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的慘敗,讓明朝最後一塊“遮羞布”被徹底撕碎了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大家好,我是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青史回聲,今天我為大家與後金講述明朝萬曆年間,一場明軍與後金在遼東地區的戰略對決,這場戰役就是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萬曆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這天在大明國都北京的永定門,有一支火紅色的軍隊從城門口緩緩地走出,這就是大明王朝正要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後金的軍隊。

這支軍隊主要領導是兵部左侍郎楊鎬。因撫順等地接連失陷,於是當朝萬曆皇帝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來全權負責遼東軍務。而此次大明是下了血本,此次出征的軍隊除了在遼東的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一萬人和朝鮮軍一萬三千人之外,還有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的三萬精騎,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明軍兩萬五千人,另外還有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六省兵力兩萬,加上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四千和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兵、河東西土兵七千人,總計十一萬人左右。不過你懂得,為了給後金威懾,便號稱有四十萬。

在楊鎬的預設裡,是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分進合擊,四路會攻,一舉圍殲努爾哈赤的後金軍。不過很不幸的是,僅僅是在大軍出征後不到六天,這支十一萬的明軍基本上全軍覆沒。從三月初一始,西路軍就遭努爾哈赤攻擊,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其總兵杜松戰死;三月初三,北路軍遭受攻擊,寡不敵眾,也全軍覆沒,不過其總兵馬林是狼狽逃回;三月初五,其東路軍也被後金軍偷襲,猝不及防,也全軍覆沒,總兵劉鋌戰死;三月初六,南路軍接到三路大軍戰敗的消息後,頓時心驚膽戰,於是匆忙撤兵,而後金軍趁勢追擊,南路軍損傷慘重。

薩爾滸之戰的慘敗,讓明朝最後一塊“遮羞布”被徹底撕碎了

薩爾滸戰役

如果不知道戰爭的結果。我想很多人都會壓明朝贏。很簡單,在這場戰爭中,無論是從國力還是從兵員數量上來看,明朝都是佔據優勢。雙方的實力都是比較懸殊的。可是往往有時候最終結果會讓我們大跌眼鏡,明軍不但輸了,而且還是慘敗。那麼從三月初一到三月初六,這六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以致於明軍遭此慘敗?

我們先來看看這場戰爭的過程:經過將近十個月準備後,各路援遼大軍逐漸出關奔赴遼東。這是遼東經略楊鎬早已經前往遼東,現已在瀋陽坐鎮。

望著底下十餘萬大軍,楊鎬心情澎湃!似乎有一種勢如破竹的氣勢。不過很快因為楊鎬始終止戰不前,讓朝中大臣不斷詆譭,弄得萬曆皇帝都對其不滿,於是下旨勒令他出兵。

薩爾滸之戰的慘敗,讓明朝最後一塊“遮羞布”被徹底撕碎了

萬曆皇帝

楊鎬其實並不是不想出兵,是心有餘而不足:雖然擁有十餘萬大軍,可這支大軍來自不同的地方,有邊鎮的鎮兵、有各省的府兵、還有西南的土司兵。各路大軍遠道而來,不僅還未修養,而且各路軍馬需要整合,這些都需要時間。可皇帝一個旨意,不得不讓楊鎬提前進兵。

不過楊鎬也不是胡亂進兵的,他將大軍分成東西南北四路:

東路軍以總兵劉綖為主將,率兵一萬餘人,另外還有有朝鮮派來的一萬三千人助戰,主要進軍路線是從東路的涼馬甸進攻赫圖阿拉。

西路軍是以山海關總兵杜松為主將,率兵二萬餘人,由瀋陽出撫順關,沿渾河右岸入蘇克素滸谷,從西面進攻赫圖阿拉。

南路軍以遼東總兵李如柏為主將,率兵二萬餘人,由清河出鴉鶻關,從南面進攻赫圖阿拉。

北路軍以原任總兵馬林為主將,率兵二萬餘人,由靖安堡走開原、鐵嶺,從北面進攻赫圖阿拉。

很明顯,楊鎬四路進兵,採取“分進合擊”戰略,期望能夠一舉消滅努爾哈赤的兵力。

不過努爾哈赤也不是坐以待斃之人,則採取“各個擊破”對抗戰略。“憑汝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意思是說你楊鎬來多少路,我就你其中一路就行了。

首先努爾哈赤以杜松的西路軍為目標。因為西路軍為明軍的正面攻擊,距離最近,威脅最大。而且杜松此人有勇無謀,並剛愎自用。為貪其首功,他急兵冒進。

薩爾滸之戰的慘敗,讓明朝最後一塊“遮羞布”被徹底撕碎了

努爾哈赤

在三月初一的夜晚,努爾哈赤趁其駐營,分兵進攻杜松在薩爾滸的營地和吉林崖的界凡城。杜松軍馳至薩爾滸(位在赫圖阿拉西一百二十里處),隨即將兵力一分為二:一部分在薩爾滸山下紮營,另親率一部分進抵吉林崖,攻擊界凡城。仗著八旗鐵騎,一路上勢如破竹,而這支西路軍由於兵力過於分散處於劣勢,遂被擊潰,總兵杜松戰死。

《清太祖實錄》記載:

明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等皆沒於陣。橫屍亙山野,血流成渠,其旗幟、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渾河而下,如流澌焉!

三月初二日,馬林所率的北路軍在得知西路軍兵敗後,於是急忙轉攻為守,構成所謂“牛頭陣”,將兵力分駐三個營地,以便相互支援。

但這種種消極防禦部署,缺點在於兵力分散,容易形成被動挨打態勢。於是乎,努爾哈赤先全力攻擊其中一個營。在此營地攻陷後,立馬轉而進攻北路軍總兵馬林在尚間崖的營地。一場激戰後,馬林狼狽逃回,北路軍隨之崩潰。

到三月初三,努爾哈赤獲得獲情報。得知東路軍已經從寬甸進入董鄂路,南路軍已經從清河進入虎攔路。

於是他派一支軍隊先去往南防禦明朝的南路軍,而自己親率精兵迎擊東路軍。

東路軍總兵劉綖一路上竟不知西路軍和北路軍早已經全軍覆沒。而此時努爾哈赤早已在距離赫圖阿拉約七十里外的阿布達裡崗佈下伏兵,準備等待劉綖上鉤。

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初四,努爾哈赤派人假扮杜松部下,到劉綖軍中騙其說杜總兵已經獲得勝利,希望劉總兵儘快趕來。劉綖也是個貪功之人,怕功勞都被杜松給拿了,於是督促部隊儘快前進。沒想到中其埋伏,東路軍全軍覆沒,其劉綖也戰死了。

至此,西、北、東三路大軍均遭慘敗,得知這個噩耗的楊鎬,立馬命南路軍總兵李如柏迅速回師。

很明顯,這場薩爾滸之戰,明軍徹底慘敗。

究其明軍慘敗原因,很大部分原因在於這四路大軍配合度很低,換句話說

,相互之間誰也不鳥誰,窩裡橫!

雖然有一個遼東經略楊鎬在上面管著,但終歸結底,楊鎬只是個文官,而且還是個從京城來的,無法對這些驕兵悍將形成威懾。再者別忘了,這支大軍都來自全國各地,契合程度很低,各軍之間各有各的打算,無法形成配合。這可以從東路軍總兵劉綖可以看出,在西路軍和北路軍皆敗了,作為一軍統帥,劉綖竟然不知道消息,可見四路大軍之間並沒有形成一股繩,缺乏統一指揮。而號稱遼東經略的楊鎬袖手旁觀,聽任其部下在戰場上各自為戰,毫不干涉。以致每個人都想拿到首功,輕兵冒進,最終中了努爾哈赤的埋伏。

其次,明朝萬曆年間,朝廷腐敗,宦官和東林黨明爭暗鬥、互相傾軋拆臺。對努爾哈赤這個大患沒有及早認清,以致於最終形成大患。等到女真部落只剩下葉赫部之時,才意識到努爾哈赤已經形成了氣候,於是急急忙忙地派兵出征,不過已經為時已晚了。此時的努爾哈赤已經羽翼豐滿,完全有能力和明朝撕破臉皮了。

瞧,薩爾滸一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薩爾滸之戰》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