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历史常识因新的出土的文物而被推翻了?

a820697057


千年以前的岁月,实在是太遥远。那些能够记录历史真相的文献、文物,都随着岁月变迁,毁于战火和朝代更迭之中,后人有时候只能凭着所能寻觅到的古老文物或文献的残缺记载,甚至是根据民间传说,来推测古人的历史。

然而,不经意间一些古墓的出土,竟然会推翻几百年以来我们坚信不疑的“历史真相”。或有一些在历史中完全没有记录,或者有记载却不能够被证实历史,却通过新出土的文物,推翻了人们固有的历史常识。那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些考古发现推翻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呢?

西夏文佛经

首先要谈的就是活字印刷,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本中,都记录印刷术是宋代毕昇发明的,甚至在沈括留下来的《梦溪笔谈》中,也详细记录了这种技术。可能还有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1991年以前,中国并没有直接证据,可以用来证明印刷术真的流行并存在。

因为,当时只有关于这项技术的一些间接文字记录,并无直接的证据。直到1991年,宁夏的拜寺沟方塔一共出土了9册西夏文佛经,这些佛经强有力的证明,在西夏时期,印刷术已经确切存在并投入使用。

西夏文佛经

西夏文佛经此外,还有1978年的曾侯乙墓,里面出土的一件16节龙凤玉佩,直接将国人对于活环玉器的认知,往前推动了2000多年的时间。在历史学家固有印象里,中国玉器最鼎盛的时期当数清朝,尤其是乾隆年间,皇家贵族出于对玉器的喜爱,专门设立了一处玉作造办处,所以这一时期玉雕工艺大幅度提升。尤其是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活环玉器更为珍贵。

16节龙凤玉佩

正因如此,考古学家一直认为这种精美的玉器,是清朝年间的产物。殊不知就是因为古墓中出土的这件精巧细致的玉佩,不仅远超于清朝工艺,更是将玉雕工艺的成熟时间,直接拉回到了春秋时期。

虽然至今都没有确定这种玉器的用途,但是对于中国古老玉器工艺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一项发现。春秋时期这些手工艺人的智慧,足以震惊整个考古界。

秦朝竹简

最后要介绍的这个出土文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于秦朝暴政的固有思维。1975年11月,云梦县的秦代墓葬中共出土了1100多枚竹简,在这些竹简上,有一部分是秦律的抄本。

由于秦朝存在的历史太短,所以在众多的考古文物中,一直缺乏与秦国有关的真实史料记载,后人对于秦国的印象,基本上都是从《史记》得来。至于这批秦墓竹简为何会推翻人们的固有印象,这是因为经过专家考证研究发现,这些竹简记载了18种秦律,并没有后人所描述的那样残忍凶暴,更不是一味的施行杀戮暴政。

比如以前中学课本中的陈胜、吴广因大雨受阻这件事,压根儿就不会被杀头,顶多执行鞭笞之刑而已。也从此可见,许多我们以为的历史事实,也仅只是“我们以为”的而已。


鸢飞九天2018


说一个让大家既长见识又笑喷了的啊。

大家可能对这两年非常火爆的海昏侯墓印象很深刻。从2015年开始,它们开始电视直接直播考古现场以后,形成了一股热,大家每天都在关心这个墓葬的发掘进展。其中有很多细节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考古领队杨军亲口跟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当时在一起有好几个老师在场,笑得我们呀不行不行的:

他说,练老师,你不知道,我们在考古现场,一边要挖掘,一边要回答记者的各种问答,真是忙得晕头转向。

然后他就说发掘到马蹄金那天,大家无比地激动。这种情况实际上在后来的展示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当时他们的激动之情。可不是么,他们是各种婀娜多姿地展示马蹄金啊。

当第一块金子拿起来的时候,记者们马上凑上去各种拍,眼尖的记者发现上面有一个“上”字:

于是马上问杨老师,他的反应也快,说这个应该是“上林苑”的简写,代表皇家监造。确实后来也有学者在探讨这种可能性。如果只有“上”也就罢了,可是没一会儿,他们发现又来了:

上面有“下”字,这个“下”字怎么解,或者是“上林苑”之外的“下苑”,杨老师隐约记得有这么一说,但是现场根本没有查资料的可能性。好吧,有上就有下,总算交待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又来了:

这个“中”字,杨老师只好说,我也猜不出来了。

这一波三折的过山车体验,杨老师说每天都有,他的压力好大啊。

其实不止马蹄金有上、中、下三个字,麟趾金上也有,说明这三个字在当时不是随意刻上去的。当时具体的含义学界暂时还没有一个可靠的说法。


兰台挥麈


1990年浙江杭州一名中学生在湘湖砖瓦厂捡到了骨器、陶器碎片,还说曾看到过一条船,怀疑是上古遗迹,就报告给了老师,转到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后,工作人员去现场勘探,发现湘湖砖瓦厂已在此取土20多年了,遗址的堆积层只有十米多长,在这块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片。

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双耳陶罐。

彩陶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标签,要知道举世文明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那里只出土了4片彩陶,而湘湖砖厂数量巨大,且颜色鲜艳,比河姆渡要精美得多,而且文化特征不同,所以湘湖砖瓦厂是不同于河姆渡的另一种文化,考古工作者取名为跨湖桥遗址。

图为上世纪70年代河姆渡发掘现场。

把出土的彩陶送往第二海洋研究所做碳14分析,鉴定彩陶的年代为8000年,早于河姆渡的7000年上限,如果真是8000年,那我们史学界认定的中国最早新石器文明遗址,河姆渡将被打破,而是早1000年的跨湖桥遗址。陶器比河姆渡要好,时间还要早1000年,史学界也争论不休,因为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跨湖桥遗址暂未定性。

《易经》记载的古人刳木为舟,跨湖桥8000年前的先人给了实证。

直到2000年因要修建高速公路,跨湖桥遗址开始抢救性发掘,不但出土了大量石量、陶器,骨器,共修复了陶器150多件,出土大量的动物骨胳发现那时先民已开始驯养动物,很多精美的石器已超出了工打造,特别是出土的黑陶,比距今5000年良渚出土的黑陶还要精美,不久中国最权威的北京大学考古系得出的年代结论依然是8000年。

跨湖桥遗址的世界之最与中国之最。

但在2002年跨湖桥遗址专家会上,全国的考古专家却很难给跨湖桥遗址定性,因为我们最早的河姆渡是7000年,这个超越了河姆渡时期的,谁也不敢下结论,不久跨湖桥遗址传来一个震奋全国的消息,发现了中国人类最早的船了,它是个独木舟,长5.6米,船内发现有黑焦面,证实是用火焦法制造的,旁边还有两片木桨,当年河姆渡曾出土过8只木桨,年代为7000年,而这条船经过碳14和热释光检测,定为8000年,所以跨湖桥遗址将中国的史前文明向前提升1千年。


图文绘历史


必须是“司母戊大方鼎”啊。

从小就知道叫这个!

然后,现在,人家叫“后母戊大方鼎”啦!

还有,张献忠和洪天王。估计某天要翻船。

张献忠的宝藏,在岷江江口考古出土啦。

那么多的文物,从王侯之家的金券元宝,到贫民百姓女子的最朴素的耳环戒指,都有都有。

好像不容易洗白?

最近居然说屈原也是子虚乌有?

不黑不吹,坐等更新历史常识。




云是鹤家乡680


最为典型的应该是睡虎地秦简了,实际上考古界并不缺乏改变历史常识的考古发现,不过很多常识都属于史学界认知的常识,民众并不一定了解。而睡虎地秦简的发现,改变了一个连普通群众都知道的一个历史常识。

说起农民起义,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陈胜吴广,大雨失期,按秦律当斩,这群人因为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既然左右都是死,何不反了他,或许能够获得一线生机,于是众人造反,拥陈胜和吴广为头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刘邦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他的做法是解散众人,各奔东西,他自己逃到山上,亡命天涯。但很多人因为无处可去,愿意跟随刘邦,这样刘邦建立威信,拉起了队伍,最后经过一番运作,夺去了江山,成为西汉开国皇帝。《史记》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大家对此也都深信不疑,但是,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常识。大泽乡起义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秦始皇时期的秦法,这些书简是从秦朝一个叫喜的官吏墓中发现的,按照这些出土的的法律条文,像程胜吴广他们这种因为大雨晚到几天,根本不会杀头,只是丈二十而已,这在秦朝,应该是很轻的处罚。我们都被司马迁给忽悠了,古代农耕文明是以人为本,国家实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口数,所以古代非常注重人口发展,像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也要杀人,岂不是自己削弱自己。如果秦朝真的制定这样的法律,那岂不是有点过分脑残了。适当惩罚是可以理解的,为的是避免有人找理由故意拖延,但是如果没有睡虎地秦简,就算这么简单的事,我们也不会去费心思研究,因为司马迁时代距离秦朝灭亡时间很短,而且《史记》的真实性还是有口皆碑的,根本不会怀疑司马迁故弄玄虚。

在考古界,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简单叙述一下,主要是让大家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性,证史,本身就是考古学的众多目的中的一个。


山野论史


盗墓贼揭开了古代圣人明君尧舜禹的真面目!


“尧舜禹是相互惨杀,我国古代没有禅让制。”我们初中历史学过的“尧舜禹”三代是禅让制度,和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相符,古代的历史学家也一致这么认为;然而在东晋时期,因为一位盗墓贼盗发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而发现了数十车记满古文的竹简,晋人奉命将散乱的竹简排定次序,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原来尧舜禹三代都是谋权篡位;


这部书被后人称之为《竹书纪年》。虽然历代的史家似乎不承认尧舜禹之间是互相谋权篡位,但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这样的说法是极有根据的,在一个文明程度还不算高的时代,怎么能出现当今这样开明的政治制度,而且舜帝死在远离当时文明活动的黄河流域很远的广西一带,显然是被流放;所以,李白的诗歌《远别离》中写到: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尧幽囚,舜野死。 历史原来就是这么残酷。



说文与物


第一,我们都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两本书,分上下册上半部叫《道》下半部叫《德》合称《道德经》,但根据汉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是《德》在上《道》在下,应该叫《德道经》,现代人看《道德经》是反的无异于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

第二,尧舜禹作为上古大贤大德的典范,采用禅让制,是几千年来中国人都向往的大同社会,但根据《竹书纪年》《韩非子》等的说法,尧舜禹之间并不是友好和平的禅让,而是通过流血事件的上位,根据《竹书纪年》的说法,舜发动叛乱赶走了尧,大禹利用自己治水的威望另各部族首领臣服自己,囚禁了舜,并且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开创了家天下,《韩非子》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

第三,我们上小学时学的司母戊大鼎经证实应该是后母戊大鼎。司母戊鼎是郭沫若考证出错的叫法。

第四,四书五经中的《尚书》在明末清初之时就有学者怀疑是假的,经过多方考证是宋代一位南方的秀才为了提高知名度而伪造的,真正的《尚书》早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就已经失传了,后来虽然在曲阜孔府中找了真正的《尚书》结果又因晋朝末年的动乱而失传了,现在的《尚书》是伪造的。


SHEIKEI


我说一个比较偏门儿的啊。

之前普遍认为,蒙古族的前身——原蒙古人是居住在东北地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室韦人,在蒙古人进入蒙古草原之前,蒙古高原是突厥语族人群的天下,包括突厥人、回鹘人、黠戛斯人等等。直到突厥帝国、回鹘帝国相继崩溃,蒙古草原形成权力真空,东北的室韦鞑靼人才进入草原,随着原蒙古人突厥化的过程,成了蒙古高原新的主人。

因此蒙古高原上先由突厥人,后有蒙古人,先有突厥语,后有蒙古语。公元5-7世纪突厥人纵横蒙古草原的时候,原蒙古人还在东北地区默默生活。这是一个历史学界的常识。

然而在2017年匈牙利召开的国际阿尔泰大会上,Alexander Vovin(没办法说他是哪国学者,Vovin教授生于俄罗斯,在美国长大,本来主要研究日本,现在在法国工作,中文和蒙文也都非常流利)发布了一块在蒙古国发现的婆罗米文石碑。简单说来,这是一块7世纪的石碑,使用婆罗米文字,但写的是蒙古语。



这张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蒙古学信息服务平台


在此之前,最早的蒙古文石碑是蒙古国北部库古苏儿省的成吉思汗碑,也叫移相哥碑,时间是13世纪早期。这块碑比成吉思汗碑早了600年,也就是把蒙古文和蒙古语的历史向前推了600年。

这块石碑是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奎苏陶鲁盖(hüisü toloγai)发现的,这证明了在7世纪,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带,也已经广泛生活着蒙古语族人群。

可以说这是近年来以及未来数年内蒙古学最重要的发现,这一发现会改写民族史、蒙古语文史和中国古代史。也就是说,不少教科书和论文都要重写了。

来一张Vovin教授


pku小动物


史学界一直认为《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都是孙武所著,甚至认为两本兵书其实是一本书,直到《孙膑兵法》的出土才证实了人们疑惑。

我们知道《孙子兵法》又名《孙武兵法》,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而《孙膑兵法》是春秋时期孙膑所著,两部兵法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推崇备至,受人欢迎。

然而关于孙武和孙膑、《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之间的关联,一直到现在,不少学者还是存疑他们之间的关系,毕竟现存的这两部兵法都是经后人改写的,并不是原著。

我们学过“田忌赛马”、历史课本知道“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都是历史上孙膑谋略的重要体现。

不过关于《孙膑兵法》人们疑惑,到底他留没留下兵法呢?

1972年6月,我国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墓群发现了一座汉墓。

挖掘初期,文物学家和考古工作人员只是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半两”铜钱,随着工作逐渐进行,人们发现在木坑的水面上飘上来了一些“草叶子”,于是随手就扔到了一旁,直到后来的山东博物馆工作人员赶到,发现这并不是“草叶子”而是竹木条,等到用布擦干后,发现有字,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竹简,只见上面写着:齐桓公问管子.....。

经过完整考古发掘,整座墓坑出土了竹简及残片多达4974枚,而且还有不少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皿,这次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意义深远。

其中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更是让考古学家惊讶不已。

原来《孙膑兵法》一书早在1700年前的魏晋时期就已经消失,直到现在,才重见天日,震惊海内外各界人士。

根据出土竹简古籍记载: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师,是孙武传世后人,而《孙子兵法》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客卿,两人各有兵法传世,而《孙膑兵法》是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

这一历史考古重大发现直接解开了史学界人们疑团,关于孙膑、孙武及所著兵书关系则是更加清晰。

这次的考古出土直接推翻了人们关于孙膑所著《孙膑兵法》的猜疑,为以后的史料研究指明了更加明确方向。


实说历史


秦朝的标准化生产

之前兵马俑的出土,秦朝是清一色的青铜武器,就以为秦国的生产工艺落后于六国。其实随着近些年研究的不断深入,知道了并不是如此。标准化流水线产品这个工业革命之后才有的概念,也被证实了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就已经在使用了,这也诠释了当时秦国为什么少铁器了,因为当时的冶铁技术相比青铜工艺是很不成熟的,也难做到标准化,所以秦国之所以用青铜当武器就是为了标准化生产,这样又快,武器的质量又基本上很均一。研究秦国的武器就有一种是不是穿越了错觉,因为很多理念基本上就是现代理念了。


海昏侯墓是近期的大发现

现在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先进,考古方面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保护的措施也越来越好。近期的海昏侯的考古,又一次带我们走入了西汉时代。这次和马王堆不一样的,这次出土的是汉废帝刘贺的墓,其出土的文物规制也比马王堆高多了。解密刘贺墓中的信息还在进行着,新的信息也不断。不过刘贺那肛塞和口含也是值得注意的文物,还有就是现在最早的一口“帝王牙”,拿来研究也是可以得到刘贺身前的很多信息,可以填补史书的空白。



随着考古手段的越来越先进,再加上不断出土的文物,也会一直填补我们古人没有记载的空白历史,或者证实亦或推翻古人的记载,更会打破我们的常识,惊叹古人的创造。这目前来说至少一直就是进行时,那些尘封的历史也将逐渐有了画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