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你家孩子也可以做到


“別人家的孩子”?你家孩子也可以做到

我們前文說過優秀的孩子有十大優良品質,而培養優秀的孩子這個課題很大,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分享一些觀點。

如果我們把對孩子的教育比做一顆樹,那麼這棵樹結出來的果子就是收穫優秀的孩子。在這棵樹上,家庭教育是根,學校教育是枝,社會教育是葉,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

1.什麼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指父母或監護人再家庭給予子女所提供的教育方式和內容,以及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家庭是社會組織最基本的單位,也是個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是一切教育中的根本教育。

我國政府在2003年2月6日公佈《家庭教育法》,做為推動家庭教育的法律依據,在該法特別明定:凡是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各種教育活動,都是屬於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其與個人的關係,可謂終身未可須臾相離。兒童出生以後,朝夕處於其間,除了上學之外,每天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待在家裡,對於家中發生的一切,耳濡目染,印象深刻。人格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幼年的生活經驗,對個體的人格發展,影響重大。社會科學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家庭結構的完整與否、家庭氣氛的和諧與否,以及家庭文化的豐富與否,對兒童的行為取向,影響深遠。因此,當一個家庭有了子女之後,供給衣食僅屬必須,更重要的是培養子女的人格。從孝親敬長,到兄友弟恭,從誠信待人,到敬謹接物,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子女的模範,家庭教育的重要,不言可喻。

2.家庭教育的內容


家庭教育的教育內容,在我國比較流行的家庭教育定義是三道教育,即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簡稱為“3M”。即:

1.“為生之道”

以生命健康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樂)、安全適應(安)等三大方面組成;

2.“為人之道”

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處世修養(交)等三大方面組成;

3.“為學之道”

以生命智慧為核心,由學習品質(學)、綜合素養(素)、自主專長(特)等三大方面組成。

2008年,中國青年教育學家趙雨林研究得出三道生命發展教育理論,指出,家庭教育是一項促進家庭建設與發展的活動,可以幫助1~18歲的青少年自我增值。

根據三道生命發展教育理論,科學家設計出了3M家庭教育圖譜。該理論的設計,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基本理論依據。為此,家長可以依據科學、條理清晰地開展相關家庭教育活動。

3.為什麼家庭教育很重要


2000年的時候,浙江金華髮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事件,很多人應該還有印象,一位17歲的孩子用榔頭砸死了自己的媽媽。是什麼讓一個孩子做出瞭如此喪心病狂的事情?其實,說起來並不是孩子的媽媽虐待了他或者是動輒打罵,反而是媽媽平時對他照顧很周到,噓寒問暖。我們還經常看到有些孩子不堪壓力,跳河、跳樓的比比皆是。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是因為父母的家庭教育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差錯。

一個孩子的失敗,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其次才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失敗。家庭教育的失位,很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後生活中偏離社會需求。


(1)孩子的成長規律決定家庭教育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的胎教開始,家庭教育就已經開始了。待到孩子出生,啟蒙教育開始,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老”,為什麼會這樣來說?就是因為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期是人生薰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3-6歲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


(2)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①.獨生子女政策對家庭教育產生的影響

大多數的獨生子女比較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有很強的攀比心、任意浪費錢物、流行享樂等問題。嚴重的還出現了自殺、青少年犯罪等不良現象。

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

留守在農村的孩子,有家裡的老人照料,而老人由於身體與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只能照顧好孩子的吃穿溫飽,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很多留守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轉折期,由於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而產生了沉迷於網吧、沾染了社會上不良習氣等犯罪行為。

③.忽視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家長看中的僅僅是孩子的身體發育、健康等狀況,很少有家長能夠真正關心孩子的心理發育於健康。由於缺乏對孩子心理變化的瞭解與重視,使得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了明顯的叛逆行為、早戀行為、犯罪行為。

④.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存在

很多家長一直信奉的就是“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訓。有的家長由於在單位中出現工作不順心的事、家庭成員關係惡劣,就經常將心中的怨氣撒在孩子身上,採用命令、恐嚇、懲罰的方法,甚至是動手打孩子,根本沒有顧忌到孩子的自尊心。這種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極大地傷害。

⑤.庸俗功利心理引發“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價值的追求。教育過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犧牲孩子的可持續性發展為代價。這是一種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提前學習;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強”,所以過度學習。一切為了“高人一等”。

(3)中國家庭教育十大問題,請對號入座

過度保護

有時候,由於父母太注重孩子表面的需求,忽略了孩子看不見的心理需求,縱使孩子具有優秀的先天條件,卻得不到應有的發展。當孩子想跑、想玩時,有的父母會害怕孩子受傷而禁止他;如此的話,孩子便會養成不好動的習慣,身體變得遲熟、孱弱多病,心智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阻礙,性格也會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無法面對困難。父母必須明白,關懷是心靈上的溝通,並不是行為上的干預。過分的干預會妨礙孩子潛能的發展。

過分寵愛

過分寵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鍊,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著名心理專家郝濱老師分析認為家長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關心,要依據孩子的性格特徵尋求恰當的教育方式既要防止“簡單粗暴”又要防止“過度溺愛”。應及早發現問題並尋求專業幫助,及時解決,不要讓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而最終影響子女的終生幸福。 父母事事順從孩子的要求,替他完成所有事情,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必動手,於是容易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任性、依賴、遲熟、不能忍讓、也不懂自己照顧自己;即使表面看來柔順溫和,但當孩子長大,需要面對難題時,就可能出現性格突變。父母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無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於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扼殺了孩子的能力發展。

揠苗助長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發育情況,強迫他提早學站、學走路、學寫字……造成孩子身心嚴重失衡,導致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焦慮、冷淡、退縮等問題,還可能會出現拒絕學習的問題,也不懂與人和諧相處。

過分專制

經常以高聲規範孩子的舉動、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想法,會使孩子長期處於恐慌之中,無法表達自己,只懂唯唯諾諾,並使孩子失去自信,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另外,為了發洩不滿,孩子會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當孩子長大,他更可能會對父母存有懷恨的心理,把以往積壓的不滿,發洩回父母身上。

臉孔嚴厲

孩子無法在嚴肅當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擺出嚴厲的臉孔,只會令孩子對父母卻步。父母應避免用苛刻字眼責備孩子,即使孩子做得不夠好,也應溫和地給他意見,使他容易接受。

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

忽略優點

覺得孩子沒什麼長處,就算有,父母也視之為理所當然。中國人比較謙遜,所以有些父母不習慣在人前稱讚孩子,有時還會不經意地批評孩子。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孩子建立自我形象的依據,如果經常提及他的缺點,孩子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僅影響其自信心,甚至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則會不思進取。

父母要及時、對應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麼印象,更起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的目的。表揚要具體,表揚得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

限制說話

孩子喜歡問問題,有的父母會覺得很煩,而打斷孩子的話,或要孩子安靜。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有的父母卻經常替孩子說話。這樣做,會剝奪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導致孩子自我表達能力差,並會漸漸不再跟父母說話,嚴重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利於日後的社會交際。

有的父母誤以為多對孩子說幾次,孩子就應該懂得如何做,即使在安慰孩子時,也是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的過失,叮嚀告誡他應該如何做,而忽略孩子的難處。父母這一做法會讓孩子感到麻木,變得了無生氣,沒有自信。另外,嘮叨還會使父母自己的脾氣變得暴躁,情緒變得無法控制。

假如你一定要重複地說,那麼就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和語氣,將嘮叨的語氣改為提醒。嘮叨讓人厭煩,易招致怒氣,提醒的語氣聽起來則有幫助的意味,孩子會感到父母和自己是在一起的。

嘲笑挑剔

父母挑剔孩子的過失,經常把孩子的缺點掛在嘴邊,說話刻薄,用罵人的字眼嘲笑孩子“笨手笨腳”“沒用”等,甚至在別人面前斥責數落孩子,均會使孩子感到丟臉,嚴重損害其自尊,變得退縮、膽小、缺乏自信。須知道,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傷害,是需要一段長時間來恢復,甚至永遠無法重新建立起來的。另一種可能是,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怨恨,不但不會尊重父母,長大後還會找機會報復。

亂髮脾氣

父母情緒不穩定、亂髮脾氣,會令孩子的性格變得扭曲、行為變得極端。孩子有可能變得反叛、是非不分、缺乏責任感;或是變得自閉、缺乏安全感;也可能同樣愛亂髮脾氣。

以偏賅全

父母用主觀的情緒和期待去看待孩子,自以為是地認定孩子的發展,並以孩子的一個特點概括其全部性格,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方向。例如,有的父母經常指責孩子“你又給我惹麻煩”、“總是這樣”、“沒出息”等,暗示了不能改變,會讓孩子也認定自己比別人差,因而放棄改正。慢慢地,孩子便會向被認定的方向發展,做個沒出息的人。認定,也容易變成偏見,導致父母經常錯怪孩子,使親子關係變得疏離,甚至使孩子變得反叛。

4.怎樣進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千變萬化,各種流派,比如幼兒中心派、家長中心派、合作派......比比皆是,太多了,那麼我們遵從哪個方法呢?不用迷茫,我們只要把握大的原則,在大原則的指導下,各式方法都可以使用,畢竟我們不需要做個“完美的父母”,我們也做不到,我們只需要做個“過得去的父母”就行。下面給大家一些指導性的原則。

第一,平等尊重原則。

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種體現,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辯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獨裁”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許多家長覺得辛辛苦苦賺錢養孩子,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必須服從自己。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把孩子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人。

我們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們,有的家長只希望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而不能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申辯一下,否就對孩子大聲訓斥。這種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是一個人雲亦云的人,沒有自己的觀點。

第二,感情交流原則。

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有書你讀,有飯你吃,有衣服你穿,還想什麼?”但人的成長不但需要物質,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長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長就沒話說。長期下去,兒女和家長相處會變得越來越尷尬。

第三,自由與責任原則。

很多家長把孩子管得很嚴,卻往往吃力不討好,甚至引起悲劇。應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在這基礎上,讓孩子成為責任者,讓他對自己說的話、自己做的事負起責任,成為一個由責任感的人。這樣到他進入到社會的時候,才能承擔起社會賦予他的責任,並且成長為一個更好更強大的人。

第四,方法轉變原則。

教育方法要隨孩子的年齡的增大而不斷改變。

第五,榜樣原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不良的種子。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第六,信任原則。

謊言是從不信任中來的。如果你從孩子小時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沒有說謊的必要。

第七,協調一致原則。

家庭成員之間教育的觀念要一致,否則孩子不知道聽誰的,結果就誰的都不聽。父母之間要就教育孩子達成一致的觀念認同,千萬不能互相拆臺,爸爸說媽媽做的不對,媽媽說爸爸做的不對;還有與長輩之間的教育觀念也要交流,要以父母的教育為主,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不能拆臺,否則孩子就會要麼無所適從,要麼無法無天,覺得他不管怎樣都有撐腰的,難以教育了。

第八,鼓勵原則。

在家庭生活中,應該多鼓勵孩子。鼓勵孩子要從孩子後天言語和行動出發,不要去誇讚孩子先天的聰明、天賦。我們還要設法激發、加固孩子的夢想,告訴孩子:有夢想就會實現。

第九,寬容原則。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木棒侍候”。要允許孩子犯錯,我們都是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的,我們怎麼能不允許孩子犯錯呢?

第十,信守承諾原則

教育孩子,誠信為本。我們不要輕易答應孩子的要求,但是我們一旦答應了就必須要做到。

總之,不管你採取什麼方法來教育孩子,只要讓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樂觀,他(她)富有愛心,充滿信心,對前途滿懷希望,那麼,你就是成功的家長。


(2)家庭教育的七種藝術

一、交談的藝術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是交談。交談的質量,跟交談的藝術有密切關係。


  交談,是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娓娓談心。交談的時機應該是恰當的,交談的話題應該是有益的、孩子是感興趣的。交談之前,家長應該誘導孩子無拘無束地把心裡話傾吐出來,然後,再把自己高於孩子的見解作為一份禮物回贈給孩子。通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誨和啟迪。單純的家長講、孩子聽,沒有反饋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於家長借交談對孩子進行挖苦訓斥,抓住一件小事嘮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厭,則更是不可取的了。


  交談的藝術,主要體現在交談時機的捕捉和交談方式的運用上。一般地說,家長和孩子雙方在情緒不佳時,特別是在氣頭上,不要交談;在事情的原委還沒有搞清楚時,不要交談;有局外人特別是有客人在場時,請不要做批評性的交談;在飯桌上,在孩子睡覺前,也不宜做批評性的交談。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遇物則誨”,所以教育的時機要靈活掌握,一切從教育的需要,特別是教育的效果出發,以孩子能接受為準則。交談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漫談式、調查式、激勵式、嚴肅批評教育式等都可採用。其中的漫談式,即不拘時間、地點、內容,海闊天空、輕鬆愉快地交談,常常是孩子歡迎交談方式。

  成功的交談,似春風化雨,孩子是會受到教益的。


 二、跟孩子一同活動的藝術


  家庭氣氛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動,就是創造家庭良好氣氛的有效做法之一。

  在生活中,家長跟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野外遊玩。大自然是美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蟬鳴,秋季的落葉,寒冬的白雪,對孩子都會有無窮的吸引力。家長掐著時令帶孩子郊遊,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色會帶給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喚回家長對童年趣事的回憶。共同的心境和語言,使長幼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消失了,多少教育內容都可以在此時此刻進行。 

  跟孩子一起去參觀遊覽。假期若能帶孩子到外地旅遊,孩子是最開心的。那些名勝古蹟和各種展覽都值得去看一看。遊覽時,若家長能做精闢的講解,孩子是最為佩服;如顯知識不足,則會迫使家長去翻書查資料,這更能贏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購物。孩子小的時候喜歡跟家長逛商店,順便要點民愛之物,家長可乘機介紹商品知識,灌輸勤儉持家的道理。孩子長大一點了,可以為家、為自己購物,家長陪著當參謀,邊買邊談,邊看邊談,邊走邊談,兩代人之間相互沒有戒備,是教育的好機會。

  跟孩子一起娛樂。晚飯後,節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長,吹拉彈唱,談天說地,讓家庭充滿歡樂的氣氛,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 

  家長和孩子共同活動的內容很多,共同活動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溝,融洽感情,寓教於樂活動之中,讓家庭教育在歡樂、親切、無拘無束的活動中進行。 


 三、表揚、獎勵的藝術


  對孩子進行表揚、獎勵也是很有學問的。

  表揚、獎勵孩子,可以鼓勵孩子重複良好習慣形成;在表揚和獎勵中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是非感,有助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改選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給予表揚、獎勵;孩子有了良好的行為表現,雖只是苗頭,也可給予表揚、獎勵;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表現了勇敢的品質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揚、獎勵;孩子獲得了光榮稱號,父母要給予表揚、獎勵。

  表揚、獎勵孩子的方式很多,應以精神獎勵為主。比如:誇獎、讚許、點頭、微笑、親暱等,都能達到激勵孩子上進的目的。物質獎勵也要有,對年紀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質獎勵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贈送書籍、衣物、玩具、學習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錢,更不能讓孩子小小的年紀,純淨的心靈過早地染上銅臭氣。

  家長要把握住表揚、獎勵的時機。孩子興奮起來,來得快,去得也快,家長要把握孩子的心理脈搏,該表揚、獎勵的時候要及時,使他們良好的表現得以強化,得以鞏固。如果是馬後炮,就會削弱激勵作用。

  再有,表揚也好,獎勵也好,都要實事求是,因為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評價,要讓孩子在表揚和獎勵中去認識自己。過高,容易讓孩子盲目滿足;過低,又不容易達到到激勵的目的。另外,表揚、獎勵,家長的態度要真誠,最好不要事先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守信;絕不能在獎勵的程度上與孩子討價還價。 


四、向孩子道歉的藝術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會發生的,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實在也是家教的藝術之一。

  家長和孩子在家庭中應當是民主和平等的關係,家長做了錯事或錯怪了孩子,是應該主動道歉的。這不會影響家長的威信,更不會有損父母的尊嚴;相反,會給孩子樹立有錯就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質與修養,從而更加信任父母,親近父母;父母的威嚴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更高,還會使家庭中形成一個寬鬆、和諧、民主的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氣氛。

  當然,家長道歉、認錯,特別是向孩子道歉、認錯,態度必須是誠懇的,不敷衍,不找客觀原因,真誠地去求得諒解。


五、寬容的藝術


  寬容是指孩子做錯了事之後,家長以寬大的胸懷接納了孩子的過失,他們沒有過激語言的斥責,也沒有窮追不捨的追究,這都會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深深的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冷靜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列寧8歲時,隨母親去姑媽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隻花瓶,當時無人看見,查問原因時他害怕也沒承認。細心的姑媽猜著準是淘氣的列寧打的,不過媽媽一直保持沉默,等待著兒子民中萌發羞愧感。三個月後,媽媽親暱地撫摸著兒子的頭,欲有所言,不料列寧失聲大哭,講出了打花瓶的事。媽媽安慰兒子,並寬容了他。媽媽知道兒子在這場內心的道德鬥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

  印度聖雄甘地,少年時染上了吸菸的壞習慣,進而發展到偷錢買菸的地步。他深感痛苦和悔恨,便把自己墮落的過程詳細地寫在一個筆記本上,並鼓足勇氣把它交給了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教誨和懲罰。父親沒有責備他,只是久久地凝視著甘地,兩行熱淚滾滾落下。父親的寬容使甘地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從那以後,甘地痛改前非,走上了正路。

  可見,寬容的確是效果很好的教育手段。應用時,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實施寬容教育的前提,必須是孩子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認識,並深感內疚、悔恨時方可運用寬容手段。

  家長準備原諒孩子的過失時,應該從表情上、語氣上使孩子感到家長對孩子所犯的錯誤很痛心,並相信自己能夠悔改。如列寧母親對列寧的撫摸,甘地父親的熱淚,都是對他們極好的教育。家長不可取無所謂的態度,使孩子如釋重負,沒有壓力,缺乏改正的決心。

  寬容,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而這種習慣和品德只有在實踐的鍛鍊中才能產生和鞏固。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某件事沒有幹好,就再不讓孩子動手參與了,允許孩子去幹好的事情,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寬容。

  寬容,絕不等於放任、撒手不管。寬容是積極的教育,旅途是家長失職的表現。


六、批評的藝術


  批評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家長批評孩子是為了對孩子不良思想、行為、品質給以否定的評價,並予以警示,從而引起他們的內疚、痛苦、悔恨,從缺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再重犯。

  運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點錯,就全盤否定孩子;批評今天錯,還帶著以前的錯;一分的錯,總是當十分的錯來批評,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適的。所以,家長遇到孩子的缺點,要弄清情節,弄清原因,恰當估計錯誤程度,不能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對孩子橫加指責,亂上綱,亂扣帽子,亂分析危害。如果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於問題解決。

  在批評方式上應是先肯定對的,再指出錯的;先表揚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評,再批評孩子。批評孩子可以嚴肅,甚至可以嚴厲,但這不等於粗暴,更不等於諷刺挖苦、奚落謾罵。否則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勢必會引起對立的情緒。

  我們常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是說在教育孩子時,以正面激勵為主,但不是否認對錯誤、缺點和過失的批評,甚至懲罰。批評是可以採用的,但不要過多、過濫,不要把批評當成家長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評、懲罰是一種否定、一種壓力,但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激勵、一種動力。作為家長,一定要理智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努力剋制自己無益的感情衝動,增強教育意識,講究批評的藝術。


七、樹立榜樣的藝術


  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樣的言行,使教育的內容具體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強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勵孩子去模仿、學習高尚的品德行為,自學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孩子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時候受到榜樣的影響,印象會極為深刻,甚至會終生難忘。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榜樣。父母是孩子的師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最直觀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則的示範,不僅可以增強說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風潤物一樣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應時刻檢點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為,為子女的品德修養做出示範。

  當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樣的示範作用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家長正確地給予引導。父母該如何在生活中為子女選擇、樹立榜樣呢?要通過講故事、看電視、讀書等方式宣傳並樹立革命領袖、英雄模範、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響教育孩子,使他們成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為在他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應成為孩子學做人的準則。要使孩子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長必須首先對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響、感化、引導孩子。

  家長還要注意在孩子的同齡人中,在班上的同學中,為孩子尋找學習的榜樣,這樣可以增加學習的親切感。這些人都是孩子的同齡夥伴,有著比較相近的的生活經歷,同伴中所表現出來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風,孩子比較熟悉,容易理解、接受,更能激起學習的勁頭。但是家長切記,不能專揀同學的優點、長處去和自己孩子的缺點、短處相比,更不能借機去諷刺、挖苦孩子。家長如果常說:“你瞧人家那孩子,你再瞧瞧你,你太讓我傷心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起消極作用,讓孩子產生反感。正確的做法是,抓住時機,啟發自學,增強自信,樂於學習。


(3)家庭教育的禁忌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通過一項調查,總結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容易踏入以下七個不益孩子成長的禁區:

居高臨下

“你這麼做就得捱揍”、“我在你這個年齡時早就……”、“你不聽也得聽”等等。

◎ 要害分析

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的正確,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最後事倍功半。

冷嘲熱諷

你以為自己很能幹嗎?”、“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 要害分析

兒童心理治療專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熱諷。他們很難理解,和自己最親近的父母怎會說出這種表面是表揚而實質是貶損的“雙關話”,即使你說這些話時還帶有些許幽默感。

絕對否定

# 禁忌語言

“你從來沒有好好吃過一頓飯”、“你總是撒謊”等等。

◎ 要害分析

批評孩子是對的,但如果把話說“絕”,反過來可能引發孩子的一種逆反心理,從而導致最後拒絕接受批評教育。

言過其實

# 禁忌語言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 要害分析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你話中含有水分,於是長大成人後,對他人的評語或稱讚也會將信將疑。此外,聽慣父母誇大其詞的讚揚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往往只能聽好話而聽不進反面意見,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人身攻擊

# 禁忌語言

“你胖得像頭豬”、“你蠢得像頭驢”等等。

◎ 要害分析

智力再愚鈍的孩子也能體會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自尊自信。

威脅恐嚇

# 禁忌語言

“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關你禁閉”、“你不乖就讓你去喂狼”等。

◎ 要害分析

這類虛張聲勢的威嚇和言過其實的表揚一樣,同樣會讓孩子喪失對父母的親熱和信任。

冷若冰霜

# 禁忌語言

“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待會兒再說”等等。

◎ 要害分析

孩子從這些話中聽到的“潛臺詞”是:大人們對我乾的事毫無興趣,他們並不把我當作他們的心肝寶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