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游泳的人,卻為救落水者而犧牲!老子:天地因忘我奉獻而永恆

這個春天,四川劍閣縣的大三學生羅東來和何鑫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1歲。

3月12日晚,羅東來和何鑫以及另外三名同學在劍閣縣清江河河堤邊散步時,聽到有人落水的呼救聲,迅速跑到現場,5人手拉手組成人梯進行施救,站在河堤斜坡上的羅東來和何鑫,在施救過程中也不幸落水。

事發後,公安、消防以及附近群眾迅速救援,遺憾的是,羅東來和何鑫被救上岸後,經現場醫護人員全力搶救,兩人已無生命特徵。

14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四川劍閣縣擬對何鑫、羅東來等5人授予“見義勇為公民”榮譽稱號。

不會游泳的人,該不該救落水者?看到四川劍閣縣的這條新聞,不禁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不會游泳的人卻要在水中救人,這顯然與“明哲保身”的思維相悖。

新聞裡的何鑫、羅東來兩位大學生不會游泳,但他們用生命作出回答:救!他們的精神蕩氣迴腸,他們的生命之歌卻成為絕響。這樣的事蹟已經不少了,而每當看到這樣的消息,總是讓人禁不住扼腕嘆息。他們得到了榮譽,卻付出了生命;這個世界失去了他們,卻記住了他們的精神。

不會游泳的人,卻為救落水者而犧牲!老子:天地因忘我奉獻而永恆

不是為了使他人知道而踐行“仁”的精神,乃是最上乘的“仁”。

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最高的道德標準。比如,仁者愛人、殺身成仁、仁者無敵,都是這種道德境界的體現。什麼是仁?《莊子》說:“愛人利物之謂仁。”放大到一國來說,是要愛護人民,施行仁政;縮小到一人來說,是要富有愛心,利益他人。

大學生何鑫和羅東來等人聽到有人喊“救命”,於是立即跑到現場。他們身懷仁的精神,心裡裝著別人的安危。在這一晚這一地,他們不是演員,不是為了作秀,而是在這個夜色中無人關注的場所,用仁的精神和行動,救他人於水深火熱之中。

《道德經》說:“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乘的仁者做善事,並非為了使別人知道他的仁善。他們別無他想,只為救人。仁的精神無價,他們為仁而逝去的生命亦無價。

不會游泳的人,卻為救落水者而犧牲!老子:天地因忘我奉獻而永恆

無論要救的是什麼樣的人,這顆救人之心不偏不倚不會改變。

劍閣警方通報顯示,3月12日22時40分左右,在劍閣縣下寺鎮劍門花園小區外,梁某某與女友馬某發生爭吵,梁某某從河堤上不慎墜落到清江河中,同行朋友王某某立即施救,並向路人呼救。為了救梁某某和隨後落水的王某某,兩位大學生搭上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捨己救人,獲救者卻是酒醉落水的人,他們的犧牲到底值不值?

《道德經》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聖人總是善於幫助他人,所以就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於使用各種物品,所以就沒有被遺棄的物品。仁者救人也一樣,無論要救的是什麼樣的人,這顆救人之心不偏不倚不會改變。他們不會放棄救人,因為他們不會放棄仁善的信念。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所有的人都值得救。

他們愛惜自己的生命,所以站斜坡上,手拉著手,用人梯戰術救人。他們像愛惜自己一樣愛惜他人的生命,所以在不會游泳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了救人。《道德經》說:“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愛惜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託付於他。這幾位大學生把大愛付諸行動,他們是值得性命相托的人!

不會游泳的人,卻為救落水者而犧牲!老子:天地因忘我奉獻而永恆

像天地一樣忘我奉獻的人,精神像天地一樣恆久存在。

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 。開火鍋店的吳先生回想起整個救援,心中充滿了遺憾。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當晚,他和妻子一直沒睡著覺,對兩名英勇救人不幸身亡的大學生深感遺憾。13日,他還專門到殯儀館看望了兩名大學生的家屬。

兩位仁善的大學生犧牲了,這個世界損失的不只是生命,因此,不只是吳先生,即使是與事件無關的人也會十分悲痛。但是,《道德經》告訴我們:“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而是忘我地哺育萬物,因此才能夠長生。這幾位大學生就像天地一樣無私,他們毫無私心地幫助他人,拯救了別人,也成就了自己。兩位大學生不幸犧牲,但他們的精神特質符合大道運行,將與天地合一,恆久存在。

詩人臧克家寫道:“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因為他們獲得了精神的永生。正如《道德經》所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始終不丟失“道”的人,一定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即使他們的生命結束,他們的精神仍然能夠存在,這才是真正的長壽。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寶典,給我們以無限的力量。以此力量祈願:願逝去的仁者靈魂得永生!願在世的人敬愛天地敬愛仁者!

不會游泳的人,卻為救落水者而犧牲!老子:天地因忘我奉獻而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