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道氣長存,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道氣長存,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關鍵詞是"芻狗",只有理解了"芻狗"的含義才能理解這句話,否則就是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芻狗"是古人用來祭祀專用的稻草狗,這點沒有異議,因為莊子在《天運》篇也闡釋了"芻狗",其本意相同。由此可得,"芻狗"這種稻草狗是人們向神靈表達敬意及愛戴的中間媒介。理解了這一層就掌握了《道德經》這句話的鑰匙了。這句話的本意是表達天、地、萬物的整體思想,用今天的白話文翻譯應該這樣的"天地是如此博大,他沒有偏私之心,對塵世間的萬物都是雨露均霑,每個生命都是用來傳遞大道的力量的,都是溝通天地的橋樑和媒介。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道氣長存,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真正得道的聖人也是如此博愛,他愛每一個人,他把人們的生命看作相互交織的整體,而維繫這一整體的紐帶是愛和尊重,每個人都在接力和傳遞,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一個都不能少,這就是道氣常存。"巜道德經》這句話旨在表達人應該修個"大我"而不是"小我",修"小我"的人猶如莊子巜達生》篇的單豹,居山岩,飲山泉,行年七十而有童子色,不幸遇餓虎,卒!你看,一個"小我"如單豹者,就是消極避世,是無法獨善其身的。世人往往誤解為老子輕視生命,這是今人的狹隘,不知道老子的核心生命價值觀是"尊生",怎麼可能輕賤人命?真是貽笑大方。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道氣長存,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天地以及天地之間的萬物都象一個風箱,象個牛皮做的皮囊。人體也是如此。其實按照人體的生理結構去看,其原理和風箱或打氣筒的原理很相似。胸腔中的膈肌把心肺和腸胃肝膽隔離開來。這個膈肌就相當於風箱的擋板,當我們腹式呼吸的時候,呼出氣體,我們的膈肌會凸起,向上頂,擠壓肺泡,目的是把肺裡面的濁氣盡量排出去,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更換新鮮空氣。在我們吸氣鼓腹的時候,我們的膈肌是凹陷下去的,它目的是要為心肺留下足夠大的空間,以便更多的新鮮空氣進來。這麼一呼一吸,膈肌的合理完美配合下,就是"吐故納新"了。

天地是一個整體,它包容萬物,它也是一個大皮囊,有自己的呼吸節奏和頻率,比如六十一甲子、十二年一個生肖輪迴、四季更替、二十四節氣變化,十二時辰等都是反映了大自然不同狀態下的頻率和節奏。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道氣長存,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天地以及萬物既然都是皮囊,只要沒有人去擾動它,也就不會缺少什麼。越擾動,越需要不停地補充。就如道家辟穀,你不吃反而不餓,你越吃越餓,一旦張開了嘴巴就收不回來了。因為你不吃的時候,反而身體騰出了更多的空間,達到"氣足不思食"的狀態。你一旦吃了東西,身體就像洩了氣的皮球,需要不停地補充。你看,這不就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嗎?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道氣長存,每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說話都是耗氣的,氣耗散的越快,根基就會散亂得越快。人體氣息不足,就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將身體置於窮途末路,不如守住那份"中正平和"。何謂"中正平和"就是該說則說,不該說不要強以為說,要學會及時閉嘴。那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呢?莊子給出了答案。莊子說"無為為之之謂天,無謂言之之為德。"當你一切都不是有心為之的時候,內心不在執著之時,你所說所做都是正確的。即便說了,也是無咎,無不吉無不利。託不得已而言之,則言而未言。此謂"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