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戰機發動機略談-合格中國心難產的根源究竟是啥

對沒錯,老託回來了。離開頭條號太久,還是挺想念這個大家庭的。抒情的話不多說了,老託在今後會繼續犀利,為大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文章。

今天,我們老生常談一把,略談一下國產發動機。我們的中國心究竟為何常年心臟病?

要論起來,還得聊聊我們的老朋友 - “太行”發動機。從這款發動機的研發中遇到的一個奇葩般的問題,我們能看到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當然首先,太行絕對不是簡單的AL31的山寨品-這是老託最近些年一直在跟周圍朋友闢謠到口乾舌燥的問題。

太行的起點不低,當時我們手上有現成的CFM56,所以太行的高壓級直接使用的是它的方案,由此形成了太行發動機的核心機方案。問題來了,我們當時並沒有現成的匹配這套方案的低壓級方案,自行研發的話撇開潛在的風險不說,受限於研發團隊的經驗以及當時的工程管理水平整個項目肯定會比預期拖延不少,這在當時被認為是難以接受的。於是,我們選擇了AL-31的低壓級方案。

這個做法使得太行的研發瞬間進入了地獄難度模式。正常的方案是兩個氣壓級同向旋轉。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氣流受到葉片的擾動就會有一定程度的紊亂。兩級同向旋轉的目的就是將這種紊亂程度降到最低,以實現航空發動機最至關重要的氣流匹配。然而AL31的軸系方案的旋轉方向恰恰與現有這套高壓級方案相反.......

同向旋轉的情況下,兩個氣壓級的差速等於高壓級轉速減去低壓級轉速,反之,差速就等於高壓級加上低壓級.....這兩種情況下氣流匹配的難度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量級。早期太行發動機的“哮喘”症狀的根源,就來自於此。

關於太行,老託大概可以寫出萬字長文。今天只想聊這麼一個點,是想告訴大家,我們在國產發動機的研發中最致命的問題,其實是總體設計層面的起點實在太差。我們用兩款進口發動機匹配出來的產品,同樣花費了比預計多得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解決一個最基本的氣流匹配的問題,這對於時間資源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對於科研團隊的建設也是很不利的。

所以,當我們在驚豔於珠海航展上由殲10B搭載的矢量發動機時,我們依然應該保持一種謹慎的樂觀。當我們津津樂道於傳說中的渦扇15時,我們同樣應當深層次的挖掘下這款傳說中的國產神器最本質的設計方案的源頭,由此才能更客觀的推論出相關的性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