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想得多一些,看得透一些,重新審視你所知道的文史。我是南街村夫。


引子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宦官弄權

後人讀史,無不為宦官專權亂政所咬牙切齒,恨不得將這些閹貨們碎屍萬段以洩其憤,同時,也對重用宦官的皇帝怒其不爭!但這只是後人站在第三者角度所得到的結論,如果你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很可能也會這麼做。皇權的至高無上,但也面臨著後權、相權、外戚、地方勢力、外族入侵等多種因素的威脅,新皇帝要想穩固手中的權利,只能藉助身邊最信任的人。因此,這些令人深惡痛絕的宦官專權現象的背後是權利的爭奪,也是人性的使然。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影視劇中的宦官形象


一、宦官專權是皇權至上制度下必然的產物。

宦官是專制時代的畸形產物,最早很可能在夏商朝就已經出現,周朝及各諸侯國中的史料中記錄了很多與宦官相關的內容,秦朝之後宦官作為一種勢力,開始越來越多地活躍在政治舞臺中,宦官的危害也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出來。這些人因生理缺陷而心理扭曲,一旦掌握權力所造成的危害甚至比權臣還嚴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指出“是宰相六部,為奄宦奉行之員而已。”熟讀聖賢書,十年寒窗苦而取得功名的讀書人,還得看這些不男不女的宦官臉色做事,實在是斯文掃地,因此在他們筆下宦官自然不是什麼好東西。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宦官形象


當皇帝並不這麼認為,尤其是大臣邊將威脅到皇權時候,更會願意信任宦官。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鄴城之戰中,唐肅宗派遣九個節度使圍攻安慶緒,眼看著就要成功,最後一敗塗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肅宗擔心邊將們權力太大,萬一再出現一個“安祿山”那可怎麼辦?肅宗故意不設置元帥,派遣宦官魚朝恩做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以監督各軍行動。使得各部將領無法統一協調,最後在史思明的援軍攻擊下,全線崩潰。對於皇帝來說,戰爭可以失敗,但決不允許在冒出一個難以控制的將領威脅皇權。

鄴城之戰只是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中,維護至高無上的皇權的一個縮影而已。改朝換代的風雲動盪和宮廷政變的血雨腥風,讓皇帝時刻擔心著權臣對皇位的覬覦,警惕著地方割據勢力的尾大不掉,對周邊政權的嚴防死守,防止王朝被推翻,擔心皇權被架空。因此,如果你是皇帝,面對功高蓋主的權臣和擁兵自重的大將,肯定也會培植自己信得過的力量去制衡。

如何才能有效得控制朝臣呢?宋朝重文輕武,明朝在此基礎上則是將宦官引入其中,讓宦官成為特務頭子。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設置東廠,成化十三年又設置西廠,均有宦官擔任,直接對皇帝負責。而且宦官任職機構也不斷膨脹,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總稱二十四衙門。

王夫之在《沿書引義·舜典四》中說:“宦寺之惡,甚於士人,只因其無廉隅之借,子孫之慮耳,故憫不怕死,何況乎其以淫而在傍君主之側耳。”

正是因為不怕被人罵斷子絕孫,宦官們才能為所欲為,這是官員們所憎恨的,卻是皇帝喜歡的——沒有子孫後代的顧慮,做事才會不擇手段,同時也不用擔心宦官篡位當皇帝,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唐朝節度使出行圖


二、宦官是皇帝家奴,沒有奪權的隱患,用起來無後顧之憂。

建中四年(783年),在突出其來的涇原兵變中,唐德宗倉皇逃到陝西省的奉天小城,並且被叛軍圍困了一個月,這對唐德宗及後來的唐朝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當時,唐德宗正在對付河北節度使叛亂,派遣涇原鎮節度使率領5000士兵去救援被圍困的河南襄城。結果因為犒勞問題,引發士兵譁變,憤怒的士兵攻陷都城長安大肆搶劫,洗劫府庫,最後還迎立閒居長安的太尉朱泚為皇帝。在這次變亂之中,唐德宗的弟弟和叔叔等都被亂軍殺害,自己還險些做了叛軍的俘虜。從此之後,唐德宗對朝廷大臣更加不信任,叛亂平定返回長安之後。唐德宗擴充神策軍的編制,讓這支軍隊成為皇帝直屬的軍隊,至於負責人還是自己的家奴最靠譜。依靠神策軍,唐朝後期的宦官為所欲為,但也維護著唐朝的統治,直到唐朝滅亡,宦官也隨之滅亡了。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禁軍形象

“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爾。”歷史上權臣篡位屢見不鮮,但宦官當皇帝絕無僅有。宦官是一群刑餘之人,又是皇帝的家奴,即使有謀反的實力,也不會做出黃袍加身的事情。因此,在皇帝看來,提升宦官的地位為自己所用,要比朝中的官員更有安全性。涇原兵變之後擴充神策軍,就是唐德宗吃虧之後的無奈選擇。

對於宦官來說,他們所依附的只能是皇帝,因此他們需要看皇帝眼色行事,貫徹皇帝的意志。在唐朝,宦官勢力如日中天,但他們還是要打著皇帝的旗號做事,哪怕是廢立和謀殺皇帝也是悄悄進行,目的是換一個易於控制的新皇帝。在明朝宦官同樣權勢熏天,可是一旦皇帝對他們不信任,一紙詔書就能讓他們粉身碎骨,比如明武宗朱厚照的宦官劉瑾,人稱“立皇帝”,可是朱厚照不信任他的時候,劉瑾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坐以待斃。


三、宦官是皇帝的玩伴,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之後,對於土木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不僅沒有治罪,還對他甚是思念,下詔書為他恢復名譽,在京城智化寺建立旌忠祠來紀念。拜王振所賜,明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虜,差點又被弟弟囚禁至死,但明英宗復位之後為何這麼對王振呢?真的是明英宗不夠英明嗎?

王振以前做過鄉村老師,入宮之後有幸成為當時太子朱祁鎮的啟蒙老師,深得朱祁鎮的好感。《

明史·列傳·卷一百九十二“帝方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敕,極褒美。”所以才會有復位之後的一列舉動吧。雖然當時及後人認為王振罪大惡極,但英宗可不這麼認為。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影視劇《唐明皇》中高力士形象


這件事也說明了宦官得到重用的另一個因素——感情基礎。雖然宦官是皇帝的家奴,但是皇帝從小在宦官宮女的照顧下長大,甚至可以說是幼時的玩伴也不為過。比如萬曆皇帝對馮寶的稱呼就是“大伴兒”。有的宦官與皇帝共同經歷了患難,比如唐朝宦官高力士。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的時候就跟隨著,在消滅韋氏集團的“唐隆政變”和打倒太平公主的“先天政變”中都立下了大功,而且在唐玄宗執政期間還提過很多左右政局的建議。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唐玄宗悶悶不樂,高力士很關切地問玄宗是不是不舒服,玄宗說,“汝,我家老奴,豈不能揣我意?”最後,高力士一句“推長而立,誰敢復爭”(語出《資治通鑑》唐紀三十),確定了忠王的太子地位,由此可見高力士和唐玄宗的關係以及在玄宗心中的地位。

《資治通鑑》上說“自是宦官勢益盛,高力士尤為上所寵信,嘗曰力士上直,吾寢則安。” 高力士被封為冠軍大將軍,渤海郡公,但並不專權,也不作威作福,人緣極好,《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四》稱:肅宗在春宮,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

王公貴族對高力士如此稱呼有敬重的成分,但主要原因是高力士得寵於唐玄宗,往往一句話就能決定人的前途。

太監鄭和雖然沒有專權的記錄,但是能率領國家艦隊及上萬士兵七下西洋,這本身就是聖眷優渥的體現。鄭和原本是一個被俘虜的小孩,閹割之後送給燕王朱棣,最後成為國家艦隊的司令,身份巨大變化的背後是從小跟隨成祖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功勞這份深厚的情誼。

對比一下我們自己,那些從小一塊長大,在艱難時候不離不棄,又是良師益友,懂得自己心意能幫處理很多棘手事情的人,我們肯定會把他當成鐵哥們,好閨蜜。換成皇帝同樣也是如此,更何況這類人又是對皇權沒有威脅的宦官,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對他們委以重任難道不是人之常情麼?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明朝太監形象


四、宦官能夠分擔皇帝的一部分工作,培植宦官勢力,能對抗大臣結黨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工作狂人,他取消宰相,一個人大包大攬。因此也不需要宦官插手政務,並立下規矩禁止宦官讀書識字,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還鑄造鐵牌懸掛在宮門警示後人。可是,繼任的皇帝顯然沒有朱元璋旺盛的精力,而且一般越是後期的皇帝就越不願意勤於政事。

開創“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歷史評價並不低,隨著國家事務逐漸增多,他依然沒有足夠的精力對內閣票擬的文件一一批紅。於是,他首先打破了太祖禁令,在宮中設置內書堂,教授宦官讀書寫字,慢慢培養起來能夠協助批紅的宦官。明英宗正統年間以後,鄉村教師王振備受寵信,於是司禮監權力逐步增大,甚至被人稱為“內相”,與內閣首輔大臣相抗衡。明朝中晚期後,萬曆、嘉靖多年不上朝,司禮監秉筆宦官往往代替皇帝批紅,內閣似乎只有票擬的虛名。雖然久居深宮,但皇帝的權利控制慾望一點也不少,宦官批紅只是貫徹皇帝的意志,用來牽制內閣,使皇權專制的集中化的一個表現罷了。

皇帝最喜歡的就是黨爭,雙方都會依附皇帝。被後人譏諷為“木匠皇帝”的明熹宗朱由校重用權閹魏忠賢,故意縱容其權傾朝野,號稱“九千歲”。其目的是平衡朝中日益上漲的東林黨勢力。天啟七年,23歲的明熹宗駕崩,臨死之前下旨說,魏忠賢忠誠可靠,可以託付大事。


宦官專權亂政令人痛恨,換位思考,你是皇帝也會重用宦官

大明王朝1566中的太監形象


《明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八月乙巳,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於乾清宮,諭以魏忠賢、王體乾忠貞可計大事。封忠賢侄良棟為東安侯。

然而崇禎即位之後,拿下魏忠賢,又沒有培養出一個可以與之抗衡的新宦官代表,結果東林黨尾大不掉,成為鐵板一塊,崇禎的旨意不能得到貫徹,稅款收不上來,在內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有八旗子弟步步緊逼,最終做了亡國之君。直到明朝滅亡前夕崇禎才醒悟過來。《明季北略》記載,在李自成即將攻破北京之際,崇禎私下讓太監曹化淳“收葬魏忠賢遺骸”。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也有類似的說法,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如此!”崇禎聽聞感慨萬分。


寫在最後:

宦官專權亂政不需要洗白,這是皇權制度所孕育出的怪胎,所造成的危害更是令人髮指。比如,唐文宗時代謀誅宦官失敗,宦官首領仇士良瘋狂報復殺死包括宰相在內的1000多人,這就是甘露之變。從此之後“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一)唐文宗嘆息道,自己連周赧王、漢獻帝都不如,他們只是受制於諸侯,而自己卻受制於家奴。

在否定宦官亂政的基礎上,也需要從人性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這一歷史現象,尤其是站在皇帝的角度“換位思考”,或許會幫我們對歷史的認識能更深刻一點,也能客觀一點吧。

另外,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亂,文中統稱為宦官。其實隋唐以前多稱宦官,之後逐漸稱呼太監,特此說明。


-----------------------------------------

不獵奇,不跟風,用心思考,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今天的共鳴。

覺得不錯,就加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