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

皇帝輪流做,今朝在我家。 泱泱漢朝四百年,出現過大大小小的叛亂,但這些叛亂卻大都是劉家自己人制造的。看來曹植在幾百年後才做出了七步詩,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卻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了。“七國之亂”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次,帶頭鬧事的也不是外人,而是高祖劉邦的大侄子,也就是漢景帝劉啟的叔叔。叔叔要造侄子的反,多少讓人有些不可思議,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以至於要兵戎相見呢?且聽我從頭道來。

劉邦建立西漢後,為了儘快穩定國內局勢,採取了郡國並行的制度,在地方上建立14個郡縣由中央朝廷直接管轄。同時又在東面和北面地區分封諸侯國,由諸侯王管轄。當時各路諸侯王佔據遼闊的疆域,控制著大量人口,其總體實力甚至高過了中央朝廷。

戲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

劉邦在位期間,逐步剷除了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解除了這些異姓王對劉氏政權的潛在威脅。但在消滅異姓王的過程中,劉邦沒有乘機將異姓王所統治的諸侯國收歸中央,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兄弟、侄子們去擔任新的諸侯王。因此,各地諸侯國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多大削弱。

在漢文帝時期,賈誼就已經提出過削藩的建議,在他被貶長沙之後,還曾經給漢文帝上《諫鑄錢疏》,希望國家能夠取締諸侯王甚至寵臣自行鑄造錢幣的權利,但是漢文帝都沒有采取,文帝劉恆的策略較為溫和,不是什麼都沒做,他只是緩削藩,增強國家經濟,加固帝位權力,側面通過分封劉肥諸子為王,拆散齊國實力。又利用兒子劉武接替了梁國。借一系列手段消弱了很多諸侯國的實力。雖然沒能完全消除諸侯國的威脅,但已經給劉啟指明瞭消化諸侯實力的方向。

到了漢景帝統治時期,朝廷和諸侯國之間的矛盾呈激化趨勢。前者想要加強中央集權,後者想要保持獨立地位。而原本維繫皇帝與諸侯王之間的血緣紐帶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疏遠了。

戲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

晁錯在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上《削藩策》,他認為現在諸侯王對皇室的威脅太大,並且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即,不管皇帝削不削藩,諸侯王們肯定是要造反的,尤其是吳王劉濞。劉濞與漢文帝、漢景帝的個人恩怨——漢景帝當太子的時候,用棋盤砸死了吳王的太子。後來,劉濞又是告病又是告老,不再去長安朝拜天子。同時,他又因為佔據富庶的吳楚之地,有權、有錢、有兵,又對天子不禮貌。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他必然造反。

戲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來朝,晁錯藉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不過,諸侯王們當然不甘心就此坐以待斃。統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的吳王劉濞私下聯合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人,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再說晁錯,是文帝時期的太子太傅,劉啟即位不久便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啊,景帝對晁錯又是言聽計從,有什麼事兒必先問晁錯。竇太后雖然是個瞎子,早特麼對晁錯有意見了,再加上竇太后一直想立梁王劉武為皇太弟,劉啟身體不好,肺結核,當時是不治之症,活不長的。晁錯與竇太后想法可能不喝。

再說群臣,三公九卿,三公其他兩個是丞相先是申屠嘉後是陶青,都和晁錯不合前者甚至還參過晁錯,另一個三公是太尉周亞夫了,絳侯周勃之子,跟晁錯也沒啥關係,九卿之首也是竇太后親侄子,竇彭祖。晁錯早早就給自己孤立了,內無幫手,外無外援。

晁錯犯的最後一個錯誤,是削藩策出來之後,吳楚七國之亂爆發,讓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長安。這就事兒大了,且不說景帝咋想,群臣怎麼說,萬一景帝出征了,晁錯關了函谷關自己稱王了咋辦?當時吳楚已漸漸對梁國形成合圍之勢,睢陽一破關東就沒了。就剩個竇嬰和欒布的洛陽了。

這時候景帝和竇太后商議後,啟用竇嬰,竇嬰又推薦了欒布和袁盎,袁盎上來就說讓景帝斬了晁錯。而吳楚叛軍口號就是,誅晁錯,清君側。

那麼袁盎給皇上殺晁錯的理由是什麼呢?

一也是最主要的,殺晁錯以平七國叛亂打的藉口,七國造反是為了殺晁錯清君側,並不是要反對皇帝,殺了晁錯七國沒有藉口造反

二晁錯在朝中樹敵過多,為人處世性格有重大缺陷,善謀國而不善於謀自身,他與各大臣都不和,殺了他可以穩定人心,團結一致對外.

如果不殺晁錯,當時朝中爭議聲音不斷,容易內訌。而梁王那邊就不希望晁錯死嗎?當然希望了,晁錯死了太后立梁王為儲的想法就沒有幾個人可以阻止了,梁王既得利益,徹徹底底和皇帝綁在一條船上了。群臣再無爭議,叛軍也沒有了理由,民心也更向漢了,老百姓不會想那麼多,又打仗了,號稱是殺晁錯,老百姓們最簡單想法就是殺了晁錯就不用打仗了,後來殺了晁錯還沒停,這不是叛軍食言了,是不是更向著皇帝了?

於是還什麼沒做呢,晁錯先被殺了,當然,七國聯軍並未因此撤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於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繼續進兵。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壓叛亂。

戲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

戲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

漢景帝派周亞夫為大將軍,率領十萬軍隊東下征討叛軍。吳王劉濞的三十萬軍隊同楚王、膠西王等諸侯王的軍隊會合後,立馬增至五十萬,在軍隊數量上遠遠壓倒中央朝廷。但是叛軍在梁國境內遇到了抵抗,吳王劉濞採取了錯誤的戰術,在梁國費時費力攻打城池。這被繞後的周亞夫抓住機會,切斷了叛軍的糧草,並同梁國守軍合力擊敗了叛軍。吳王劉濞逃到東越境內,但是被越王誅殺,並將頭顱獻給了漢朝。其他諸侯王們也都無一例外地自殺身亡。七國之亂就此結束,周亞夫率領軍隊前前後後只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平定了聲勢浩大的叛亂。

這場七國之亂中,晁錯是最悲劇的一個人,兩方不討好,結果枉送性命。而諸王之亂被平叛了,卻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後,漢武帝陰了諸侯一手,實行“推恩令”,讓王室內部開始分裂,最終解決了這個難度極大的諸侯統治一方的局面。

戲說漢景帝時“七國之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