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地產信託業務怎麼做?


疫情之後,地產信託業務怎麼做?


歲末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已然從“黃金時代”步入“白銀時代”的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靠地產業務吃飯的金融機構又添一層愁。但從長遠來看,未來5年地產開發市場預計每年仍有10萬億以上的規模,對金融機構來說仍是兵家必爭之地,至少2020年仍會是多數金融機構的“吃飯業務”。

2020年房地產行業調控預計整體“穩”字當先、“因城施策”,金融監管政策則很難出現明顯寬鬆,對此信託金融機構應當如何應對?房地產投融資轉型方向可以有哪些?


疫情之後,地產信託業務怎麼做?

信託落實股債分離、

資產端和資金端全面轉型


目前市場上主流信託公司均受2019年銀保監會23號文的直接影響,房地產業務規模不得超過2019年6月30日規模的限制。在額度限制下,信託公司對於交易對手的要求普遍提高,去年就已經由業內通行的100強收縮到50強甚至30強,2020年預計對交易對手的要求仍然會比較高。


業務模式的開展方面,之前的“明股實債”或“股+特定資產收益權”等違規操作基本都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信託公司在符合合規要求下,開展地產投融資業務的轉型,最終落實到股債分離的思路上。要麼是嚴格符合432的融資類項目,要麼是對地產企業的其他業務板塊提供融資,要麼是進行基金形式的真股投資嘗試。另外各家信託受到監管去通道的要求,通道業務也開始收縮,通道費用隨之上升(目前主流公司的通道費用1%-2%,較之前大幅上漲),尤其是額度稀缺的地產類信託通道。


2020年即便房地產調控政策可能會有所放鬆,但可以預見的是,對於信託公司為代表的房地產另類投資、非標投資的政策很難會有放鬆。股是股、債是債,未來信託的業務模式要從靈魂上做轉型。更多信託公司會深耕地產股權投資業務,為此信託前臺業務、風控合規、投後運營管理、財富銷售端層面都需要更加觸及靈魂的深層次轉型。


目前,信託如果要做地產真股權投資,確實很難找到很多合適的項目或交易對手落地,從現實操作來看類優先股的模式落地概率更大。在這種模式下,信託計劃與地產基金或開發商一起入股項目公司(可能嵌套一層有限合夥),信託計劃實際上投入了項目公司資金峰值(指在項目開發期間累計負向淨現金流量的最大值,一般是土地款加部分前期資金的總金額)的比如80%,但是獲取的項目公司股權可能只有比如20%,其它都是對項目公司的債權(比如通過股東借款的形式),以此換取在投資期間可以獲得相對固定的收益,這部分通過類似於優先股股利的形式來分配,在一年或一年半後信託投資進行模擬清算退出,再按預先設定的方式來計算應得的超額收益。


金融機構做地產股權投資仍然會很看重項目的安全性,主要可從地段、住宅比例以及項目開發風險這三個方面來看,地段主要關注項目所在地的位置,不同投資機構傾向於不同的地段,有些傾向於中心城區,有些傾向於政府規劃的新區;住宅比例主要關注住宅面積佔比,佔比越高,建成的住宅面積越多,盈利也就越多;項目開發風險,即項目開發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風險,尤其是項目流動性風險(項目開發階段的現金流狀況),從風險分散的角度來說聯合操盤可能比單一開發安全性更高。


疫情之後,地產信託業務怎麼做?


疫情將對2020年的房地產市場及投融資業務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目前來看還很難準確預測,但可以預計的是一季度開發商和金融機構的業務可能都難回正軌,但這也是從業者靜心學習、儲備動能的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