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95%互聯網大公司招聘計劃未縮減,如何成為被搶的那個人呢?

2020年的一場疫情,影響了很多行業,不僅線下的餐飲、旅遊等行業遭殃,往年金三銀四已經開始熱起來的招聘網站也備受打擊。

招聘需求的下滑是必然的結果,因此在看到95%互聯網大公司招聘計劃未縮減的新聞時,格外的讓人驚訝。

最近看到經濟觀察網的一則報道,文章中採訪了某知名招聘網站的CEO,發現招聘規模收縮的幾乎清一色全是中小企業,而互聯網行業基本上受疫情影響不大,像愛奇藝、釘釘、今日頭條,各種在線教育公司、遊戲公司等等互聯網公司在這個階段反而快速增長,異軍突起。

這家知名招聘網的CEO甚至發了一條朋友圈感慨,“疫情之下,面試效率實在提高太多倍了,是搶人好時機。”

而疫情對於公司的員工就像一塊試金石,誰優秀誰努力誰自律,在這場考驗中一目瞭然。那麼,對於有志於去更大更好平臺發展的職場人,你該憑什麼在大公司的搶人大戰中分一杯羹呢?

想要抓住機會,向陽君認為你需要向這3類人取取經。

95%互聯網大公司招聘計劃未縮減,如何成為被搶的那個人呢?

01

已經做好職業規劃的人

已經做好職業規劃的人,通常目標明確,並且不會原地踏步、安於現狀,相比糾結迷茫的同齡人,他們會發展的更好。

就連同一個人做沒做好職業規劃,差距也會很大

過年前,向陽生涯有收到曾經的一個諮詢客戶小張發來的問候,他給我們說了他目前的發展情況,感慨自己當時下決心一定要來找專業的職業規劃師,是他這幾年做的最對的一個決定。

小張畢業於江蘇某大學機電專業,畢業後在蘇州某外資電子設備公司找到了設備維護崗位,一干就是8年,期間也升過職加過薪,來諮詢前他已經是公司的設備課課長,管理著十來個工程技術人員。

但當時,已經臨近30歲的他時常思考自己這份工作的前景,覺得自己現在的管理崗完全依賴於公司,而如果出現什麼變動,或者想更進一步,他很難找到自己的優勢。

他嘗試過自我調整,主動申請調到研發部門學習,雖然學到了很多,但每天工作量很大,經常要加班,部門裡的工程技術人員都拼命想做主管,這樣的工作氛圍,讓他對自己的選擇更加迷茫了。

找到向陽生涯後,在專業的職業規劃諮詢師的引導下,發現他的興趣、性格其實和目前的職位明顯不匹配,小張本人更適合事業型和社會型的工作,而非當時比較枯燥的實務型工作。

最後,小張找到了自己新的職業定位,以培訓顧問崗位發展序列作為職業初步目標,以教育培訓諮詢作為行業方向,開始提升自己的相關能力,為跳槽做準備。

現在小張已經在一家知名連鎖培訓機構做課程銷售,據他所說,一開始從零開始確實很辛苦,但是一旦目標明確了,他就會想方設法實現自己的目標,為此每天干勁滿滿,一年後就成為了公司的金牌銷售,他對自己的現狀非常滿意。

沒有人能複製別人的成功,但是可以小張這樣多思考自身發展,及時調整,並且做好職業規劃的心態和過程卻是有類似迷茫的人都可以學習的。做好職業規劃,讓自己在對的行業對的崗位,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


95%互聯網大公司招聘計劃未縮減,如何成為被搶的那個人呢?

02

持續積累內生涯的人

內外生涯是職業規劃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用向陽生涯創始人洪向陽老師在《10天謀定好前途》的中的概念簡單解釋一下,外生涯是指從事某一職業時的職務、收入、工作環境、工作時間等等,通常由他人給予,也容易被他人剝奪。

而內生涯指的是從事一種職業時,的知識、觀念、能力、成果等等因素,主要靠自己探索得來,不隨外生涯的獲得而具備,也不會因為外生涯的失去而喪失。

舉個例子,就像遇到公司裁員,很多中高層的主管也不能倖免,屬於外生涯部分的職級、收入,一下子就被剝奪了,但他們個人的經驗、技能,在行業的口碑這些內生涯的東西,卻還是保留在他們自己身上。

如果內生涯積累的足夠深厚,就像一顆大樹擁有牢固的根基,外環境的風吹雨打,對他們的影響並不大。就算因為不可抗力的原因失去工作,也能很快找到新的機會。

從持續積累內生涯的人身上,最要學到的就是不斷主動學習,終身成長。很多人剛開始工作時,工作完全在他的掌控範圍內。但隨著工作內容逐漸增多,又是會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就是內生涯跟不上外生涯的表現。再加上部分職場人安於現狀,學習意識薄弱,因工作忙碌而忽視了持續的學習,久而久之學習能力都會退化。

因此,提升自己的內生涯和個人競爭力,最需要做的是以自己的職業定位為中心,參照個人職業規劃的需要,定期參加一些相關的學習培訓,保持閱讀習慣,讓自己處於學習狀態之中。

個人能力足夠強,面對危機也能變轉機。


95%互聯網大公司招聘計劃未縮減,如何成為被搶的那個人呢?

03

懂得借力發展的人

成功有時需要借力,這股“力”可以是大環境,也可以是其他人。

比如這次疫情,就給互聯網行業,給線上教育等等帶來了很多機會,而追溯到2003年的非典時期,也是那會兒的隔離要求,給了線上電商一次起飛的機遇,淘寶、京東等等巨頭,都是在那時初露崢嶸的。

三國演義裡草船借箭的故事,也是一個經典的借力行為,原本3天造十萬支箭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可諸葛亮羽扇一揮,派出了幾千艘扎滿稻草的小木船,往曹營走了一圈,還真就給他借來了十萬支箭。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在和朋友、熟人的交流中,就可以獲得很多信息、意見和支持,和領導、同事一起共事時,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經驗和技巧,如果能得到上級的支持,對自己的事業是很有幫助的。

還有就是藉助外腦,比如上文提到的小張,他找到向陽生涯做職業規劃也是在借力,用專業平臺專業職業規劃師給出的意見,梳理了自己8年的職業生涯,最終找到了突破。

每種職業都有最快捷的發展路線,如果有人能指點你找到最適合你的路線,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疫情終會過去,但職業發展確是長期持續的,今年的金三銀四或許不如從前,但也有很多高質量的機會依然存在,有的人有能力得到機會,有的人眼睜睜看機會溜走,不管現在怎樣,改變自己,抓住機會,不是每個人的願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