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金庸为什么会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

成雪涛


首先,对中国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拱手作揖

然后,对满嘴跑火车的“汉奸”之后查良墉嗤之以鼻

人总要有点血性的,人总要有些奋不顾身的,所以我不会心平气和

能说出“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这种话,简直是范文程一样的存在,甚至还不如,要知道放在历史大环境下,清朝还真好不到哪儿去

所以,汉奸查良墉!我呸!!!


黑暗?残暴?腐朽?还加上最?是说你无知还是无畏呢?

要论黑暗,没有哪个时期能比得上清末更黑暗了吧!如果说明末跟清末一样,都是王朝末路,属于无路可退,那我们来看看帝国领导人是怎样的

面对气势汹汹的民变巨寇李自成,崇祯都认为这也是自己的子民,是自己的不贤导致国家处于危难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在他执政的十七年,纵然水平有限、实力有限,但自始至终他都一心为国操劳,勤俭节约,以致于连自己的陵寝都暂停修建,一切为了国家

反过头来看看慈禧,就算是死了也要用半个大清陪葬(数亿两白银),更别说活着的时候一顿饭要五十个炉灶同时开火了。还有咸丰、嘉庆,也都是软骨头

如此看来,明朝黑暗腐朽吗?还是你大清有过之而无不及?

话说回来了,要说残暴,谁能比得上你大清皇帝的文字狱?一句春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就让无数人头落地,不得不让人感慨,乾隆你是为了让自己的诗文流芳百世,所以才用这种方式,令天下才子死绝,好让你一枝独秀么?

清末的腐朽、黑暗、甚至说贯穿整个朝代的残暴,想来明朝应该比不上吧?

“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清朝捧出来的代言人

说起对袁崇焕的评价,很多人都认为崇祯杀掉袁崇焕是自毁长城,是极其错误的决定。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袁崇焕曾做过什么?他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轿诏杀死一品大员毛文龙,为后金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后顾之忧,随后引狼入室让后金一度兵临北京城下,这一切都是袁崇焕抹不去的“污点”

虽然有史料证明,袁崇焕之所以放任清军长驱直入是为了诱敌深入一举将其击溃,但这等冒险的决定,是否也存在过失呢?

可以说,袁崇焕是有争议的民族英雄,而且在他被凌迟处死的现场,无数百姓争相唾弃,究竟是愚民之举,还是他真是罪无可赦?但就是这样一个有争议的人,到了满清口中,却成为了大明支柱,并被推上了一个极高的高度

原因很简单,是为了自己入关的名正言顺,正是由于崇祯自毁长城,杀掉袁崇焕,才让满清得以入关,这种掩耳盗铃的把戏,实在是可笑至极

而查良墉同志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追捧,其实很让人不解,他为何会百般诋毁明朝,而对清朝趋之若鹜,这可能跟他的家世有一定关系!

有时候,做汉奸很容易,但做一个优秀的汉奸却很难!

查良墉,浙江海宁人,祖上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和钱谦益一样,都是为人所不齿的那种

钱谦益先是投河殉国嫌水太凉,利索的降了清,然后又以头皮发痒为由,利索的剃了头。而查继佐没有这么精彩的“表演”,他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汉奸行为。

顺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庄廷鑨从明朝遗臣朱国桢子孙手中购得多明朝资料,欲效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来编写前朝国史,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这也是何等的光明磊落,明朝虽已不复存在,但为其编写国史应不为过吧?

而在查继佐眼中,这是一次重大的机会,出人头地就在这一刻!因为他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可以搞政治的由头,于是他向当政者检举高密

此举一共牵扯了千余人入狱,最后有七十余人被杀人,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数百人被发配充军,就在冲天血光中,查继佐却得到了清廷统治者的宠信,走上了一条溜光大道,成为清朝名门。终清一代,海宁查家高居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而到了今天,优秀传人就是查良墉!

一如闫崇年被失去理智的人们拳脚相加,查良墉的言论也足以让我嗤之以鼻,说一句“我呸!”,绝非是个人攻击、也绝不是愤青之举

如果说你不喜欢一个朝代,可以对他妄加评测、也可以不屑一顾,但请不要以一种谄媚之态,或带有主观倾向的进行口无遮拦的攻讦

就像是现在的一些“砖家”言论,“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秦桧不应该继续跪着”“日本侵略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厚颜无耻枉为人!

请允许我向写出精彩武侠小说的金庸先生表示崇敬

同时,请允许我表达对查良墉无耻言论的嗤之以鼻!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向敬之

金庸在《袁崇焕评传》中强调“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也是为袁崇焕冤死叫屈。

这是学者个人的观点,痛恨明朝帝王专制推行特务政治的极端阴暗。

明朝有过政治辉煌、经济繁荣和文化昌明,不少文人通过朱皇帝创制的八股取士,成为了济世人才。

但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为了集中和强化皇权,先后建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刺探情报,监控大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务政治笼罩着整个社会。形形色色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大臣或近侍太监把持,可以擅自抓人定罪,制造了不少错假冤案。

虽然朱元璋树铁碑不许宦官干政,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动不动就躲在深宫长期不临朝,像嘉靖、万历一躲就是二十多年,让变态的刑余之人宦官作为皇帝的传话筒、代言人,甚至操控皇帝如傀儡。宦官弄权,内阁倾轧,结果弄成了这样那样的党争此消彼长。

《江山风雨情》陈道明版明熹宗与李丁版魏忠贤

明朝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皇帝懒政,一是宦官干政,二是党争不断。先不说明朝最后亡在太监和党争之上,就连鼎盛的英宗前期(正统年间),也是皇帝把权力交与太监王振,导致号称的五十万大军倾覆于土木堡之变,大明皇帝做了敌人俘虏,差点毁了大明王朝。然而,此事却没有惊醒明朝的皇帝。他们继续宠信太监,愈演愈烈,最后演成了太监魏忠贤被公开称谓九千九百岁,直逼皇帝的万岁。

皇上活不了万岁,魏忠贤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弄得天启帝早逝,崇祯帝即位。崇祯不露声色地铲除魏忠贤,却留下魏阉余孽利用救时良将袁崇焕的书生气短,制造了危害社稷的阴谋。

在这样腐朽黑暗的时代,袁崇焕劫数难逃。同样宠信太监的崇祯帝,虽然有意要做一个中兴之主,却因怒袁崇焕不争,残忍将其地处以了千刀万剐。


以礼观书


在武侠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金庸的民族观经历过不小的变化。处女作《书剑恩仇录》讲述红花会反清,但也提到了不该有满汉之别,到了《鹿鼎记》,韦小宝已说出“康熙是个好皇帝,反清复明又有什么好”的话。

他对明朝的观感其实并不新鲜,前段时间见过一篇文章,就认为明朝的昏君比例远远高于清朝,即使是被动挨打的晚清,几任皇帝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我一向反感清朝,尤其是所谓康乾盛世,堪称不折不扣的伪盛世。特别是乾隆,在位日久,好大喜功,劳民伤财,钳制思想,大兴文字狱,一部《四库全书》实则是毁书行动,又闭关锁国,使得中国全面落后于时代。但要说清朝皇帝普遍强于明朝皇帝,我倒是认同。

有人认为明朝只有两任好皇帝,一是朱元璋,一是朱棣,此后就是一代代暗弱之君,即使是口碑不错的崇祯,也是个心胸狭窄、刚愎自用的主儿。即使南明,局面也并非不可收拾,可那些朱氏子孙都像些什么。

在我看来,朱元璋和朱棣也都不算什么好皇帝。朱元璋俨然超级凤凰男,心理相当变态。他对官员俸禄的严苛,反倒使得有明一代腐败严重。至于大杀功臣的残暴,为历代罕见,跟赵匡胤比比,更可见其内心龌龊。朱棣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样凶残。

正因为朱元璋和朱棣的残暴和心理变态,使得明朝的统治极其黑暗,东厂、锦衣卫这样的特务机构横行,即使东林党,也不过是热衷党争的一群小人。

宋亡之后,中华文明确实遭遇拐点。明清两代,中国的封闭使之落后于世界潮流,厂卫和文字狱等则使得思想被钳制、人性被扭曲。这俩朝代多少有点半斤八两的意思,金庸说明朝最黑暗,有相当道理,但他对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的赞誉,多少也有些过火。


叶克飞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心平气和,客观冷静。

首先,金庸在小说写作上,绝对称得上大师;但在史学研究上,他的史观出现偏差和错误,却是有目共睹的。

话说回来,就算真是史学大师,也同样会存在有史观偏差和史学错误的。

比如阎崇年,比如李治亮,同样存在严重的“贬明褒清”思想。

其中的阎崇年,还遭到了情绪失控的网友的掌掴。

这些人,包括金庸,为什么如此憎恶明朝而崇尚清朝呢?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史学材料的影响;二、家世渊源。

我写有一本《是谁在抹黑明朝》,有详细分析过明史材料被黑的种种因素。

要研究明朝,《明史》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

本来,《明实录》的记载远比《明史》客观,问题是,《明实录》共两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万字,且文字松散,记载事件断层、割裂,不是具备执着信念、吃苦耐劳精神的人,很难卒读。

所以,研究明朝,《明史》是很多人的首选。

而《明史》是清朝政府主持编纂的。

为了编纂这部书,清廷从顺治二年(1645)设《明史》馆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几代,于乾隆四年(1739)刊行,前后历时九十四年。编书时间之长,为中国古代官修史书之最。

结合出现在清朝那些数不胜数、让人不寒而栗的血腥文字狱来看,修《明史》的史官,可谓煞费苦心。

则由他们修出的东西,就免不了要“谤明颂清”了。

与《明史》相比,编修《清史稿》的赵尔巽等人为满清遗民,对满清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在满清严酷的思想专制下,满脑子的复辟想法,所采用的修史材料又全都是来自清朝政府的官修材料,两相参照,“清优明劣”,一目了然。

再补充一下,《明实录》里,也是有很多歪曲、抹黑前朝的东西的,比如明成祖朱棣抹黑侄子建文帝、明英宗抹黑兄弟明代宗朱祁钰、明世宗抹黑堂兄明武宗等等,个中原因,大家都懂。

除了官修史料,再谈谈民间私修的材料。

关于清朝的文字狱,那可是一字不慎,就会掉脑袋、甚至诛家灭族的大祸事,那么,民间对清朝的评价,就只剩下歌功颂德部分了。

明朝呢,政治、文化环境太宽松了。

宽松到什么程度了呢?

明朝的言官可以毫无来由地对皇帝展开人身攻击。

比如,明孝宗病倒了,不能上朝,言官就骂他怠政,是当代的周幽王、汉灵帝;明武宗想到江南看看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群臣前堵后追,骂他是隋炀帝、宋徽宗;到了嘉靖时代,海瑞更是抬着棺材痛骂嘉靖施行了恶政,搞得“家家皆净”;后来的万历帝被言官骂怕了,干脆躲了起来……

当着皇帝的面骂都没事,那背后说皇帝坏话,甚至胡乱编排皇帝丑闻、绯闻的现象就见怪不怪了。

明朝书肆业发达、印刷业、出版业非常兴盛,许多文人科考失败,就会沦落为写书的枪手,他们一方面怨恨自己得不到朝廷录用,就会大肆诽谤朝廷,极力丑化当朝统治者,另一方面,百姓也喜欢看皇帝的八卦新闻,则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明成祖怒斩三千宫女、明宣宗溺爱蛐蛐、明武宗梅龙镇戏娇娥、明世宗喜吞宫女大姨妈等等奇闻怪谈不断以讹传讹,最后深植民间,几成历史定论。

特别要指出的是,是那些明亡入清的文人,他们除了大加引用各种野史文献来抹黑明朝外,还着极力制造一种皇帝“用人不淑”、“残害忠良”、“国不爱我,我不爱国”的氛围,为自己投清顺清作借口。

所以,如果不认真进行考辨,“贬明褒清”的思想就会由此诞生。

接下来说说家世渊源。

以金庸为例。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其祖上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大文人,名列“江南十八名士”之中。

顺治十八年(1661),湖州富豪庄廷鑨从明朝遗臣朱国桢的子孙手里购得朱国桢收集的许多明朝资料,欲效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私自组织编写队伍,编写前朝国史。书成,为增强书的权威性,私自将“江南十八名士”名字列入参订名单。

查继佐嗅出清朝文字风气的严酷性,立刻向当政者检举告密。

此举,牵扯了千余人入狱,七十余人被杀人,其中十四人被凌迟处死,数百人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

而在冲天血光中,查继佐却得到了清廷统治者的宠信,走上了一条辉煌发达的大道。

有清一代,海宁查家高居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也就是说,清廷对查家是有恩的。

则金庸对清朝是有感情的。

明清两朝相对比,金庸当然是“贬明褒清”啦。


覃仕勇说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金庸原名查良墉,浙江海宁人。

一说,顺治时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继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继佐是海宁袁花镇人。袁花镇位于海宁市治硖石镇东南14公里处,就是查良镛的老家。

关于海宁查家的族谱介绍,这么写:海宁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约、查秉彝、查继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学者,及近现代著名人士查人伟、查猛济、查济民、查良钊、查良鉴、查良铮、查良镛(金庸)等均为其族人。

查继佐恶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检举者。

庄廷鑨慕杭州举人查继佐之名,擅自将其列入《明史》的参订名单,查继佐得知后吓得心胆俱裂,为求自保,赶忙向学道检举告发。

此案先后因此狱牵连千余人,被杀者共七十余人,其中十四人凌迟处死,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

他依靠众多无辜屈死者的鲜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信。查家此后一门竟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本无法做到地,所以虽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先祖是这种人,难道还能歌颂明朝吗?


萨沙


不能理解金庸老先生对明朝如此的评价,相反的,明朝在历史上的光芒完全盖过了他的瑕疵。让我把明朝和其他朝代适当的做个比较大家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一:关于统治者的残暴,这可能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滥杀功臣和成祖朱棣对方孝儒“诛十族”让明朝所有皇帝都背了黑锅,但实际上明初三大案中的所有主角都是死不足惜,大将军蓝玉为所欲为意图谋反,开国元老李善长退而不休染指朝政,但朱元璋株连太多几乎将开国功臣一网打尽也是狠毒至极,而成祖将建文旧臣方孝儒诛十族更是骇人听闻,不过明朝之后的很多皇帝并没有像他们的先祖那么残暴,仁宗,孝宗,穆宗等都是出了名的爱臣子的好皇帝。



二:大家都知道唐朝的灭亡有两大主因,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干政,而且唐朝的宦官比东汉的更嚣张,更残暴,幽闭文宗弑杀敬宗,真是罪恶滔天罄竹难书。明朝也有宦官之祸,但远没有唐朝那么严重,王振蛊惑英宗亲征瓦刺,刘瑾陷害忠良,魏宗贤祸乱朝纲,虽如此,但这几个太监结果都很惨,王振被锤杀,刘瑾凌迟处死,剐了3000多刀才咽气,魏宗贤发配凤阳守陵途中一道谕旨赐自尽。明朝皇帝其实个个都绝顶聪明,都是玩权术之道的高手,说白了这些大太监在外面再胡作非为,皇帝只要看清了他们统统都要死。



三:明朝皇帝的能力和素质都比较高,和北齐的“禽兽王朝”,南宋的“软柿子王朝”不同,明朝皇帝的能力和素质是相当的高,太祖皇帝朱元璋出身之贫贱,历史上也只有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能与他相比,他的儿子朱棣将大明威赫远播海外,仁宗与宣宗父子两人开创“仁宣之治”,英宗废除残忍的“殉葬制”,孝宗一生只爱一人,神宗一朝有“万历中兴”,还出兵7万援朝抗倭,熹宗虽然贪玩但从不迫害臣子,还是个出色的“木匠皇帝”。还有武宗也只是将爱玩玩到极致,世宗虽醉心方术但依然紧握皇权,最后还打倒了明朝第一权奸严嵩严世蕃父子,这这样来看明朝的皇帝真是比不少朝代的皇帝不知要好多少。



四:明朝并不腐朽,并不黑暗,并不残暴,但明朝也腐朽,也黑暗,也残暴,只是相比明朝的整体水平,这些问题都不是最严重的,明朝有权宦,有权臣,但在驭下有方的皇帝面前,明朝这个机器运行良好,明朝自神宗起国势日衰,但真正让明朝走向灭亡的,崇祯是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个末代皇帝好坏难说争议极大,他自己也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从1627年到1644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阁首辅换了一拨又一拨,这是明朝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不仅要面对是先壤外还是先安外的艰难抉择,还要面对魏宗贤与东林党留下的党争后果,这一段时间对于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最黑暗也是最混乱的。

但明朝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依然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星!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前几日,大师金庸与世长辞。按理说死者为大,无论死者生前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现在都应该本着客观的态度盖棺定论。毕竟老人家的作品陪伴了几代人,给予肯定并不为过。

不过对于很多人而言,金庸虽然死了,但是他说过的话不能就这么算了,就是做了鬼也要说清楚。什么话呢?原来大师曾说过: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

用三个“最”足见语气之重,又明确将明朝放在开头,这足以得罪一票人。

所以,就算金庸故去了,那也不能放过他。所谓祖上是旗人,吃清朝皇粮,不黑明对不起清朝等一系列黑材料纷至沓来,足以将金庸的形象彻底碳化。

那么,金庸说的这句话错在哪里?真的经不起推敲吗?

静夜史认为,金庸先生说的确实有点过,但是明朝的腐朽、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却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的很多人,总喜欢给明朝站台,仿佛无限拔高明朝,就能获得多大的成就感,就可以多赚几万块,多买几套房一样。

一直以来,静夜史并不能明白这些人的心理:为何一个凉透了500多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会有这样的铁杆粉丝。粉丝到底是喜欢明朝的社会制度?还是统治者的人格魅力?还是其他东西?

要知道,我们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怎么到头来却给封建专制唱起了赞歌?就像我们浴血奋战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今天却有大把所谓的专家学者给他们洗白一样。这不是历史价值观问题,而是脑子问题。

关于明朝的分析,静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多次:

明朝只是我国众多大一统王朝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它有着所有封建王朝的优点,但也有封建王朝所有的不足。而且,明朝的好坏比其他王朝更加典型和突出,民国学者胡适就一再倡导从学《明史》入手学习我国封建历史。


明朝作为元朝之后的王朝,成就当然可圈可点,比如:

  •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虽然元朝也是我国的封建王朝,但是毕竟是少数民族入主,不可能代表汉人群体的利益,因此推翻元朝,是恢复了汉家文明的传承。从长远来看是汉人群体的一次抗争,其作用和意义都很大;

  • 开疆拓土,重拾尊严

明朝前期的开疆拓土是非常猛烈的,除了元朝占据的蒙古高原,明朝在西南、青藏、西北以及东北方向都进行了猛烈的开拓。不过明朝的开拓时间只有30多年,随后疆域就开始缩水;不仅如此,明朝对边疆的控制也不够严密,这使得明朝中期以后失地严重;

除此之外,明朝还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重新建立起中华藩贡体系;

  • 编修大典,文化整合

朱棣时期,编修大典,成为我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在明朝的特殊环境下,小说成为新的文学题材,并诞生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比如四大名著中的三部。


不过,和优点一样多的,就是缺点,明朝令人诟病的地方简直不要太多:

  • 恢复人殉,暴殄天物

明朝人殉是起自朱元璋,这个在1500多年前的秦朝就在刻意避免的非人道制度,在明朝再度死灰复燃,并成为明朝最大的特色之一。直到明英宗时期,人殉制度才宣告终止。

  • 太监干政,祸国殃民

处于分权的需要,明朝皇帝扶持太监进入政坛,和文官集团抗衡,使得明朝前期就出现了和汉唐后期那样的的宦官干政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成就了多个重名昭著的太监,魏忠贤更是自称九千岁,风光无限。

明明是明朝的皇帝懒,很多人非要说这是明朝民主的体现,也是感人。

  • 特务统治,噤若寒蝉

为了适应封建专制走向衰落的趋势,明朝创立了恐怖的特务统治制度,比如锦衣卫,比如东厂,比如西厂,这些很多都是残害忠良的场所,而皇帝却依靠这些机关实现自己的揽权梦;特务统治下的明朝民众噤若寒蝉,文学名著中的指桑骂槐是明朝社会氛围的最好写照;


伟大领袖曾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作为对我国历史有着深刻研究的伟大领袖,他的观点具有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对于明朝的整体评价尚且如此,那么金庸先生所说的明朝“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并没有太过分。

其实不止明朝,几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不黑暗,这个王朝不会走向山穷水尽。

不过对于金庸先生说的“清朝比明朝好得多”的话,静夜史认为有些偏颇了,同样是黑暗专制的封建王朝,哪个更让人怀念呢?

不过清朝确实给今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疆域,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功绩!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声明,杨角风既不是明粉,也不是清粉,就是一个普普通通通过换种视角的看似胡说八道的方式,讲一些自己的独特感想!
首先,金庸作为一名小说作家,他写的这些武侠小说,伴随了很多人的成长,也是他最大的标签,在这点上,毋庸置疑,他是一个创作了很多伟大作品的小说家。

但是从他家族来讲,或许就有不同意见了,比如他的祖上查继佐,就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字狱“明史案”的告密者。因此导致了大量汉人被杀,而査家却因此大富大贵!因为受到清朝朝廷的宠信,短短几十年,他所在的查氏一脉竟出了七名进士、两位翰林!

在当时的环境下,满族是排斥汉族的,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相当罕见的。

当然,这跟金庸自身而言,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毕竟那是祖上曾经做过的事情,但是如果因此给自己族人洗白,我觉得也比较苍白无力,不如不说话……

不过后来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非常反感“文字狱”,或许这是金庸老先生对祖上做的事情的一种委婉的看法吧!

不过,一个韦小宝倒是其次,在《鹿鼎记》中还有一个有名的抗清义士叫吴六奇,在小说中是一名正面人物。但是在历史中,他是一个投降清朝的明将,用我们汉人的话讲,那就是汉奸。

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吴六奇跟金庸的祖上关系不错,所以给他洗白,由此也得出金庸居心不良!


不过,小说是小说,并不能当历史来看,不过投降明将那么多,偏偏选了这一个,到底为何,不得而知……

在金庸的笔下,写清朝的比较多,给人感觉就是粉饰清朝明显,其实他写明朝的也很多,也存在粉饰,但是他提到的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最黑暗,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我并不认同!

当然,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为袁崇焕喊冤,其实说白了,主要是痛恨当时的特务政治体制!

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不够高,所以后代的子孙大都文学方面造诣比较低,但在其他方面却牛叉的很,什么木匠皇帝啊,花卉皇帝啊,做生意皇帝啊,炼丹皇帝啊,都有。

甚至出现几十年不上朝的皇帝,国家能好的了吗?皇帝不上朝,国家大事谁来治理?自然就不可预料了……

尤其是那特务机构,弄得人心惶惶,安全没有一点保障!

在这一点上,清朝也确实吸取了教训,最起码在皇帝这个阶层,是要比明朝的皇帝勤奋的多,也正统一些,最起码没有出现过不办公的皇帝!

所以,明朝的三大特点就是皇帝懒政、宦官干政、党争不断,也正是这三个特点,导致了明朝灭亡!

那么清朝相对明朝就好的多吗?

对于满族来说,那是肯定的好的多,可是对于汉族和其他民族来讲,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刚入关时候的大屠杀,这是很野蛮的方式,至少在中国已经很久没出现过屠城的事情了!

当然朱元璋时期的几次大案,杀的人也有十来万了,挺恐怖的,比如蓝玉案……

从客观上讲,清朝不适合统治中国,因为它是少数民族统治,只能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比如清末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其实他们的心中也把自己定位为侵略者,有朝一日还要回到东三省。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朝确实该灭亡,但是,取代它的应该是一个汉族王朝,满族的弊端太多,瞻前顾后,也磨掉了很多千百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道德,最重要的是,磨掉了中国人的血性!

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这种血性,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又回到我们身边,这才是最重要的根本!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我的朋友查良镛」毫无疑问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笔者要特别声明,「小查诗人」金庸并不是「最伟大之一」,他就是「最伟大」。

  小查的小说最伟大,而他的史学就差了一大截了。史才、史笔、史识都未臻一流境界。资深而合格的金庸小说读者理当知道这治史三条件,小查在《鹿鼎记》写过,借吴之荣的口来拍已死的庄廷鑨的马屁。

  出题的同学是抄了小查在《碧血剑》附录的〈袁崇焕评传〉一文的说法。

  中国一个国祚长的朝代动辄二百年,试问二百年江山可以全期都腐朽、黑暗和残暴吗?这在初等程度的逻辑学入门都不过关。我们读历史,总要将一个时代分期,以明朝为例,一代君主只用一个年号,所以可以用年号来分期。洪武如何、建文如何、永乐又如何等等。同一个皇帝,如果坐了龙椅十多年,以至数十年,总得要再分期。例如万历初年,有张居正主政,根本就是明末的盛世,后期才出现皇帝几十年不见大臣的怪现状。

  其实我们一般同学最熟悉的三国时代,才是中国历史上可以确知最黑暗的时代,魏臣陈群指出,在东汉末大乱之后,人口还不及汉一大郡。明代出现过大规模死亡事件,或因天灾、或因战乱,但是还没有出现过汉末那样原居民十不存一的惨况。

  说到统治者残暴,明代诸帝还是太祖、成祖两父子杀人较多,但是再多也多不过东晋末五湖十六国到北朝那么厉害。

  小查这篇〈袁崇焕评传〉还有一大过失,就是用开玩笑的口吻假设东莞人袁崇焕领兵时骂过广府脏话,小查的猜想是根据小时候长辈谈及来自广东的十九路军一边抗日一边骂「X他妈」。结果有许多读书不用心的人,当为崇崇焕本人有骂「X他妈」的「证据」。

  笔者的结论是:小查上述的结论,是很轻率、随口说的小说家言,不是历史学家的严格学术论证。


[潘国森],已刊行单行本30余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者,精通金学,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并与我沟通交流。


潘先森说


金庸是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我和许多人一样非常尊敬他,但是对金庸先生这个观点真的不敢苟同。金庸之所以这么说,跟其先祖与清朝有很大的渊源密不可分,与其说金庸在抹黑明朝,不如说金庸是在为自己的先祖洗白。金庸先祖叫查伊璜,曾因举报有人编写明史,致使几十位书生惨遭清廷杀害,查家因此有功,备受清廷青睐,据说,查家在清朝一共出了7个进士。

明朝做为汉族人统治的最后王朝,无论其繁荣富有在当时世界也属一流。

洪武之治,永宣盛世,弘治中兴,谁敢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 ,最腐朽、最残暴的统治!说了那也是哗众取宠,睁眼说瞎话。既是嘉靖、万历多年不上朝,大明的国家机器照常运转,因为它有领先世界的内阁制度。反观清朝,皇帝敢几十年不临朝吗!绝对不敢,因为他对汉人不放心,他要大权独揽,集生杀予夺于一身。清朝皇帝所谓的勤奋,说白了就是专权。

明朝有伟大航海家郑和,他在大海上纵横驰聘时,哥伦布说不定还穿着开裆裤呢!李时珍、徐霞客、宋应星、徐光启,这些都是享誉后世的大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学识绝对是领先于那个时代的。再看看清朝,有几个能拿出手的大科学家。其闭关锁国的政策,让中华民族彻底落伍了,让领先世界两千多年的中国,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所谓的康乾盛世,在外国人眼中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明朝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血性,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不是慌忙逃命,而是留下:任贼分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丹心血书。金庸说崇祯残暴,那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反观清朝,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咸丰丢下京城几十万百姓,逃到热河避暑去了,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慈禧仓惶西窜,美其名曰:巡游。同是王朝末期,明清两朝皇帝的境界有天渊之别,真让人扼腕叹息,不知金庸先生做何感想!

至于袁崇焕,死的的确很惨,但真的一点都不冤。他擅杀毛文龙,使清朝没有后顾之忧,心腹之患, 他所谓的关宁防线,耗尽明朝的国库,最终也没能挡住满清的铁骑。他所谓的五年平辽,实际上就是欺君之罪,搁在清朝,也是难逃一死。

金庸想借袁崇焕之死,把大明朝说的一无是处,但事实摆在那,白的抹不黑,黑的洗不白。不过落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闹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