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信二手車恐怕熬不過這一關


優信二手車恐怕熬不過這一關

車市衰微是疫情期難以規避的事。

想必很多人也已經看到優信、瓜子等二手車互聯網平臺通過減薪來開源節流,陽春三月,寒意料峭,原本是該春光爛漫的時節,無奈又添了幾身羽絨服。

全球的氣候越來越暖,市場的經濟卻似乎越來越寒。

據統計,在各方復工、復產的號角下,截至目前,二手車行業的復工率仍遠遠不足五成。當中國替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時,二手車也正欲一腳油門將美國甩到身後,不料一場疫情卻催生了倒擋飆車。

面對外界的人言紛紛,優信、瓜子等平臺的創始人也相繼發聲,表示仍將看好二手車互聯網平臺的優勢,這一次的不可抗力,並不足以說明市場的千瘡百孔。

從來不敢開車逆行,只敢水星逆行的汽叔可能來得更為悲觀。


一 優信的四面楚歌


且說大市場。

新車庫存積壓、車企年度指標、產品惡性競爭等原本困於市場的小毛病,將在疫情中得到無限放大,尤其是在完全解禁之後。在人們的報復性消費之前,各大車企恐怕會先踩踏式走量。

新車不僅會擠壓新車的競爭空間,也會剝奪二手車的原定邊界。對於大部分二手車商而言,目前的手頭存量大多都是源自疫情爆發之前,當時的收購價已經遠遠高於當下的出售價,而經此一疫,行情下趨且不消說,連續數月的“淨貶值”勢必把利潤率倒逼於贏利點之下。現已不是能不能賺錢的問題,而是可不可止損的關鍵。

此外,由於這次疫情的連鎖效應,資本市場亦一地雞毛。這對前期傾向燒錢模式的互聯網平臺無疑是雪上加霜。


優信二手車恐怕熬不過這一關

早在2019年,優信二手車已經接連被媒體曝出“賬面虧空”、“股價腰斬”,作為行業首家登陸美股的領軍企業,卻已經握著一流的知名度,享受著二流的市場估值。

同時,一向水深的二手車市場也差點淹死了優信二手車本身。各種用戶吐槽、負面消息層出不窮,消費者在二手車市場能遇到的坑,並沒有簡單的因為互聯網而一掃而光。

要錢、要用戶、要銷量,是優信二手車在疫情之前就已經燒到眉毛的三把大火。疫情的一股妖風,優信又豈能不瘋?

再說小市場。

之前已經有業內人士吐槽,“互聯網行業講究創新模式,所謂降維打擊,二手車商如果只提供中介服務,那麼本質上與傳統二手車商有何區別?”在投資人們看來,單一的業務模式遠不如多業務協同的模式,後者可以帶來各板塊之間的協同作用,“競爭對手除了有二手車,還佈局了汽車金融、保險、維修保養、新車等業務,但優信依然保持著基礎的交易+金融,再加上與線下二手車商合作的老模式。”

甚至有人認為,優信的模式在業內被稱為廣告模式,本質上是依靠二手車商賺錢,不僅無法保證車況、用戶體驗,更是把層層的加價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導致交易效率低下、體驗變差。


二 不懂服務的二手車行業


早先汽叔就一度認為,無論是優信還是瓜子,一路發展的軌跡與描繪的概念,更像是廣告公司的路數,無非是精簡版的汽車之家,收取二手車商的廣告費,來搭個平臺拓展客源而已。

後來汽叔則有所改善,因為優信、瓜子至少在口面的表達中,還是希望能夠提供更多的服務,解決所謂的信息不對稱,講這單一維度生意,真正上升為一個產業,否則資本也不會被牽著鼻子走。

遺憾的是,中國的汽車市場一直沒太搞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服務,而這一毒瘤也被照搬在了二手車市場上。

不同於美國、德國、日本等成熟的汽車文化與認知力,中國雖然從體量上超過了這幾個國家,但對於汽車的態度還處於發育階段。

這便造成了從車企到經銷商,都有一種對消費者要“過度服務”的衝動。

是的。中國目前的汽車市場其實不缺服務,反而是服務過載,形成“過度服務”了。

比如4S店對加裝、貼膜、保險、金融的一條龍,邏輯上能夠讓消費者以最低時間成本來全部搞定。但結果是什麼?消費者不堪其苦、反受其累。

尤其服務與服務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縫隙”,成為許多人可以自由把玩的地帶,因此消費者常常處於一種被服務狀態。這樣的畫蛇添足在二手車行業也屢見不鮮。

許多人忘了,為消費者減少不必要服務,本身也是一種服務。

買過特斯拉以及一些造車新勢力產品的車主常常感嘆,形同蘋果一般的購買體驗簡直是太爽了,化繁為簡,沒有亂七八糟的服務來節外生枝,直來直往,乾脆利索。

從這個視角上,優信、瓜子等平臺的出現,並沒有優化和縮減之前的二手車行業的服務條目,反而又增加許多看似關懷備至的繁文縟節。況且,二手車行業本身,就沒有過多的服務附加值的訴求。你去買新車可能是去買服務,但買二手車的人,更多隻是為靠譜。


優信二手車恐怕熬不過這一關

如果“靠譜”這一核心痛點無法解決,那麼再多的服務都是花架子、花拳繡腿,讓消費者在眼花繚亂的概念裡逃之夭夭。

然而,決定“靠譜”與否的在於二手車商,而不在於優信、瓜子的主觀意願。它們尚且不能對二手車商形成反制,反倒如寄生蟲一般,要仰賴二手車商的導流與消化。

當然我們可以樂觀點,認為一切的一切才剛剛開始,市場還處於培育階段,優信、瓜子的入局說不準就會宛如鯰魚效應,促進行業的一步步成熟。即便它們逐一倒下,也會有後來者繼續溯岸而上。各行各業都不缺走對路的失敗者。

是的。

但還是迴歸前面提到的那個問題。以目前優信、瓜子的形態而言,它們究竟是增加了“服務”,還是優化了服務?

再而,假設現在乾脆拿掉優信、瓜子,行業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你會發現,沒變化。

在疫情最嚴厲的時期,汽叔曾去超市買泡麵,發現除了某個品牌尚有存活外,其他品牌的泡麵都被劫掠一空。當時網上有段子說:這個時候我們就能辨別出哪些品牌和口味的泡麵不好吃了。

汽車行業亦是同理。人力的篩選往往不如災難的篩選有效。在疫情的牽連之下,我們反而更能看出關於買車的各個環節,究竟有哪些必要、哪些不足,又有哪些如蜈蚣之足,死不足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