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生活360x


吕布帐下也曾人才济济,文有陈宫,武有高顺,可谓是其左膀右臂。不过,由于吕布为人心胸狭隘,且有反复无常,最终还是未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吕布兵败时,陈宫和高顺一同被诛,足见他们二人也被曹操视为吕布心腹。

历史上的吕布并非没有重用高顺。比如,建安三年时,吕布便是派高顺领兵攻打刘备,又挫败了曹操派来的援军夏侯惇:

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曹操)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三国志·吕布传》

刘备、夏侯惇都是当时十分杰出的将领,却相继败给了高顺,足见这员大将有过人之处。关于高顺的记载,史书并不多见。但裴松之注《三国志》曾引《英雄记》,其中有一段指出了高顺不受吕布重用之事: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按《英勇记》之说,高顺这个人刚正清廉,且自律性很强,从不饮酒,几乎如同一个完人。不过,高顺也有个十分致命的问题——太过耿直。

高顺经常指出吕布的问题,称自己的主公“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如此一来,以吕布想心胸,虽然深知高顺忠于自己,自然也会有些防备。更为重要的是,吕布手下大将郝萌兵变后,他对身边所有人都有了一定的防备,其中也包括高顺。

在曹操擒获吕布后,高顺和陈宫也一同被杀。按《三国志》所载:

“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其实,曹操之所以杀高顺、陈宫,主要是深知其二人不会为己所用。要知道,当年陈宫就是远离曹操而去,后又投奔吕布的,而高顺又是吕布的第一爱将,自然也不会屈从于自己。

想反,张辽与陈宫、高顺不同,他最初是东汉郡吏,后追随丁原,丁原兵败后又归属董卓,董卓被杀后再跟随吕布。说白了,张辽并非是忠于一主之人。在东汉末年,兵败投降并非可耻之事,所以吕布兵败下邳时,张辽又归附了曹操。

曹操诛杀吕布时,几乎已经将忠于吕布的人一并处死,作为胜利者,自然不会斩尽杀绝。况且,张辽当时又有部分兵马,收降这样一位将领,是利大于弊的。正因如此,曹操封张辽为中郎将,赐关内侯。



史海烂柯人


高顺,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他有七百直属部队,号称千人。这支部队能快速攻陷敌方阵营,夺取胜利,就是大名鼎鼎的“陷阵营”。可是高顺却不被吕布所信任,没有得到吕布的重用。那么历史上,吕布为何没有重用高顺呢?在吕布败亡后,曹操为何杀高顺而留下张辽呢?

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吕布没有重用高顺原因

其一,高顺有700余私兵,被吕布所忌惮。

高顺虽然是吕布的手下,可是他有自己的部队,属于半独立状态。也就是说,吕布的命令,他觉得合适,就听从,如果他觉得对自己没有好处,他完全可以拒绝执行。张辽也是同样的道理,他先是听从并州刺史丁原之命,带兵入京,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后来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张辽改投董卓。

再之后,董卓被吕布斩杀,张辽结归顺了吕布,但他此时的官职还是北地太守,属于半独立状态。吕布虽然是高顺名义上的长官,可是他对自己的属下所拥有私兵,是非常不满的。这些私兵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因此,吕布对其非常忌惮,没有重用他。

其二,高顺能力出众,被吕布所嫉妒。

在一个单位,如果一个下属能力出众,遇到啥事情都是一副自以为是,跃跃欲试的样子,表现欲望太强了。这样的下属不但不会得到领导的青睐,还可能被领导所厌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个领导,都想要表现出他最厉害、最聪明的形象。

如果这个聪明能干的下属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他还可以沾沾自喜,向别人夸是自己教导有方。而如果这个下属不是自己的亲信,也不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那么,这个下属就会受到领导的刁难和嫉妒。

高顺就是这样一个不被信任,还有能力的下属。建安元年(196年)六月的一个夜晚,吕布的部将、河内人郝萌发动叛乱,突然围攻吕布驻扎的下邳。吕布依靠坚固的城池防守,却不知道造反的是谁,他带领家眷逃往高顺大营,向高顺求助。高顺问吕布:“将军有所隐不?”吕布回道:“我听到是河内人的声音。”

高顺仅仅凭借这一句话,就断定造反的是郝萌。他率自己的直属私兵,到达下邳平叛,万箭齐发,射杀郝萌,天亮了,回到营寨,向吕布交差。

从这次平乱可知,高顺不但有自己的私兵,还杀伐果断,聪明机警,仅仅凭借吕布的一句话,就知道了是谁反叛。他率军讨伐叛军,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平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能干的大将,越能干,越受到主公吕布的嫉妒。吕布在这次平叛后,吸取教训,夺取了高顺的“陷阵营”,将其交给与自己有姻亲的魏续。这就是典型的卸磨杀驴。

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据《后汉书》中记载,吕布的部将侯成的宾客盗马,准备反叛。侯成紧急追赶,并将盗马贼追上,使名马物归原主。诸位将领觉得应该喝酒吃肉庆祝。然而,主公吕布刚刚颁布禁酒令,他们不敢私自喝酒,于是先给吕布奉上,表示是借助将军的威名,才使名马失而复得,我们不敢先喝酒,先让将军你来喝。

吕布听了,大怒道:“布禁酒而卿等酝酿,为欲因酒共谋布邪?”他重重处罚了侯成,侯成于是联合宋宪、魏续等将,将吕布、高顺、陈宫绑缚,向曹操进献,归顺曹操。《后汉书》中记载如下:

成忿惧,乃与诸将共执陈宫、高顺,率其众降。

由以上可知,高顺是和吕布一同被抓的,被抓了还对吕布忠心耿耿,没有向曹操卑躬屈膝地投降,因此被杀。而张辽是在曹操擒获吕布后,率众归降的。他对吕布已经仁至义尽了,是主动归顺曹操,因此没有像高顺一样,被曹操所杀。《三国志·张辽传》中记载如下:

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总结:高顺因为个人能力出众,还有自己的私兵,却不是吕布的嫡系。因此,吕布对高顺非常忌惮和嫉妒,是不会重用他的。至于曹操杀高顺,却留下张辽,令人费解,是被三国演义误导了。在正史上,高顺是和吕布、陈宫一同被擒获的,一同被斩杀,而张辽却是在吕布败亡后,主动归顺的。这一目了然。


魁哥说历史


高顺是吕布最忠心的大将,吕布对他也是极其信任,信任到可以把性命托付给他的程度。可吕布终究不能用高顺,是他不会用吗?还是不敢用?

我认为吕布是不敢用高顺的,高顺的能力之强,强到连吕布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否制约住他,而曹操杀高顺,没人为他求情也是正是因为如此。


布知其忠,然终不能用

高顺凭着所率领的七百士兵,南征北战,“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破徐州,攻刘备,败关张;平定郝萌之乱;害夏侯惇失去一目;俘获刘备家小,让他无奈投降了吕布等等都是高顺的功劳。

但吕布最终还是不能用他,因为高顺的本事太强了,万一要是也像郝萌一样反叛的话,自己也未必有能力压制住他。所以吕布不但不让高顺掌握兵权,还夺取了他的“陷陈营”,让亲家魏续管理。“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

这可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吕布自己杀父杀上司,就把天下所有人人也看成了和他一个德性。但吕布看错了高顺,即使兵权被夺,高顺也没怨恨过这个上司,“顺亦终无恨意”。


众人不为高顺求情,高顺自己也不想苟活

刘备,关羽,张飞,夏侯惇,曹操这些当世枭雄名将,全都不过是高顺的手下败将而已。尤其是关羽和夏侯惇两人。

关羽第一次惨败就是被高顺夺去的,这对一向高傲的关羽来说能受得了吗?他自信可以打败张辽,打败吕布,打败全天下名将,却唯独这一次败在高顺的手里。所以关羽能为张辽求情,却不想救高顺。

同样,“盲夏侯”的美名众人皆知,夏侯惇是极度讨厌这个称号和自己瞎了一只眼的事实,北方集团里谁也没胆子提这事,连曹操都不敢乱说。现在害自己盲眼的仇人就在眼前了,夏侯惇还会求情吗?

曹操自己也清楚,高顺是收买不了的,对张辽能用知遇之恩,对臧霸能用金银珠宝,但对高顺却只有“忠义”二字能收买。现在他唯一效忠的吕布都死了,高顺也不能苟活下去。

高顺很骄傲,自始至终没说过一句话,慷慨赴义,曹操很聪明,他以斩首来成全高顺的“忠义”之名。这两个人虽生为对手,倒真是相知相识啊!




一贰一橙


背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反叛朝廷与袁术结盟,吕布见刘备在小沛招兵买马,实力逐渐增强,立即派高顺和北地太守攻打刘备,结果刘备不敌,北投曹操,曹操派大将夏侯惇救援,结果夏侯惇也被高顺的陷阵营击败。于是,曹操亲征吕布,围吕布于下邳,公元199年二月,吕布部将侯成、宋宪、魏续等反叛,将吕布、陈宫、高顺抓住投降曹操。

先来看吕布为什么不用高顺?

高顺太过于忠诚,忠言逆耳,吕布非明主。明辨不了是非的庸主是不会用忠臣的。

  • 吕布心胸狭隘

高顺对于吕布是十分忠诚的,奈何吕布昏庸无比。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治军严谨,这样的部队往往战斗力极强,所以高顺的军队被命名为陷阵营。

在王粲《英雄记》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高顺这样向吕布进谏,语气中有很明显的指责,心胸狭隘的吕布怎么会接受部下的职责,虽说忠言逆耳,但是吕布不明白这个道理。吕布也知道高顺的忠诚,但是吕布就是不用他。

  • 郝萌事件

公元196年,吕布部下郝萌在袁术的唆使下叛乱,郝萌部队攻打吕布在下邳的住所,还不知道谁叛乱的吕布吓得衣不蔽体的跑到高顺的军营。吕布问道:谁在叛乱。高顺听到叛乱的军队里有河内口音,就立马判断肯定是河内人郝萌叛乱,当即率大军前往郝萌部平叛,恰好郝萌部将曹性突然反水,这场叛乱轻而易举就被高顺平定,但是郝萌也被高顺斩杀,灭了口。结果吕布在询问曹性有没有人合谋,曹性当即说出陈宫名讳,这使得在吕布身旁的陈宫极为尴尬。

陈宫为吕布手下大将,吕布并为追究此事。但是吕布只是表面不追究,实则心里对陈宫、高顺等将领心存芥蒂。军事上,曹操围城,陈宫曾建议吕布去偷袭曹操后方,但是吕布已然不信任陈宫,这等上策未能实施,吕布只能坐以待毙。而对于高顺,吕布则是将其的兵权交于与自己有内外之亲的魏续掌管。

郝萌事件,离散了主仆之间的关系,曹操围城时将帅未能一心才坐以待毙。

再来看看这个问题,曹操为何杀高顺留张辽?

答案很简单。高顺是忠臣,忠臣随主而去;张辽是良臣,良臣择主而事。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三国志》

历史记载,对张辽投降曹操也是轻描谈写,但是这也可以看出,张辽是主动投降曹操。而曹操乃是当世雄主,对待投诚人员还是相当大度的,就连直接害死自己儿子和大将的张绣,曹操都可以既往不咎。

而对待陈宫、高顺,曹操也是争取过,陈宫原来在曹操征伐陶谦时,勾结吕布图谋兖州,致使曹操后院起火,极其狼狈,这等罪过,曹操可以原谅,但是陈宫不降,无奈杀之,供养其家人。

对待陈宫这样一个叛徒,曹操都可以原谅,假如高顺愿意归降,曹操必然是会接受的,毕竟一将难求。但是曹操问高顺愿降否时,高顺怒目圆睁,一言不发。既然不能为我所用,就杀了。

浮人语

高顺在军事上的造诣绝对不低于张辽,只是跟错了主子,早早的丧命于三国前期,若是归降曹操,必定是威震一方的大将。


海浮人


吕布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他的手下无数,良将奸臣,鱼龙混杂。

其中,就有一个叫高顺的人,他的名气不如吕布大,但因为自己带领的所向披靡的“陷阵营”而被很多三国控所熟知。

很多史书上,比如《后汉书》、《英雄记》,都曾记载,高顺这个人为人正直清白,寡言少语,带军有方,颇具一种大将风范,所带队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且有很多事例都可以看出,高顺对吕布可谓是忠心耿耿。

他曾经在吕布被偷袭,逃往他的营帐中的时候,把将军之位让给了吕布,可见高顺对吕布的敬仰之情。 但是,如此一个德才兼备、赤胆忠心的人才,为什么却不被他的主公吕布所重用呢?在吕布被杀后,他又是为何被曹操所杀呢?

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我想要先讲讲高顺和吕布的故事。

就在建安元年(公元196)的一天晚上,吕布在一个叫下邳的地方屯营。这个时候,在南边的袁术担心吕布攻打自己的地盘,于是先下手为强,挑拨了吕布的一名手下,这个人,就是郝萌。


同年六月份,郝萌造反,袭击吕布。吓得吕布连鞋都没穿好,就带着家眷一起逃了出去,跑到了高顺的营中。 高顺接待了吕布,就在两人交谈之际,吕布正为造反的人是谁而苦恼,高顺就问了吕布,是否有什么找到造反者的线索,吕布只回答了一句话。“河内儿声。”

高顺立马断定,这个人就是郝萌。不久,高顺就带着自己的铁骑,攻破郝萌的阵地,杀了郝萌,为吕布报了仇。向吕布献上首级后,随即称吕布为将军。

吕布得势,但并未重用高顺,在此期间,高顺还曾多次向吕布建言献策,吕布都对其置若罔闻,还曾说,他知道高顺是个忠臣,但就是不能用他。


吕布之所以如此,大概有这么几点原因:

首先第一点,高顺是个大老实人。高顺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惜把一个狡猾的吕布供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从此失去了一个筹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谁主动,谁掉价。从此,高顺就失去了在吕布心中的地位,因为吕布在这个时候,自我主义又膨胀了很多。

其次,第二点就是高顺太聪明了,引起了吕布的嫉妒。大家都知道,吕布只具有匹夫之勇,而且吕布这个人又十分小气。上边还有董卓压着他。所以为了长久的稳定,吕布不得不防着聪明人,可能这也就是说的,君主亡,谋臣亡。

吕布虽然还记得高顺的救命之恩,但是并不重用,即使是这样,高顺也依然还尊敬吕布,没有生太大的气,只是依然支持着吕布成就霸业。


高顺没有选对主,随着董卓,吕布被杀,高顺也就陷入了人生困境。 张辽在刘关张等人向曹操说情的情况下,向曹操投降。然而, 高顺就没有了这样的命运。面对敌人,为了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负,为了自己的忠名,在曹操的质问中也是一言不发。

曹操也是一个霸道的人,怎么能容忍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来挑战自己的底线?所以,曹操就一不做二不休,杀了高顺。

毕竟忠臣不事二主,高顺的沉默最终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但却死得其所。


曹操为什么留下了张辽?

张辽和陈宫、高顺可大不一样,他对吕布谈不上任何忠心,人家最初是东汉郡吏,后先跟随丁原,丁原之后又改换门庭从了董卓,吕布杀了董卓,好,再追随吕布,从他个人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说好听点,他比较善于审时度势明哲保身,说句不中听的话,并非忠义之人。但是在汉末乱世,张辽这种行事方式,反倒是最为正常的方式,没理由杀掉人家。


历来现实


这个问题我从三方面为您说明。

1,并非是吕布不敢用高顺,而是吕布对所以人都总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内心的恐惧和自身的经历也有一定关系,毕竟自己就是见利忘义之辈,所以他觉得帐下的将士们也都有反水的可能。当然他的预感也不是不准确的,郝萌就在袁术的怂恿下拉着曹性造反了,论级别这二人的上司都算高顺,高顺为正风气杀死郝萌,但郝萌不知真假的说陈宫也是反叛的同谋,搞的吕布军上下一片恐慌。纵使高顺再忠心不二,吕布多少也会担心这种威望极高的将士终有一天会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在反叛事件发生后高顺渐渐被冷落,他的建议也被吕布左耳进右耳出。

2,再说陈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陈宫包装的很不错,但这与历史上的陈宫多少有些出入,首先陈宫初仕曹操,因为不明原因与张邈造反共迎吕布,有人说是因为陈宫对于曹操滥杀名士的做法感到不爽,但我并不认同这种推测。在陈宫除了造反成功外,其一生也并未再出过什么奇策,就连郝萌反叛他多少也有可能参与其中,毕竟当时吕布已不再是猛虎,而是一只病猫。

3,也就是说吕布手下的武将综合素质不错,而文臣基本都是窝囊废,荀攸说陈宫智迟,我认为这是一种讽刺,颇有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当吕布被捕时陈宫自知像自己这种二五仔无颜面在曹营中生存,所幸一死了之,而高顺没什么黑点,却选择不言不语慷慨赴死,多少令人遗憾。但更遗憾的是,就算高顺成功投诚,他在曹营中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为什么这么说,想想曹魏功勋夏侯惇的眼睛是怎么没的,这可是他一辈子挥之不去的痛,对于当时领军的高顺,夏侯惇再次看到他恨不得生啖其肉,那么曹操也自然会为了宗师的面子替他出气,所以高顺横竖都是一死。和高顺相比张辽的官职和差评都比较低,并且在吕布被擒后这个小伙子主动归降曹操,曹操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因此张辽正式改户口,并成为了一代名将。


逻辑文史游


虽然,关羽和张飞有“万人敌”之称,但高顺却有“万万人敌”之称,就算关羽和张飞车轮战高顺,也均被其在正面对战中刺伤。

虽然,关羽曾于襄阳之战中困曹仁、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惊得曹操欲迁都避其锐;但是,威震徐州的高顺,同样吓的曹操欲迁都避其锐。

同时,高顺还于万军之中斩杀夏侯惇先锋蔡阳首级而还,无人敢挡,并大败其军。

此外,夏侯惇的“独眼将军”称号,也是拜高顺所赐(演义上为曹性所伤),当时的关羽、张飞看见皆不敢动,致使刘备妻子为高顺所俘。

或许,高顺就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人中吕布”武功第一的形象原型吧。

有史为证,据《英雄记》记载:关羽在阵前。顺将兵就羽,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羽、顺乃独共对战,顺以矛刺中羽,张飞前救羽,亦被刺,顺遂名震天下,号万万人敌……顺望见阳麾盖,策马刺阳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惇诸将莫能当者。惇负其力,阴欲前突顺,为顺举弓一发所中,伤左目,顺瞋目盼之,关羽、张飞皆不敢动。遂破之,虏备妻子。顺威震徐州,曹公议迁许都以避其锐。

另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

再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

还据《资治通鉴》记载,吕布复与袁术通,遣其中郎将高顺及北地太守雁门张辽攻刘备;曹操遣将军夏侯救之,为顺等所败。秋,九月,顺等破沛城,虏备妻子,备单身走。

为何高顺能有如此战绩,除了个人的武勇外,就是他所练的七百“陷阵营”,号千人,“铠甲装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

关键,高顺的品行还非常的为人所称道,《英雄记》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而且对吕布忠心耿耿,就算颇受吕布猜忌,统兵权被剥夺,但他却从没有过怨言。同时,他还常常向吕布建言献策。可谓三国时期“忠、勇、义、智”的代表人物,若将关羽的“圣人”名望放在高顺身上,可能更加的贴切。

只是令人疑惑的是,向来驭人有方,又求才若渴的曹操,为了招降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关羽,不但让张辽前去劝降,还答应关羽提出的“土山三约”,过后更是赠金送银赐美女,另有封官加爵和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结情。可见,曹操对关羽这个人才有多么的看重。

但是,相比之下,高顺应该更胜关羽一筹吧。就算“无谋而多猜忌”的吕布,担心无法驾驭高顺这样的大才,而不敢重用高顺也就罢了,结果曹操攻破下邳,俘虏吕布、陈宫、高顺、张辽等将后,也曾对招降吕布有所意动,还曾与陈宫多番对话,更有招降之意。同时。吕布麾下的八健将除郝萌在城破前因叛乱被高顺所杀外(正史非演义),其余的张辽、臧霸、曹性、成廉、魏续、侯成及宋宪“七健将”应该都投降了曹操,而唯独对高顺没有做出招降的举动,这又是为何呢?

据司马光《传家集》记载:或问陈登、高顺皆有过人之才,俱事吕布。而登输心魏祖,亲为反间;顺尽力於布,与之偕死。

以此来看,高顺确实被曹操所杀。不过,在《三国演义》上,曹操问过高顺一句:“汝有何言?”高顺默然不语。于是,曹操缢杀了高顺。

那么,曹操究竟怀着怎样的动机,非要杀高顺这样的大才呢?难道担心驾驭不了高顺这样的大才吗?

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字“利”。

理由有二:

一是杀高顺,以赢取刘备集团之心,便于集体招降。毕竟,高顺曾将刘备集团打得犹如丧家之犬,可能没有人不恨高顺的,或许对高顺的仇恨,更甚于吕布。若能杀高顺一人,而降刘备集团众人之心,岂不大赚了。只是,精明的曹操却对刘备看走眼了。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是杀高顺,以安麾下首席大将夏侯惇的仇恨。毕竟,夏侯惇的左眼是被高顺射瞎的。如若,招降了高顺,曹操又如何对夏侯惇交待,或许不用交待,但是否影响团队的和谐团结呢?自然,不能因一人,而影响团队大局。

当然了,以高顺对吕布的忠心,就算曹操想要招降,应当也是徒劳无功。因此,并不是说曹操不敢用高顺,而是杀高顺而留张辽等将,对自己更有利。只是,如此将星刚刚璀璨闪耀,却又如流星般坠落,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祥子谈历史


高顺这个名字,比起他的主公吕布来并不算著名,但许多三国历史爱好者对对他所率领的“陷阵营”津津乐道。历史上的高顺统兵有方、作战勇猛,但却不受重用,最终兵败被擒杀。那么,历史上吕布为何不敢用高顺?曹操又为何杀高顺而留下张辽呢?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将众整齐,每战必克。”高顺是个清正廉洁、寡言少语的将领,这样的将领往往能带出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英雄记》中说:“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得见,高顺的部队确实精锐,但是只有区区七百人,在数量庞大的两军交战形势中作用有限。至于高顺的战功,《后汉书》中也进行了记载。建安元年(196),吕布屯驻下邳,而此时南边的袁术畏惧吕布,便用计离间了他的部下郝萌。

于是六月,郝萌在城中发动叛乱,吕布带着家眷慌忙逃到城外,找到了高顺。见面之后,吕布不知道造反的人是谁,于是高顺问道:“将军有所隐不?”吕布回答:“河内儿声。”于是高顺马上断定:“此郝萌也。”从口音便得知是谁,可见高顺心思细腻,对将领了解细致。

后来,“顺即严兵入府,弓弩并射萌众;萌众乱走,天明还故营。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斫萌一臂。顺斫萌首,床舆性,送诣布。”

高顺带领陷阵营攻破郝萌的军队,并趁着曹性砍断郝萌的手臂,直接将其斩首,可见其勇猛。

高顺不但能够冲锋陷阵,还敢于直谏,他曾经劝说吕布道:“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国破家亡的人并非没有忠诚聪明的臣子,而是不重用他们。将军做事之前不愿意仔细的思考,才导致经常出错,这样的失误数不胜数。

吕布听了后,“知其忠,然不能用。”吕布作为一个脾气相当暴躁和直接的人,经常因莽撞而犯错,而他这样的君主,很难听得进去别人的劝告。这还不算,自从郝萌叛乱后,吕布开始猜忌所以和他没有亲缘关系的将领,高顺就是其中一个。再加上吕布手下的魏续和他有亲,于是吕布“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直到每次作战前才让高顺亲自统领。

即使如此,高顺也没有对此感到不满过。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曹操大败,吕布、陈宫、高顺等人都被押到曹操的面前。面对曹操,吕布选择了厚颜自荐,而曹操担心吕布无法驾驭,便将他杀死。高顺面对曹操一言不发,坚决不降,于是也被杀死。

张辽则带领士兵向曹操投降,他本就名声在外,曹操对他也是钦慕许久,于是便留下了张辽。吕布不敢重用高顺,是因为手下郝萌的背叛,使得他害怕起所有有可能背叛他的将领,而曹操杀害高顺,则是因为他一言不发,不愿投降。


邓海春


高顺是悲情人物,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为将者不可多得的品德,如持重、悍不畏死,公心无私等等,如果假以时日,放在更大一点的战场上,成为名留青史的将领应该不难。可是特殊时期造就,使得他内外不是人,在吕布身边则吕布提防,被曹操擒获又因是私军和不屈的原因而被杀。而另一同僚张辽,则比他幸运多了,在更大的舞台上大显身手,成为历代推崇的名将。


高顺的治军作战能力非常出色,在当时马蹬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能够带着一支几百人骑兵队伍,采用冲锋方式的作战方法,这种战法没有极严格的纪律和训练是做不到的,成为名闻一时陷阵营,有人认为,曹操后来的虎豹骑,就是以高顺的陷阵营残军为骨干练成。高顺一早便跟在吕布麾下,属私兵性质,统率七百骑的陷阵营,为人清正自守,常劝诫吕布善纳忠言,有古名将遗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吕布在丁原手下杀丁原,在董卓手下杀董卓,走投无路投奔刘备又夺了刘备的徐州,一生反覆无常,唯功利是图,全无操守,自己这么做事,也以这样的目光看天下人。他对高顺的忠心本来很是倚重,等到夺取刘备的徐州后,一次发生兵乱,吕布不知是哪些手下反叛,便蓬头散发拉着妻子走入高顺营,高顺了解情况后,出兵平叛,捉拿到河内人郝萌。郝萌有供词中指陈宫也有份参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吕布虽没有追究陈宫,却埋下对诸将更不信任的种子。猜疑心理也蔓延到对高顺的态度上,吕布把陷阵营全部划给内亲魏续管理,只有在临阵时才让高顺指挥,虽然如此,高顺依然忠心耿耿,等到曹刘合兵围攻下邳,高顺、陈宫被侯成、宋宪、魏续叛将捉拿降曹,对于曹操的招降,高顺默然不语,曹操知他无降意,便把他杀死。高顺有古名将遗风,宁死不降是古训,兵败之后,结局可以预见。而张辽,却是汉朝廷任命的官吏,他的追随吕布,只是形势所迫,与高顺的这一点不同,导致二人的结局大相径庭。(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张辽与吕布同在并州丁原手下任职,是同事不是主从,成为丁原的从事一同应何进的邀约进京,丁原被杀后便随军追随吕布,成为他的属下将领,但张辽仍领北地太守和鲁相的朝廷封官,在吕布军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这也是后来面对曹操的招降,张辽可以坦然而降的原因,曹操可是代表着正统汉朝,所谓降曹,就是回归朝廷。有这一层关系在,也因为个人原因,张辽因此得到曹操看重,从而打出一场场大胜仗,名扬天下。

参考史料:《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志·武帝纪》、《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三国志·吕布张邈臧洪传》、《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等。


南方鹏


与其说吕布不敢用高顺,还不如说吕布谁也不信任,吕布这个人,由于其独特的经历,注定了不会相信任何人,一个不相信其他人的吕布,是不敢放心大胆用人的。

吕布的出身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他以勇武著称,得到当时并州刺史丁原的提拔,当了丁原的秘书,官职是主薄。



丁原请一个武力过人的吕布来担任文职主薄,只能说丁原是把吕布当保镖带在身边的,基本上丁原走到哪,就会把吕布带到哪,丁原被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召到京城,被任命为执金吾,也就是京城卫戍司令,吕布也跟着丁原来到了洛阳。

之后发生的事,改变了吕布的一生,也改变了东汉末年历史的走向,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引诱吕布杀死丁原,吕布还真干了,吕布为什么这么干?



很简单,为了生存,在那样一个乱世中,不能认清形势,就会失去生命,当时董卓在京城的势力逐渐成为最大,丁原势单力薄,名义是又是董卓的下属,董卓要杀丁原,如果吕布不肯,会发生什么?当然吕布也一块被杀,从这个角度看,吕布杀丁原,就是为了生存,虽然这相当于道德背叛,为人所不耻。

之后,吕布投靠了董卓,在与董卓产生矛盾,同时又被王允为首的灭董派汉臣拉拢,吕布又以同样的手段杀了董卓,吕布不杀董卓会怎样?二个结局,不是被董卓杀死,就是被王允杀死,从这个角度来,吕布同样是为了生存,才痛下杀手,为了生存,吕布是佛挡杀佛,人挡杀人。



等到吕布成为一方势力之后,就非常猜忌他的下属,因为吕布自已是靠弑杀上级起家的,他随时担心自已的下属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自已,因此对下属的防范多过信任,对下属的猜忌多过重用。

每个人总是喜欢用自已的人生观、世界观去评论和揣摩别人的想法,吕布也不例外,吕布在一连串的杀戮下活了下来,导致他没有一丁点的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不会信任他人,同时对外界的防范也相当强烈和敏感。



所以当袁绍想杀吕布时,吕布早有察觉,提前逃走,这就是吕布对外界的防范之心,同样,当吕布手下郝萌造反时,吕布立即就能逃走。

但是吕布对高顺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吕布虽然薄情,但好歹分得出忠诚和奸诈,郝萌造反时,吕布直接就逃到高顺处,说明吕布对高顺还是有些信任的,但同时为了防范高顺,吕布将高顺手下的陷阵营兵权剥夺,只在战争发生时,才赋予高顺兵权。



吕布信任高顺,是因为高顺的为人和性格,高顺为人清正严明,心直口快,不饮酒,不贪财,就是一个标准的正人君子,这样的人,在吕布眼中,是一个可以部分信任的人,既信任又防范,这并不矛盾。

吕布并不是不敢用高顺,只是有些防范高顺,因为吕布以自已的小人之心,去度高顺的君子之腹,因为吕布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贪财,没有人不恋权,他认为高顺只是隐藏得深,事实上高顺完全没有隐藏。



而高顺的性格又表现得非常忠诚,所以吕布对高顺是既使用、又防范,有战争时,将陷阵营交给高顺指挥打仗,因为高顺确实能打,没有战争时,将高顺的陷阵营交给自已的亲戚魏续。以防止高顺长年累月带这支军队,培养亲信而成为私兵。


再来说曹操为什么杀高顺而留张辽?

你无法让一个不愿意投降自已的人投降,即使是曹操,简单的说,就是高顺没有投降的主观意愿,高顺与袁绍阵营的沮授有些类似。



沮授在官渡之战后,被曹操俘虏,曹操觉得沮授有才,因此想招降沮授,可是沮授不肯投降,曹操还没有准备杀沮授的,结果沮授就自已密谋逃走回袁绍那里去,曹操无奈只得杀了沮授。

曹操不想沮授之事再度重演,既然不愿意投降,留着也没有用,况且高顺就是一个人,手下没军队的,杀了也啥影响,但是张辽就不同了。



张辽是吕布手下少有的有独立的兵权和私兵的将领,张辽原也是丁原手下,与吕布平级,同样随丁原进京,但是张辽在进京后被何进外派去招兵,等张辽在外地招兵回来 ,何进已死,丁原被杀,吕布投降董卓,而张辽也追随吕布一起投靠了董卓。

张辽外招来的军队,原本是归属何进的,现在何进一死,就等于是私兵了,后面投靠董卓,也是相对独立的,手下的士兵直接归属张辽。董卓被杀后,同为并州系的张辽跟随吕布一起逃亡。



张辽在197年的官职就是北地太守和鲁相,这是典型的地方官,虽然张辽归属吕布,但是张辽也是镇守一方的将领,相对来说独立性较强。

吕布败亡后,是张辽率领吕布军队的余党投靠了曹操,注意是张辽是率众投降的 ,《三国志》中关于张辽的投降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曹操大破吕布于下邳,张辽率领其余部众投降,于是曹操拜张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张辽投降是有资本的,手下有一支独立的军队,曹操能不高兴吗?对于这样的投降,曹操是绝对不会杀的,而高顺既不愿意投降,手下又没有兵,光杆司令一个,如果你是曹操,会如何选择呢?

当然会杀了不原意投降的高顺,而接受带着大批军队投降的张辽了,这就是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