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偶爾聊到各自家寶貝的開朗活潑程度,寶媽群裡便炸開了鍋: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我家凡凡只要有他在,就熱鬧非凡,愛說話,愛和小朋友玩,隨他爸爸,超級外向!

我家兒子就不行了,內向的很,見面打個招呼都不好意思,週末帶他出去玩,也是一直粘著我,不跟別的小朋友玩!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我家那小祖宗更別提了,老師天天告訴我他在學校不合群,愛一個人待著看別人玩兒,氣的我都想帶他去醫院看看是不是有孤僻症!

然而,孩子不愛和同伴玩,真的就可以簡單地蓋棺定論為“內向”或者“孤僻”甚至“不合群”嗎?

顯然這樣的答案過於倉促,在孩子的小情緒裡還隱藏著許多我們並不知道的小秘密,那麼拋除“內向”這個因素以外,孩子不愛同別的同伴玩的原因還有什麼呢?

孩子處於自我玩耍階段

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的遊戲模式是不同的。

發展心理學普遍以心理學家帕藤(Parten)的理論為基礎,根據兒童在自由遊戲中的社會交往關係和協同程度,將幼兒的遊戲分為以下幾種: 單獨遊戲、旁觀遊戲、平行遊戲、協同遊戲、合作遊戲。

以孩子在沙灘玩沙子為例

  • 單獨遊戲:埋頭玩兒自己的,不關注別人!
  • 旁觀遊戲:自己玩兒著,會時不時抬頭看看別人,但不交流也不互動。
  • 平行遊戲:孩子開始靠近其他小朋友,大家在一個區域附近玩兒,並且進行雷同的遊戲活動,但依舊是各玩各的,彼此不怎麼交流,不去影響他人。
  • 協同遊戲:各自遊戲,有交流互動,但沒有共同目的,沒有角色分工。
  • 合作遊戲:有交流,有互動,有共同目的、明確分工,彼此協調合作。

每個遊戲對應的年齡特徵是這樣的:

  • 獨自遊戲、旁觀遊戲:2至2.5歲。
  • 平行遊戲:2.5至3歲。
  • 協同遊戲:3至4歲。
  • 合作遊戲:4.5歲以上

也就是說在孩子三歲之前,基本都處於獨自玩耍階段,對“朋友”並沒有明顯的意識感,而到4歲半以上才能真正進行合作遊戲。

物權意識敏感期

五一回家時,我家小侄子正坐在沙發上玩拼圖。我嘗試和他一起拼圖陪他玩,可是每當我拿起一塊拼圖時,他便迅速地奪走,大聲地宣告:這是我的,你不準碰!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鄰居家小夥伴來找他玩,同樣遭受了冷落,他自顧自地守護著自己的拼圖,人家只能在一旁傻站著。哪怕是掉在地上的拼圖,人家撿了起來,他也要迅速地要回去,並宣告那些拼圖是他自己的,別人不允許碰。

其實,這就是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

大多數孩子在一歲多以後,自我意識開始野蠻生長,慢慢學會了宣示自己的主權,物權意識敏感期也就開始了。


物權意識敏感期表現

  • 語言方面——重複使用“我的”
  • 動作方面——伴隨攻擊行為
  • 情緒方面——易衝動且不能自制

美國有一首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裡面的歌詞生動的描述了寶寶物權敏感期的表現: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

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

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

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看來是你的;

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

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

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

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

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而上述我家小侄子的事例,也正是物權意識敏感期在作怪!他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他人,不願意讓他人侵犯自己對物品的獨霸權,因此他更願意自己玩,不願意與同伴一起玩!


分離焦慮感,安全感喪失

知乎上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孩子這樣的問題:

家有寶貝女兒兩歲半多了,眼看就要去上幼兒園了,可是現在特別不願意接觸陌生人,不喜歡和同齡小朋友玩兒。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自己一個人可以在她的活動室裡玩兒半天也不用管,自己一個人做遊戲,玩布娃娃,還把平時大人講給她的故事啊或是講她的話說給娃娃聽,覺得一個人玩的特別開心,如果你在和她一起,她也會立馬把你拉入她的故事中,讓你扮演角色。

可就是讓她和其他同齡小朋友玩兒的時候她就會膽怯,要不然就是拉著家人陪她一起和別人玩兒,要不然就索性不去和她們玩兒了。

有網友指出:您的孩子在安全感上需要提升。

深以為然!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分離焦慮感,一般是指孩子在離開陪伴者,心情暴躁,或者有不安的情緒。過度焦慮則是安全感的喪失!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過於依賴與父母形成的穩定關係,害怕離開父母開始新的社交關係。

因此導致了孩子不願意離開家人去和同齡小朋友玩耍。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除上述原因外,孩子不願意與別的同伴玩耍,還可能是由於家庭教育模式等因素的影響,比方說長期被家長攀比,灌輸“你要學會討別人喜歡”的思想,孩子就會怕在與同伴面前表現不好,招到媽媽批評,索性乾脆不與同伴玩耍。

總之,面對孩子不願意與同伴玩耍的行為,我們切忌急於給孩子貼標籤、下結論。

反之,我們需要做的則是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走出社交誤區,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01

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幫助孩子走出物權意識敏感期

一期綜藝節目中,當男孩兒阿北弟一直佔據著車子不讓別的小朋友玩時,賈靜雯媽媽終於出手了,一句:“你玩車子很久了要輪流!”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阿北弟立馬接受了規則乖乖下車讓給別的夥伴!

當孩子獨佔玩具許久,不願意和小朋友分享時,為他們制定規則,輪流玩兒,是不錯的方式!既讓孩子們學會了分享,同時也讓孩子們體會到了分享的樂趣,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另外,當孩子為爭奪玩具發生爭執時,賈靜雯的做法也是值得大大地點讚的!

當Mia和咘咘開啟木馬爭奪大賽時,賈靜雯只是在一旁靜靜地觀看,讓咘咘自己處理。

咘咘主動地數起數來,設置了限時規則,然而Mia並不是一個好的規則執行者,咘咘還沒騎上木馬,數已經數完了,這明明就是耍賴嘛!

最後咘咘情急之下,貢獻了自己的另一隻小馬!隨和一切小情緒都被拋在腦後了,兩個小可愛在友誼的草原上,策馬奔騰,重歸於好啦!

02

帶孩子走出封閉的家庭社交

給予孩子更多的社交機會

去年寒假帶兒子出去旅行,在地鐵上,有一位漂亮的女孩兒同他打招呼,邀請他坐在旁邊的空位置上。

他卻只是抱著我的腿,看著我,不吭聲。

下車時,他竟然開口問我:那個姐姐幾歲了?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這時我才得知,他只是長久的處於家庭的封閉環境中,出於害羞,不敢和除父母以外的人交流。

但是隨著旅行的進行,他開始慢慢有了變化!

在前臺等待退房時,他會主動地同其他小朋友交流旅行中的所見所聞;離開景區時,他會認真地對工作人員說“謝謝”!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顯而易見,孩子的社交發展,首先需要的是我們給予孩子更多的社交機會以及自由,比如多帶孩子去社區玩耍、參加團體活動等!

03

不攀比

遵循孩子的個性發展

我們習慣性希望自己的孩子嘴甜、懂禮貌,或者容易和別的孩子打成一片。

我們甚至骨子裡把孩子內向視為消極性格的體現!

幼兒說很認同這一點:其實內向孩子不是差勁的孩子,他們只是需要多一點的獨處時光來獲取能量。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因為氣質沒有所謂的好或壞,那些內向氣質的孩子,無論環境和年齡如何變化,他們會大概率地保持相同的氣質,不容易激動也不容易慌亂,專注內心,反而會比同齡孩子更堅定。

正如英國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說的那樣,“內向的孩子,常常不需過多努力,就能讓大腦處於專注狀態”,這難道不是一種優勢嗎?

與其抱怨孩子“內向”,倒不如坦然接納孩子,畢竟內向也是一種優異的品質!

孩子上幼兒園喜歡獨處,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該怎麼辦呢?

無論如何,當我們發現孩子不愛和同伴玩時,抱怨與指責只會加重孩子的自卑感,靜下心來找出背後的原因給予正確的引導並全身心地接納孩子,才是我們為人父母者的養育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