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茶道的興起,其既有時代的背景,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在很久以前寺院茶道興起於僧人們的坐禪,在坐禪中誕生了“茶禪一味”。

基本上,僧人們坐禪時晚上不吃齋,這時空中肚子,又需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對於很多僧人來說這也是一個煎熬的過程。這時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就出現了,那就是飲茶,並且飲茶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辦法。

寺院茶道的興起,其既有時代的背景,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眾所周知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發源地是中國。但在最早佛教傳入中國時,寺院中還未有飲茶之風。

飲茶最初多為藥用,是民間的產物,並且產量也不高,在唐朝時經一位叫陸羽茶葉研究者的多年觀察和研究,總結出一套種茶、採茶、煮茶、品茶的理論和方法,並賦予茶一種深刻且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由此形成了最初的茶道。

陸羽還曾是僧人,交往的好友中也有許多僧人,如曾收養過陸羽的積公禪師,還有陸羽最交心的朋友——詩僧皎然,他們在陸羽對茶道的研究上都給予了很多的幫助。由於寺院特殊的生活習慣,陸羽的茶道也漸漸被許多僧人所接受,陸羽的茶道便逐漸傳入寺院。

寺院茶道的興起,其既有時代的背景,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見聞記》說:“茶,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本草》雲:‘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隸、浙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陸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由此可見,自寺院茶道興起之後,飲茶之風從南方傳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館。無論民間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好飲茶,飲茶風氣甚廣。

其實飲茶對於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領悟佛性。茶的儉樸,讓人矜守儉德,不去貪圖享樂;茶道的專注,讓人的精神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茶水的清香,讓人尤如喝進了大自然的精華,換來腦清意爽,生出縷縷佛國美景,而這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茶禪一味”。


寺院茶道的興起,其既有時代的背景,又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名剎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剎多位於名山,名山多在深山雲霧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樹,也宜於一般茶樹的種植,如武夷巖茶就因其生於爛石之中極負盛名。許多寺院都自種自飲,還可用來招待香客,為之解除疲乏。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就曾以自種之茶招待陶淵明,吟詩飲茶,敘事談經,終日不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