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明朝是一個“馬上得天下”的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帶領了一幫文臣武將,征戰數年才打下了大明王朝。而後朱棣更是發動靖難之役,靠著一幫人奮勇作戰,才坐牢了皇帝的寶座。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和朱棣有一個共同點,兩個人之所以當上皇帝依靠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得到天下以後,免不了就要對這些功臣進行賞賜。除了對他們本人的獎勵以外,因為中國人很講究澤被子孫,所以明朝皇帝為了寬慰這些功臣,想了很多辦法安置這些功臣的後代。下面筆者就來給大家講一下,為了安置功臣後代,皇帝是怎麼做的。

按照我們今天的觀點來說,教育是一個人成才的根本,也是最值得投資的東西。朱元璋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相當重視對這些功臣後代的教育,曾先後兩次安排這些功臣後代的教育問題。

朱元璋覺得教育一定要趁早打好基礎,所以他要求這些功臣後代年幼的時候,一定要在家讀書,可是又擔心在家沒有人輔導他們,於是給他們找了一些老師進行學業指導。洪武二年,朱元璋“命博士孔克仁等授諸子經,功臣子弟亦令入學”。(《明太祖實錄》)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國子監

相比較當時社會上很多窮人家的孩子讀不起書,這些功臣後代在朱元璋的特殊照顧下,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

但是如果只是在家學習,缺乏與同齡人的交流的話,對於孩子的正常成長也有所不利,皇子讀書總會找一些伴讀就是這個道理。朱元璋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後,隨後做了另一個重大的決定。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令功臣的後代等到年齡稍長以後,就必須到國子監去學習。朱元璋當時是這樣給這些功臣說的,他說:“子弟入太學,親明師賢士,講求忠君親上之道,監古人成敗之跡,庶幾永保爵祿,與國同久”,(《明太祖實錄》)他這麼一說,相當於給這些人畫了一張大餅,只要他們的孩子來學習,不僅孩子可以知書識禮,成為國家棟梁,而且一定可以保住爵位,只要國家在,爵位就在。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這麼好的事情,這些功臣上哪兒去找,所以主動的就把自己孩子送來了。這些功臣的後代,無論願不願意,也只能乖乖地來上課。

到了洪武十六年,朱元璋考慮到這些孩子都是出自名門,難免頑劣,不服從管教,(“貴遊子弟非得威望重臣以蒞之,則恐怠於務學”——《明太祖實錄》)因此必須要找一些有威望的重臣才能管住他們。所以就命令曹國公李文忠兼任國子監事,讓他來監督這些孩子。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為了這些孩子的教育,竟然找了一個公爵,可見朱元璋用了多少的心思。到了永樂年間,朱棣規定功臣後代即使年幼,也要到國子監讀書。此後歷代皇帝對功臣後代的文化教育,都比較的重視,由此形成了一個入學的定製。不過他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嘉靖年間甚至出現了“年少勳戚爭以入學為榮矣”的局面。

但是這些只屬於文化層面的教育,作為功臣的後代,只會舞文弄墨可不行,所以又對他們進行了軍事層面的教育。

明朝初年,對於功臣後代的軍事教育還沒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到了宣德七年,明宣宗下令:“襲爵侯伯悉令屬成國公提督操練,不許懶惰,庶幾朝廷得用,亦不隳其祖父之功。”(《明宣宗實錄》)直接規定他們必須要到京營進行操練,由教官對他們進行訓練。在京營內,他們不僅要學習騎射等拳腳功夫,還要學習一些軍事理論。到了天順二年,明英宗又規定送入京營的功臣後代,年齡至少15歲。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因為這些貴族子弟平日享受慣了,一下子受不了高強度的軍事訓練,所以有些人就想盡一切辦法來逃避訓練。這樣一來,他們的體能和軍事素質大大降低,等到真上了戰場的時候,就容易釀成大錯。比如《明史》就記錄了這麼一件事情,臨淮侯李言恭之子李宗城“以貪淫為倭守臣所逐,棄璽書夜遁”。這件事情丟盡了明朝的顏面,同時也讓皇帝意識到,必須要加強對這些功臣子弟的軍事管理。

之後明武宗把考試製度引入到了軍事管理當中,一開始商討如果軍事考試不及格的話,就要逐級削減他們的爵位。但是因為明初有規定,功臣後代的爵位不可變動,所以就改成了考試不及格,爵位保持不變,但是俸祿卻要減少一半。(雖聽其襲,而減其祿賜之半——《明武宗實錄》)這麼一來,有了壓力,訓練懈怠的情況就少了很多。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朱厚照

以上就是明朝的皇帝們,給這些功臣後代進行的文化教育和軍事教育。而等他們學成以後,自然要找一份工作,這一點皇帝也替他們想好了,並且安排的妥妥當當。

一般來說,這些功臣後代會被安排五種職位,分別是五府掌印、京營提督、南京守備、漕運總兵、兩廣及湖廣總兵。

五府掌印:朱元璋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朱棣即位以後,把執掌五軍都督府的權力交給了靖難之役的功臣。這個時候功臣後代雖還沒有正式掌管五軍都督府,但是皇帝其實已經為他們做好了鋪墊。果不其然,明英宗即位以後,這些當初的靖難功臣都死的差不多了,五軍都督府的很多職位空了出來,明英宗就讓這些功臣的後代接替他們的先輩,繼續掌管五軍都督府。(都督府事宜以侯伯掌之,更選以聞——《明英宗實錄》)從這以後,功臣後代接管五軍都督府就成為了一種慣例。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京營提督:明朝京軍分為五軍、三千、神機三個大營,每一個大營各設置了兩位京營提督,主要負責提調京營操練、整治部伍、揀選各衛軍入充營兵、推舉營官、挑選營兵、聽徵等事。京營提督的權力很大,作為統領中央軍的將領,與五府掌印官併為明代最高軍職。如此重要的職位,皇帝把它們交給了功臣後代。( “每營俱選勳臣二人提督之”——《明史》)從朱棣開始,京營提督就由這些功臣後代擔任,一直沿襲到明亡。

南京守備:因為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所以陪都南京同樣要有一套班底維護正常運行。南京守備就負責南京的留守、防護事務,以及節制南京各衛所,所以任務相當重要,這一職位同樣交給了功臣後代。(守備以公、侯、伯充任,兼管南京中軍都督府,協同守備以侯、伯、都督充任——《明史》)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明朝南京

兩廣及湖廣總兵:兩廣、湖廣由於地域廣大的原因,所以鎮守總兵的地位要高於其他地方,這樣的位置皇帝同樣把它作為功臣後代的備用工作崗位。比如武定侯郭勳、咸寧侯仇鸞就曾經擔任了兩廣總兵。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讓他們負責這樣重要的地方,但是這些人大多不爭氣,如果遇到起兵叛亂的情況,他們是無力鎮壓的。所以就有大臣提議不再由功臣後代擔任總兵職位,但是卻遭到了皇帝的拒絕。一直到天啟年間,天啟皇帝下了決心,功臣後代才不再擔任總兵職位。

雖然說皇帝說一不二,但是在為功臣後代安排工作這件事上,有時同樣會遇到一些阻力。就比如隆慶年間,大學士趙貞吉提出改革京軍,建議不再讓功臣後代執掌京軍,因為他們大多是尸位素餐之輩,這一建議得到了很多大臣的附和。最後在隆慶皇帝的堅持下,並且想了很多辦法,這一改革才沒有進行。

安排教育、分配工作——為了安置功臣後代,明朝皇帝煞費苦心

隆慶皇帝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為了安置好這些功臣的後代,歷朝歷代的皇帝費了多少心思,不僅僅教育要搞好,工作也要分配好。有時候為了給他們安排工作,還要和別的大臣置氣,真的是苦了他們了。

其實皇帝之所以費盡心機的安置好功臣後代,也有自己的考量。在筆者看來,這裡面一個最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皇帝想要利用這些人來拱衛皇權。因為他們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他們最大的依仗就在於皇室的支持,所以這些功臣後代的利益與皇室的利益是休慼相關的,他們自然願意與皇帝綁在一起,接受皇帝的調配。

明朝皇帝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所以才讓他們擔任各種關鍵職位,比如把五府掌印的位置交給他們,為的就是制衡邊將。所以安置功臣後代,其實是明朝歷代皇帝都在下的一盤大棋,利用他們來平衡各方勢力,最終實現皇權獨尊的目的。

從這個層面看,花費那麼多的精力來安置功臣後代,對皇帝來說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