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O降息同時作用於貸款端和債券端

本訂閱號中所涉及的證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證券固收研究團隊編寫,僅面向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用作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觀點的溝通交流。非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閱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光大證券研究所不會因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光大證券的客戶。

OMO降息同时作用于贷款端和债券端

本文作者

張旭 / 危瑋肖

摘要

OMO降息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在貸款端的效用體現於實體企業融資,可以降低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在債券端的效用體現於政府融資,可以為政府融資創造舒適的市場環境。

預計4月份操作的MLF利率也將下行20bp,1Y LPR大概率會下降10bp及以上,5Y以上LPR下降的幅度略低於1Y品種。

LPR下降的速度並不是越快越好。

如何保障大量的政府債券以較低的利率順利發行?這顯然離不開貨幣政策的配合,例如今日的OMO降息。

政府債券大量供給對債券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於數量方面,此時使用數量型工具補充流動性較之單純價格型的利率引導更為“對症”。

事件:

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2020年3月30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500億元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20%,較上一次操作降低20bp。

點評:

3月27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在會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政治局會議的指示便得到了落實:人民銀行重啟7D OMO逆回購,並引導中標利率下行20bp。

我們認為,今日(3月30日)OMO降息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在貸款端的效用體現於實體企業融資,可以降低實體企業的融資成本;在債券端的效用體現於政府融資,可以為政府融資創造舒適的市場環境。

1、對貸款端的影響: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根據過往的經驗,MLF利率與OMO逆回購利率具有顯著的聯動性,當OMO利率變化後,下一期MLF利率通常會向相同的方向移動相同的幅度。例如,今年2月3日7D OMO逆回購利率下行10bp,2月17日1Y MLF利率同樣下行了10bp。據此規律,今日OMO逆回購利率下行了20bp,那麼4月份(注:4月17日有MLF到期,大概率將於當日續作)操作的MLF利率也將下行20bp至2.95%。

MLF利率是LPR的重要影響因素,MLF利率的下行有助於引導LPR的下降,我們預計4月20日的1Y LPR大概率會下降10bp及以上,5Y以上LPR下降的幅度略低於1Y品種。此處我們需要強調的是,LPR與MLF之間的利差是可以擴大的。例如,2月MLF利率下行了10bp,5Y以上LPR下行了5bp,兩者間的利差擴大了5bp。我們認為,在本次OMO+MLF降息後,下一期LPR也可能重現這個現象。

我們在3月20日的報告《銀行具有向實體經濟讓利的空間——2020年3月LPR點評》中曾經指出,“在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的前提下,MLF利率下降反而不利於LPR利差的收縮。”事實上,今年2月人民銀行引導MLF中標利率下降至今,MLF一共操作了兩次,共計投放資金3000億元,其為銀行體系直接節約的資金成本只有3億元,但是以此撬動了1年期LPR下降了10bp,5年以上期限LPR下降了5bp,客觀上起到了“銀行讓利實體企業”的作用。但也正是如此,在接下來的報價中,報價銀行並沒有動力快速壓低LPR與MLF利率之間的利差。

我們認為,1個月10bp的降幅並不算小,並且LPR下降的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如果當期LPR下降過快,則可能形成不合理的LPR降息預期,從而推高實際貸款利率中的加點幅度,弱化LPR改革降低實際貸款利率的作用。

2、對債券端的影響:為政府融資創造舒適的環境

政治局會議中強調,要“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如何保障這些政府債券以較低的利率順利發行?這顯然離不開貨幣政策的配合,例如今日的OMO降息。值得注意的是,價格型的OMO降息只是貨幣政策工具箱中的工具之一,未來隨著政府債券發行工作的推進,我們預計還會有降準等數量型工具加入。事實上,政府債券大量供給對債券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於數量方面,此時使用數量型工具補充流動性較之單純價格型的利率引導更為“對症”。

3、風險提示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必然可以打贏。但同時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疫情的發展具有不確定性,要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

光大固收

EBS固收是由光大證券張旭團隊運營的公眾號~非常感謝您的關注~歡迎與我們交流觀點~

張旭(利率)13522568130

QQ:2624530660

鄔亮(轉債) 139 1042 9848

邵闖(轉債) 152 2189 2372

危瑋肖(信用) 188 1065 3183

李樞川(利率) 137 1673 6507

本訂閱號是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簡稱“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官方唯一訂閱號。其他任何以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名義註冊的、或含有“光大證券研究”、與光大證券研究所品牌名稱等相關信息的訂閱號均不是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的官方訂閱號。

本訂閱號所刊載的信息均基於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研究觀點的及時溝通交流,其中的資料、意見、預測等,均反映相關研究報告初次發佈當日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判斷,可能需隨時進行調整,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義務。如需瞭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光大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投資者不應將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作為投資決策依據,本公司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版權僅歸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轉載、刊登、發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權行為給光大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光大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