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導語:

從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三衛,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開始。八旗軍一直是努爾哈赤爭奪全國性政權的一個重要籌碼。在清朝建立之後,八旗軍和綠營兵成為清王朝的兩大軍事支柱。

但是清朝中後期以後,清朝的主力八旗兵和綠營兵在與太平軍的交戰中一觸即潰。再後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相繼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下面我們就按照時間的順序,分析一下清朝兵制的發展演變過程: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清朝士兵


一、八旗兵――滿清入主中原的勁旅!

八旗兵是追隨努爾哈赤打天下的嫡系部隊,早在1616年努爾哈赤建都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開始,就已經有建制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八旗兵基本上都是由滿洲人組成,而且是滿洲貴族擔任八旗兵的首領。與清朝入主中原之後的八旗兵有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八旗兵的構成:

我朝以八旗精兵平定海內,按部分統,拱衛京師,其於居重馭輕之道,固已得矣。復於天下關隘險要之處,除設提鎮、副參等官兵防守外,審時度勢,更設禁旅駐防控制,綢繆未雨,區畫盡善。”――《清實錄》

1、八旗兵的建立與發展

  • 努爾哈赤時期(初創時期):在努爾哈赤時期,八旗兵屬於草創階段,這一時期的八旗兵還沒有那麼的完善。基本上是原始的遊牧民族部隊組成形式,與蒙古成吉思汗時期的千戶制、金朝完顏阿骨打的猛安謀剋制在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兵農合一的部隊組成形式。而且這裡的“農”並不是種植業的農民,而是以遊牧性質的農民為主。在努爾哈赤時期,僅僅設置了滿洲八旗,他們分別是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蘭共八旗。
  • 皇太極時期(發展時期):皇太極時期對八旗制度進行了完善和發展,他的主要貢獻就是在滿洲八旗之外又建立了漢八旗和蒙古八旗。所以在皇太極時期八旗兵主要包括二十四個旗,但是在名稱上仍然叫八旗兵。在這一時期八旗兵已經形成了比較大的規模。而且在部隊的編制和長官的任免等方面都相當的完善,已經開始為滿洲建立全國性政權作貢獻了。
  • 多爾袞時期(鼎盛時期):在多爾袞入主中原前後正是八旗兵的巔峰時期。在這一時期八旗兵可以說是攻無不破,戰無不勝。山海關之戰中,八旗兵作為滿洲軍隊的主力輕而易舉的擊潰了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從而奪得了北京城建立了全國性政權。
  • 康熙、雍正時期(衰敗時期):在清朝入關之後,八旗兵作為國家的功臣享受崇高的待遇。按照清朝的規定,八旗兵可以不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就可以領取國家分配給的糧食和錢財。在這一時期雖然八旗兵仍然有一定的戰鬥力,比如在康熙時期,八旗兵仍然作為國家的主力在征伐葛爾丹、驅準保藏等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後期八旗兵逐漸驕奢淫逸,墮落腐敗戰鬥力直線下降。甚至在雍正帝時期已經有很多八旗子弟都不會騎馬了。
  • 道光、咸豐時期(消亡時期):在道光時期發生了鴉片戰爭,這一場戰爭徹底暴露了八旗兵的實際戰鬥力,面對英國人的洋槍洋炮,八旗兵毫無還手之力,在英國人面前一觸即潰。在咸豐時,面對太平軍的迅速崛起,清政府依然把八旗兵作為軍隊的主力,但實際上這時的八旗兵已經徹底的腐敗掉了,已經完全不能打仗了。取而代之的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

2、八旗兵的組成單位和建制。

八旗兵作為清朝入主中原的主要依靠力量,在部隊的編制方面也是非常完善的。八旗兵從基層到高層,主要包括牛錄、甲喇、旗主三層機構組成:

  • 牛錄――八旗兵的基本組成單位。牛錄是由滿語翻譯而成的,是八旗兵的基本組成單位。一個牛錄有400人,這400人平時進行農業生產活動,農閒時期進行軍事訓練。如果遇到戰爭則要隨著將領出徵。而且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不用向國家交納賦稅。如果沒有將領的允許,八旗兵不允許擅自離開所屬的牛錄。
  • 甲喇――八旗兵的中層組成單位。甲喇是牛錄之上的又一層機構。甲喇主要是有五個牛錄組成,相比牛錄而言,甲喇在八旗兵中的地位更高。在清朝入主中原時期有很多著名的將領都曾經擔任過甲喇的首領。
  • 旗主(固山額真)――每一旗中的最高統領。實際上旗主就是一個旗的最高統領,這些旗主大多都是由清軍入關之前皇室貴族他們在八旗軍中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他們管理每個旗的事務。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正紅旗旗主――努爾哈赤二子代善

鑲紅旗旗主――代善之子嶽託

鑲藍旗旗主――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子阿敏

正藍旗旗主――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

鑲白旗旗主――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杜度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八旗的標誌


3、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八旗兵最後一次登臺亮相!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清軍入關後不久,八旗兵就作為國家的功臣開始被高高在上的供起來。在順治康熙年間八旗兵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但是到了雍正年間有很多八旗兵連馬都不會騎了連弓都拉不開了!而且很多對外戰爭根本指望不上八旗兵了。比如在雍正元年,青海的羅卜藏丹津叛亂,當時的清政府對於八旗兵的實際情況還是很瞭解的。他們並沒有將八旗兵作為主力來征伐羅卜藏丹津,而是選擇了年羹堯率領軍隊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等到清朝中後期的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八旗軍可以說是敗的體無完膚!

按照我們的佐領制度,旗人是沒有什麼自由的,不準隨便離開本旗,隨便出京;儘管可以去學手藝,可是難免受人家的輕視。他應該去當兵,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來越多,而騎兵的數目是有定額的。於是,老大老二也許補上缺,吃上糧錢,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賦閒。這樣,一家子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這種制度曾經掃南蕩北,打下天下;這種制度可也逐漸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還有多少人終身失業。――老舍《正紅旗下》

  • 鴉片戰爭――八旗軍有多大臉,現多大眼!鴉片戰爭是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後,第一次和英國荷槍實彈的近代化軍隊進行的一次戰爭。在這一場戰爭當中八旗兵失去了當年橫刀躍馬、威風凜凜的英雄氣概。相反,這場戰爭當中八旗兵被打得落花流水,並且創下了幾萬人被數十人消滅的慘敗記錄。在鴉片戰爭之後,八旗兵可以說是徹底的荒廢了。
  • 太平天國運動――八旗軍的噩夢,英雄歷史到此終結。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後,咸豐皇帝仍然把八旗兵作為清朝的主力,企圖通過八旗兵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但是這時的八旗兵已經是爛泥糊不上牆,作為清朝的正規軍竟然被以洪秀全為首的流民打的抱頭鼠竄。使得清朝失去了東南半壁江山,如果不是曾國藩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組建了湘軍,恐怕清朝在太平天國時期就已經滅亡了。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八旗兵服飾


二、綠營兵――清朝的雜牌軍、地方武裝。

綠營兵和八旗兵是沒有辦法同日而語的。因為八旗兵是滿洲入主中原的主力部隊,而綠營兵大多是由於明朝遺留的一些散兵遊勇組成的雜牌部隊,兩者的待遇和地位是完全不對等的。因為他們的旗幟是綠色的,而且以營為單位,所以由這些散兵遊勇組成的部隊就稱為綠營兵。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綠營軍:

1、綠營兵的構成。

綠營兵作為清朝的非嫡系部隊,在清朝的兵制上並不是很受重視。而且綠營兵,基本上不會用在大的對外征伐上,他作為維持地方治安的力量而存在。它的構成主要包括在中央的綠營兵和在地方的綠營兵兩種類型,三個種類構成:

  • 巡捕五營――駐守京師!駐守京師的綠營兵主要就是巡捕五營,他們駐紮在京師附近,主要任務就是維持地方的治安。作用就類似於現在的警察。但是如果中央發生了大的宮廷政變,巡捕五營也作為一種重要的軍事力量,成為各方勢力拉攏的對象。比如在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之中,駐守京師的步兵統領衙門就成為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拉攏的對象。
  • 督標――歸總督統領的綠營兵。在清朝時總督作為地方上最高一級的行政長官,是正兒八經的封疆大吏。在他的手底下也掌握著一支軍隊,這支軍隊就被稱為督標。主要適用於總督鎮壓地方勢力,維持地方治安的作用。
  • 撫標――歸巡撫統領的綠營兵。其實總督和巡撫都是地方一級的行政長官。而且兩者之間的職能很相似。但是總督的官銜要比巡撫高一級,總督為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巡撫手底下的這一支綠營兵就被稱為撫標。比如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李衛當江蘇巡撫時手底下就擁有一支軍隊,其實他手底下的這支軍隊就是撫標。

2、綠營兵的作用。

綠營兵是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後,改編的一支漢人軍隊。在輔助清王朝安定天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清朝之所以能夠延續將近300年,綠營兵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實歸根到底清王朝利用綠營兵主要是出於以下幾種目的:

  • 作用一:穩定住漢人的軍隊!清王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對漢人還是十分小心警惕的。在當時多爾袞率領滿洲軍隊進入中原之後,還有很多明朝的殘餘勢力存在,如果這些殘餘勢力一旦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燎原之勢,有可能會輕而易舉的把清王朝推翻。因此為了穩定住當時的漢人,清王朝就把這些殘餘勢力改編成了綠營兵,為我所用。
  • 作用二:維護地方治安、鞏固清朝統治。當時滿洲人入關時,把所有的八旗兵加起來也不過二三十萬人。如果清朝要想控制整個明朝的疆域,就必須利用眾多的漢人來維持治安。綠營兵恰好就是起這個作用的。如果沒有綠營兵的配合,八旗兵很難發揮維護地方治安的作用。

3、綠營兵的衰敗

綠營兵的衰敗和八旗兵很相似,而且兩者基本上是同一時期開始衰敗的。其實綠營兵的衰敗也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他們本來就是明朝的一些散兵遊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出身背景不怎麼好。而且被清政府改編之後,也基本上不太被重視。在經歷過100多年的康乾盛世之後,這支部隊就徹底的腐敗掉了。就連維持治安的基本任務也很難完成。後來逐漸被一些團練鄉勇所取代。

“天下之大患蓋有兩端:一曰國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狀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鬥為常,黔、蜀冗兵以勾結盜賊為業,其他吸食鴉片,聚開賭場,各省皆然。大抵無事則遊手恣睢,有事則僱無賴之人代充,見賊則望風奔潰,賊去則殺民以邀功。章奏屢陳,詔旨屢飭,不能稍滅錮習。”――曾國藩《議汰兵疏》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綠營兵


三、湘淮軍――漢族官僚崛起的籌碼。

湘軍和淮軍的崛起,就意味著漢族士大夫階層開始走向了歷史的舞臺。在湘軍和淮軍還沒有出現之前,基本上都是滿洲貴族壟斷的政權。漢族的士大夫階層基本上沒有什麼話語權。而且清朝政府前期對於滿漢官員的比例也有很大的限制,兩者之間的比例嚴重失衡。但是自從湘軍和淮軍崛起之後,清朝的政治結構開始發生了一些轉變:

1、湘軍和淮軍的崛起。

要是說湘軍和淮軍的崛起,還要說到太平天國運動。因為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後,清朝的正規軍八旗軍和綠營兵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在這種緊急情況之下,咸豐皇帝准許漢族士大夫階層在地方辦團練。這就給了曾國藩和李鴻章施展拳腳的機會。

  • 湘軍――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在太平天國爆發之初,清政府主張以八旗軍為主力,在南京附近建立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用這種方法來圍攻和夾擊太平軍,但是事實證明這種辦法並沒有起實際的作用,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也多次被太平軍擊破,咸豐皇帝企圖讓曾國藩的湘軍出力,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收功的如意算盤破產。最後,咸豐皇帝不得不採取肅順的建議,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節制中外諸軍。曾國藩率領的湘軍由此崛起。

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李鴻章奏書》,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湘軍


  • 淮軍――鎮壓捻軍的主力。淮軍的崛起要晚於湘軍,淮軍是由李鴻章在安徽一帶組織團練而編成的。在它崛起之時,太平軍的勢力基本上已經被消滅殆盡了。但是後期李鴻章率領的淮軍逐漸成為鎮壓北方捻軍的主力。並且在1863年攻滅捻軍的老巢――雉河集!在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之後,淮軍逐漸發展壯大。與此同時李鴻章也青雲直上,後期的淮軍發展成了發展成了清朝的主力軍隊,而且在洋務運動期間,李鴻章又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開平煤礦等一些洋務企業。使得淮軍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在武器的先進水平上,都超過了同時代的八旗軍和綠營兵。

虛心忍辱,學得洋人一二秘法”,“盡改(湘軍)舊制,更仿夷軍”――《李鴻章編練淮軍宗旨》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淮軍


2、湘淮軍特點――曾國藩、李鴻章的私家軍。

在清朝過去的兵制當中,無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他們的調撥權都是歸中央的,由中央發給軍餉,軍隊也服從中央的統一調遣。只要沒有皇帝的同意,無論將領的權利有多大,都無法私自調動軍隊。但是自從湘軍和淮軍出現之後,這種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湘軍和淮軍完全成為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私家軍。從具體來看湘淮軍有如下特點:

  • 兵為將有,將帥專兵。以前由中央政府統一調遣的國家軍隊。變成了將領私人所有的私家軍。在擁有了軍隊之後漢族士大夫階層,開始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並且逐漸控制清朝的政治走向。
  • 用封建宗法思想加強對軍隊的思想控制。曾國藩其實是一個理學家,他對於封建宗法思想的瞭解是十分深入的,在軍隊的訓練過程中,曾國藩逐漸把仁義禮智信等三綱五常的思想灌輸到湘軍當中。使得曾國藩對於這支軍隊的控制是十分牢固的。
  • 軍費自籌。湘淮軍和八旗兵綠營兵不同,湘淮軍的軍費是由將領自己籌來的。並不是由中央政府統一調撥。俗話說拿誰的錢替誰辦事,既然當兵的拿的是將領的錢,自然也是聽將領的話。因此才更進一步加強了強帥專的局面。
  • 重視文人。曾國藩在創建湘軍的過程中一直很重視文人對軍隊建設的重要性。根據著名學者羅爾綱的研究發現,湘軍的170多名將領當中,有104人是儒生出身,在將領總數量的55%以上。由此可見曾國藩還是很重視文人的。

數年來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故決計不用營兵,不用鎮將。――《曾國藩》

由此可見無論是曾國藩還是李鴻章,都是極有政治敏感性的漢族政治家。正是因為他抓住了這個歷史的機遇,所以才成就了千古美名,下面是《清史稿》對於曾國藩的評價,通過評價我們就可以發現曾國藩的為人做事是多麼的老道成熟。

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善以禮運。公誠之心,尤足格眾。其治軍行政,務求蹈實。凡規畫天下事,久無驗,世皆稱之,至謂漢之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無以過,何其盛歟!國藩又嘗取古今聖哲三十三人,畫像贊記,以為師資,其平生志學大端,具見於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薦舉人才為己任,疆臣閫帥,幾遍海內。以人事君,皆能不負所知。嗚呼!中興以來,一人而已――《清史稿》

3、甲午中日戰爭成為湘淮軍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在經歷過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的巔峰之後,湘軍隨著曾國藩在歷史舞臺上的隱退,也開始在70年代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雖然後期湘軍的一些重要的將領依然很活躍,比如左宗棠在19世紀70年代依然率領軍隊收復新疆,但是總體來說在70年代以後湘軍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比於湘軍的逐漸衰退,在70年代以後淮軍是如日中天,在李鴻章政治仕途一步步上升的時候。他率領的淮軍也是一天比一天強大,他的手底下除了有步兵之外,還組建了北洋水師,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其實北洋水師名義上是屬於清政府,但實際上也相當於是李鴻章的私家軍。無論是從戰鬥力還是從武器的先進性上,當時的淮軍可以說是國家的主力。

但是好景不長,在1894年甲午中午戰爭之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派主持的洋務運動也就到此終結。李鴻章也因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被革職問罪。與此同時李鴻章所率領的淮軍也逐漸地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的新軍。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淮軍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形勢圖


四、清末新軍――北洋軍閥的前身。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當中,剛剛發展起來的湘軍和淮軍打的又是一敗塗地。而且不久便腐敗掉了。面對這種情況,痛心疾首的清政府決定按照西方的軍事制度訓練新式陸軍,就在這個時候善於投機倒把的袁世凱抓住了這個政治契機。清政府任命他到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同時又在清末新政時期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常備軍36鎮。

1、新建陸軍――袁世凱起家的資本。

袁世凱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它擁有相當敏銳的政治敏感性。在甲午戰後清政府一敗塗地的情況下,抓住了練兵這一根救命稻草。將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都投入到練兵當中。而清政府選擇的練兵的將領正是袁世凱。袁世凱在天津編練的新式陸軍,以德國的兵制為藍本。設有步兵、炮兵、騎兵、工兵和輜重五個兵種。而且訓練軍隊的教官也都是來自德國,軍事裝備也一律來自歐洲。這在清朝後期可以說是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袁世凱率領的小站新軍


2、自強軍――活躍於南方的主要軍事力量。

"非認真依照新法急練勁旅不足以為禦侮之資","擬在江南練陸軍萬人,而以洋將管帶操練"。――張之洞《選募新軍創練洋操折》,

與北方的新建陸軍相對應的,在南方張之洞也編練了一支新式軍隊。這支軍隊就是自強軍。自強軍的兵制和武器裝備也都是按照西方的標準來執行的。訓練自強軍的教官也大都來自西方,而且軍事裝備也清一色的進口自歐洲。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自強軍


3、常備軍三十六鎮――偷雞不成蝕把米。

在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在練兵處和兵部的建議之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編練常備軍36鎮。而且這36鎮一律採取西方的兵制,清政府企圖把這36鎮常備軍作為維護清朝統治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他可能認為如果保留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能夠維護清朝的統治。但是不幸的是事與願違,除了袁世凱的北洋軍之外其他的30多鎮都沒有完成正常的編練。即使是袁世凱編練的新式陸軍也最後成為了篡奪清朝政權的軍事力量。可以說編練常備軍36鎮,不僅沒有延長清朝的壽命,反而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從努爾哈赤的八旗軍到袁世凱小站練兵,從兵制演變重視滿清衰亡。

清末常備軍36鎮


總結:清朝的兵制發展演變的過程,就是清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過程。

縱觀整個清朝兵制的發展演變的過程,我們會發現一條清晰的歷史軌跡。清朝的兵制從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八旗兵制,到由漢人軍隊改編而成的綠營兵,再到兵為將有、將帥專兵的湘淮軍和袁世凱起家資本的小站新軍。

清朝舊軍隊一步步的腐敗,而新的軍隊又一次又一次的崛起。但是與前邊的軍隊不同的是,新崛起的軍隊並不是由國家所有,而是由將帥所有。新式的軍隊並不服從中央政府的指揮,而是聽命於他的將帥。清朝的兵制一步步發展變化的過程,就是清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過程。兵制變化是清朝滅亡的一個縮影。


《清史稿》

《清實錄》

《正紅旗下》

《議汰兵書》

《李鴻章奏書》

《選募新軍創練洋操折》

《曾國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