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神經病”


特斯拉的“神經病”

2019年,特斯拉Model 3在美國熱銷了近16萬輛,這是什麼概念?同樣在美國市場,也幾乎是在同樣價格區間的奔馳C級、寶馬3系、奧迪A4,三者的銷量疊加,都幹不過特斯拉。

2020年初,塵囂甚久的國產Model 3,將原本自信的起售價下調至了30萬以內,再次將戰局鎖向了同樣的對手34C,與此同時,諸多造車新勢力的電動車,也成為特斯拉價格戰的屠戮對象。

有人替國產電動車慌張,也有人對國產電動車看衰,彷彿特斯拉一出,為的就是屠戮江湖。


特斯拉的“神經病”

在汽叔看來,特斯拉的本土化,實際上是來求同的,而非伐異的。雖然短期看Model 3像是一隻貓,充當著入侵型物種的角色,讓其他的鳥再無鳥事;但長遠來看,特斯拉實際上扮演的是隻鯰魚,讓周邊的魚也能有所富餘。

就像中國市場成就了蘋果,但蘋果也造就了中國手機產業的崛起。這並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故事,相反,是一段你中有我的往事。


一 特斯拉的蘋果真香


2018年,中國的“脫口秀演員”羅永浩在參加一次行業活動時點評中國的各大手機廠商,他說:“除了華為的CPU有些真本事,其他友商所鼓吹的黑科技都是供應商供的,都在那裝什麼孫子。”

儘管很多人被逗笑了,但這不是段子。

羅永浩口中的“供應商”,正是蘋果在中國曆經數載所打造了完整供應鏈,從而給了各大手機廠商就地取材和整合的機會。這也就是為何,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人們會產生一種錯覺——不管是外行內行,是個人就能造手機。

蘋果的供應鏈究竟有多強呢?據專業機構對比,蘋果供應鏈能力是戴爾的2倍、惠普的5倍、黑莓的4.5倍、摩托羅拉的5.5倍。之所以提這些“沒落貴族”,是因為這一數據源自2011年,也正是這一年成為科技企業的一個分水嶺,這些原本被人仰望的企業開始退出神壇,而喬布斯也因不幸離世將蘋果託付給了庫克——這位締造蘋果供應鏈的核心人物。

那麼,蘋果是如何進行其供應鏈運作的?


特斯拉的“神經病”

簡而言之,蘋果採購的零部件和材料從不同的供應商,然後把他們運到設立在中國的組裝廠。從那裡,產品直接從蘋果的在線商店配送給最終消費者(通過UPS /聯邦)。

在全球範圍內,蘋果的組裝工廠一共有 18 家,其中 14 家位於中國、2 家位於美國、1 家位於南美、一家位於歐洲,這就是蘋果組裝工廠在全球的分佈情況。

而整個東亞,擁有高達80%的蘋果供應商,這就為中國手機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地緣優勢,最低的供應成本、最近的整合距離、最成熟的組裝車間、最完備的產業構成,一個蘋果,催生了無數的蘋果乾。

如此,中國想在特斯拉身上覆制蘋果當年的紅利。很多人只看到特斯拉的落戶獲得的政策扶持,卻忽略了其中的交換條件——“2020年年底,Model 3所有零部件全面國產化!”

這意味著特斯拉給了其他中國廠商來組裝哥斯拉的機會。

汽車是整體產物,電動車也不例外。


特斯拉的“神經病”


在一輛Model 3的背後,站立的是動力總成系統、電驅系統、充電、底盤、車身、其他構件、中控系統、內飾和外飾等十個部分,涉及直接、間接供應商一百餘家。

特斯拉的“神經病”

尤其中國企業,也正在一步步打進特斯拉的核心供應鏈之中。隨著特斯拉電動車在中國的產能逐漸鋪開,Model 3的電池、電機、零件殼體也將對產業鏈原材料產生強需求,從上游原材料的鈷、錳、鎳、鋰、石墨,中下游的連接器,再到下游的整車環節,都會產生較大的動能,讓整個動力車產業鏈將會大受裨益,而中國的材料、裝備、鋰電池也將牽一髮而動全身。

那為什麼不用中國企業來構建產業鏈?因為只有以全球市場為單位的企業,才能引發完整產業鏈的形成。


特斯拉的“神經病”

於是同樣的“錯覺”再次上演——不管是什麼人,好像都能跑出來造車。就像新華字典已經擺到你面前了,語法也給你了,拿一個字組詞還不會了?


特斯拉的“神經病”

換言之,特斯拉所引發的供應鏈變局,相當於給中國電動車產業造就了一條神經網絡,哪怕一個人的大腦空空如也,只要裝上就能運行自如。


二 特斯拉解藥有毒


可是,既然這麼神,那是否代表著中國電動車將有如神助?即便學不會打狗棒法,來套打貓棒法也能行走江湖啊。

未來很樂觀,但可能不完滿。若干年前,為了幫助中國汽車工業崛起,中國也採取過類似的辦法,那就是引入合資建廠,用市場換技術,比如現今的大眾,絕大部分的零件都源自國產,沉澱三十多年的供應鏈也早已固若金湯,但中國的造車業看似有了長足進步,但似乎又不是非常明顯。

這其實是創新的自我鎖死。舉個例子,在傳統汽車的製造過程中,中國因為幾乎沒有什麼技術積累,往往在招商引資時處於被動,尤其多個上市共同競爭乃至討好同一個國外車企,那麼這個車企便掌握了主動權:誰要我分享的技術越少,那我就願意去哪個地方落戶。

為了政績與稅收,很多地方只能一味讓步。同時,雖然後來供應鏈一應俱全,但既然組裝省事,那麼人們也就沒有創新的意願和積極性,“拿來主義”成為中國車企最為奉行的指導思想。於是我們能玩好市場,卻玩不好市場創新。手機也是同理。

這也就是由於這套成熟“神經”網絡所帶來的負作用、併發症。

但電動車在中國情景與當年卻大不相同,我們並不是一窮二白,更不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至少在電池領域以及電池的核心材料稀土元素上,中國已經擁有一定的技術積累與次元優勢,情形在這一層面已經發生了逆轉,包括BBA在內的諸多巨頭早已主動來與中國企業尋求在電池技術領域的合作,甚至不惜注資入股,謀求一定的安全感。

也就是說,中國對於電動車領域的佈局,並非想複製在傳統車企上的老路,而是想取得“高鐵式”的核心突破。


特斯拉的“神經病”

說的更宏大一點,中國對電動車的投入至少有一個十分巨大的期待,那就是讓中國製造業從整合者向中樞者的角色來轉變。幹了幾十年組合拼裝的活兒,中國也累了,希望從電動車開始,也能像蘋果和特斯拉一樣,享受供應鏈的頭部紅利。

這自然仍需要創新的加持,就像整個蘋果供應鏈好歹為中國培養了一個華為。而如今再望向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觀眾席,蔚來、小鵬、比亞迪、吉利……大家都面面相覷,目光又炯炯有神,時代將宣讀新風口的名字,可能從現有的他們當中脫穎出,也可是一位還沒誕生、尚未揚名的路人。

這就是一個新時代的美好之處,英雄不見得出場時間的早晚,但時間會早晚給出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