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水滸傳》中,宋朝的知縣、知府、知州等官職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官職?對此你如何評價?

用戶52531353562


宋朝的行政區劃分大致為路,州,縣,相當於現在的省,市,縣。府州一級直屬於朝廷。府的數量較少有南京的應天府,東京的開封府,西京的河南府,北京的大名府等。

以上幾個府因為其政治地位特殊或因為其地理位置特別設府,其管理者稱為知府,相對應今天的直轄市如北京,上海,重慶等,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以上職務。作為一府之長官行政級別與管轄區域都要高於知州的。這裡需要說明《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他把知府與知州混為一談了。他所說知府概念是明清的府的稱謂,書中說燕青去泰安州大擂,寫到了一個無名無姓泰安州知州外,其餘的都稱為知府,太守。比方說書中寫到的孟州太守,東平府太守青州太守等,這是不對的,宋朝沒有太守這個官職。

書中提到了開封府尹,在北宋,開封府是首都所在,開封府尹是首都的行政長官,其行政職權比現在的北京市長要大得多。其權力範圍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委書記,市長,法院院長,檢察長的綜合體,甚至更高。

施耐庵所著《水滸傳》中所提到的濟州知府,華州太守,江州知府,孟州太守等,其實就是宋朝的知州。

宋朝,州的概念或者說管轄區域,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的管轄範圍。非要用官職對應的話,那就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兼市長。知縣是在秦漢時就有了的官職,顧名思義就是一縣之長,其職務相當於現在的縣委書記兼縣長。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官職對應是不準確的,因為對於宋朝時期的官制,知府知州不是固定官職,簡單的說是一種差遣,一二品可以任知府,四五品的人可任知州,七八品的只要有才能也可以任知州。宋朝時期的官制比較複雜混亂,但是他的靈活性很強,能上能下,對基層管理的官員起到了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作用。


高樓望月影音


中國曆朝歷代的行政區劃變化較大。宋朝而言,大致分為三層。一層為“道”或“路”,相當於今天的省(但比省小一點),全國約有20個左右的道(最初10多個,後來增加到20多個)。二層為“府”或“州”,相當於現在的地市,全國約有200-300個左右的州府級單位。三層為“縣”,相當於現在的縣,全國約有1000多個縣。

一般而言,州的首長叫知州,府的首長叫知府,縣的首長叫知縣,意思是“知某州事”“知某縣事”,就是管理某個地區事情的意思。所以,其級別大致是知府和知州相當於市委書記,知縣相當於縣委書記。

當然,封建時代地方官的權力是要比今天的幹部大很多的。因為那時候公權力具有碾壓性的強勢,所謂“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對於老百姓具備絕對的權威。這一點,又和現在有不少差距了。


巴山夜雨涮鍋


【宋朝四百軍州咋回事,宋江相當於省軍區司令,朱仝太平軍節度使是軍長嗎?。】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研究成果,嚴禁抄襲剽竊

北宋的地方治理結構:路、府;州、軍;縣。北宋初年的國土面積大約有400多萬平方公里,1038年西夏獨立出去大約10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路的地盤。


北宋的“路”相當於今天的省級單位,管轄地域要比今天的省小,一共24個路。北宋的府是州級單位,但是比州的級別略高,相當今天的計劃單列市,屬於副省級單位,有17個府。北宋的州那就是州了,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和地級州,大約有260個州。北宋還有一種軍事化管理的地區,叫做“軍”的州級軍事單位,邊境地區、養馬的地方、少數民族地區,大約有46個軍。北宋的縣和今天的縣基本上差不多,大約有900多個縣。

北宋“路”的行政長官叫轉運使,主要負責下屬州縣的財稅收集轉運調撥,相當於省級幹部,但是比後來的巡撫、省長的權力要小,是正三品的官員。路的軍事長官叫安撫使,相當於今天省軍區司令,正省級或者正軍級,起初不常設,後來變成常設長官,一般由文官擔任,狄青之後專業軍人也可以擔任。但是邊境地區的幾個路的長官卻是大軍區(兵團級)級別的,稱作經略安撫使。


安撫使和經略安撫使的區別,就以《水滸傳》中的魯智深說的老種經略相公既種諤和小種經略相公既种師道,都是路的軍事長官,由於是邊疆地區,卻是大軍區(兵團級)級別的,管轄兵馬均在五萬以上,正三品或者從二品,參照今天的軍銜至少是中將。宋江詔安打方臘以後,被授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兵馬都總管,楚州安撫使管轄淮南東路,雖然也是正三品,卻是省軍區司令級別,或者是副兵團級別,管轄萬兒八千兵馬,可以授予中將軍銜,也可以授予少將軍銜。

北宋的“府”管轄地域和州一個級別,是路(省)的首府既省城,相當於今天的計劃單列市,是副省級的單位。府的長官稱作知府或者府尹,是正四品。但是,東京汴梁開封府是直轄市,是正三品或從二品,開封府尹一般都是重要人物擔任,比如包青天就擔任過開封府尹。宋真宗趙元侃,在當壽王時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太宗趙光義詢問寇準太子人選,寇準其實已經猜出太宗心中的人選,寇準回答到:“這個事不是我可以知道的。”不久,壽王趙元侃就被任命為太子。


《水滸傳》裡,大名府的知府是梁中書,是蔡太師蔡京的女婿;江州知府是蔡九,是蔡京的兒子。大名府知府和江州知府和開封府相比就差一個等級了。北宋“府”一級的軍事長官叫做兵馬總管或者都統制,是副軍級或正軍級的職務。大刀關勝原來是蒲東巡檢,當時屬於河東路(山西運城)地方軍事副長官,臨時出任指揮使領兵一萬五千征討梁山。梁山詔安征討方臘後,關勝出任大名府的正兵馬總管,都是正軍級的,既沒有升也沒有降。

北宋的“州”,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和地級州,管轄幾個縣。還有幾十個特殊行政單位,比如某地的“鹽監”“鐵監”“道臺”,也和州是一個級別的。州的長官叫知州,副長官叫別駕,還有一個副長官叫通判。知州一般都是正五品,別駕是正六品,通判是從六品了。州的地方軍事長官叫做團練使、兵馬都監,是正師級和副師級的軍官。蘇軾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出任的就是黃州團練副使;蘇軾被貶海南島時,出任的就是瓊州別駕。《水滸傳》中有一個叫王文斌的,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頭銜是“鄭州團練使”,相當於正師級的軍分區司令。 你就可以理解,林沖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起碼是副師級軍職。



北宋還有一種相當於州一級的地方軍事化建制“軍”,比如“無為軍”“太平軍”。這一類的建制很奇特,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養馬地區的軍事化單位,“軍”的長官叫做節度使。冷清敬請大家注意區別的是,北宋的節度使和盛唐的節度使,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盛唐的節度使是大軍區司令,盛唐時期的60萬唐軍,分別歸11個節度使管轄,盛唐的節度使相當於今天的大軍區(戰區)級別,如果授軍銜的話,起碼是上將。唐玄宗時期,授予安祿山三鎮節度使,掌控20萬軍隊,豈能不造反呢?因為安史之亂和以後出現的藩鎮割據,節度使的級別被一再的降低,北宋的節度使和州官一個級別,按文職算就是正五品,按軍職算和州的團練使一個級別,正師級的大校軍銜。

《水滸傳》第40回:“宋江智取無為軍,張順活捉黃文炳”,很多人都誤以為“無為軍”是一個軍,幾萬人的軍隊竟然讓宋江和梁山給滅掉了。其實無為軍只是一個師級單位,也就是幾千人的兵馬,而且還駐紮在幾個縣裡。朱仝打方臘以後,授予保定府都統制,後來官至節度使。施耐庵同志在寫《水滸傳》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誤會,把宋朝的節度使理解成盛唐的節度使了,這就誤導了廣大的讀者,很多人都以為朱仝這個“太平軍節度使”是大軍區司令,差不多和岳飛的副樞密使(副總參謀長)是一個級別了。南宋時期,把“軍”提升成真正的軍級單位,太平軍節度使和保定府的都統制是一個級別,都是軍長少將軍銜。


北宋的縣和今天縣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北宋時期一個縣的人口,從萬把人到數十萬人不等。北宋縣級單位長官叫縣令、知縣,就是現在的縣長;縣的副職是縣丞、主簿、縣尉。北宋七千戶以上的大縣才設置才設置縣丞,三千戶以下的小縣連主簿都不設。北宋時期,開封府下轄的兩個十萬人口以上的大縣,縣令的級別是正五品;七千戶以上的大縣的縣令是正六品,不過這樣的大縣不超過100個;七千戶以下的小縣都是正七品。

縣的地方軍事長官是團練,管轄的主要是民兵,就是縣團級。縣尉主管政法治安工作,相當於縣政法委書記,管轄的是縣裡的捕快,超級大縣的捕快三五百人,大縣的捕快一百多號人,小縣的捕快也就三四十個。管轄捕快的叫做都頭,有馬兵步兵之分,都頭是正科級的幹部,相當於軍隊的正副營級。相對比較而言,團練級別比都頭高,但是都頭的實權比團練大。武松武都頭血濺鴛鴦樓,就殺了張都監、張團練、蔣門神。


冷清先生


鴨司宋江相當於知縣縣長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負責縣衙公文來往收發以及與知縣上傳下達的工作。晁蓋是村長也是黑社會 搶了蔡太師的生辰岡價值15萬貫,白勝分了三百多兩白銀都賭輸了,事發被抓供出晁蓋等七人。州府刑警隊長何濤與宋江商議抓晁蓋,而宋江飛馬通風報信與晁蓋,晁蓋等人逃到水泊梁山與林沖合謀發動政變反客為主。畢竟王倫管吃管喝管住還給銀子一大堆,殺之可議。林沖不去伺機尋殺高球老賊而殺了對自己有一定款待但不能滿足全部要求的王倫也是屬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宋江與何濤到水泊梁山抓晁蓋等人不成,何濤右耳朵被割掉了,嘩嘩流血到此時還未察覺識破宋江,真是胡編逗笑而已了。現在雲南衛視每晚19:35始兩集聯播新水滸,挺好的。





喜果W1


在長篇小說《水滸傳》中,經常出現知府、知州或者知縣的官職名稱,這些官職分別對應今天的什麼職務呢?

宋代的官職非常複雜,與後世不太一樣。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兵變上臺當皇帝的,所以他對各地節度使之類的軍事長官非常提防,後來他通過一系列措施解除了他們的兵權,讓文官擔任了各州府的長官。與後世不同,這些州府長官都是朝廷委派的中央官員,他們以中央官員的身份主管地方政務,名稱是“知某某州軍州事”,簡稱知州。這裡的“知”是管理的意思,“軍”指的是駐守該地的廂軍,代指軍務;“州”則指該地政務。知府、知縣與知州相同。

擔任知府、知州和知縣的官員都是中央官員,所以他們的品級也不一定,一個七八品的官員可以外放擔任知州,一二品大員也可到地方擔任此職,這種形式非常靈活,能上能下,也有可借鑑之處。

知府、知州和知縣在宋代不是正式職務,到了明清時期,逐漸固定為地方官員名稱,直至民國後廢除。

總體說來,宋代的知府、知州與今天的地級市主要負責人差不多,知縣則和縣、縣級市或者民族地區的旗負責人相仿。


民國年間那些事


  

  先上一張宋朝的官制圖。我們可以看到,在朝廷(中央)層面上,依然繼承的是秦朝以來的三權分立格局。

  代表丞相權力的政事堂被一分為三,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三省並立,尚書省下是六部,具體執行皇帝詔令。

  代表太尉權力的樞密院也被一分為三,殿前司掌管天下禁軍,馬軍司、步軍司分別為皇家侍衛馬步軍管理機構。

  代表監察的御史大夫被大大削弱,執掌天下財政的三司崛起。

  至於地方上,由秦朝定下的郡縣制,進化為路——軍州——縣三級制度。

  因為時代的發展,地方事務日漸繁重,於是,宋朝建立之後將天下分為21路(約等於21個省),之後陸續有增有減。

  路的長官為轉運使,不過,最初設立的路與後來的省還是有所不同。路的長官轉運使只是負責督查一路財賦,到後來才奉命監察轄區內州縣長官,但只有監察權,並不像後世的省長官完全凌駕於州縣長官。

  軍州相當於秦漢的郡,近現代的市,都說宋太祖一根杆棒打下四百座軍州。州的長官稱知州,與州同級別的軍事要塞被稱為軍,長官為知軍。

  在先秦時期,州,相當於省。天下被大禹封為九州,相當於九個大省。兩漢時期陸陸續續增加了幾個州,但級別依然相當於省。州的掌管為州牧,後來是刺史。

  唐朝,州已經跌落,與郡同級,長官為刺史。宋朝時期,郡被取消,州徹底取代了郡,長官為知州。

  在宋朝,也有府。明清時期州府並列,都是郡級,即市級機構。在宋朝不一樣。

  宋朝的府相當於直轄州(市),天下有四京(府),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

  一般州的長官知州為五品官,府的掌管一般為三品官。像包拯,曾經擔任權知開封府知府,即首都開封市代理市長,那是一個從三品的重要職銜。

  至於縣,從秦漢一直到如今都算是最基層的機構,秦漢叫縣令,宋朝叫知縣。

《水滸傳》中,高俅擔任的殿帥府太尉,源自殿前司都指揮使,太尉在宋朝是武官的最高榮譽職銜,正一品。

蔡京被稱為蔡太師,太師是文官最高榮譽職銜,正一品。宋代崇文抑武,故高俅位在蔡京之下。

蔡京的女婿梁中書,在中書省兼職,是北京大名府知府,正三品大員。

梁山中好漢大都是流民,少數在朝廷為官,也都是不入流的低階官職。唯獨秦明、呼延灼幾人是州級官員,約等於市軍分區司令。

花榮是副知寨,知寨是等同於縣的軍事機構,從七品或正八品職銜。


葉之秋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其實問得是宋代的“縣、府、州”級別的政府機構對應於如今的什麼級別。

首先很明確,從秦到清,中國古代的縣,一直對應於現在的縣,一直都是帝國最基礎的行政機構(今天其實也是如此,只有縣以上才設置四套班子常委機構)。因此,宋代的縣和如今的縣是一個概念。

而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府和州,就不一樣了。宋代的中級行政區有四種——府、州、軍、監。

一般來說,軍事要塞設“軍”級行政區,類似於如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師;經濟重鎮設監,類似於如今的經濟特區;各方面都重要的設府,類似於如今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都不重要的就只設州,類似於今天的地級市了。

但是,“知縣、知府、知州”,卻又不等同於縣長、府長和州長。因為在宋代,“知X”的全稱是“知某某X事”(X就是縣、府、州)。所謂知事,並不是一級主管,而是中央的特派員。在宋朝早期,哪怕是一個知縣,都要由朝廷越過吏部特批才行。到了南宋,知縣、知府、知州才變成官職的定稱。

因此,知縣,就相當於如今的縣委書記;知府相當於今天的直轄市委書記或省會城市市委書記;而知州,就相當於地級市委書記了。



青言論史


宋朝的官職非常混亂,一般人不花費時間很難理清。


宋朝行政區劃為路、州、縣三級,但是“路”僅僅一般不屬於新政區劃,僅僅作為經濟區劃,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華北大區”“東北大區”“珠三角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一樣,並沒有一個最高行政長官,只有一些經濟領域的協調人,後期也逐漸有了行政負責人,但是權力沒有那麼大。


實際上的行政區劃只有州和縣兩級,和“州”平級的還有“府”(直轄市,北宋有5個府,分別是東京開封府、洛陽府、長安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商丘府;南宋增加了杭州府、重慶府)、“軍”(軍事區)、“監”(國有礦區)。


所以宋朝的知縣就是今天的縣長、知州就是今天的省長或市長、知府則是直轄市市長。


當然,因為北宋官職比較亂,以上僅是簡單說一下。


象眼觀天下


有意思嗎?你怎麼不問皇帝對應的官職呢?你要回到宋朝嗎?記得一本史書中說過,金人有兀朮,我有岳家軍,金人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你說的對應就是對比,一千年了,沒勁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