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不僅連中三元,更是明朝唯一“六首狀元”,朱棣為何將他除名

連中三元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人連續考中解元(鄉試第一)、會元(會試第一)、狀元(殿試第一)。

在我國曆史上,文舉中連中三元者,僅僅只有17人,而明朝佔有3個名額。

今天要說的這位,就是明朝第一個連中三元者。更厲害的是,此人不僅連中三元,更是明朝唯一“六首狀元”。“連中三元”我們前面瞭解了,那這個“六首狀元”又是指什麼呢?

此人不僅連中三元,更是明朝唯一“六首狀元”,朱棣為何將他除名

其實科舉考試並非只有鄉試、會試和殿試。在此之前,讀書人必須先參加縣試、府試和院試。在院試中被選中的,就稱之為“秀才”,便有資格參加三年一屆的鄉試。

而在這六場考試中,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績,那麼就可以稱為“六首狀元”。如果六場考試連續取得第一名,中途沒有經歷過落榜的話,就可以稱為是“連中六元”。

在我國科舉史上,“六首狀元”也僅有兩人而已,一個是今天要說的主人公黃觀,另一個則是清朝的錢棨。但要注意的是,錢棨並非連中六元,他中途曾幾度落榜,當他考中解元的時候,已經47歲了。而黃觀則是連中六元,一氣呵成,27歲就高中狀元。

此人不僅連中三元,更是明朝唯一“六首狀元”,朱棣為何將他除名

這樣一位人才,自然深得皇帝賞識。殿試時,朱元璋親發策問,黃觀在策論中主張

“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無擾,邊境無虞。”

他的策論深得朱元璋之心,於是被欽定為殿試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根據科舉制度,一甲前三名都將直接授職,狀元為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為翰林院編修。黃觀便以翰林院修撰一職入仕。

五年之後,朱元璋就升任黃觀為禮部右侍郎,這已經是正三品的官職了,足見朱元璋對黃觀的重視。朱元璋去世後,黃觀又接著輔佐建文帝,同樣深受重用。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來明朝便不設宰相,所以無侍中之任。建文帝即位後,又設立侍中,便任黃觀為右侍中,官居尚書之下,侍郎之上,為正二品。

此人不僅連中三元,更是明朝唯一“六首狀元”,朱棣為何將他除名

如此深受朱元璋、朱允炆兩任皇帝重用的黃觀,最後卻被朱棣削去狀元名號,朱棣為何要將他除名呢?

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允炆,儲位藩王本來就不滿,朱允炆即位後,朱棣對他的態度很是傲慢。群臣畏於朱棣的權勢,都不敢為建文帝說話,唯獨黃觀敢當面質問朱棣,從而引發朱棣不滿。

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將黃子澄、齊泰等人列為“奸臣”。在這張“奸臣”名單中,黃觀的大名位列第六。可見朱棣對黃觀的仇恨,一旦他得勢,肯定不會放過黃觀。

此人不僅連中三元,更是明朝唯一“六首狀元”,朱棣為何將他除名

黃觀忠於建文帝,又一直不滿朱棣態度傲慢,不將皇帝放在眼裡,所以靖難之役期間,他拼盡全力要維護建文帝。可是少不更事的建文帝,哪裡是老謀深算的朱棣的對手,最後朱棣還是率軍進入南京城。

當時黃觀還在長江上游準備增援,卻傳來建文帝已經自焚而亡的消息,並且燕王朱棣已即位。黃觀明白大勢已去,不願屈服於朱棣,最終決定追隨建文帝而去,便投江自盡了。

雖然黃觀已經死了,但朱棣還是沒有消氣,他仍然下令誅滅黃觀九族,就連黃觀的朋友也不放過,全部收押起來,受到牽連的多達上百人。明朝唯一的“六首狀元”,就這樣落得悲劇收場。

此人不僅連中三元,更是明朝唯一“六首狀元”,朱棣為何將他除名

直到明朝萬曆年間,黃觀才得以平反。因為黃觀是投江自盡的,沒有找到屍首,所以他的墓只是衣冠冢,現在是安徽省池州市貴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