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復辟:為啥朱祁鎮從皇帝變成太上皇,又從太上皇變成皇帝?

奪門復辟:為啥朱祁鎮從皇帝變成太上皇,又從太上皇變成皇帝?

奪門復辟:為啥朱祁鎮從皇帝變成太上皇,又從太上皇變成皇帝?


大軍覆滅,皇帝被俘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北京城。不但把孫太后和錢皇后等六宮妃嬪都震得暈了過去,留守京城的文武官員也被這聞所未聞的事給驚得倉皇失措,眾人聚在朝堂上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面面相覷之後,號啕大哭。有人立即就想到了當年北宋王朝的“靖康”之辱,建議都城南遷。兵部侍郎于謙立即嚴辭反對。

  在這個節骨眼上,孫太后終於振作了起來,採納了于謙的建議,決定死守北京城,不向也先示弱。

第二天,孫太后傳下懿旨,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四天之後她再次傳旨,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以示大明王朝國本穩固之意。

與此同時,在都御使陳鑑等人的面奏之下,王振誅九族;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及宦官毛貴、王長,更被群臣當廷捋袖除靴,活活毆死。

  這時的大明王朝,可算是在風雨飄搖之中。由於國無長君,人心浮動,也先更挾持著英宗,想要趁機將明王朝一古腦兒吞掉。一時間議立新帝,成了北京城內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是必須要取得太后首肯的。於是,這個天大的難題就擺在了孫太后的面前:假如不立新君,則大明王朝可能就面臨覆滅之險;假如立了新君,自己一手養大的兒子英宗會有怎樣的遭遇?如果要立新君,又該立誰?這個四十來歲的寡婦,怎麼也想不到,這樣一道天大的難題會擺在自己的面前。

  當孫太后明白,這是一個必須做的決定之後,她首先想的是朱氏諸親王中真正的“長君”:婆婆張太皇太后的小兒子襄王朱瞻墡。當年,宣宗早逝的時候,張氏就有心想要立襄王繼承帝位了,何況他不但年長,而且,人品賢德,享有盛譽,當年就曾經婉拒帝位。假如立襄王為帝,也許兒子英宗返回之時,他也能夠象當初那樣讓位,將帝位順利歸還自己的兒子。於是,孫太后傳下懿旨,取襄王金符入宮。

只不過,襄王本人身在長沙,對於北京城裡迫在眉梢的局勢來說,他實在是離得有些遠了。更何況,他並不是留守眾臣心目中所想擁立的新君人選,而這個人選是是奉旨監國的郕王朱祁鈺。

以于謙為首的群臣,從當時的緊急情形出發,向孫太后群諫,提出了這個要求。無可奈何的孫太后終於點頭應允由庶子繼承帝位,但是,她堅持一點,皇太子仍然得是自己的親孫子英宗之子朱見深。

  九月六日,二十一歲的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陷身瓦剌的哥哥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他就是明代宗。

  景泰帝即位數天之後,襄王朱瞻墡的表章才送到孫太后手裡,他再一次婉拒帝位,提出長君與否並不重要,應該讓皇太子朱見深稱帝,郕王監國。應該說,襄王的建議更為穩妥,但事已至此,孫太后還有什麼話可說?

  景泰帝的生母是宣宗的吳賢妃,在宣宗為太子時,她就已經入宮。據野史說,吳賢妃的出身並不高貴,她是宣宗的叔父漢王朱高煦的侍姬,朱高煦謀反被誅後,她被宣宗看中,安置別宮並生下兒子。不管怎麼樣,吳氏畢竟只是宣宗的妃嬪,景泰帝名份上的母親仍然得是孫太后,更何況他的即位也得到了孫太后的依允,在情在理他都不能將孫太后丟在腦後。因此,在景泰帝即位三個月後,他仍然首先為孫太后上尊號為“上聖皇太后”,然後,才封自己的母親吳賢太妃為“皇太后”。

  于謙確實沒有說錯,大明王朝立了新君的消息,不但使北京保衛戰有了主心骨,更使得也先大怒如狂。也先挾著明英宗幾度進攻北京,最終還是一敗塗地。他終於覺得英宗非但不能給自己帶來輕取天下的好處,反倒成了一個燙手山芋。

  與此同時,當上了“上聖皇太后”的孫氏,心情並不輕鬆,她仍然時時刻刻地為兒子懸著心。為了向兒子表示自己策立新君的不得己,也出於多年的母子親情,只要有機會,她就要派人前往漠北看望英宗,將禦寒裘衣帶給他。太后所派的使者與書信衣物,恐怕是被羈異域失去皇位的英宗最大的安慰了。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為于謙壓著瓦剌打了大勝仗,也先甚至沒有提出任何條件的餘地,就答應了歸還英宗。八月初三,英宗終於被也先由漠北送還。抵達北京之後,景泰帝率百官於東安門迎接。儀式之後,景泰帝將二十二歲的哥哥逕直送進了南宮。英宗迫不得己地過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兒子安全返回,對孫太后來說,是喜出望外的事情。然而,歡喜的時間實在太短了。因為景泰帝明顯露出了戀棧皇位,沉溺酒色。這不但使孫太后滿懷不安,更使以于謙為首的擁立眾臣大失所望。

  雖說英宗惑於王振為首的寺宦,惹出了幾乎塌天的大禍,但說句實話,景泰帝的人品也不怎麼樣。他最熱衷的消遣就是將銀豆金錢灑在地上,由宮女太監爭搶,並且首開大明皇帝召妓入宮的先河。

  在孫太后乃至朝臣的心裡,景泰帝保國有功,不把皇位歸還兄長本來倒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景泰帝的所作所為卻使所有的人都寒了心。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十一月十一日,是明英宗二十三歲生日。禮部尚書胡濙上表,請景泰帝允許群臣前往延安門向“上皇”朝賀,景泰帝不允;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元旦,文武百官,再次上書,請求在向景泰帝賀新年之後,讓大眾再去向“上皇”行禮,景泰帝仍然不允。開了這個頭,往後就做定了例子,每一年“上皇”英宗的生日和新年朝賀,都被他斷然拒絕。

  皇位漸漸穩固之後,景泰帝又有了新的想頭,廢掉皇英宗之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別說孫太后無法接受這樣的決定,就連景泰帝自己的母親和皇后都無法接受。

  但是,這難不倒景泰帝。景泰帝的親信太監王誠、舒良,獻上計策。賜給幾位重臣金錢,先把他們的嘴糊上,再等待合適的機會。

  這個機會很快就到了。

廣西土官黃矰,心狠心辣,將親弟弟一家滅門。事發之後,自知罪重的黃矰,決定鋌而走險,向景泰帝上了一道改立太子的奏章。景泰帝得書大喜,不但饒恕了這個殘殺手足的劊子手,還將他高升幾級。

  景泰帝隨後將黃矰的表章拿出來當眾廷議。眾臣瞠目,都不敢發言,只有少數幾個膽氣壯的提出此事不宜。然而,在景泰帝親信太監興安的訓斥之下,這微弱的聲音很快就消彌於無形,包括于謙在內的群臣,都不得不在贊成改立太子的表章上,簽了自己的名字,也就此奠定了他們不得善終的結局。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夏天,景泰帝如願以償頒佈詔書,廢侄兒朱見深為沂王,立自己的親生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同時,廢反對易儲的汪皇后,立朱見濟的生母杭氏為皇后。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只做了一年太子就夭折了。

  朱見濟死後,朝臣們再次建議景泰帝復立侄兒為太子。景泰帝此時原形畢露,將所有上書的大臣一一貶官、杖責,其中,御史鍾同更被活活打死。

  景泰帝大發作一通之後,轉而開始疑心幽閉南宮中的哥哥朱祁鎮。察知皇帝的心意,景泰帝身邊的太監,也一個個地跟著勢利眼兒。到後來,英宗名為“太上皇”,日常供應卻非常微薄,甚至於出現斷頓無糧的情形。以錢皇后為首的英宗后妃們,不得不操持女紅,做一些繡品出售,換些食物以維持生計。

  兒孫落得這步田地,孫太后的心情可想而知。雖然宮中耳目眾多行動不便,她仍然想方設法,好幾次進了英宗所居的南宮,給他帶去食物錢財。在這方面,她多少得到了景泰帝生母吳太后的幫助。也算是她從前善待吳氏所得的回報。

  孫太后探視兒子以及群臣同情英宗的消息,自然逃不出景泰帝的耳朵。為了防止孫太后入南宮、防止有人越過高牆謁見英宗,景泰帝採納了親信太監高平的主意,將南宮中的樹木盡數砍伐。這時,正是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盛夏,沒有了賴以遮蔭的樹木,也不能再見到母親,可以想象,衣食不繼的英宗會有怎樣的心情。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年方三十歲的景泰帝忽然重病不起。十一日,群臣請復立沂王為太子,景泰帝仍然堅持不允,並稱自己只是小病,還定下十七日早朝之期。然而,他的真實病情,武清侯石亨是非常清楚的,他決定來一場豪賭,便與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以及徐有貞等人,謀劃迎立英宗復辟。

  十六日,徐有貞等人先將消息報孫太后,得到了她的應允後,眾人越發心雄膽壯,十七日凌晨時分,撞爛南宮圍牆,將燈下讀書的英宗擁了出來。

  於是,十七日臨朝議事的,就變成了復辟的英宗,而不是病體支離的景泰帝。得到這個消息的景泰帝只能連呼“好、好、好”,然後面牆涕泣了。兩天後,景泰帝病逝。

石亨和徐有貞等人因為擁立有功,一時間,英宗對他們言聽計從。這兩個心胸狹窄的傢伙,頭一件大事就是盡情幹攬軍政大權,並且公報私怨。很不幸的,于謙等人正在他們的報私仇名單之上。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