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歲適宜進行節日薰陶教育?除了帶孩子哀悼,我們還能這樣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年的清明節尤其讓人百感交集。

幾歲適宜進行節日薰陶教育?除了帶孩子哀悼,我們還能這樣做


當時針指向十點鐘方向的時候,我正在客廳帶著孩子靜坐,哀悼抗疫英雄的犧牲,對於過程女兒是知道的,所以她不抗拒,因為前一天剛給孩子普及了清明節的來由和意義。


女兒四歲半對哀悼沒有太大的反應,但我堅持這一種行為,我認為這種儀式感的東西會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她知道這一天就是應該有這樣的情況、這樣的行為。


家國清明,這次全國性的哀悼活動,無疑是一次人心所向的追思行為。江水嗚咽,山川悲鳴,祖國母親肝腸寸斷,億萬同胞淚飛如雨,舉國哀悼,是對逝者的尊重與緬懷,也是對生命的關愛與珍視。


對於小家來說這一次更是難得的教育機會,先烈永垂不朽,精神永存,生命之光,締結晨曦,冉冉升起,孩子就是生的希望,需要更多的繼承和傳承,清明節便是一次好的契機。


人們對節日的根本需求大多是為了慶祝豐收或者紀念特殊的日子,生活在平淡的日子裡,因為有了節日,我們懂得了儀式感的重要性,並從中得到了樂趣和滿足感。


一、幾歲進行節日薰陶教育?


幾歲適宜進行節日薰陶教育?除了帶孩子哀悼,我們還能這樣做


那麼幾歲適宜對孩子進行節日薰陶教育?我們先來來看看孩子的腦部發育的情況。蒙臺梭利早期教育一書中就提到過:腦科學和生命科學上網最新研究表明,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到了3歲就已經完成60%,這時候的兒童腦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美國科學家利用“正電子發射計算體層攝影”技術。對幼兒大腦的發育進行掃描觀察,發現一個人在3歲以後,大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已經基本定型。所以3歲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很關鍵和重要的轉折點,適合家長和老師進行德智體美勞的教育。


二、節日薰陶教育的必然性


幾歲適宜進行節日薰陶教育?除了帶孩子哀悼,我們還能這樣做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等。


1、國情,人情,文化的普及


我很喜歡在知乎上一個作者對於節日和儀式的說法,他認為節日和意識是群體定時進行集體自我再認的過程這種儀式的進行中往往伴隨著高於個體的精神意志。在這種集體意識,自我認同的不斷鞏固下,群體不至於淪為一盤散沙,這恰恰論證了這次全國性的哀悼活動的意義。


養育小孩是一個充滿新奇和變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意義莫過於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偉大,要懂得有一個感恩的心,做人類文明火花的繼承者和傳遞者。所以節日薰陶教育在三歲的時候一定要提上日程。


2、感恩的心


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豐子愷老師說過:“護生者,護心也”,其主旨在於“去除殘忍之心,長養慈善之念”,培養孩子的慈善之心應從感恩之心開始。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告訴孩子他的到來是因為父母的愛,因為醫生的幫忙,因為國家的穩定。


告訴孩子沒有國就沒有家,為國為民的抗疫英雄就是他們最好的榜樣,是守護大家最強的盾牌。是他們點亮了節日的明燈,指引父母教育孩子時刻保持感恩之心。


3、共情能力的培養


共情(EMPATHY)能力,或譯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節日的氛圍總是需要感情的烘托,沒有感情的鋪墊就像是一道沒有加鹽的美味菜餚,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人是感情的動物,人也是群居的動物,需要和別人打交道和親朋好友相處,溝通。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不然雞同鴨講,講不清,道不明。


春節的時候我們需要探親訪友,你一言我一語,你來我往,共聚的日子裡,感情的交流是表達彼此最直接的方式,共情的能力因為節日得到很好的培訓和詮釋。


父母利用節日教育孩子,告訴他們在這個時候應該是怎樣的情緒,怎樣的行為,怎樣的意識。應該帶著開心或者哀悼的心情去過這個節日。


三、教育的流程


幾歲適宜進行節日薰陶教育?除了帶孩子哀悼,我們還能這樣做


一個事情的完成首先應該包括意識的輸入和行為的輸出,其中包括認知,感知,行為三部分。


下面以這次清明節為例子,從我家四歲孩子的過節經歷出發,親述過節的那些事。


  • 認知的探討過程


4月3日,我從新聞聯播中知道,4月4日當天的早上10點會進行全國性的哀悼活動,鑑於孩子處於幼年階段,對哀悼活動理解不足,我嘗試從最基本的節日概念開始我們的節日探索之旅。


1、探索由問答開始

幾歲適宜進行節日薰陶教育?除了帶孩子哀悼,我們還能這樣做


我:寶寶,你知道明天是什麼節日嗎?


女兒:我知道你前幾天說過是清明節。(提前普及)


我:那麼其實你是不是真的瞭解清明節呢?


女兒:祭奠祖先,懷念先人,要有感恩嗎?


我:是的,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上一年我還帶著你回鄉下掃墓祭祀祖先,今年我們在家悼念為疫情犧牲的英雄怎麼樣?


女兒:醫生?


我:他們太偉大了,你覺得呢?


女兒:他們救了很多人是英雄就像奧特曼。


我:明天你願意和我一起靜坐懷念他們嗎?


女兒:媽媽,我願意。我想先看看你以前給我買的清明節的繪本。(女兒三歲時候我買了各種節日相關的系列繪本)


2、感知力喚醒


感知即意識對內外界信息的覺察、感覺、注意、知覺的一系列過程。感知可分為感覺過程和知覺過程。


無論是春節的團年飯還是春晚的收看,或者是中秋的月餅還是圓圓的月亮和燈籠,他們都是孩子透過我們的節日儀式去感知節日的氛圍。


透過與往日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更好的意識到節日的特別,這就是節日的感知,這就是節日的氣氛。


大藝術家、大哲學家們的感知力凌駕與常人之上,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感知力比常人強烈,同樣的,對醜惡事物的感知力也比常人強烈。


如果能夠利用節日的契機好好培養孩子,其感知力將不可限量,有利於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我們利用認知去探索節日,利用節日去培養感知,利用行動體會節日的內涵。


3、行動體會更深

幾歲適宜進行節日薰陶教育?除了帶孩子哀悼,我們還能這樣做


首先,繪本的親子共讀,電視電臺等媒介的普及,這些都是一個很好的節日教育行為


心理學上單純曝光效應就很好的反映了親子共讀的效果。單純曝光效應是圖片、符號、數字、聲音等外部刺激信息只要經常暴露在人面前,就能增加人們對其喜歡程度的現象。


其次,準備特定的食物、特別的道具或者特別的方式。


湯圓、月餅、粽子,柳枝、對聯、紅包這些都會讓我們聯想到相關的節日,每個節日都會有自己特定的慶祝方式,我認為家長不應該敷衍了事,不做準備。


最後,反覆演練,加強感覺。節日過後回憶當天情況、分享當天的感想和收穫,如果孩子願意還可以通過畫畫的方式或者講故事的形式,跳舞的形式,記住這一個節日的相關內容。


這個清明節,女兒一起悼念抗疫英雄,學習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歌,跳了一段關於《清明》的手指操。


不得不說節日確實是一個教育孩子的良機,這些方法你都get到了嗎?


我是小魚兒與小王子,關注我,一起做成長型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