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景帝前三年(前154年)正月甲子日,袁盎等朝中諸大臣終於沒能擋住景帝與晁錯的削藩計劃,削奪吳國會稽、豫章二郡的文書送達吳國。吳王認為由自己出面的時候到了,就把封國的人民以自己和自己小兒子的年齡為標準,要求14歲以上.62歲以下的人都參軍,組織了一支有20萬人的軍隊。但是吳王也知道自己可能打不過,所以打死也不能自己跟景帝幹啊,所以他也在積極的尋找幫手,結果,劉氏家族的諸王,但凡有點兒實力的都來湊熱鬧來了,整個朝廷都亂了,直接沒有了皇帝的概念。更有甚者,竟然聯繫匈奴,以期得到幫助,助自己登上皇位。

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吳王劉濞從廣陵(今江蘇揚州東北)出發,向西渡過淮河,合併楚國的軍隊,然後向各諸侯王發了一封反書。其中說朝廷所用賊臣晁錯,既無功於天下,且又侵奪諸侯的土地,專以侵辱諸侯為能事,對劉氏骨肉不加禮遇,滅絕先帝的功臣,任用奸人,危害社稷,天子既然不能省察,我們就有義務舉兵加以清除。他又宣稱:吳國雖小,但可得精兵50萬,再加上南越還有30萬。此外,他又在反書中對各反叛諸侯王的任務和賞賜軍功的辦法作了詳細交待,表示了他全力以趕舉兵反叛棚廷的決心。吳楚七國之亂所打出的“誅見銷清君側”的口號,不僅使七國師出有名,也給了朝中袁盎等反削藩派以反戈一擊的把柄。

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吳楚反叛的消息傳到京師後晁錯在考慮對敵之計之餘,認為致袁盎於死地的機會到了。他對丞相說袁盎接受了吳王許多財物,所以多方為吳王掩護。他說關王不會造反而今天吳楚卻真的造反了。袁在久居吳相之職,背定知道實玉謀反的計策,知情不報,是犯了欺君之裡,應當問斬。但樂史卻認為,現在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再治罪還有什麼用呢?況且袁益是中央委派的大臣,不應該有奸謀。在晁錯猶豫未決的時候,袁盎的一個黨羽偷偷把這件事告訴給了袁態,袁盎聽說後非常驚恐,急忙連夜去拜見他的好友竇嬰,商議對策。袁盎對實婪說了吳楚反叛的情況和藉口,並表示希望面見天子,通過獻策除掉晁錯。竇嬰聽了袁盎的計策連聲叫好,立即進官對景帝說明袁盎有妙策並希望面君獻上,景帝就召袁盎進官。

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袁盎進官的時候,,景帝正在與晁錯商量發兵阻擊以及調配軍需等事情。晁錯希望景帝親自帶兵去討伐七國,而由自己留守京師。袁盎進來之後,景帝就轉而問袁盎對吳楚反叛有什麼看法。袁盎非常自信,說吳楚即刻就可破,不足憂。理由是吳國既然有銅鹽之利,何需大量招引豪傑?如果吳國招引的是豪傑,那麼那些人也應該輔佐吳王安守君臣之禮,不致造反。可見,吳國招引的,不是豪傑,而是一些無賴子弟,亡命奸人。 在一旁的晁錯聞聽此言,不無諷刺地說:“盎策之善。”景帝此時被七國反叛的事搞得焦頭爛額,他只想求得退敵之策,其他也顧不了許多了,於是不顧晁錯的態度,接著追問袁盎有什麼退敵之計。袁盎一看晁錯在場,就不肯說,對景帝說左右的人不宜聽。景帝屏退左右的人,只留晁錯在身邊後,袁盎又強調他的計策只能講給天子一個人聽,人臣不能在場。景帝就讓晁錯也出去,晁錯沒有辦法,只好恨恨而出。

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晁錯走後,袁盎才說,吳楚之所以反,是因為晁錯擅自貶謫諸侯,削奪他們的土地,所以他們才打出了“誅晁錯”的口號。如今之計,只有殺了晁錯,併發使赦免吳楚等七國,恢復他們舊有的士地,才能兵不血刃而平息叛亂。景帝沉默了,因為要殺的畢竟是他的老師和政策上的志同道合者,但他現在已亂了方寸,看不清袁盎等人的詭計,不知道吳國蓄謀已久的叛亂不是靠誅殺一個晁錯就能解決了的。所以,他在關鍵時刻發生了動播,答應了袁盎的建議,並當即拜袁盎為太常,讓袁盎秘密準備誅晁錯的事。袁益一看陰謀得逞高高興興地回去準備了。

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十幾天後,丞相莊青翟、中尉嘉、廷尉張歐等在袁盎的授意下,聯名上書彈勒晃錯,罪狀是吳王反叛無道,危及朝廷,作為朝中大臣,人人可得而誅之而御史大夫晁錯卻認為把數萬平叛大軍交給臣下不可靠,要求天子親自率兵出征,而由自己留守;還要把徐(今安徽泗縣)、僮二縣之旁吳楚軍沒有攻下的地盤也讓給吳。這既離間天子與群臣的關係,又要給吳國城邑,是失卻了萬子之禮,大道無道,應當腰斬,其父母、妻子兒女同族無論老少也都應棄市。對這件早已謀劃好了的奏書,景帝立即作了准奏的答覆。可憐晁錯,古被蒙在鼓中 ,對即將來臨的殺身大禍一無所知。奏書被批准後,袁盎等諸大臣都不敢出面,唯恐晁錯懷疑,發生什麼意外。他們派中尉嘉去叫晁錯假說是乘車案行市中,晁錯不知是計,如約隨行,就這樣穿著朝服在東市被斬首了。

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晁錯,這麼一個歷經文靜之治的重臣,就這麼莫名其妙的被殺了,晁錯的死,標誌著削藩政策的徹底失敗,晁錯死了之後,削藩是已經停不下來了,只能硬著頭皮上,景帝不得不另尋出路,這時的他找到了交際花袁盎,因為袁盎在當時,不僅僅是朝廷內,在各個藩王中關係也都相當好,所以,景帝找到他想借他的關係說服各路藩王放棄反叛。

這倆人的矛盾是激化“七國之亂”的重要原因,最後其實兩人都輸了

首先確定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吳國,袁盎來到吳國之後,才發現事情遠比自己想象的要複雜的多,此時的吳國正在忙著打架,根本沒工夫管袁盎,而吳王聽說袁盎來了,態度更是傲嬌,因為畢竟現在自己也是皇帝,雖然只是個自封的,但是人家自我感覺超級良好,所以,袁盎對於此時的吳王來說毫無價值,而吳王也瞭解他來的意圖,因此冷麵以待,並不歡迎這位老朋友,甚至不肯見他,不僅僅如此,此時的吳王已經把袁盎視為自己的對手,這樣的話他豈能容忍放虎歸山,送上門來了倒還好說了,吳王索性把袁盎直接扣押在軍營裡了,不僅僅如此,他更是反殺,想要全服袁盎歸順自己,袁盎雖然內心很想跟著吳王混,但是他深知景帝的實力,因此,他沒有選擇與吳王一起造反,所以獨自一人逃回了京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