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獨立能力,是孩子成長最好底色


為什麼你對孩子盡心盡力,掏心掏肺,卻養了個白眼狼?原因可能藏在看似微小的家務活中。

從不做家務的孩子,不能體諒你做飯的辛苦,不能感知你熬夜工作的勞累,不能知曉你早起拖地打掃的疲憊。

不親自去做,不親自去感受,孩子永遠不能體會父母的處境和辛酸。

因為世上從來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孩子用心去做了,才會明白自己以為的所謂美好生活,背後都是父母的辛苦操持和用心經營。

真的愛孩子,請讓孩子與你一起承擔瑣碎的家務,體驗成就感,鍛鍊獨立的能力。


把生活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獨立能力,是孩子成長最好底色


給孩子體驗生活的機會

每一個不願做家務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願放手的家長。孩子開始嘗試做家務時,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和示範,大膽放手,而不是一把阻止。

“這麼小的孩子會做什麼,別累著我的乖孫子了。”鄰居家5歲的小德德一拿起拖把,打算學著拖地,奶奶就急忙去阻止,有時索性搶過來。

幾次下來,小德德也不願意做家務了,總是推給奶奶。一個人待著,不是窩著看電視,就是到處拉人陪自己玩。

如果家長允許他做家務,孩子的無聊時光得到了排解,家長也有了放鬆的時刻,何樂而不為呢。


把生活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獨立能力,是孩子成長最好底色


擔心孩子做的不好,可以在一旁指導,或者等孩子拖,再重新拖一遍就行,家長不放手孩子就永遠處於“不會”的階段,做家務何嘗不是孩子體驗生活的一種方式呢。

孩子在鋪床疊被中感受整潔有序的美,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更加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不隨意亂堆亂放;孩子在澆花剪枝丫的過程中感受太自然靜謐的美,在以後的生活中更會發現隱藏的美,而不是抱怨生活的惡苦。

不會做家務的孩子,對生活缺少一種敬畏和感悟,活得虛浮而煩躁,給人不接地氣的感覺。


把生活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獨立能力,是孩子成長最好底色


給孩子體驗成就感的機會

週末的早上8點,六歲的田田已經起床,自己穿衣洗嗽好,開始給全家人準備早餐。

“媽媽,你就安心忙你的吧,早餐就包我身上了。”田媽當然樂享其成,穩穩的坐在書桌旁,都沒打算挪動一步。

田媽中途泡茶去廚房,田田正在開冰箱拿雞蛋,“媽媽,幫我把炒鍋拿下來。”炒鍋、鍋鏟掛在牆上,田田夠不著,自己踩凳子把鍋鏟拿下來了,但是炒鍋太重,她確實搞不定,這才開口求助。“其他的你就不用管了。”她又補充到。

大約半小時後,香噴噴的雞蛋炒飯端上桌,每人還有一杯黑芝麻糊,田田剛剛衝調好的。

田媽一邊吃一邊花式誇:“你這手藝,也忒厲害了吧,你瞧這雞蛋飯炒的,比門口那家的好吃多了……”

田田一臉得意,心情大好,撲哧撲哧吃完,順便把桌子碗筷也收拾乾淨了。


把生活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獨立能力,是孩子成長最好底色


田田一早做飯辛苦嗎?辛苦,至少在我們外人看來很辛苦。可也是她自己強烈要求的,對她而言,做飯是樂趣,是肯定,甚至是一種榮耀,她樂在其中,哪會覺得辛苦呢。

除了做飯,田田也願意嘗試別的家務活,比如擦地,鋪床,收衣服,澆花,整理書桌,喂金魚等等,只要有空,她都願意幫忙做一下。

其實孩子對家務的認知來源於父母的態度,父母越佛系,孩子越願意嘗試,父母給予的肯定越多,孩子越有成就感。

家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成長的一部分,父母鼓勵孩子做家務,就是送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給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在摘菜洗碗端茶盛飯的過程中,學會的不僅是獨立生活的本領,還有對生活的領悟,面對困難時的淡定。

小德德直到6歲還是等著媽媽餵飯,等著媽媽幫忙穿衣服脫衣服。

由於不會穿脫衣服,在學校活動後,滿身是汗,要是老師沒看見,就一直捂著,涼風一吹,就感冒了。最重要的是,孩子動不動就鬧脾氣,一點不順心就哭鬧。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接觸家務少的孩子缺少面對生活的勇氣,對生活缺乏深刻的體驗,抗挫能力更低。遇到困難總是傾向於選擇退縮,在這個過程中,會有挫敗的感覺。

父母包辦一切,不讓孩子接觸家務,真的會養廢一個孩子。

孩子的人生必須自己去實踐去感悟,從小接觸家務,是既修身也修心。用生活中的小事去培養他,長大後才會順利打開自己的一片天地。


把生活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獨立能力,是孩子成長最好底色


其實,孩子其實比你想象的更能幹,關鍵看你會不會放手。大膽放手,才是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做聰明的家長,別做“毀孩子”的“包辦”父母。大膽放手,給孩子體驗生活的機會,培養他獨立的能力。

因為,只有在不斷地實踐和試錯中,才能窺見成長的真諦。



作者:劉小鹿,80後佛系寶媽。9年體制內,專注解育兒。守護孩童純淨的顏,點亮父母前行的燈。我有煙火氣,願你有幸福家。微信公眾號:小鹿成長堂(ID:xiaolucz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