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講故事,

並不是

為了哄哄孩子,

而是為了播種。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陪孩子一起讀繪本是一種享受,這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講故事”——我講,孩子聽。

恰恰相反,每一次有價值的閱讀,都是我們和孩子心手相牽的神奇之旅。

兒子打小就喜歡聽我給他講繪本。

在我的記憶中,兒子有很多很多自己喜歡的繪本,當我們一起神遊在不同的繪本中時,小傢伙時而哈哈大笑,時而淚光閃爍,時而問這問那,時而靜思不語。

這,就是閱讀的樂趣。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兒子後來對書的熱愛,正是得益於幼年時他從故事中領略到的喜怒哀樂,以及通過故事窺見的那些從未感知過的世界。

記得當時三歲多的兒子第一次拿到我給他買的《爺爺變成了幽靈》,就迫不及待地自己翻看了一遍。

後來,在正式“開講”之前,我又引導他“看圖說話”,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講給我聽。

這種方式也是我們一起探索每一個新繪本的必經之路。

有了這段“經歷”之後,兒子再聽繪本,“代入感”會更強。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爺爺變成了幽靈》是將小男孩艾斯本想念去世的爺爺的故事,故事中夾雜著艾斯本對親人的不捨、對愛的理解、對生死的困惑等等複雜的情感與思考。

在一個沒有人打擾的環境,當我拿起書,用與故事情境相一致的聲音、語速、語調和停頓開場——“有一個小男孩名叫艾斯本。艾斯本最喜歡的人就是爺爺霍爾格了。可是,他再也沒有爺爺了。……”——兒子一下就被故事捉住了。

我投入地講著,聲音隨著故事情節的起伏而起伏,兒子也入神地看著、聽著,讓自己的心緊緊跟著艾斯本的心一起感受喜怒哀樂。

當爺爺給艾斯本唸叨起那些曾經平實的生活場景時,兒子開心地笑了;當艾斯本想起爺爺曾經帶給他的那些快樂,卻最終聽到爺爺說他想起了那件最重要的事情——忘記給小艾斯本說再見時,兒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淚花。

……。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聽完這個繪本之後的一段時間,兒子又讓我連續講了好幾天,有時他還自己抱著這個繪本看。那段時間,兒子總是“牽掛”著艾斯本和他的爺爺——

艾斯本的爺爺到哪裡去了?

死是什麼?

他為什麼會死?

每一個人都會死嗎?

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

有什麼辦法能不讓爺爺死?

艾斯本如果想爺爺了該怎麼辦?

艾斯本傷心難過怎麼辦?

艾斯本將來也會死嗎?

幽靈是什麼?

人死了都會變成幽靈嗎?

這個世界上有幽靈嗎?

……?

這些問題都是那段時間兒子提出來的,他的媽媽專門把他提出的問題記在了本子上。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這裡的問題都不簡單,有些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所以那段時間兒子經常會向我們提出很多自己的困惑,我們也會和孩子一起探索思考。

對孩子來說,這些夾雜著複雜情感、困惑、思考和感悟的、屬於他自己精神世界的活動,正在一點一滴地凝結成他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看法。

一個繪本就能帶給他如此富足的世界,隨著親子共讀和繪本的增加,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會越來越豐富。

這就是閱讀的力量——靜悄悄地播撒思想的種子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有效的親子共讀就意味著我們是在有效和積極地陪伴著孩子,而衡量“閱讀是否有效”的標準就是孩子收穫了什麼,而不是你曾經講過什麼。

堅持給孩子講繪本故事並非“我講,孩子聽”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父母全情投入地引導孩子閱讀、創設適當的閱讀氛圍、促進孩子思考、積極回應孩子困惑、與孩子平等的探知討論、引導。

假如孩子還不會說話,我們也可以通過“設問”的方式促使孩子思考,即便他們無法表達,但他們一定在想。

這是因為困惑和問題就是思考的果實

缺少了心手相牽的引導和思考的閱讀,就好比你只把種子撒在地裡,而不去耕耘澆灌,是對孩子大腦的辜負

所以,會講故事的父母,都是孩子思想的播種機


只知道用故事哄孩子的爹媽,都會錯過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播種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