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現代著名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過:“每個兒童首先都必然處於一種精神的無序期,心理活動由混亂走向有序”。

孩子的主觀任性,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一種無序和混亂。

01

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的戰鬥力基本為0

最近看到一個媽媽的留言:她家孩子今年5歲,聰明可愛,什麼都好,但就是特別任性,尤其喜歡跟大人對著幹。

媽媽讓他去洗手吃飯,他偏說畫畫最重要。給了他畫筆,催他趕緊畫,他畫了兩筆,卻說他要看IPAD學習……

好不容易催著他可以坐下來吃飯了,一隻手吃飯,另一隻手卻非得拿著小汽車……

如果家長跟他急,說的輕一點根本沒效果,說的重了,孩子要麼二話不說哇哇哭,要麼死犟到底,就是不聽……

心理學上,有人把這種孩子毫無顧忌的任性的狀態,叫做“不規則任性”。就是說,孩子的任性是毫無規律的,家長根本找不到任何蹤跡可尋的。

那麼,有沒有方法能夠幫我們克服這種“不規則任性”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克服孩子“不規則任性”這個話題。

其實,孩子任性是天性,家長一味的壓制是不可取的,必須得理性。一時的打罵,雖然家長解了氣,但對孩子而言傷害卻是永久的。深挖孩子任性背後的原因,才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通行密碼。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02

造成孩子任性,主要有3個原因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孩子“不規則任性”呢?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① 孩子任性,可能是源於自我意識的覺醒

“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認為:任性其實是兒童心理需求的一種表現。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

孩子任性不聽話,是正常的心理發展。《兒童發展心理學》中也提到,孩子從2歲左右,隨著運動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開始逐漸形成自我意識。這時的他們開始注重自我的感受與表達,開始對獨立、自由有了嚮往與追求。

另外,青春期則是孩子渴望自主能力,真正實現自我意識的第二次飛躍。

可以說,無論是2歲的幼童,還是處於青春期的少年,

自我意識的形成與高漲都讓他們對自主選擇充滿期待。

在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3》中,黃聖依的兒子5歲的安迪,就被認為是個“任性”的孩子。當媽媽帶著安迪興高采烈的去拍大頭貼,可拍照的時候安迪卻不拍了。媽媽問安迪為什麼不拍了?安迪也說出不來為什麼,只是不高興,全身都在抗拒著。

很多人看了這個綜藝,都覺得安迪有一點任性,但其實他的抗拒和任性,只是自主意識成長路上正常心理需求的表達,都是孩子的畢竟階段。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②家長的過度約束,是孩子任性的觸發器

有時候,孩子的任性也是對家長束縛的反抗。

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服從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中,感受到有他的自由”

可有很多家長,他們總認為孩子小,什麼都需要管著,對於孩子的約束與控制較強,希望孩子什麼事都要遵照家長的意見。這種壓力狀態下,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任性的態度,他們想要通過任性來對家長的過度約束進行反抗。

電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她每天吃什麼、學什麼、怎麼學、甚至怎麼玩,去哪玩都在媽媽的嚴密掌控之下,媽媽對她過度的束縛讓她喘不過氣來。

於是長期下來,任性就成為她在媽媽高壓之下的反抗方式。媽媽要她努力學習,她偏要曠課玩樂高;媽媽希望她補充營養,她偏要偷偷吃著那些毫無營養的零食。英子所表現出來的任性,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故意跟媽媽對著幹,這些都和媽媽日常嚴密的約束分不開。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③家長無原則的妥協,也是導致孩子任性的可能原因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當兒童還沒有發展起控制能力的時候,讓兒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不可取的,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哭和鬧,都是孩子任性的武器。孩子會帶著試探的心理,對家長的容忍邊界做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

當家長妥協順從時,會進一步強化孩子任性的行為,因為他自己知道,哭一哭,鬧一鬧,自己的小心思就會得逞。而當家長拒絕時,孩子往往會通過繼續任性來擴大家長的容忍邊界。

因此,家長有原則、有規則,就尤為重要,作為家長,過度的束縛會讓孩子發起反抗,而無原則的妥協,則是對孩子的縱容。面對孩子的任性,建立適度的原則,給予孩子有界限的空間,才是讓孩子戒掉任性的正確方式。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03

魚缸法則:面對孩子的任性,給他們適度的自由空間很重要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對於家庭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是“魚缸法則”,它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美國的一個工廠裡,有一個魚缸,裡面有十幾條熱帶魚,它們長約三寸,脊背一片紅色,很漂亮。這些魚生活在魚缸裡兩年了,可“個頭”依舊三寸長,一直沒有什麼變化。

有一次,魚缸意外被打碎了,人們便把十幾條熱帶魚暫時安置到了院子中的噴泉裡。2個月後,人們到噴泉邊打撈那些小魚時猛然發現,那些魚竟然都瘋狂的長大,短短2個月的時間,竟由三寸長長到了一尺。

更大的生存空間,竟然給小魚帶來了更快的成長。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魚缸法則”。

魚缸法則的核心,在於給對方適度的相對自由的空間。

很多時候,任性的孩子就像被魚缸困住的小魚一樣,而家長對孩子的看管、教育就像困住小魚的魚缸,規定了孩子成長的既定範圍。在孩子任性的背後,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對自由空間的呼喚。

這種自由,不單單指空間的自由,還有選擇的自由、意見表達的自由、權利的自由等等。當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過度的制約、束縛時,任性便是反抗。

“魚缸法則”中的小魚,之所以後來能快速成長,既得益於它們能跳出魚缸,找到更大的生存空間,又是因為噴泉有相對邊界的自由空間,為它們提供了安全可控的行為保障。

如果家長無限的縱容,則像是小魚跳出了魚缸,直接投身到了無邊的海洋之中。沒有了既定的相對邊界,一味的自由,也會讓它們的生存面臨著威脅。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04

運用“魚缸法則”,讓自由空間和適度邊界成為孩子不再任性的良藥

任性既是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同時也是由於家長給孩子的自由空間過於狹小,或邊界過於寬泛所導致的。

魚缸法則,讓我們意識到,面對孩子的成長與教育,給予空間和設置適度的邊界同樣重要。

第一: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的成長有合適的“水源”,生活有一定的“自由度”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認為:父母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把孩子從父母的意志中分離出去,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就是一種尊重。

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並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決策,家長傾聽孩子的心聲,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想法,

這種尊重是滋養孩子成長的水源,同時也是給予孩子成長空間與自由的基礎。

就像開頭例子中,家長叫孩子去洗手吃飯,而孩子卻希望先畫完畫。對於孩子的這些無關對錯是非的要求,家長可以尊重孩子的選擇,可以約定好畫完畫就去吃飯。

但是如果一開始,家長就全盤否定孩子的想法,抱著“我是家長,必須聽我的指揮”這樣的想法,既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會讓孩子失去尊嚴和張口說話的權利。孩子的任性,也就成為對自己不被理解和尊重的一種對抗。

我們養育孩子,不應該以讓孩子聽話為目標。積極傾聽孩子的心聲,尊重他們的意見與選擇權利,讓他們的生活有空間和自由,才是處理一切親子關係的基礎。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第二:制定規則,讓孩子能夠適當的感受到“魚缸壁”,而不是約束的肆意妄為

有個電影中曾有這樣一句臺詞:“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這種邊界,就是“魚缸法則”中的“魚缸壁”,它讓小魚在自由活動時有限制,同時也有保護。同樣,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要對孩子設置適當的規則來制定行為邊界,這樣才能更好的管理孩子的日常行為。

①提前做好約定,共同商討和設置規則

對於孩子來說,規則就是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的約定,是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的邊界劃定。只有明確了規則,劃分了行動邊界,才能真正保證孩子在規則之內的自由。

山西省教育研究所曾做過一個實驗,隨機徐散去了5歲、7歲、9歲、11歲的兒童各30名,先讓他們進行一個無規則的遊戲,然後再交代規則,再重新進行遊戲。在兩次遊戲結束後,分別跟這些兒童交談,結果發現80%的孩子都喜歡規則明確的遊戲,他們覺得無規則的遊戲很混亂,遊戲的目標也不明確。

這個實驗也證實了,在適當規則的約束下,能讓孩子行為更加有序條例,避免了為所欲為的無序性,能對行為產生更好的指引。

②懲戒措施,及時對孩子的行為進行糾偏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有一句名言:“適當的懲罰,不僅是教育者的權利,也是教育者的義務”。

這裡所說的懲戒不是暴力的懲罰,而是在不損傷孩子身體與心理的原則下,對孩子採取的一種懲罰措施。

也就是說,如果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的約定,孩子沒有遵守,家長就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懲戒措施。比如孩子在自由支配的15分鐘後,仍然沒有去吃飯,則飯菜就將收起來,也不再有零食提供。給孩子相應的制約,能讓孩子的心中有一些忌憚,而不是由著自己的性子,為所欲為。

這一點尤其適合對孩子無限寬容和放縱的家長。有時,孩子的任性就是因為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呵護備至,從不拒絕孩子的請求,這樣也會造成孩子的需求無限膨脹,凡事任性而為。


孩子任性沒法管?其實你是不知道運用“魚缸法則”

第三.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的“遊動範圍”,做一隻快樂而有邊際的小魚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從無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過程。

面對孩子的需求,不僅要尊重,要設定邊界,

最重要的還要讓他們形成自律的習慣。比如,幫助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做事之前制定時間計劃表,告訴他吃完飯後,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行動和時間,充分調動孩子對自己生活進行規劃的積極性,形成自律的習慣。

古人常說:“不能自律,何以正人”也是這個意思。有史書記載,曹操在教育孩子時,就深諳培養他們自律的重要性。

一次,曹操讓曹彰領兵出征,臨行前告誡曹彰:“居家為父子,受事則為君臣,待人處事須遵王法,爾其戒之!”言下之意是:你即使作為將軍在外征戰,一切也要按規矩來,要自律不違背王法,始終恪守本心。

多一些自律,才能讓自己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少一些任性,找到恰到好處的安全感與舒適感。

總結

魚缸法則的核心,是對空間的尊重與適當邊界的設置。面對孩子的任性,家長既要給予充分尊重,給予他們自由而寬鬆的成長空間,但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合理的約束,雙管齊下才能讓孩子擺脫任性,成為自由而自律的人。

今天我們就給出了利用“魚缸法則”,找到了幫助孩子克服“不規則任性”的三個方法,希望各位家長面對孩子的“不規則任性”時,不再束手無策:

第一:適當尊重孩子的意見,讓孩子的成長有合適的“水源”,生活有一定的“自由度”;

第二:制定規則,讓孩子能夠適當的感受到“魚缸壁”,而不是約束的肆意妄為;

第三: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意識到自己的“遊動範圍”,做一隻快樂而有邊際的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