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中華民族的精神

錢穆:中華民族的精神

《論語》裡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這句話也已流傳了兩千五百年,直到今天,成為中國社會人人俱知的一句話。

但此話實具深義,我們正可即憑孔子此一句話來發揮說明我們民族的歷史精神。

春天來到,綠草如茵,弱柳如綿,桃李競豔,芳菲滿目。千紅萬紫,美不勝收。

一般遊春人,賞心樂事,流連忘返。但那有人會在此際卻去欣賞松柏。

一到夏天,眾木茂盛,枝葉扶蘇,生氣蓬勃,鬱鬱蔥蔥。那時的人,也不會獨去注意松柏身上。

待到秋季,霜露已降,梧桐葉落。但一方面可愛的是果實累累,另一方面可愛的還是絢爛緋紅。人們的興趣,還不會轉移到松柏。

直要到嚴冬已屆,冰天雪地,眾卉盡枯,群木皆落。那時候,天地間肅殺之氣已達極端,一切摧敗無遺,惟有松柏蒼翠,挺立在寒風苦雨中,而生氣盎然。

因此使人知生命之無盡,而轉移心情以待陽和之重來。

此事說來易知,而實不易知。孔子所說:“......然後知......” 三字,便蘊藏著無窮深義,耐人深省。

其中義蘊,確是大堪玩味,大堪探究。但等待說出來,則又是人人皆知。

緊要者乃要在此人人皆知中,教我們去作無窮玩味,無窮探究,此其所以為聖人之言。我們千萬莫平淡視之,讓它輕易忽過。

抑且松柏亦非不凋。有豐則必有枯,有盛則必有衰,有榮華則必然有凋零。此乃天地間生命界一共同現象,一共同通則。

松柏亦有凋時,只其凋,較眾木之凋則在後。而且舊葉未謝,新葉已萌,雖有凋而若不凋。

故松柏之凋,不僅在眾木之後,抑且讓人不易見,遂群認為松柏不凋。所以我們說松柏長青。

孔子特地指點出此一人人共知的生命現象,教人來透悟其中之生命通則。

中國人接受孔子教訓,人人盡知在新春盛夏清秋之後,必然會有嚴冬之來臨。

方其在新春盛夏清秋時,卻先已為嚴冬作準備。《易經·乾卦》上說:“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人固不能違天行事,但即在天時之後行事,只要能率順於天,即是以人合天。天有常,則人亦隨之有常。

因於天時有常,我們還得在天時之前行事,天時接踵而來,反若天在人後,而不違於人,人不變則天亦隨之不變。

現在再回到上面所講“松柏後凋”的一番話上來。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時之變,此即是天地之“常”。有常則必有“變”,而變中則仍見其有常。

桃李爭春,一時盛極得意;但隆冬來臨,在春時那一番盛極得意的桃李,到此不免要衰敗。此亦是一種"後天而奉天時"。

但萬物生命究與天地不同,經不起那一時時的驟盛驟衰,與倏起倏落。所以最多經歷了幾十寒暑,此等桃李生命便會枯竭而盡。

只有松柏,好像在和煦春陽中,萬卉群木爭盛之際,而早已作準備。它雖不能如萬卉群木之隨時而爭變,而獨能超出乎萬卉群木之外,卓立乎四季之中,以守常而待變。

故松柏長青,乃獨有其千百年經久之大生命,此則可謂是一種“先天而天弗違”。

我中華民族,正為能遵守孔子古訓,看重松柏之後凋,而輕視了桃李之爭春。

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之整部歷史,其間亦不乏盛時,但一輩先知先覺,都能教人保泰持盈,適可而止,不為已甚。

知亢龍之有悔,每思患而豫防。及其遭逢挫折,陷處困阨中,乃仍能自強不息。

所以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整部歷史,乃常是一部居安思危,履險若易的歷史。

惟其能居安而思危,所以能履險而若易。惟其不作春風之得意,所以亦不面對嚴冬而喪氣。


本文摘自:《中國歷史精神》錢穆,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