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明有“靖難之役”,西漢有“七國之亂”,朝代不同卻驚人的相似,同樣的是即位後“削藩”,同樣的是打起“清君側”旗號反叛。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明朝建文帝最後“削藩”失敗,屍骨無存,給世人留下一個未解之謎。而西漢這位皇帝不僅成功的平定了“七國之亂”,鞏固了中央集權。而且,他還與父親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他就是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漢景帝即位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中央朝廷中出現了“削藩”的呼聲,其中表現最為堅決、最為激烈的就是御史大夫晁錯。晁錯的政論文“疏直激切,盡所欲言。”

漢文帝在位時期,晁錯也曾建議消除諸侯的威脅,漢文帝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漢景帝繼位後,他又向漢景帝提出同樣的建議,漢景帝早有這個打算,於是,兩人一拍即合。

為什麼晁錯如此強烈的要求“削藩”呢?

  •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採取斷然手段,消滅了異姓諸王。漢高祖劉邦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認為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因此,他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 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但由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中央的作用。在當時,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並不突出。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 後來,這些諸侯王有了土地、軍隊,權力也很大,逐步成為中央政權的威脅和隱患。漢文帝統治時期,先後就發生過濟北王劉興居反叛和淮南王劉長謀反事件,也是為中央朝廷敲響了警鐘。

晁錯不但建議還策劃了“削藩”行動,他認為藩王中實力最強的是吳王劉濞。劉濞是漢高祖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論輩分比漢景帝大很多。劉濞封地物資豐富,有銅礦可以開採,還有海鹽可以提煉,他自己鑄錢,使得“吳錢通天下”。由於國家很富裕,百姓也不用交賦稅,劉濞也深受百姓的愛戴,吳國也日益成為中央政權最大的威脅。

說到劉濞有件事不得不說,就是劉濞與漢景帝劉啟之間的恩怨。

漢景帝劉啟年少時與劉濞的兒子,也就是吳王太子劉賢在一起下棋,兩個人發生了爭執,劉啟將棋盤向吳王太子劉賢擲過去,棋盤重重地砸在劉賢頭顱上,當場將他砸死。

劉濞得知消息後,非常傷心和氣憤,當吳太子劉賢的遺體被送回吳國,劉濞憤怒到達了頂點,說道:“天下的劉家是一家,既然死在長安,就應葬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呢。”於是又將遺體送回長安。從此以後,劉濞不再進京覲見,此舉雖然有違君臣之禮。漢文帝知道其中緣由,並沒有怪罪於他,反而默許他不用來京覲見。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晁錯建議拿吳王劉濞先開刀,他對漢景帝說現在削去吳王劉濞的封地,劉濞一定會造反。就算不動手他遲早也會反。既然如此,不如先下手為強,時間拖得越長隱患就會越大。漢景帝與公卿列侯、皇族討論此事,其他人沒有意見,只有外戚竇嬰表示強烈反對。於是,漢景帝將此事暫時擱置。

漢景帝先對其他諸侯國採取了措施,先後藉機削減了楚王、趙王、膠西王的封地,諸侯王們深知是晁錯背後出主意,對其痛恨不已。

晁錯的父親得知此事後,也從外地趕到長安勸說晁錯收手,他對晁錯說:“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意思就是侵削諸侯王,使皇室骨肉之親疏遠,引起大家的怨恨,你這是為什麼呢?”

晁錯並不這樣認為,他對父親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天子的權威能夠立起來,讓大漢的江山社稷更加穩固。晁錯父親規勸無效,覺得大禍很快降臨到晁家,不久便自盡而亡了。父親的死,並沒有動搖晁錯削藩的決心。

“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漢書·晁錯傳》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劉濞看到其他諸侯王紛紛遭到打壓,感到陣陣寒意,他明白自己是實力最強的諸侯王,也是皇帝心中最大的隱患。他不能坐以待斃,不如起兵反抗。

  • 他認為只有自己一個人起兵,有些勢單力薄,他聽說膠西王勇猛好武,就派使者去說服膠西王聯合造反。膠西王劉昂開始並不願意,在使者的再三勸說下,最終同意了。
  • 劉濞又聯絡了楚王和其他幾個諸侯國,大家都害怕被削藩,於是紛紛同意參與造反。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下令削去吳國兩個郡的封地,劉濞認為漢景帝要對自己動手了。於是,正式起兵叛亂。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六國紛紛響應,歷史將這次叛亂稱為“七國之亂”

劉濞為此次造反也做了充分準備:

  • 他將國內十四歲到六十二歲的男子徵召入伍,組成了二十多萬的軍隊。
  • 他又為叛亂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清君側”,意思就是起兵並不是要推翻皇帝,而是幫漢景帝清除身邊的奸臣晁錯。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七國聯合叛亂,震驚了朝廷。此時,竇嬰向漢景帝推薦了一個人,此人曾在吳國做過國相,對於吳國的情況瞭如指掌,他就是袁盎。漢景帝親自召見了他,詢問他有關事宜。

  • 漢景帝問袁盎對於七國之亂有那些看法?袁盎表示叛軍來勢洶洶,但不足為懼。
  • 漢景帝表示疑惑,袁盎繼續解釋道,劉濞雖實力雄厚,但是他麾下的大多都是被物質誘惑的無賴子弟,一群烏合之眾不成氣候。
  • 漢景帝接著又問他有何退敵之策?袁盎則表示讓漢景帝退下身邊所有人才能說,包括晁錯在內。眾人離開後,袁盎對漢景帝說七國之所以叛亂是為了誅殺晁錯,恢復過去的領地。如果將晁錯殺了,並赦免他們叛亂的罪行,應該可以不動一兵一卒平定這次叛亂。

漢景帝聽後深以為然陷入沉默中,此刻他的內心十分的矛盾:

  • 一方面他覺得袁盎說得很有道理,畢竟叛軍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並不是朝著自己來的。
  • 一方面他覺得晁錯忠心耿耿,他提出削藩的建議也是為了鞏固大漢的江山社稷,他不忍心對晁錯痛下殺手。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不過,漢景帝轉念一想,如果不能儘快平定這次叛亂,定會天下大亂,血流成河,就算最後平定這次叛亂,國家實力也會大大削弱。漢景帝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最終做出一個決定:“

為了天下安定只能犧牲晁錯”

於是,漢景帝下令在上朝時逮捕了晁錯,並直接押送到東市腰斬。晁錯死時還穿著朝服,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就丟掉了性命,不幸的是他當時沒有聽取父親的勸誡。正所謂“伴君如伴虎”並非忠於朝廷忠於皇帝就能得到善終的。

殺掉晁錯後,漢景帝派袁盎去見劉濞,告知晁錯死訊,要求劉濞退兵。事實證明,此事是漢景帝想得太過簡單了,除掉晁錯對於劉濞來說只是消除一個小小的障礙而已,他最終的目的是高高在上的皇位,漢景帝才是他想要清除的最大障礙。於是,劉濞拒絕退兵,他說:“我已為東帝,尚何誰拜?

消息傳來,漢景帝非常悔恨,頓時覺得自己很傻很天真,不過事已至此,只有整頓軍備,全力以赴的用武力平息這次的叛亂。此時,漢景帝想起父親身前的囑託,如果遇到危急情況,有個人可以委以重任。這個人是誰呢?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此人就是曾經誅滅呂氏一族的頭號大功臣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漢文帝之所以如此信任周亞夫是因為一件事情。

  • 漢文帝在位時,匈奴經常會有些小規模的襲擾,漢文帝命周亞夫等幾位將軍駐兵長安周圍。一次,漢文帝前往軍營勞軍,其他幾個兵營很容易就進去了,只有周亞夫駐紮的細柳軍營,將士們身披鎧甲,手持利刃,戒備十分森嚴。漢文帝快到時,手下對守營衛兵“天子即將駕到”。軍士卻說在軍營中,只聽將軍號令。漢文帝到後,被攔截在軍營外,漢文帝只好先派人到軍營找周亞夫,方可進入軍營。進入軍營,軍士又說軍營不能快馬急行,漢文帝只好讓馬車緩緩而行。
  • 一番折騰過後,終於見著周亞夫了,只見他手持兵器行禮。表示自己軍令在身,只能行軍禮,不能行跪拜之禮。漢文帝手下覺得周亞夫很無禮、怠慢皇帝。漢文帝則認為周亞夫是真將軍,相比其他軍營的戒備鬆懈,如果敵軍突然來襲,必定會被擊敗。自此,漢文帝對周亞夫另眼相看,覺得他是大將之才。因此,才會將周亞夫推薦給自己的兒子漢景帝劉啟。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統帥,領兵前去平息叛亂。又命竇嬰為大將軍,坐鎮滎陽,作為接應。此時,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也在頑強抵抗在東進路上的吳楚聯軍。漢景帝的這位弟弟表現得也很給力。

  • 在叛軍的不斷攻擊下,梁王劉武已經感到無力支撐,於是他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軍聲勢浩大,正面決戰難以取勝,建議梁王軍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機會切斷敵軍的補給,最終擊敗敵軍,漢景帝同意周亞夫的計劃。
  • 梁王劉武這邊已經感覺難以支撐下去,於是,劉武直接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沒有理會他,繼續派軍隊向東,屯兵於梁國以北的昌邑(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
  • 形式緊迫,梁王劉武被逼無奈又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
  • 梁王劉武無奈只得寫信給自己的皇帝哥哥,漢景帝下詔讓周亞夫派兵增援,周亞夫也不為所動。
  • 梁王劉武無奈之下只得把心一橫,憑藉自己的能力拼死到底。在梁王劉武的拼死抵抗下,吳軍無法攻克梁國,只得轉而攻打周亞夫的軍隊。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周亞夫堅守壁壘,又派輕兵南下,斷絕叛軍的糧道。吳軍斷糧後,士兵飢餓不能久戰,於是,只能加大攻擊,想盡快攻克昌邑。然而無論如何挑釁,周亞夫都堅守不出,無奈之下只能夜襲周亞夫軍營,周亞夫早已料到並做好了準備,吳軍大敗,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軍。

劉濞乘夜逃走,渡過淮河至丹徒(今江蘇鎮江),退守東越,又派人招集殘兵。漢景帝派人以利益引誘東越王,東越王找機會刺死劉濞,並將劉濞首級獻給漢景帝。

叛軍潰散後,楚王劉戊自殺。不久後,膠西王、趙王也相繼自殺。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殺,只有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又堅守不發兵,因此得到赦免。

這場叛亂持續三個月就被平定了,時間不長,卻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也讓漢景帝深深地感受到藩王的強悍,更增加了漢景帝對削藩的決心。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漢景帝趁著平定叛亂的餘威:

  • 下令諸侯國的丞相改為“相”,御史大夫、廷尉等和中央機構同名的官職被廢除,大幅度增加中央派遣官吏人數。這些官吏不是為諸侯王效力的,而且負責監視諸侯王的。
  • 同時諸侯王的收入僅限於由中央派遣的官吏在其封國內徵收的租稅,不允許諸侯王擅自經營製鹽、冶煉等獲得其他收入。

通過一系列的措施,諸侯國的獨立性遭到了削弱,較大程度的減輕了藩王對中央的威脅。

除了“七國之亂”給百姓帶來短暫的災禍外,漢景帝在治理國家方面也是不錯的。

  • 他和父親漢文帝一樣,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把賦稅調整為三十稅一,也就是官府只要百姓收成的三十分之一,大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他慎用民力在位期間,除了為自己修了一座規模不大的陵墓外,基本沒有興建大型工程。
  • 在減輕刑罰方面,他延續了漢文帝的做法。①漢文帝時期取消肉刑,以鞭刑代之等刑罰。不過接受鞭刑的人也有時常被打死打殘的,因此,漢景帝又下令廢除鞭刑。又將分裂屍體的磔刑改為棄市。②他還強調“治獄者務先寬”,要求辦案官吏依法定罪,疑罪從輕。有罪犯不服的案件,都必須重新評議,不得草菅人命。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 在思想領域,繼續採用兼容幷包的策略,允許百家爭鳴。
  • 在外交上,繼續延續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不輕易使用武力。
  • 在對待外戚上,漢景帝也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讓外戚專權,不過也會讓外戚擔任一些的官職。
  • 竇嬰平定“七國之亂”有功,竇太后幾次請漢景帝任命竇嬰為丞相,漢景帝都沒有答應,理由是竇嬰雖有才幹但行為比較輕薄,丞相之位需要沉穩的人擔任,竇嬰並不適合。

“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霹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司馬遷


漢景帝劉啟如何平定“七國之亂”?

在漢景帝統治期間,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百姓生活持續改善,將漢初殘破的景象一掃而光,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歷史上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這也是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盛世,大漢王朝也由此一步步走向最強盛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