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料拖累中國1-2月進出口同比雙位數下跌 CPI維持“5”字頭

公佈內容:中國1-2月進出口數據;2月 CPI和PPI數據

公佈時間:進出口數據定於3月7日(週六)公佈

CPI和PPI定於3月10日(週二)0930公佈

路透綜合25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嚴重影響1-2月中國外貿領域,預計出口和進口同比降幅料擴大至兩位數;疫情導致部分必需品價格上漲,但對需求減弱的影響更大,預計2月CPI同比增速略有下降,但仍維持在“5時代”的高位,PPI則降至負值。

“1、2月數據加總後,春節因素的影響明顯下降、基本消除,新冠疫情的影響將成為主導因素。”招商證券首席分析師謝亞軒稱,今年春節假期延長至2月10日及以後,且為逐步復工和部分復工,這對於中國供應能力構成明顯限制。

他並稱,復工進度也使得運輸能力有一定瓶頸,因此總體而言進出口都受到明顯負面影響,出口所受影響更大,並且新冠疫情的發酵對全球有溢出效應,打壓了全球製造業復甦和價格回升的苗頭。外需和海外疫情發酵所帶來的供需問題可能加劇,全球貿易形勢不容樂觀,疊加去年3月存在一定程度的高基數,預計3月進出口增速繼續下降。

交通銀行 金融研究中心報告指出,每年1、2月都是中國貿易淡季,進出口額普遍偏小。如果3月之後疫情得到控制,對全年進出口的影響相對較小,然而,疫情導致企業生產放緩,很多出口訂單可能難以如期完成,並且疫情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已經影響到新訂單的簽訂,將對未來進出口帶來影響。

為了緩解疫情對貿易領域帶來的衝擊,在中國政府的指導幫助下,外貿企業復工復產的進度正在加快,但復工企業產能恢復還有待時日,最快也要到3月份之後。當前,疫情的影響趨於全球化,對全球經濟帶來陰影。

中金公司亦認為,日本、美國 PMI的2月初值有所回落,新冠疫情的影響仍在沿著產業鏈傳導。考慮到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疫情延續,則疫情對外需的“溢出效應”可能將逐步顯現。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過去幾天疫情在海外傳播加速,韓國、日本、伊朗、意大利等國確診病例數較快上升,新冠疫情在這些國家的演進對全球需求也可能產生潛在影響。

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週三召開會議,指出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同時也要根據疫情分區分級推進復工復產,要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推動復工復產,努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繼續抓好標誌性重大外資項目落地,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

通脹方面,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疫情初期全國交通運輸割裂的狀態嚴重阻滯了農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也導致了2月初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儘管通過一系列保供給措施,2月下旬菜籃子價格有所回落,但全月均價豬肉、鮮菜仍環比上漲7.4%、14.2%。

而非食品方面,全球避險情緒的發酵導致原油價格大跌,國際WTI原油現價2月平均環比下跌11.5%,中國對應汽油指導零售價亦下調,此外,疫情衝擊下多數非食品消費供需兩端雙雙叫停,價格或面臨下跌風險。

相較於CPI,疫情對PPI的影響將更為明顯。交銀認為,需求減弱、生產放緩,工業企業補庫存預期減弱,導致緩慢回升的PPI可能再次回落,PPI跌至負增長;根據對流通中生產資料價格歸類測算,除了煤炭、農產品價格環比上漲以外,其他產品價格都下跌,其中 石油天然氣、化工產品、有色金屬產品價格環比降幅較大。

“我們測算出2月PPI翹尾因素為0.1%,雖然有所上升,但難以對沖新漲價因素的減弱,預計2月份PPI同比在-0.7%到-0.3%之間,取中值為-0.5%,再次跌入負值。”他們稱。

中國商務部市場運行司副司長王斌近日表示,總體來看,中國生活必需品產能庫存穩步增長,復工復產逐步向好,市場供應充足,價格總體平穩,沒有必要擔心後期商品出現較大短缺,“據商務部監測,目前各地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和價格總體穩定。”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