:“李将军,我是个赊刀人,自然要守赊刀人的规矩。什么时候水往山上流,我什么时候来要账。”

李震一天更高兴了,自己活了大半辈子,见到的从来都是水往低处流,这水往高处流是万万不可能的,那么这赊下的刀将来就会是一笔死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在30年之后,丹阳山上正发生一场激战。

此时吴三桂手下大将金刀肖长天占据丹阳山,正在抵抗着清军鄂尔泰的围攻。而赊刀人齐鸣,正背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孤身一人来到了丹阳山上。

而李震此时正带领着亲兵,一人抱着一个坛子往山上背水。齐鸣则是被当成奸细抓了起来,送到了李震的面前。齐鸣见到李震之后大喊:“李将军,还认不认识我这个赊刀人?”

李震一听是赊刀人,立刻回想起了30年前的矿山。于是立刻过来给齐鸣解绑,接着赔礼道歉的说道:

“齐老板,你怎么跑到山上来了?这里这么危险,赶紧下去吧。”

齐鸣没有接他的话茬,继续说道:“李将军,我现在是来要当初的赊刀款的。”李震一看周围的水坛子,立刻明白了过来。

随后把齐鸣领回了自己的帐篷,非常不好意思说到:“齐老板,真是抱歉。虽然当初说好了这么多钱,但是现在在打仗,我身上没带这么多钱。”

齐鸣呵呵笑到:“不要紧,没有钱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换。”

拿什么来换?李震立刻追问道。

“我不要别的,我就要肖长天手里边的那把金刀。”齐鸣非常平淡的说道。

“那……那齐老板的意思是……让我们杀了肖长天。”李震试探着问道。

齐鸣笑了笑,没有说话,李震也就明白了。随后把自己的亲信招了过来,商量到了后半宿。

于是在第二天凌晨,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李震带着几个人,摸进了肖长天的帐篷。随着手起刀落,肖长天的头被割了下来。

随后齐鸣心满意足的扛着肖长天的长杆金刀下了山。

清军将领鄂尔泰一看肖长天都死了,于是也放了山上剩下的参军。至此李震辞别了齐鸣,带着兄弟回家种地了。

就在当天晚上,鄂尔泰在军营当中大摆宴席,犒劳三军将领。而在主位上坐着的人赫然就是白天出现在丹阳山上面的齐鸣。

鄂尔泰端起手中的酒杯,对着齐鸣说道:“齐老板,这次攻下丹阳山,你的功劳最大,不知道齐老板想要什么东西?”▲吴三桂

齐鸣指着身后的长杆金刀说道:“我赊刀人从来不问别人要东西,但是想跟你做个交易,我想把这把长杆金刀,以十万两的价格卖给你。”

鄂尔泰也是一个耍倒的好把式,但是10万两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高了。

齐鸣嘿嘿一笑:“鄂将军,别忘记了我是赊刀人。这把刀是我赊给你的,什么时候这把刀能够屠龙,我什么时候问你要赊刀款。”

龙?鄂尔泰从小就听过,但是说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既然都没见过龙,那和谈杀龙一说。

因此鄂尔泰在齐鸣的账本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齐鸣起身离开了丹阳山。

时间一晃30年又过去了,鄂尔泰奉清朝康熙皇帝命令前往湖州剿匪。鄂尔泰什么样场面没见过,让他剿匪是大材小用。只见手起刀落,30多个土匪都被杀了。

鄂尔泰随后班师回朝复命,康熙皇帝奖给他三斛明珠。他刚回到府中的时候,已经是耄耋之龄的齐鸣,在儿子的搀扶下早已经先他一步来到鄂府门口等着了。

鄂尔泰见到他说道:“齐老板,我们以前可是说好了,我什么时候能够屠龙,什么时候才把10万两银子给你。”

齐鸣咳嗽了一声,说道:“那群土匪里面,就有一个叫朱三太子的人。朱三太子是明崇祯皇帝的儿子,这可是一条真龙。”

没办法,鄂尔泰让人把皇帝看赏赐给自己的三斛明珠交给两人。不过等到他们两父子走了之后,鄂尔泰恶狠狠的说道:

“来人,追上他们两父子,给我杀掉,把明珠给我抢回来。”

然而没过半个时辰,派出去的人都身负重伤的回到府中。原来他们刚出去没多久,就被四五路人马打了好几顿。

鄂尔泰生气的拍着桌子说道:“饭桶,全是饭桶。”下面的侍卫唯唯诺诺不敢说话,不过其中有一人壮了壮胆子说道:

“我们捎来了一个口信,齐鸣让我告诉您,他这三斛明珠,最起码可以雇佣10个顶级刺客,也可以杀掉10个鄂尔泰。”

护卫还继续说道:“齐鸣还说,他赊你买,万分公道,但是想违约的话,搞不好人头落地。”

鄂尔泰呆呆的坐在椅子上,冷汗直流,过了半天,都不见他动弹……。


史之策


一、中国最神秘的赊刀人

一个外乡人,挑着担子来到你家里,向你推销菜刀,这没什么稀奇的。



奇怪的是,市面上一把同样的菜刀只要30,他却向你要300;更奇的是,当时他还不要你的钱,还撂下一句话:等到10年后,一头牛卖到15000时,再回来收钱,并说到时候一头牛卖不到15000,分文不取,关键是当时一头牛才卖2000。

是真的吗?是真的。

他们就是中国最神秘的赊刀人。

赊刀人是何方神圣?

鬼谷子的门生,能占卜生死 ,预测兴亡 ?

二、 赊刀人的神秘预言。



1998年,我们村来了3个中年人,卖的是菜刀,说是等家里买了汽车的时候,再来收钱。那时候,自行车才普及没多久,家里条件好点的买了摩托车,全村数得过来的就那么几辆,汽车那更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很多人做梦时连想都不敢想。因为菜刀不要钱,加上赊刀人的预言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所以当时很多人都去领了,并且留下了名字和地址。

这几年,汽车一下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许多家庭居家出行的必备品。可是,那时候谁能想得到呢?

三、赊刀人的真相揭秘

一个行业的出现,自有 生存之道,明知赔本的买卖没人会去做。

赊刀人卖刀,不会选择去人口流动大的地方,这样回收率就难以保证。1把刀,成本10块,市面卖30,赊刀人卖300,赊刀人赊出去30把,只要1个预言成真,就保本了。卖出去2把,就等于市面卖出去29把。



卖刀的同时,也卖出去了希望,卖出了神秘,卖出去了欢乐。

岂不美哉!


波波戏说历史


我没见过赊刀人,但我爷爷见过,听爷爷说:“赊刀人挑着菜刀走家串户卖菜刀,他们收款的方式很奇特。

当时不收钱,而是定一个高于市面十倍的价钱,比如当时一把菜刀卖5块,他赊给你的刀卖50块。

然后他预测一件事,这件事在当时看来不靠谱,比如当时猪肉15元一斤,赊刀人说等猪肉1块5一斤时来收刀钱。当时你想象不出会有如此低价的猪肉。

多年过去了,猪肉真的降到了1.5元一斤了,赊刀人就会找上门来要刀钱。



比如爷爷说,当时有个赊刀人,清朝末年的小米50文一斤,赊刀人说等小米15文一斤来收刀钱,在清末物价飞涨之时,15文一斤小米不可思议。

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信,带着赌一把的心理,哪怕家中有菜刀,许多人也要赊一把试试,结果民国后,小米降价,赊刀人挨家挨户来收钱。

如此看来,赊刀人好像一位神仙,能预测未来。确实如此,我爷爷曾给我讲过一件他小时候的事。

在我爷爷10岁那年,村上来了一位赊刀人,赊刀人从早上挨门挨户推销他的菜刀,到了傍晚一把也没赊出去。

一整天也没吃饭,我爷爷看他可怜,就把他带到了家里。把家中仅剩的一把米为他熬了一碗小米粥,赊刀人狼吞虎咽吃完了。



夜晚就和爷爷住在了一个屋里。一夜无话,等天亮赊刀人转身要走的时候,他突然拉住爷爷的手叮嘱说:“孩子,从明天起赶紧离开村庄,半月时间不要回家,说完这些,拿出一把刀赊给了爷爷。

爷爷很纳闷于是问为什么呢?赊刀人丢下一句“不要多问,照办就行了”,转身走了。

到了第二天,爷爷哭着闹着拉着父母要去省城看姑姑,父母说过几天再去,爷爷说什么也不干。无奈之下,爷爷跟随父母去了省城姑姑家。

等到了第三天,爷爷家乡下起了倾盆大雨,村庄很快被淹没,据说死了许多人,但爷爷一家人去了千里之外的省城而躲过了一场劫难,爷爷到死都不忘赊刀人的恩情,赊刀人从以后也没找爷爷要刀钱。

民间有“姜子牙谋略定乾坤,赊刀人铁口断未来”之说,赊刀人自称是鬼谷子的后人,从他们的一些举止来看却非寻常。



据记载,日本侵华期间,日本鬼子曾追捕一些赊刀人,这些赊刀人说:“菜刀先拿去用,日本鬼子完蛋时我来收钱。”

日本政府很恐慌,鬼子知道赊刀人在江湖上有“铁口断未来”的本事,害怕一谶成真,于是疯狂追捕赊刀人。

赊刀人被捉后还在预测:“钱我是收不到了,不过你们会主动把刀上交的”。

我从爷爷讲的事中分析认为,赊刀人就是利用动荡的时局,用自己所见所为推测一个结果。说实话,这是一个高智商的经商策略。赊刀人挣的就是风险钱。

世上从事风险的事必有丰厚的回报,就好比长远投资。赊刀人的刀钱虽然高于市面刀的10倍以上。但就长远来看,也并不是很高的利润。



亲们想想看,赊刀人收回成本的时间达10年或20年之久,按银行的利率来算,10年20年的利息得有多少?减去利息也挣不到多少钱。

再者说了,这10年20年中有许多变数。比如用刀人搬家找不到怎么办?用刀人如果不讲信誉不给钱怎么办?这都是需要考虑,然而过去的赊刀人好像对此并不担心,我不知道是不是过去民风淳朴的原因?


秉烛读春秋


对80、90后的农村人来说,赊刀人就是个传说。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经常游走着一个个头戴斗笠的赊刀人。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只听见他们操一口南方口音,古铜色的脸庞充满自信,不苟言笑的表情更给他们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让人感到神秘的,是他们卖刀的方式。


他们在推销菜刀的时候,不像其它生意人一样,边走便吆喝,而是在村中的大队部或者学校门口停下脚步,时间也选择在人们上工前或者收工后。这些卖刀人开始并不着急推销自己的刀子;而是站在那里说段山东快板: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或者在一首接一首唱红歌。

等人围拢过来了,就开始慢条斯理地推销菜刀和剪刀。

他们首先不遗余力地演示菜刀如何削铁如泥,剪刀如何得心应手;然后喋喋不休地细数着着菜刀和剪刀更多优点。不外乎刀子用的钢淬火时候如何讲究,锻造的时候如何用心,打磨的时候如何用技巧。只把那些憨厚淳朴的村里听得两眼发直,似乎卖刀人手里拿的不是菜刀,而是英雄手里的干将莫邪。

总而言之就是告诉人门,他手里的菜刀和剪刀跟店里卖的不一样,不一样的不仅是卖刀人手里的菜刀剪子,还有他们的销售方式。卖刀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村民,他们的刀子千锤百炼,可以百年不坏,永不生锈,永不卷刃。


通常最后会郑重告诉大家:“为了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我这刀子不卖只赊,什么时候来收钱呢?第一,等什么时候,土地承包了。第二,等什么时候家家户户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我再回来收钱。”

村民一听,全愣在那了。要知道那时候整天批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割资本主义尾巴,说白了就是批判土地承包的,刘少奇都批倒批臭了,土地还会再承包吗?还有,那时候农村人住的大都是低矮的房子,有的人住的还是茅草房,能住上大瓦房的人寥寥无几。电话更是像大熊猫一样稀罕。至于说家家都能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更是痴人说梦,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如此说来,这菜刀、剪刀不是白捡吗?想到这里,大家都跃跃欲试,于是村民就开门见山地问刀子多少钱一把。卖刀人说了,我这刀三十块钱一把。人群中有人喊“你宰人吧?太贵了。”卖刀人解释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也知道供销社的菜刀两块钱一把。可是那刀子能用多久大家也心里有数。何况我这是赊刀子。

这时候有人问了,你这刀子卖不卖呀?卖刀人说,原则上不卖只赊,真不想赊的话,一把刀子10块钱,等于白送了,够我吃饭、住店就成。不一会的工夫,卖刀人带来的刀子、剪子已经所剩无几。

尽管大家觉得赊刀子就像白捡,但还是有一半的人是回家拿钱买的。因为那时候整天讲阶级斗争,让大家提高警惕防止坏人,赊刀子一定要给人家留下自己的住址和姓名,这让好多人心里不踏实。

赊账虽然说等于白捡,但淳朴的村民觉得这样心里不踏实,所以好多人还是拿钱来买了。后来,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农村不仅真的实行了土地承包,还实现了电灯、电话。这时候,村里人想起赊刀人的时候都赞叹不已,说他们是孔明下凡、料事如神。也有人说这些卖刀人是小平同志专门派来安慰大家的,给大家带来一线希望。


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有钱了,卖刀人真的来了,一把菜刀对腰包鼓起来的人三十块钱已经不算什么。

这样说来,这赊刀人真像个传说,神秘兮兮,好像他们真能预见未来。但仔细分析不难知道,其实那只是卖刀人的一种营销方式。

他们首先把赊刀子的价格故意定的非常高,然后故意把要账的条件设定的高不可攀。再抓住村民一部分人胆小怕事不敢不愿赊账的心理,把菜刀和剪子卖出去。

因为他们进货渠道直接,每把刀子进价也就5毛钱,供销社的菜刀价格是垄断价格,已经是暴利了。他们卖10块钱一把利润惊人。哪怕是赊出20把,现金卖出了10把,30把刀子的成本也就15元,而卖出十把收入85元,这样还是净赚了85元。

这种营销方法虽然经典,但还是有点缺德。在乡下卖小鸭子的的商贩也是这种模式的营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农村人买鸭子不是养大了杀吃的,而是要让鸭子产蛋卖钱的。所以大家都想买母鸭子,可是小鸭看不出公母,大家都担心买到公鸭子。毕竟大家喂鸭子的粮食有限,买到公鸭对农民来说就赔大了。



卖鸭子的看透了大家这个心理,就在卖鸭的方式上玩花招。他们往往说自己的鸭子全都是母鸭,没有一个公鸭。会用脑子的都能听出这分明是鬼话,鸭蛋怎么能区分公母呢?但买鸭子的说了,如果你们担心不是母鸭,我可以赊账,如果有一只公鸭,我分文不要。

结果大家在赊账的时候发现,赊账和现金买鸭子价格相差太大。给现钱的话,一只鸭子2块,赊账的话,要五块钱。好多人就在心里盘算,人家敢赊账就说明这里头没有公鸭,既然没有公鸭为什么要赊账呢,几个月后卖鸭人就会来收账,赊账的话,一只鸭子要多掏一倍多的价格。20只就多掏了60块钱,等于多掏两个月的工资呢,于是好多人选择了现金买鸭子。

结果呢,不用说你也猜到了,那里头一定有不少公鸭,“男女比例”都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那是自然规律;现金买鸭子的人掏了冤枉钱,买鸭子赊账的人倒是占了便宜。

总之,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真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太滑,人心更复杂呀。

文章结尾纯属逗乐,不要上纲上线,对号入错。


历来现实


赊刀人没见过,但遇见过赊鞋人。

二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去朋友家玩,傍中午时,朋友家去了一位赊鞋人,只是一种鞋,近似矮腰靴子,当地人称水袜子类。赊鞋人说鞋很结实,保一年,如果一年之内穿坏了分文不收,如果没有坏,明年这个时候收钱需二十五块钱,如果收现金十五块钱就行。那个时候,市面上还没见到这样的鞋,朋友花十五块钱买了一双。一个月之后,满市场都有卖这样的鞋,才五块钱一双。

我认为:无论赊刀人、赊鞋人、还是赊锅人,都是掌握人的心理作用,很多人都会信其有不会信其无,他们赊的刀鞋锅都会高于市场价,而且市面上没有。喜欢贪小便宜用钱买,不爱贪小便宜不会去买。然而爱贪小便宜还是很多的,所以说上当受骗的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