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會幸福

前幾天,經過一個服裝店門口,看到一個大約5、6歲的小女孩,和媽媽在挑裙子。

小女孩摸著一條白色的公主裙,愛不釋手。

對媽媽說:“媽媽,我好喜歡這條裙子,我穿上它像不像公主。”

媽媽笑著說:“小寶貝,還是黑色裙子耐髒些,媽媽給你買條黑色的裙子吧。”

話剛說完,媽媽就拿著那條黑色的裙子結了賬。

小女孩因為沒有買到自己喜歡的白色裙子,難過地哇哇大哭起來,媽媽見狀便上前拽著小女孩離開了。

看著母女兩人的背影,我突然很心疼這個小女孩。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相處得並不快樂。

父母付出的並不少,孩子們擁有的也不少,但是為什不快樂呢?

因為有的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讓孩子感受不到快樂的感覺。

他們即使物質上擁有很多,可是精神上卻很匱乏。

而長大後活得最不快樂的孩子,大多來自這3種家庭。

01

不好好說話的家庭

演員郭濤曾在《父親的力量》一書中,提到高中時的一次自殺經歷。

在他十六七歲的時候,曾和父親發生了一次激烈的衝突。

原因是原本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他,由於考試發揮失常,跌落到班上的中下游。

父親看到他退步這麼厲害,又急又氣,對他吼道:

“你在家裡頭吃我的、喝我的、穿我的,你還不給我好好學習!還有什麼臉面對我……”

父親的話,瞬間刺痛了他。

大冬天的,他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脫了,脫得只剩下一條內褲,連鞋都沒穿,就衝出了門。

他心裡難過極了,覺得父親把他說得這麼沒用,這叫什麼事,他也不想活了。

他帶著一肚子氣憤和憋屈,爬到樓頂,準備跳樓。

他站在樓頂,眼淚“嘩嘩”地流,低頭看看樓下,想跳,但是沒有勇氣,痛苦至極。

這三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會幸福

俗話說,舌尖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在孩子面前,我們也許只是一時情緒失控,對孩子吼叫、冷嘲熱諷或是打擊挖苦。

但是父母不經意的話語,就像一把利劍,插在了孩子的內心深處。

神經學研究發現,當孩子聽見吼叫、怒罵聲時,他們的壓力激素就會飆升。

長期處於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中,有的孩子會變得膽小自卑,甚至不願意信任他人,情緒暴躁、易怒。

為什麼父母不好好說話,這種情感上的無形傷害,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持久呢?

蘇珊•福沃德教授認為:“孩子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會無條件的相信父母,還會將父母給自己的“負面投射”變成現實。”

而孩子在父母的負面評價中,自我實現的願望,也會越來越低。

有的孩子,還會為了贏得父母的愛或讚許,而苛求自己,壓抑自己的需求。

神經變得敏感,脆弱,甚至活在焦慮、擔驚受怕之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活得輕鬆快樂。

02

不信任孩子的家庭

在電視劇《陪讀媽媽》中,當丁一一被冤枉篡改成績的時候,母親李娜並沒有和兒子站在一邊。

她先給學校道了個歉,表示願意配合調查。

丁一一見母親向學校道歉,內心很委屈,他認為母親道歉,是因為不信任自己,和母親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丁一一說:“如果你相信我的話,剛才為什麼要道歉,別人都可以不相信我,但你是我媽,你怎麼能不相信我?”

李娜說:“我怕你重蹈覆轍,成績不好,咱們可以想辦法,這是方法問題。如果你為了讓你爸高興,你就偷偷修改成績,那可是人品問題。”

丁一一說:“我根本不在乎成績,也許是別人乾的,萬一要是電腦中毒了呢?”

李娜絲毫不相信,繼續質問道:“你別告訴我是電腦中毒了,為什麼就光毒你一個人?”

這三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會幸福


丁一一的心瞬間像被刀子割了一樣,朝媽媽大吼道:

“別人能給我下毒,但是我媽能給我下刀子。”

丁一一的話,讓人聽了心裡發酸,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內心有我們有無法想象的苦楚。

他們的內心,有一種深深的無助感,常常陷入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辦不好,誰也不看好自己。

他們很難對別人產生信任,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即使在外邊遇到傷害,也寧願自己默默忍受,不願意向別人求助。

知名作家王麗芳曾經說過:

“孩子和父母間的信任,影響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父母的開玩笑、捉弄、責罵的一點一滴中,失去了對大人的信任。

這種對大人的不信任,使得孩子慢慢地封閉了自己的真心,慢慢地把自己陷入了孤單,孤單地面對一切,甚至穿起了盔甲對抗大人。”

孩子在童年時,對世界的信任,就來自於父母的信任。

如果連父母都無法相信自己,孩子又如何有勇氣,去探索更為廣闊的世界?

又如何在以後的人生中,有勇氣獨自面對風雨?

03

愛哭窮的家庭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這個作者是家裡的獨生女,她的父母從小到大,一直在給她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

實際上她的家庭,算是普通的工薪家庭,並沒有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

小時候,她喜歡吃炸雞翅,可是媽媽卻說,你吃太多的話,家裡根本養不起你,從那以後她就不敢多吃了。

她非常喜歡畫畫,但是父母不斷地給她灌輸,畫畫學費高,家裡窮呀,沒錢讓你報什麼興趣班,最後她只能放棄了。

這三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會幸福

因為父母經常在她跟前哭窮,她從小把錢看得很重。

遇到學習低谷的時候,她也不敢多補課,因為怕回報付出不成正比,怕錢打了水漂。

因為父母經常在她面前說,家裡有多窮,她才是家裡最富有的人,讓她內心有一種強烈的負罪感,對物質方面,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她從小几乎都不會主動要求什麼,因為她怕自己的要求,不但得不到滿足,還會被父母說成是不懂事,她只能拼命壓抑自己的需求。

因為父母經常哭窮,讓她的視野和心胸都變得狹窄,內心深處有強烈的自卑感。

這三種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不會幸福

愛哭窮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沉甸甸的枷鎖。

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體會不到幸福感,只會感到內疚,覺得是自己的存在,導致了家庭的貧窮。

父母哭窮,還會給孩子帶來匱乏感,讓孩子對於金錢異常敏感,甚至特別渴望。

長大以後,更可能通過無節制地花錢、購物,以彌補內心的缺憾。

有的父母,美其名曰:“為了讓孩子感受生活的不易。”

其實,講真的,父母沒必要和孩子哭窮,讓孩子在最不該受金錢困擾的年紀,揹負家庭經濟帶來的精神上的壓力。

家裡什麼條件,就怎麼養孩子,才是正確的教育觀念。

04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家庭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

不好好說話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情緒不易穩定;

不信任孩子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性格往往孤僻、社交能力不強;

愛哭窮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內心貧瘠,眼界狹窄。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幸福快樂的過一生。

願我們能看見孩子內心的需求,尊重、接納、信任孩子,給孩子一個充滿陽光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