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如果說每年春節前會有一批辭職潮,那麼年後的辭職潮已然被這場疫情擊退。


朋友張麗在年前已有離職的打算,辭職的主要原因不是想換份工作,而是因為公司“氣數已盡”,無奈之下的“被動辭職”。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其實公司年前已經裁了部分人員,也保留了部分核心員工,但公司財政依然吃緊,不知道能堅持多久。


對於是否現在選擇離開,張麗不知道應該如何抉擇。


如果現在繼續呆在公司,只能和公司共生死,但是好是壞還是一個未知數。


如果提前選擇離開公司,畢竟已經在公司幹了很多年,老闆對自己也還不錯。


而且年前裁員的時候,老闆就已經和各個員工溝通過,說明公司情況,並看徵求員工是否願意留下來,現在留下來的人都是自願的,而且公司也正是用人之際,如果這個時候選擇離開,確實有些“不仗義”。


對此,張麗有些為難,不知道應該如何抉擇。


確實,當員工在面臨這樣的處境的時候都會有些難以選擇。


2019年雖然是經濟寒冬,部分互聯網公司也裁了不少人,暫且能“續命”,但還是有部分企業沒有扛過這場寒冬,加上這場疫情,更讓很多企業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其實,站在員工的角度,如果公司“氣數已盡”,選擇離職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這有可能只是員工的視角。


或許,我們可以以另外一個視角看一看,公司是否真的無藥可救,我們是否真的可以選擇離開。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公司“不行”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公司經營出現問題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經營狀況、債務危機、戰略決策。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01、經營狀況

經營不善,是大部分的公司“不行”了的主要原因。


公司的經營狀況一旦出現了問題,除了受到外部環境影響以外,更多的是受到公司本身業務營運情況的影響。


  • 第一方面,市場環境


某些行業和現行的市場環境,行業發展以及政府政策有著直接的影響。


譬如現在疫情時期,大部分的餐飲業和旅遊業因人員減少外出,而不得不暫停歇業。


  • 第二方面,業務運營


在某些行業內,因市場飽和度很高,蛋糕只有那麼大,有些公司只能分到一小點蛋糕,甚至有的公司連蛋糕都分不到。


這種情況,一旦公司沒有了業務,就等於沒有了收入來源。


特別一些服務型的企業比較明顯,沒有自己的產品,提供的只是服務性質的業務,一旦沒有了業務來源,基本就相當於“斷糧”。


所以,企業能否繼續生存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經營狀況是否正常。


那麼,對於這種情況,是不是就代表企業就無法生存下去了呢?


其實,大部分企業都會尋找出路,自尋轉機,最終能夠存活下來。


例如巴爾斯頓街區、菲普斯廣場等都是這樣的典範,有一天終將會出現轉機,一鳴沖天。


02、債務危機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債務危機,對公司來說,受到的衝擊和壓力也是不小的。


債務危機一般出現在上市公司會比較常見,公司的流動資產率已經超過了公司的借款率,資不抵債,容易出現債務危機。


  • 第一方面,企業自身


部分公司運營到一定規模,或在公司開始的時候,會向銀行借款擴大公司規模抑或發展公司業務。


但在市場上,因業務情況不佳,公司的流動資產並未達到預期,而且公司的借款已經超過了公司的總市值,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極差。


這種時候,容易爆發債務危機,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


  • 第二方面,市場秩序


企業出現債務危機的另外一個原因也和市場秩序有直接的相關性。


市場主體的行為不規範。譬如,國有企業產權關係不明晰,企業對國有資產責任心不強,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債務負擔加重。


不正當競爭行為嚴重。一些企業為謀取自身利益,不惜採用商業賄賂、發佈虛假廣告等不正當手法推銷偽劣產品,騙籤合同,或者藉機佔領市場、擠垮競爭對手。


這就使受害企業產品積壓,陷入危機,只好靠舉債、拖債度日。


企業債務危機可以說是企業的經營災難,這種經營災難往往會超出企業邊界,消極影響其他相關經濟主體,甚至引起連鎖反應,泛化為社會經濟危機。


例如美國進口商APEX公司的財務危機把遠在中國的長虹拖進了泥潭。


受利息和資金利潤率的影響,財務槓桿效應會有負面作用,產生財務風險。


當企業出現債務危機的時候,不要恐慌,不要抱怨和指責公司,這些都屬於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要有信心,相信企業一定會想辦法度過難關。


03、戰略決策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導致企業經營不善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公司戰略決策出現了問題。


就好比在航海中的舵手,輪船開錯了方向。


戰略決策的問題直接和公司的老闆、高層領導有著直接的關係。


他們就是帶領公司走向哪裡的人,如果方向錯了,想要調整並非易事。


正如當年搜狐的張朝陽一樣, 在具體的業務拓展方面,存在著戰略不清晰的問題,導致搜狐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公司戰略決策出現問題,基本也就意味著公司的“氣數”差不多了,至少這個是早晚的事情。


如果你已經意識到公司的戰略出現問題,可以儘早地跳出這個圈子,為自己規劃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選擇“去”還是“留”


無論以上哪種情況,當公司出現經營危機或經營不善的時候,作為個體員工的我們應該如何抉擇呢?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01、共渡難關

如果公司是出現經營狀況或債務危機,而並非戰略決策錯誤的話,在公司有所轉機的情況下,是可以考慮留下來與公司共渡難關。


而並非所有的人都願意選擇和公司一起共渡難關的,這需要分幾種情況。


(1)、公司合夥人


如果是屬於公司的原始合夥人或者創始人的話,本著對公司有一份責任的基礎上,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和公司共渡難關的。


說白了,公司不僅是老闆或其他合夥人的,更是自己的。


如果在關鍵時刻都選擇撂挑子不幹,那麼,對於,公司的員工更加不會為此共苦了。


(2)、公司老員工


當公司出現危機的時候,大部分老員工都會選擇下來為公司出自己的一小份力。


我有一個朋友,在公司了將近十年,也算是公司的老員工了,公司出現危機,大部分員工都離職走了,而只有他留下來繼續做好自己的公司。


而且同時承擔了公司裡的大部分工作,那個時候,公司正好需要用人,又沒錢招人,只能一個人幹幾個人的活。


後來,公司的財務情況出現回升,而他自然也就成了公司裡的“功臣”。


雖然說他當初選擇留下並不是奔著“功臣”去的,但是至少在公司呆了這麼多年,有了感情,能出自己的一份力幫助公司走出困境。


(3)、公司核心員工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作為公司的核心員工,當然是公司發展業務和取得盈收的主力軍。


當公司遇到困難或瓶頸的時候,如果你是作為公司的核心員工,更應該為公司出一份綿薄之力。


就像我朋友張麗一樣,作為公司的核心員工,並且老闆日常對她也不錯,除了在公司有成就感以外,還對老闆有一份感恩之心,所以,自然也會選擇留下來共渡難關。


當然,以上三種情況我說的是一般現象,很多人還是會根據公司的經營情況來選擇是否留下。


特別是對於一般普通員工來說,更是如此。


儘管員工和公司之間屬於勞務關係,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買賣關係。


但是,只有在關鍵時刻,才能真正看出誰對公司“忠誠”。


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想,如果你選擇和公司一起共渡難關,公司劫後餘生都會把你當作“功臣”,自然某些好處少不了你。


02、另尋他路


感覺公司“氣數已盡”,是否應該選擇離職?


無論是於“錢”還是於“情”,成年人的世界也並非那麼簡單。


特別是對於一些有家庭的人來說,如果公司連工資都發不起或只能發基本工資的情況下,為了保證生活的正常開支,不得不另謀出路。


有些時候,我們也並非不是想和公司一起共渡難關,而是現實太殘酷。


對於大部分的職場人來說,每天睜開眼睛就必須面臨高額的房貸、車貸以及每月高消費支出等,要想保證生活費用的正常支出,依賴的有可能就僅僅只是那一份工資。


當沒有了經濟收入,或者收入少了,除了還完各種貸款,自然生活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是否所有人都願意選擇這樣的呢?


如果家裡有存款的,暫且還可以支撐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可能就需要提前為自己做打算了。


所以,每個人都不容易,公司有公司的難關,員工也有員工的無奈。


如果員工個人條件不允許,另謀出路,早日找工作,也是員工正常所為。


公司危難時刻,是否應該離職,或許,應該問問自己,是想選擇與公司共克艱難時刻,還是早日謀求個人職業發展前途。


最後,無論是選擇與企業共渡難關,還是選擇另尋他路,都是無可厚非的選擇。


我們之所以會糾結,是因為我們不想辜負公司,也想在公司危難關頭出一份力,共渡難關,迎接溫暖的春天。


所以,不要說公司和員工只是“買賣”關係,如果一定是,但在某些時刻它也一定是有溫度的!


- end -

作者:王丹豔,意得首席諮詢顧問、CCDM中國職業規劃師、BSC高級職業規劃師、美國舒伯學派職業規劃師、9年以上企業項目管理、5年以上企業培訓講師、多平臺職場領域人氣作者、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CIPC)。專注職場領域,實現個人成長。

歡迎關注:意得職業諮詢王丹豔,分享更多職場領域成長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