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石壁客家美食-擂茶

宁化客家擂茶在宁化小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用料讲究,清香、爽口、味道独特,不仅解渴还有治病的功用,深受海内外宾朋喜爱。

擂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工具一是陶制擂一个,二是用樟木或油茶树干做的擂持(棍)一根,将青草药细叶金钱、艾叶、马蹄金、斑笋菜等青草药切碎,将其与茶叶、油、盐等同时放入擂钵中,用擂持擂成稀泥状,然后将花生仁、绿豆、赤豆、玉米、粉干、瘦肉、猪小肠等配料放入锅中煮熟后,再将擂好的“茶泥”倒入锅中搅拌,再放入一些葱花、芹菜等香料,一钵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的擂茶就可上桌了。

宁化客家擂茶的流传历史十分悠久,迄今已有1200多年。宁化在建县之前称黄连峒,是一个偏僻、闭塞,人烟稀少的地方,开县始祖巫罗俊为了百姓不受土匪侵扰,带领客家先民选择了石壁这个地方建筑城堡,以保护民众的安全,远近各地的百姓闻讯争相前往投靠,于是巫罗俊把他们组织起来垦殖开发,当时客家祖地石壁森林茂密,气 温湿热,瘴气与毒虫、野兽时常威胁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常常有不少乡民中暑生病。巫罗俊的夫人见此情景,带领妇女到田间采集新鲜艾叶、薄荷等青草药洗净、切啐、擂烂,并将其与茶叶、油、盐等制作成擂茶送到工地让汉子们而饮用,起到治病与解渴的作用。乡民大规模辟地垦殖的开发大大促进了黄连峒的发展,特别是石壁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因而名声远播,于是招来络绎不绝的中原南迁汉人,使黄连峒'地旷齿繁'。唐贞观三年(629年),天下基本靖宁,巫罗俊考虑到'黄连去长安天末,版籍疏脱',没有正式建置不行,因此亲自到长安面见唐太宗,要求授田定税,唐太宗甚喜,授巫罗俊官职。至唐乾封二年(657年)宁化有了镇的建置,名为'黄连镇',结束了'版籍疏脱'的历史,为50年后宁化建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宁化客家擂茶,不仅能解渴、充饥,还能清凉降火、消痰化气、健脾养胃。由于擂茶中有青草药、芝麻、炒米、炒豆等多种佐料,故擂茶具有清香、爽口、味道独特的口感,深受客家人的青睐。起到治病与解渴的作用,从而使擂茶得以在客家地区流传下来。

每次回老家妈妈必做的一道美食,每次都要吃上个好几碗,在外面没有食材所以做不了,有想一饱口福的可以来我们家乡,还可以浏览一下客家传承下来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