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萧红的作品,可以多角度分析。从作品《呼兰河传》产生至今,该写的,人们早都写过,研究者的著作,甚至比作品本身还要多出许多倍。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对作品的喜好,仿佛某种饮食方便的嗜好,喜欢上就欲罢不能。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萧红的作品是敏感的,这与她本人有着某种精神上的暗合。白朗说,“萧红是个神经质的聪明人。”

萧红自己说,“我的心就像被浸在毒汁里那么黑暗,浸得久了,或者我的心会被淹死的,我知道这是不对,我时时在批判着自己,但这是情感,我批判不了。”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起见载于香港的《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

所以,阅读《呼兰河传》时,多换几种视角,多搞几次假设,也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比如,从作品的民居和饮食特色的描写变化来分析,就能探寻出作者萧红的革命性特征。

01 萧红对于居住环境的描写,透露着一位萌生革命意志的青春气息。

呼兰小城中坐落的萧红故居是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东北传统民居样式,同时它也结合了四合院的建筑特色,而四合院是东北传统民宅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可以说是非常细致的运用了她家的样貌,比如其中她写到“我家住着五间房子,祖母和祖父共住两间,母亲和父亲共住两间。祖母住的是西屋,母亲住的是东屋。是五间一排的正方,厨房在中间,一齐是玻璃窗子,青砖墙,瓦房间。祖母的屋子,一个是外间,一个是内间。”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通过萧红在《呼兰河传》里的描写场景,稍作整理,我们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萧红故居的格局。萧红故居整体上有东、西两个院落,东院由东厢房、西厢房、五间正房组成,其中的五间正房是由一个中屋和四个小屋构成的,其中将中屋作为中心基点,四间小屋分别东西对称分布。西院是对外出租的院落,是四合形式的院落住宅,而西院的后面便是萧红笔下的一块圣地一一后花园。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萧红的这片后花园占地约有两千多平米,单从后花园的面积来看,萧红家的富庶程度也可见一斑。

同时在萧红家的四合院中,许多的建屋习惯是沿袭了满族习俗的。往昔,满族建房有“以西为贵”的说法,落成的正房,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萧红曾提到过“祖母住的是西屋”,我们也不难看出,祖母在萧红家应该是最被家人敬重的一位长者了。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萧红儿时的这座大四合院,是萧红对这个世界的初始情景和终身记忆,那个时代许多文化症结都浓缩在她独特的家庭环境里。对于萧红笔下民居的探究也都成为我们真正了解萧红这位带着浓厚启蒙思想的革命战士的另一个着眼点和解读途径。

02 描写饮食地域性特点,其实更多的是在传承地理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特征。

饮食的地域性特点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经济文化条件都会对饮食习惯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

萧红依然难以忘怀儿时祖父给他用黄泥裹着烧熟的小猪和鸭子,“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还有冯歪嘴子的秋天做的美味的黏糕,这是萧红全家都喜爱的美味。更有豆腐、麻花、凉粉的沿街叫卖声,都诱惑着人们的味觉,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同时萧红还写到了这样一个画面:玉阿嫂这位勤劳且又任劳任怨的女人,她的手像纺车一样为地主家串茄子,而当茄子晒好之后全部被送到了地主家备冬粮的仓库,玉阿嫂到冬天只吃着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黄良子照顾着主人家的胖孩子,天天心疼着自己的瘦孩子,像做贼一样偷偷向桥对面扔过去主人剩下的吃食,当两个孩子一起的时候,瘦孩子唆着胖孩子吃杏扔掉的杏核;金枝妈妈心疼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就瞬间像母老虎一样捕住了自己的女儿,打的金枝鼻子立刻流血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这里的人们对食物似乎从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吃的东西,基本都能够咽下去;但是,在某些时候,对食物却持有几近严苟的态度。穷与福、香与臭、饥与饱,这天然的一组组矛盾在这里既别扭,又共生。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萧红凭着对这片黑土地上人们的稔熟,自然落笔,详尽记载了他们的饮食习俗和状态,向我们展示出了一种最真实的饮食状态:

“大地一到了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混沌沌的气象,而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气候的恶劣,农作物成活率不高,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之下的人们,从饮食住房到日常的生活习惯,都具有典型的东北特点。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豆粥的。”小葱蘸着大酱,苞米豆粥这都是东北最典型、最朴实的饮食习惯。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而这种纯粹的“靠天吃饭”中究竟有多少无奈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感触和衡量。

萧红从以前富庶的东北传统家庭到革命时期的青年勇士,不论是居住环境还是饮食习性都在其作品中深深地体现了出来。

03 从民居和饮食特色变迁的剖析深层原因,可以隐隐感知萧红已经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在萧红所生活的社会背景之下,对于绝大部分出身贫寒的下层劳动人民能有一个落脚之地便称之为家了,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也不过盖一间或者几间供人居住的正房,但萧红的家不仅有正房还有厢房以及一些功能性的房间,足以看出,萧红家庭的富足。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只不过萧红很早就与这个本来安逸的家之间有着一种格格不入的微妙关系。在她的眼中,同一个屋檐之下有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片天地——“东院”和“西院”。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东院”和“西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东院”的安静反衬了“西院”的热闹,“东院”的精致突出了 “西院”的破败,

萧红的用意也不言而喻,破败的草屋里的人用心生活并付出了几乎全部精力与体力却不过依然艰难困苦,他们仅仅因为一些额外的草房屋顶上的蘑菇就会感到无比欣喜甚至是骄傲,这样的热闹与欢乐是让人感到心痛的。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萧红以五四以来“人的精神”洞察到下层人民的不幸,替他们发声,更表现出她一直不变的民间关照。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使得萧红对民居环境描写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实质性过程。

《呼兰河传》:透过历史迷雾,从民居和饮食变迁看萧红革命性特征

萧红也向人们指明了改变命运的方法,要想冲破这种种禁锢,就要勇敢反抗和革命,哪怕有牺牲也是充满希望的,而这也是其对于饮食描写变迁的重要基础。

结语:在萧红和她故乡人民脚下的这片土壤上,剥削者的剥削是极为残忍的,下层劳动人民只能维系最基本的生存,甚至有时生存都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萧红巧妙的从民居和饮食等细节上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下层劳动者无论如何任劳任怨、全心全力的劳动也改变不了这种被剥削的命运,而唯一的途径,就是积极投身革命。而这,正是萧红的革命担当。


姑且慕容,在文字的海洋中摸索着前进文学新人,我手记我心,不问前程。喜欢,点个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