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替父出征”算是历史故事,还是文学作品?真假难辨?

哲学文史学堂


最近迪士尼真人版刘亦菲主演的电影《花木兰》未播先火。

花木兰,替父从军,到底是历史故事还是文学创作?

初一语文课本中的《木兰诗》,是要求学生必背,中考必考的文言文。

在花木兰身上,充分体现了忠孝两全的品格!

文学创作往往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从内心来讲,我认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发生过,那是多么伟大的传奇!只不过留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做了加工和夸张!

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花木兰是北朝女性,北魏的鲜卑族人,才会具有替父从军这样强悍的个性!

另外,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就被称为是木兰的故乡,不仅建造了木兰祠,当地很多车站、商店、街道的名字都被称为木兰。

如果是虚构的人物,按立碑造祠的传统,这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以为,虽有文学美化,但"花木兰替父出征"是历史故事!


东秋妮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朗朗上口的的诗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上学的时候这首诗是老师要求背诵的,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依旧能背上几句,笔者最喜欢的就是全诗的开头和结尾一句。“花木兰替父出征”算是后人根据当时的民间传说艺术加工而来的文学作品,因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花木兰”这个人,只能说当时南北朝时期有一个类似这样的人物,后来经过后人的艺术加工,演变成了我们今天大多数人所认知的“花木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首《木兰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不得不提诗中的主人公“花木兰”,这首长篇叙事诗,收录于《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在唐代就已经已广为传诵,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顺,战场上巾帼不让须眉,功成名就不贪图功名利禄,使的花木兰的事迹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

花木兰的故事不仅在国内流传,就连外国人也对其很感兴趣。美国迪士尼公司早在1998年就根据我国民间的花木兰故事制作了动漫版的《花木兰》。而由刘亦菲、甄子丹领衔主演,巩俐、李连杰特别出演的真人版剧情电影《花木兰》也将于2020年3月27日在北美上映。

那么历史上到底是如何记载这位传奇女子的呢?

关于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

历史上到底有无“花木兰”其人?其真名是什么?死后到底葬在哪里一直争议不断。

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程大昌写的《考古编》主要是讲杂论经义异同及史传谬误,博洽详明,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的张海鹏评此书“实能正经解之乖违,订史传之阙误”多有可取。)

经过考证有的人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述异记》、唐代李亢的《考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

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关于“花木兰”的墓地的争议?

在廷安市杜甫川内,与方花山隔河对峙的果园山,原名花家陵。据传为花木兰的坟墓。通往墓的山间小路原为砖石砌成的台阶,长30多米,每阶宽约2米,台阶边还有拴马桩。半山坡有石碑,高约1.5米,宽1米,厚0.1米,上书“花木兰之墓”。花木兰墓除了在陕西延安有修建外,在河南商丘虞城县、武汉黄陂、安徽亳州等地也有落址。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大周庄村是花木兰的家乡,所以这里也建有木兰墓。大量的史料证明,木兰故里在虞城早已为大家所认同。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

《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据史书记载:公元402年至492年90年间北魏与大的战役就有20次,《木兰诗》故事的历史背景很可能是北魏抵御柔然的反掠夺之战。作者在诗中不仅歌颂了木兰的爱国热忱,也通过弃官还乡表现了她不慕功名利禄、热爱和平生活的高尚情操。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修订中指出“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了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尚道德。”北魏有《木兰诗》一稿,足以压倒南北朝的全部世族诗人。”

总结:《木兰诗》来源于北朝民歌,而民歌一般都是根据真实历史人物故事改编而成的,那么也就可以肯定南北朝时期确实有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经过后人不断的塑造“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一个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的“花木兰”就这样形成了,但是由于花木兰这个人物在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大多都是一些野史笔记,而且古代史书上对于女性的记载很少,大多都是一笔带过,虽然花木兰在中国文学领域和民间影响大一点,但是对于历史方面影响很小,因此没有必要出现在历史课本上。

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可以关注@赏心乐史


赏心乐史


“花木兰替父出征”算是历史故事,还是文学作品?真假难辨?

首先,花木兰替父出征来自《木兰辞》,而《木兰辞》来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的一首北朝民歌。而《乐府诗集》的诗歌采集来源于民间收集或者专业的文人编辑。

《木兰辞》没有作者,所以很大可能是民间收集的民谣。民谣都是老百姓对所见所闻的改编,其真实性足以与地方志媲美。

很多人说这是文学作品是因为木兰的女子特征,包括来大姨妈,上厕所,洗澡这些生理问题。但是木兰长的偏男性,而且出自游牧民族,从小长在马背上,善骑射,而且从事的是信使这个兵种呢?是不是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这些在诗歌中都有写的。比如“可汗大点兵”,可汗这个称呼,

在北魏官方文献里,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称为“可汗”。但是征战十二载,超过十二年的战争能匹配的只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柔然族的战争达到了25年之久。

拓跋焘是鲜卑族人,所以木兰出生于游牧少数民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这句就写出木兰从事的是信使,所以不用与其他人同吃同住,信使传递的都是军情密件,所以住宿也有独立的卧室。所以这些就可以解释木兰从军十二载,都不知木兰是女郎。

而木兰辞中也没有说木兰姓花,木兰的户籍也无记载。

而花姓木兰第一次出现于明代文学家徐渭改编的《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所以花木兰替父出征,是将人物历史经过文学创作后的作品,是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体。

为何花木兰故事被屡次搬上荧屏?

最近大火的莫过于,刘亦菲出演的迪士尼版花木兰,而迪士尼出品,必属精品。花木兰为什么能走向世界呢?

木兰做到了忠君爱国,孝顺父母。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

木兰本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家对镜贴花黄,然而征兵打破了家里的平静,父亲年老体弱,弟弟还小,所以只能木兰这个孝顺的女儿,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上了战场,为国尽忠。

参军的木兰并不比男儿差,相反木兰有勇有谋,在战场屡建奇功,并且活了下来。可汗论功行赏,木兰不为功名利禄,只想回到家乡侍奉父母。

这样一个忠孝两全,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她不止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更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典范。

终上所述,花木兰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证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花木兰,不论是历史,还是文学,她都是中国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永垂不朽。


非烟慧语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从《木兰诗》的出现源头寻起。

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木兰诗》是北朝时期的民歌——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隋末唐初的,但《木兰诗》最早出现在古代的著录里却已经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了。而在这部书中,提到《木兰诗》是摘自《古今乐录》。《古今乐录》这部书如今已经失传了,但《隋书·经籍志》曾提到过《古今乐录》这本书是出自南陈的僧人智匠。

同时,唐朝人的书中虽然没有完整的《木兰诗》出现,但是多个地方提到过木兰诗和木兰其人。如唐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到:“···其余《木兰》、《仲卿》《四愁》、《七哀》之辈,亦未必尽播于管弦明矣。”还有唐李冗在《独异志》中写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

由此脉络可循,《木兰诗》应该是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并且在唐朝时已经是颇为人知的故事了。


那么这个民歌和故事,是不是有真实历史可循呢?其实是有的,我们知道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王朝,在鲜卑人的习俗中,不仅充满着尚武的精神,而且妇女地位也很高,不仅操持门户之务,还常常参与军政之事。因此,在北魏的历史中,曾经多次提到过女子参与作战的记载。比如《魏书·李孝伯》提到一首《李波小妹歌》,就提到一个射箭武艺非常高超的女将李波小妹。还有《杨大眼传》中,提到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骑射,常常跟随军队一同作战,军中称呼她为“潘将军”。包括后来初唐有名的娘子军的领袖平阳公主,实际上也是这种鲜卑风俗的体现。

但是,关于花木兰的完整事迹,除了木兰诗,大多是后来的人陆续添加添加上去的。

比如传到清朝的时候,有史载和地方志认为花木兰是河南商丘人,商丘还有个“隋孝烈将军庙,庙祀木兰”。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列女》中还有“木兰姓魏氏···慨然代行···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这样的记载。如果照这份资料,那木兰是魏木兰,而不是花木兰。不过这个魏氏很可能是木兰是北魏人的传讹,不一定可以作准。花木兰之名,则很可能与“木兰花”之名联结起来而流传开来的。

另外还有学者根据木兰诗的行军路线等对照历史考证,认为木兰应该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鲜卑军户。这些就不一一详细引述了。


综上,花木兰的形象或许确有原型,但更多的可能是多个鲜卑女性参与战斗的故事再综合汉文化中的孝道文化而创作出来的民间故事形象。其孝顺又勇敢的女性形象,广为人所敬仰,老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历代朝廷为之加封、树碑,文人为之吟诵不绝,使得木兰形象已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故事形象,还成了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了!


曲江家学


二者皆有。为何,故事的原型确实存在,这个故事情节和任务在古代社会可谓轰动效果,就具有了故事性和文学性,在经过作者(佚名)妙笔生花、艺术加工,一个好故事就便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好的文学作品。举例子,《史记》,我们姑且认为司马迁所记录事件都是史实,故事的文学性也非常高啊!《史记》的评价其中之一就是“无韵之离骚”。所以,你既可以将《史记》当史学研究,也可以当做文学作品欣赏。就是这个道理。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相信各位小伙伴都非常的熟悉,讲述的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的故事。

不过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靠得并不是正史的记载,而是归功于《木兰辞》这一北方民谣的传唱,因为正史中并没有关于她的任何点滴记载。

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花木兰不过是古代文学作品杜撰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而已,历史上并无此人。

对此,有一小部分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正史中虽没有记载“花木兰”这个人物,但并不代表她就不存在。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应该就是来源于真人真事,而且花木兰所生活的朝代应该是在唐朝。

理由如下:

1、《木兰辞》中有一句“可汗大点兵”,据史料的记载,同时拥有天子和可汗称呼的就只有唐太宗一人;

2、《木兰辞》中还有一句“从此替爷征”,也只有唐朝初期实行的府兵制,才有代父出征的规定;另外《木兰辞》中还有很多描写府兵制的诗句,比如“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等等,这种自备粮草兵器的规定,也只有唐朝初期才会有;

3、《木兰辞》中还有“出门看伙伴”等句,这也只有唐朝初期的折冲府才会规定十人为一伙。

看到这里,估计有朋友会说,就算故事是发生在唐朝,但是你也没证明花木兰是却有其人啊。别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宋代有位大文学家名叫程大昌,他在自己的《繁演露》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乐府有位名叫木兰的女子,代父从军,十年后凯旋而归,没有接受任何的赏赐。另外,明朝的大文学家田艺蘅在其《留青札》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

他们这么记载的依据是什么呢?是白居易和杜牧的诗句。

因为《木兰辞》就是在唐朝这点是毫无争议的,所以唐代人对于自己生活朝代的史实也是非常了解的。

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修过《通典》的著名史官,杜牧自己的《题木兰庙》相去初唐也只不过几代人而已。

所以说,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应该是经由杜佑考证之后再传给杜牧的,是真实可靠的。

再者说,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如果针是杜撰出来的文学作品,那么为何当时唐代众多的学者对此没产生怀疑呢?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唐朝的百姓应该是非常熟悉花木兰的,她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非杜撰的。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国人尊敬的一位巾帼英雄,就如同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一般,因为她勇敢又孝顺。

《木兰辞》一文也被选入了我们的课本,代代相传,长久不衰。


精卫填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也就是咱们初中时反复背诵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但是女子替父从军肯定事有其人,这是无须质疑的,只是可能没有后来文学作品记载的那么具有传说性色彩。

比如木兰一开始就被发现是女的,后续军营十二年只是戏说。或者木兰果然从军了,不过也只是历年坚持下来,并无大的功绩。回去之后成为民间的谈资,被文学家整理成民歌,而官方并不认可。

虽说木兰的故事在南北朝就有了,但是她真正路人皆知是在唐朝时期,据说当时唐高宗封她为孝烈将军。

唐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

唐以后,木兰的故事被加以更多戏说,版本层出不穷,甚至还有暗黑版本,皇帝知道她是女的之后,大为赞叹,要纳入后宫为妃,木兰拒绝,自杀身亡……

在我心中,除了最初的民歌版本,其余我都不以为然。后面不过或为利或为名,历史只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民歌依旧不可信,但可能我愿意相信吧,历史也是一样,你愿意相信,就是真实的。你怀疑,那就是假的。

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明确无误的还原一段上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因为就连当时人也不能。

话说木兰是我的本命英雄呀……




志疆惠达


🌹关于“木兰从军”的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是否真有“木兰”其人,人们始终在刨根问底。究其原因,那就是: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是中华女性之中一个闪亮的明星!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主人公是木兰,全称为“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它产生的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的记载和争议,尽管吵得不可开交,争得面红耳赤,至今没有定论。

📔有人说是唐朝韦之甫所作,也有人说原本就是北朝鲜卑族的一首民歌。而现代学者大多数认为《木兰诗》产生于鲜卑族的北魏,创作于民间,而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颂,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便于咏诵、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我们所咏诵的原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源于宋代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

📔木兰本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孝道的农家姑娘,由于天子征兵,毅然替父参军出征,既具有“国家”的大义,又体现“小家”的孝道。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多次立功。战后不接受天子的封赏,只想回故乡与家人团聚。

📒这样一位果敢坚毅,不慕名利,勇于担当,热爱家乡的刚柔并济的女英雄形象,鲜活地跃然于纸上,流传于社会,镌刻于心间……成为人们反复探问究竟,试问真假,询问其人的根源所在!








笑看东篱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见于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但木兰姓氏名谁、具体朝代,并不见于史传。是不是史书上没记载的人物历史上就不存在了呢?这不见得。

首先说史书,是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书籍。隔代修史,当代修志。所选取的历史事件、人物与编撰者的编撰目的、原则、喜好有很大关系。再说,木兰是替父从军,有“欺君之罪”,即使皇帝赦罪,也不便大张旗鼓宣传。所以史传上没有的人或事,并不代表不存在。

其次,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当然,我国文学早期也有神话传说,但《木兰诗》并没有写木兰具有超人特质,所以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由此,我认为木兰这个人物是存在的,是她家乡的人传颂的大勇大孝的奇女子。也许在传颂中有些夸张,如“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数字是虚的,也许木兰从军了有五六年。也许立功授奖也没有“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种夸张在文学作品中是允许的。

今天我们研究《木兰诗》没必要考证木兰这个人的存在与否,她已经成为符号,一种精神,她表现出的是孝顺长辈、热爱国家,英勇顽强、淡泊名利精神永存。国难面前那些坚毅的逆行背影不就是当代花木兰吗?




半支莲6


花木兰目前来说,真实性不详,不能说是完全虚构,但是其原型尚有争议。有史料记载她的故乡在虞城,对于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只是从《木兰辞》这首诗歌中找到的线索,但这只是民间的故事,而且她的姓氏到现在也还没有得到确凿的消息,替父从军这件事也不过是从诗词中发现的。

这首《木兰辞》是属于《乐府诗集》中,另外就是在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记载了《木兰辞》,在清朝的《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也有着木兰从军的故事。据说在隋朝时期,有一位女扮男装的女英雄名叫花木兰,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营郭镇建造了木兰祠,期间经过了多次改建,清朝时期此庙的占地已经有一万多平米了,内部有花木兰骑马的雕像,墙上还刻着木兰的壁画之类的,很多都有赞美花木兰的诗词,如果这件事只是虚构的民间故事,绝不会有人花这么大的功夫与制作,说明花木兰替父从军一事,历史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功明学易


接下来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花木兰从军故事的虚构性。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里面的可汗说明当时征召花木兰的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故事背景应该发生在魏晋南北朝的北魏时期,而对抗的是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北魏,自己就是胡人出身。
其中“同行十二年”而没有人发现花木兰是女子之身更,可以说是十分的扯淡了。在中国古代的社会里里,女子是没有行军打仗、转战十年、立功万里而做英雄豪杰的可能,这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女将军只有明朝末年的女将秦良玉,秦良玉入京勤王而被崇祯皇帝亲自召见。秦良玉家族以及其麾下的白杆兵在对抗后金军队战斗中,屡立战功,是实打实的一支保家卫国的武装力量。
笔者认为要宣传真正的女英雄,那么秦良玉的故事也可以上教科书,而不是虚构出来的《木兰诗》;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古诗词的话,那么《木兰诗》自然是一篇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